李淑芳与秦腔

合集下载

秦腔梅花奖

秦腔梅花奖

秦腔历届梅花奖获得者参赛剧目第3届李东桥秦腔《千古一帝》第5届戴春荣秦腔《卓文君》第13届李梅眉户《留下真情》第14届窦凤琴折子戏《斩秦英》、《打路》、《卷席筒》第16届雷通霞折子戏《失子惊疯》、《探窑》、《谢瑶环》第17届候红琴秦腔《火焰驹》第18届谭建勋秦腔《飞将军李广》第18届孙存蝶秦腔《柳书传奇》第18届李娟秦腔《杨七娘》第19届柳萍折子戏《武松杀嫂》《月下来迟》《打神告庙》第21届李小锋折子戏《白逼宫》《打柴劝弟》《盘肠战》第21届齐爱云秦腔《郑英娇》第21届边肖折子戏秦腔《白逼宫》陇剧《坐楼杀惜》《苏武归汉》第23届任小蕾秦腔《雀台歌女》第23届王新仓折子戏《悔路》《逼侄赴科》《拷寇》第23届张小琴折子戏《斩窦娥》、《杀狗劝妻》、《劈棺惊梦》兰州戏曲剧院第23届张哓琴折子戏《赵五娘吃糠》《月下来迟》《李逵探母》青铜峡文工团第24届张蓓折子戏《虞姬泪》《杀狗》《鬼怨.杀生》第24届惠敏莉秦腔《柳河湾的新娘》第24届屈巧哲折子戏《赵五娘吃糠》《背女》《赶坡》第24届李小雄折子戏《杀庙》《寇准背靴》《太庙请罪》第25届李梅眉户《迟开的玫瑰》(二度梅)第25届李君梅秦腔《梨花情》第25届候艳折子戏《武松杀嫂》《花木兰》《安安送米》第25届李淑芳折子戏《藏舟》《柳公馆》《山乡御妹1奖项简介梅花表演奖英文叫法:Plum Performance Award,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始创于1983年,最初每年一评,自第14届起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自第11届起增设二度梅并评出首度获得者[url]茅威涛rl]、刘芸,自第17届起增评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员,自第19届起增设梅花大奖并评出了第一位获得者尚长荣,共评出涵盖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47个剧种、29个省市自治区(除青海、海南、新疆以外)和香港、台湾剧种的获奖演员454人,这些获奖演员活跃在中国各地,成为戏剧战线上的主力军,为该剧种的继承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三代“戏痴”成肖派

三代“戏痴”成肖派
Th S e i l S h m e e p ca c e
肖筮易 离开 易俗 社 去 “ 吃江 湖饭 ” 时 ,年 仅 8 的 肖若 兰 以 一 口正 宗 易俗 岁 社 唱腔 开 始 登 台 。 仿 佛 是 一 夜 之 间 , “ 岁红 ”成 了渭北 高原 老 少 皆知 的名 八
于 西安 ,l 2 年 入 易俗社 ,为 第七 期学 员 。据 4 9
记载 : “ 初入 社 , 习小生 ,教 练党 甘 亭 以其 声 音 清 朗 ,姿容 妙 曼 ,乃令 改 习花衫 。 ”据 说 当 年高 培 支社 长 都 要 问每 个 新 入社 的娃娃 小 名 口 什 么 ,然 后按 易 俗社 的规 矩 将原 名 留一 字 改 一 字 。王 天 民乳 名 天贵 ,高 社 长便 说 : “ 就 叫 那
Th e i 1 c e e Sp c a S h me
特别策划 ■ > > > > > > >>
代“ 戏痴” 成肖派
口文/ 本刊记者 图 呼东方 实习生 杨怡静
童 腔 派 远 如 剧 其 剧 。 i 论 ,不京等他种旱
年 秦腔须 生 与旦 角形成 了 ・ 子 派 , 麻 , 与 “ 里 红 。 ” 1 1 年 易 俗 社 成 立 时 , “ 里 胎 92 胎
动 ,他 看过 王 天 民的 《 房 》一 戏 后 ,专 门设 洞 家宴 约 请 王天 民 ,并烦 其 即席表 演 《洞房 》之 “ ” ,齐如 山盛 赞 :仅 这 几 笑 即可作 长 篇 评 笑
论。
“ 我 父 亲开 始 ,我 们 一 家 的命 运就 和 易 从
俗 社 紧紧 联 系在 了一 起 。” 王淑 珍 前 些年 去 世
毕 业 ,有个 主 攻青 衣 的 肖筮易 ,虽然 他 没有 出 彩 ,但 和 王 天 民搭 戏 的过 程 中 ,却将 招 招式 式 牢记 在心 ,然 后教给 了他 的女 儿 肖若兰 。” 到 l 3 年 ,王 天 民 已经 享誉 西 北 。 因为 0 9 王 天 民总 能 把 女子 的 “ 国色 天 香 ”演 绎 得淋 漓 尽 致 ,长 安城 中戏 曲爱好 者 组 织 的天 香 院便 将 “ 天香院 主 ”称 号赠 与他 。 不过 ,王 天 民真 正声 名远 播 ,还 是在 1 3 2 9 年和 1 3 年 ,易俗 社 两次 赴 北平 演 出。 据说 , 7 9 京剧 四大 名旦 之 一 的 尚小 云 先 生亲 自为 王天 民 着 妆 :号 称 “ 党 ” 之 一 的齐 如 山也 为 之 心 梅

秦腔的行派

秦腔的行派

秦腔的行派一、生行1、须生张派(润润子)艺术风格:行腔高昂明亮,做工细腻,追求唱做平衡。

传人有:李云亭、陆顺子、和家颜、王集荣等。

代表作:大报仇、闯宫抱斗、下河东、走雪山、杨家戏等。

李派(李福银)艺术风格:慷慨激昂,场面火烈,唱腔讲究喘音,道白字如喷丸。

传人有:康正绪、阎更平。

代表作:临潼山、十道本、全家福、破宁国等。

郗派(郗德育、兰州须生魁首)艺术风格:讲究唱念做打平衡,行腔干净明快紧凑。

传人有:苏永民、牛利民。

代表作:下河东、临潼山、反五关、出棠邑等刘派(刘立杰)艺术风格:衰派老生、讲究唱腔,行腔激昂又不失婉转。

传人:刘毓中等。

代表作:日月图、八义图、铁莲花、大报仇等王派(王文朋)艺术风格:秦腔须生纱帽生的代表,以唱腔见长,讲究唱腔的书卷气。

传人有:刘易平、王景民、焦小春、康正绪等。

代表作:葫芦峪、辕门、状元媒、四郎探母、空城计等另外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或对前人有所突破和发展,有流派迹象的有:袁(克勤)派,传人有陈仁义等;毓(刘毓中)派,传人乔新贤、杨天易、王君秋等;平(刘易平)派,传人阎更平、成香娟等;焦(晓春)派2、小生沈(和中)派,艺术风格:文武小生,唱念洒脱,表演潇洒。

代表作:黄鹤楼、辕门射戟、写状、群英会、双罗衫等;靖(正恭)派,艺术风格:以贫生戏称著,扮相英俊,唱念绝俗。

代表作:伯牙奉琴、激友、吃鱼、坐窑、观画、青年镜、独占花魁等;苏(哲民、育民)派,艺术风格:文武小生,精于贫生戏,唱念朴实考究,表演神满气足。

代表作:打柴劝弟、激友、扑池送亲、义责王魁、将相和、赵氏孤儿等;杨(令俗)派,艺术风格:表演神色绵逸,唱腔古朴爽朗,并擅贫生戏。

代表作:龙门寺、盗虎符、西厢记、写状等;另有流派迹象的有:吕(明发)派高(登云)派雒(秉华)派张(新华)派任(哲中)派陈(妙华)派二、旦行早期的男旦名流赵杰民、陈雨农,党甘亭等在秦腔旦角艺术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影响,他们培养出了一大批享誉大西北的秦腔旦角演员,被尊称为秦腔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但因年代较远,未留下音像资料;一代秦腔“神童”刘箴俗因英年早逝,对后世影响有限,故以上几位暂不列入。

从秦腔《藏舟》看陕西文化视野下的女性人物

从秦腔《藏舟》看陕西文化视野下的女性人物
关键词 :秦腔 女性 文化 建设
《藏舟 》是秦腔传统剧 目《游龟 山》又名《蝴蝶杯 》 骨 子 里 透 出一 股 阳 刚之 气 。
中的著名一折 ,经 由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陈妙华 、肖
在 《藏舟》中 ,胡凤莲第 一次 出场 亮相是 极美的 ,
若兰 、张保卫 、李淑芳等演绎后 ,已成为秦腔舞 台上长 因丧 父凤莲着一 身素衣头 戴 白花 身披孝服 手撑着 船
一 、 陕 西 文化 视 野 下 女 性 的 阳 刚 之 美
后 面 的 “勇 救 玉 川 ”和 “巧 瞒 官兵 ”两 个 段 落 做 了 很 好
提起陕西 ,就 不能不令 人想起千沟万壑 的黄土高 的铺垫。不难 看出 ,凤莲绝非“各家 自扫门前雪 ,莫管
坡 ,千百年 来 ,秦人在 这片土地上劳 作 ,“见 个面儿 容 他 人瓦上霜 ”之人。但凤莲绝非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之
如 果说这些都 是积极 意义上 主动 的爱情追 求的 话 ,那接下来就不得不探讨一下客观层面上牵绊着 女 性爱情幻想的现实 因素。先来看唱词 “假若还我 与他 结 为亲 眷 ,女孩5LN后来我 好将 身安 ,怕 只怕他嫌 我
见 ,有何计与 我父报仇 伸冤 ”。可是 玉川此时 已经认 定 出身贫贱 ,这件事我还是不好开言 ”,这几句唱词 唱出
辑关系。先有 的“英俊 少年 ”“文武双全 ”“英雄胆 大好 儿男 ”的价值 判断 ,而后才有 的基于现 实之上 的“好将 身安 ”的现实考虑 ,这完全是说得通 的 ,也是 必须 经历
聘礼 ,不知大姐意下如何”,岂料这样 的唐突更加让 凤 莲坐立 不安 。“他那里提婚姻我 心情愿 ,女孩儿 羞答答 不好 明言”,凤莲心中同意但却实在难 以启齿 ,最 后还
蝴蝶杯作 为聘礼 私定终 生的故 事。《藏舟 》作 为一男一 在 江湖 中历练出的胆识和 刚毅。岸上 喊声急切 ,想必

秦腔剧目情节分享

秦腔剧目情节分享

秦腔剧目情节分享众所周知,戏剧的表演重要的是在表达剧中人物心理以及表现人物形象,对于演员来说,对于某个剧目的剧情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加容易对人物心理的理解,才能更好的表现人物心理特征;作为戏迷,若对剧情有所了解,才会更好的欣赏戏曲。

才能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心理特征。

因此,无论是演员还是戏迷,对剧情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这几年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了大量常见秦腔剧目剧情,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欣赏戏曲,提高欣赏水平,现在分别一一贴出来,与大家分享,望各位支持,谢谢!1、《火焰驹》剧情介绍:《火焰驹》又名《卖水记》,秦腔传统名剧,原为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创作之碗碗腔剧本。

宋时,番邦北狄王造反,李彦荣奉命挂帅出征。

朝中奸臣王强与兵部尚书李绶(李彦荣之父)不和,诬告李彦荣投敌,朝廷遂将李绶下入天牢,李家被满门抄封,家人被赶出京城。

李绶次子彦贵危难之中向居住在苏州的岳父黄璋求援,黄璋却冷目相向,悔婚退亲。

彦贵在无奈之中,靠沿街卖水度日,侍奉老母。

一日,彦贵卖水被未婚妻黄桂英之丫环芸香看见,芸香引其与桂英相会,并约好夜晚在花园赠金。

岂料三人举动被家人王良发现,王将此事密告黄璋,黄璋命王良杀死芸香,栽赃于彦贵,预知彦贵于死地。

苏州知府受贿,将彦贵判处死刑,秋后待决。

李家连遭危难之事被贩马义士艾谦知晓,艾谦乘火焰驹日夜兼程,入番报信。

彦荣领兵归劫杀场,救出彦贵,合家团圆。

此剧流传久远,版本甚多,现除演出本戏外,其中《卖水》、《打路》、《祭桩》、等折戏亦经常单独演出,《表华》、《赏景》更是脍炙人口的驰名唱段。

1958年此剧被长影拍成首部秦腔彩色影片之后,影响更大。

2、《狸猫换太子》剧情介绍:《狸猫换太子》又名《铡郭槐》、《打黄袍》、《火化冷宫》,秦腔传统剧。

宋真宗时,刘妃为了争宠夺位,暗与太监郭槐定下“狸猫换太子”之计,于李妃产子之时,诬陷李妃“产下妖物,玷辱宫闱”。

真宗听信谗言,将李妃囚禁冷宫。

刘妃又命寇珠将太子抛入金水桥下溺死,寇珠不忍,与太监陈琳商定救太子之策,逢刘妃、郭槐查宫,多亏寇珠机智,巧送太子出宫,交八贤王抚养。

秦腔: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被誉为百戏之祖

秦腔: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被誉为百戏之祖

秦腔: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时代被誉为"百戏之祖"秦腔剧照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2013年8月28日,作者:郑娜,原题:《秦腔: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时代被誉为"百戏之祖"》“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愣娃齐吼秦腔”向来是对西北风情的写照:大地宽广辽阔,风沙漫天,千千万万个汉子站在黄土高原上放声吼唱秦腔。

八百里秦川,一部中华文明史,大半都与这块土地有维系,而孕育了这块土地上的秦腔。

慷慨激昂,苍劲悲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

穿越秦砖汉瓦的百戏之祖秦腔,也称“乱弹”。

秦腔的源流,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秦时代。

目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秦腔的形成大致可分为“秦风-秦声-秦腔”三个阶段。

秦风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秦人用秦乐、秦声歌唱《诗经》中《秦风》,就是秦腔的滥觞。

从先秦到魏晋六朝,是秦声时期。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短短22个字,把秦声的音调和明显的特点讲得很清楚。

两件敲击器:击瓮、叩缶。

过去没有大铜锣的时候,用击瓷瓮增加气氛;叩缶,就是把瓦盆扣过去敲盆底,演变到今天,就是戏剧里常用的“扁鼓”,此鼓像盆一样,口向下,不封底,声音清脆。

说明这时期的特点已从弦歌时期逐渐演变到“以歌舞演故事”了,它有乐器、唱辞、故事,已具备了戏曲的主要结构。

此后唐代的参军戏,宋元杂剧等,更是使秦声不断地延续发展下来。

明清时期,秦腔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声腔”之一。

明代康海绘制秦腔脸谱131幅,清人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有“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

这是秦腔发展成熟的标志。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秦腔”条目云:“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

「秦腔名家」肖派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25届梅花奖得主李淑芳

「秦腔名家」肖派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25届梅花奖得主李淑芳

「秦腔名家」肖派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25届梅花奖得主李淑芳李淑芳,艺名小若兰,生于1968年,陕西周至人,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秦腔肖派传承人)。

李淑芳是当代秦腔婉约派代表人物,秦腔名家肖若兰的亲传弟子。

1968年生于陕西周至一个普通的农家。

父亲是戏班里的鼓师,所以李淑芳自八九岁时便随着农村的“自乐班”四处演出了。

自12岁起,李淑芳便四处投考戏校,习青衣花旦。

1985年,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李淑芳考进周至县剧团。

1988年,正式拜著名表演艺术家肖若兰为师学艺,继承了肖派代表剧目《藏舟》、《数罗汉》、《河湾洗衣》、《于无声处》等剧目。

1998年,调到易俗社后先后主演了易俗社传统优秀剧目《游龟山》、《三滴血》、《打金枝》等剧目。

李淑芳是秦腔表演艺术家、肖派创始人肖若兰的得意弟子,秦腔界唯一的“小若兰”。

肖若兰一生门徒众多,“小若兰”也是培养李淑芳多年以后,肖若兰在病床上同意给予李淑芳的“艺名”,给予李淑芳如此重量名称,可见其对李淑芳在继承肖派艺术中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李淑芳的嗓音天赋与秦腔表演艺术家肖若兰十分相似,1988年她拜肖若兰为师,并取艺名为小若兰。

秦腔中的肖派弟子走的就是婉约风格,她们的表演文雅、柔美,吐字清晰,真假声之间的转换几乎没有痕迹。

李淑芳在表演中情真意切,缠绵悱恻,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专家及观众的好评。

其承袭了肖派代表剧目《藏舟》、《数罗汉》、《河湾洗衣》等剧。

近年来李淑芳克服种种困难,将多部肖派秦腔经典剧目重新录制,推出专辑,唱腔、表演都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为秦腔艺术留下宝贵音像资料。

李淑芳的众多作品影响深远。

《游龟山》、《三滴血》、《河湾洗衣》、《数罗汉》、《夺锦楼》、《山乡御妹》、《洞房》等作品。

2011年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8年 5月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在易俗社举办“赈灾义演”专场,所有门票收入捐给灾区;2008年在西安人民剧院举办个人申报梅花奖折子戏专场演出;2004年由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辑(VCD DVD);2003年应邀在河南参加中国地方戏研究会;2000年获首届中国秦腔节表演一等奖;2000年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拍摄秦腔名人,名家名段欣赏栏目;1998年陕西省太平洋音像公司录制《藏舟》、《数罗汉》VCD 光盘;1997年获陕西省青年演员折子戏和新百名秦腔大赛一等奖;1997年以《游龟山》一剧获西安市传统剧目一等奖;1996年获陕西省第三届西凤杯特等奖;1996年被评为周至县文化系统先进个人;1996年获西安市第四届石榴花奖榜首;1994年被西安市授予“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1994年获陕西省广播大赛《红桃杯》大赛一等奖;1993年陕西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委员会举办的秦腔风格流派大赛获一等奖。

秦腔1

秦腔1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时陕、 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 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生动的反映出人 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 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
秦腔艺术源源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 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 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 秦王腔,简?quot;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 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 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 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 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C 1:秦腔基本唱句为_______.(6号回答) A.0句; B.3句; C.7句; D.100句.
பைடு நூலகம்
2:梆子腔又名_______.(13号回答) C A.腔子梆; B.乱敲; C.乱弹; D.西府秦腔. A 3._________流传于南北各地.(2号回答) A.明末清初; B.汉; C.宋; D.周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 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 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 几种。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 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 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 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 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 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 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 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淑芳与秦腔
■焦垣生
这个题目似乎有一点荒诞。

秦腔是一个剧种,而且是戏曲所有剧种中最古老最具历史言说资格和价值的剧种,所谓“花雅之争”、“昆乱不挡”所蕴含的故事,无非关涉秦腔与昆曲分别伯仲之轶账提说。

李淑芳本是一名说年轻其实又难说年轻的当代秦腔演员,说她年轻,是因为她在去年刚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正是大有作为正该开始芬芳吐艳之时;说不年轻,是因为听说文化改制,她所在的剧团转归企业收编,她已被退休了。

把李淑芳与秦腔并列作题,可能有人觉得莫名其妙。

李淑芳1968年出生于关中周至县,先入周至县剧团,后调进著名的百年剧社——西安易俗社,易俗社作为鲁迅先生赞誉其“古调独弹”的中国四大剧社之一,声名播于海内外,但李淑芳起初却并没有多大的名气,起码笔者并不认识。

偶然一天早上,我散步到西安和平门城墙根下,看见摆地摊卖戏曲碟的地方,好几个人都在买一张名为《李淑芳唱段选》的秦腔碟,我就也买了一张。

回家听放,觉得唱得确实不同凡响——悱恻缠绵,优美婉转。

明明是标准的秦腔,却不是如有人说的“三千万人民齐吼”的秦腔,其绕梁入耳倒使人想起那些以娇声嗲气著名的吴越江南声腔,但这声腔中包藏着北方女子的那一种以极强的穿透力撑着,柔而有劲道,音韵抑扬顿挫的声腔。

后来终于到剧场亲眼看到了李淑芳的演出。

再后来,只要她有演出,我都会去看。

其实各个剧种都有一些这样的演员,可能形体条件不一,但都唱得好。

看李淑芳的戏,我想到了以前同叫“乱弹”的蒲剧中的一位早获得梅花奖的名演员武俊英,她形体条件不大好,但就是唱得好。

这两位的发声吐字行腔,不是一个风格,但都是拿捏得很好,而且每一段唱腔中的每一句每一词都紧扣着她要表现的人物彼时彼地彼情应发射的神韵。

悲切时低回如游丝,刹那间又穿透云天,如惊涛裂岸。

如李淑芳唱的《数罗汉》,其中人物形象所要通过唱词表现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我听过不少秦腔演员(甚至是名演员)都唱过这一段,但感觉不是欠着火候就是火候过了,只有李淑芳演唱的《数罗汉》不瘟不火,声情意都恰至文心,托出戏胆,让人击节称赞。

那其中,悠扬舒展,让人回味无边,大珠小珠落玉盘而声声不凡。

蒲剧演员武俊英演唱的《苏三起解》,武俊英把苏三这个人物的灵魂抓住了,所以每一声、每一处都通透着这个人物的内心。

李淑芳《数罗汉》表现的是一个内心炽烈如火却又不得不做了尼姑,时时要示人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好像与世无争,而实际上因为爱恨情欲无以抒怀,对着泥塑的罗汉排遣开来的人物形象。

这个折子戏是极具人文色彩和现代哲学意念的一出戏。

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契诃夫在他的名篇《苦恼》中写死了儿子的马车夫姚纳·波达卜夫内心的苦恼无法排遣又不能向人倾诉,对着日日与自己相伴的马诉起了衷肠。

《数罗汉》可以与《苦恼》作比较文学研究的论题。

要知道,这样的一个尼姑形象是非常难塑造的。

只有李淑芳把她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复杂的具有冷热两面色彩的旦角行当,唱词要求演员表面要唱得细腻平缓舒展,而实际上又得哀转久绝地表现角色如窦娥问天问地一样的心声独白,秦腔《窦娥冤》中让观众掌声雷动的窦娥式高亢不行,秦腔名段《断桥》里白娘子那样炽烈的抒情唱段也不行。

换言之,一般秦腔演员擅长的欢音、苦音的或明快或凄厉或嘈杂急紧的唱法都不行。

这个戏把李淑芳托出来了。

人们说李淑芳是肖若兰的弟子。

“肖派”!可说实在的,10年前,在秦腔界讲流派,实在还是件有嫌奢侈的事。

秦腔作为梆子戏的鼻祖在广袤的西北大地流布传播几百年,尤其在先前,传播手段落后,甚至连今天所谓的大众传播也谈不上,只是人际传播,口口相传,交通闭塞自然地理人文条件阻碍着文化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古老的剧种秦腔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形成不同班社,不同演员的不同演唱风格以至形成今天所谓的不同流派。

但这些风格流派解放后并未被研究者重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界讲“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文艺为无
产阶级政治服务,提倡革命化;八九十年代讲恢复讲拨乱反正讲主旋律讲发展讲创新,直到本世纪之交,京剧讲流派,秦腔界也忽然猛省了对“流派”的研究。

而李淑芳现象,正催化了我们对秦腔流派研究的猛省。

名师出高徒,但有时高徒会引出名师,程砚秋先生活着不带女弟子,可他死后,那么多漂亮的京剧女演员成名后都弘扬且红火了“程派”,引得不少从没见过程砚秋的面甚至也没听过程砚秋的声的当代戏迷,不停地颂扬“程派”。

人们称赞年轻的李海燕是“海传程韵,燕赋新声”,称赞更年轻的吕洋是“口口程传,洋洋大观”。

就像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都是王瑶卿的弟子而却个个不一样,其实“程派”的弟子也各有特点,她们红了,“程派”就火了。

同流不同流却可抽象出某一方面相同的特征溯源,就像渭河泾河都可入黄河脉系一样,北京的李海燕,天津的吕洋都是“程派”,实际上分门别类。

秦腔界影响还有超过肖若兰先生的秦腔演员,如李正敏、苏育民、刘毓中,难道没有流派和传人?有。

可鲜有人提及。

李瑞芳、马友仙那么多弟子,谁是“李派”传人的代表谁又是“马派”传人的代表?这些先生都有传人,但江山代有才人出,流派要不断地“流”才能出派儿。

“肖派”今天的传扬,不能不说有其传人李淑芳“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原因,实际上因为时代和各种文化交融发展的原因,今天的李淑芳和昔日的肖若兰不能同日而语。

京剧大师郝寿臣曾经讲,学流派弄得不好学到的常是毛病。

深入精髓难矣。

艺术上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3个阶段理论,对于继承流派非常有指导意义。

李淑芳可说掌握了“肖派”的艺术精髓又使“肖派”艺术在今天传扬了。

同时,李淑芳使大家对秦腔的认识端正了。

起码纠正了所谓“吼秦腔”的误区。

所以说秦腔成就了李淑芳,而李淑芳也给秦腔正了名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