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评论
秦腔的艺术特点

秦腔的艺术特点秦腔的艺术特点 秦腔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个性特征⼗分鲜明。
秦腔具有舒展⼤⽅、跌宕起伏、幽怨感伤、遒劲雄厚、⾃然朴实等特点。
下⾯,⼩编为⼤家分享秦腔的艺术特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脸谱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净、⽣动和美观,颜⾊以三原⾊为主,间⾊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过渡⾊,在显⽰⼈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鲜明,对⽐强烈,浓眉⼤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暴”,和⾳乐、表演的风格⼀致。
秦腔脸谱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的明代“康海脸谱”是⽬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两省的秦腔由于各⾃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如⽢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不同的秦腔脸谱。
脸谱 秦腔脸谱作为中国最古⽼剧种之⼀的舞台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的⼀套完整体系,多年来⼀直保持。
对于秦腔脸谱的特点及其与京剧脸谱的关系,著名京剧研究家、京剧脸谱绘制⼤家、九⼗余岁⾼龄的刘曾复先⽣在《浅谈秦腔脸谱》⼀⽂中有精彩的论述:“在发展中,京剧也很⾃然地向花部中重要剧种秦腔吸取⾮常有益的经验,包括脸谱。
秦腔脸谱总的来说⽐现⾏京剧净⾓脸谱复杂,特别是眉眼花纹⽐较碎。
现⾏京剧净⾓脸谱虽然⽐较简单整齐,但是京剧早年的脸谱中许多碎脸和歪脸的花纹还是细碎的。
秦腔脸谱的复杂表明它⽐现⾏京剧净⾓脸谱古典。
秦腔脸谱中有许多脸谱与京剧脸谱⼤同⼩异,例如关⽻、包拯、孟良、焦赞、呼延赞、李元霸等。
……京剧界中有⼀种传统的说法,秦腔歪脸勾得好。
现⾏京剧净⾓脸谱歪脸较少,京剧早年的净⾓脸谱中歪脸则较多。
《秦腔》赏析_3000字【优秀作文】

《秦腔》赏析_3000字几乎是两个月的时间,我都在读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
这本书中,作者以日常琐碎的农民生活为本体,力图再现故乡清风街本真的生活状态。
作品的场面甚大,人物众多,地方口语较为突出,内容丰富多样,基本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方方面面,并借疯子引生的自叙,述说了清风街几十年来的兴衰变革。
虽是散散漫漫的家常里短,但笔触却伸向中国乡土的内在,从而将现实的矛盾冲突放在现代与传统的复杂矛盾中去予以解释。
在这部作品中,秦腔剧作为一种梆子声腔剧种贯穿始终,主人公之一夏天智一生的爱好与追求就是秦腔。
而不论红白喜事或心情好坏,人们都以秦腔的不同曲牌腔调来表达内心的情绪及渲染场景的气氛。
秦腔是秦地的地方剧种,是清风街人们最喜爱的乡土文化,是夏天智的精神享受和儿媳白雪的事业追求,更是反映清风街这个小社会中各个人物家庭兴衰及社会变革的一种文化特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影视剧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秦腔作为一种传统剧种,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振兴秦腔是以白雪为代表的专业人士的殷切期望,也是热爱古典戏曲、传承本土文化的代表人物夏天智的心愿。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剧团不得不解体,秦腔不得不走向社会化娱乐的边缘,使从明清以来逐步发展演变并流传于今的大剧种坐了冷板凳。
而古老的清风街也犹如秦腔一样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离作者回忆中的印象愈来愈远;也就是说,清风街蕴涵着秦腔,秦腔代表着的故乡的清风街已逐渐走向没落了。
《秦腔》的写作手法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作者独辟出来的蹊径,他以散文体的自叙方式娓娓道来,诉说清风街多少年来发生的故事,每个故事中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命运,真实地再现了清风街上泼泼烦烦、纷纷争争的生活场景。
作者善于白描出各个人物的小卑微、小聪明、小志气、小龌龊、小情趣;如夏庆玉和黑娥,三踅和白娥,夏雨和翠翠,上善和金莲,君亭和小姐等,就连夏天义这位根正苗红的老农村干部在年轻时也和俊奇娘干过一件荒唐事。
对秦腔发展及《秦之声》有一些看法想谈一谈

对秦腔发展及《秦之声》有一些看法想谈一谈秦腔啊啊啊看完2003年戏迷大叫板决赛后,对秦腔发展及《秦之声》有一些看法想谈一谈,全当闲传。
一、绚丽多彩辉煌光大的20年秦腔虽然悠久古老,但有资料可鉴(录音)的历史只有70年左右,我见到最早的一张唱片是易俗社高明俗的《四郎探母》,其次是李正敏的几张唱片,如《二度梅》、《三击掌》、《五典坡》等,这些都是上海百代公司30、40年代灌制的。
那么,秦腔之所以深受广大西北人的喜爱,之所以在西北人的血脉里扎根和光大,我以为应该是上世纪50、60年代,也就是解放后的20年。
何以见得?首先,前30年、现在、将来若干年代,人们所崇拜的名家都是这个时代成名或成长的。
既便是刘毓中、刘易平、苏育民、仁哲中虽然是解放前的艺人,但真正成名是解放后的事。
50、60年代培养出的名家那就多得不胜枚举了,如王玉琴、郭明霞等成名是在30岁左右,也正是这个年代。
其次,有四大剧团功不可没。
首先要说的是省戏曲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对秦腔演出程式、音乐改进及整理起了典范和样板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将西洋乐器融入到秦腔音乐中,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
易俗社、尚友社、三义社由于在演出风格、演出行当上各具千秋,使秦腔流派更加色彩分呈。
可以说这20年的秦腔是最完美的秦腔,现在的秦腔与之相形见绌。
二、近二十年的秦腔是停滞消沉、困惑无奈的二十年过去人们的娱乐形式、精神寄托是看戏,这或是唯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通过戏曲去体现,过去甚至学童的启蒙教育课本都是剧本,因为剧本里包含了人伦、道德、历史、文学等知识。
所以说戏曲是人们精神世界徜徉的场所,戏曲在人们生活中显得那样重要。
现在则不同,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形式的多样、价值观念的变异,戏曲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那样的渺小。
当今社会浮躁、飘浮之风对艺人的成长进步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以上可能是秦腔停滞消沉、困惑无奈的主要原因。
近二十年出现的名家寥寥无几。
李小峰算是出类拔萃,李东桥徒有虚名,李梅误入歧途,丁良生的须生,李发劳的红生显得孤独,张宁的花旦只能算是继承。
浅论《秦腔》

沈阳
1 1 0 0 0 0 )
【 摘 要】 《 秦腔》 以地方戏 曲——秦腔 来命名 , 从 作品 的特征 上来看 , 秦 腔是作 品的脉魂。 秦腔 不仅 仅是一种地 方文化的 民俗形 式. 更是
传 统 民俗 文化的一种 象征 , 可称作 民俗 文化的原型 。 这种 民俗文化 正是 在“ 土地 ” 这一创世原 型基础上 派生 出来的。 秦 腔为作品 的标题 和主 题, 它贯 穿着作 品的始终 , 本 身就 具有深 刻的 象征 意义 , 秦 腔是传 统 民间文化 的象征 , 更是 整 个 乡土社会 的象征 , 它的衰败意味 着 乡土社 会 的瓦解。
【 关键词 】 秦腔 ; 小说 ; 散文 ; 秦人 ; 黄土 高原
《 秦腔》 是贾平 凹三十多年来文学创作积淀 的成果 , 具有很高 的艺 1 . 秦 腔 简 介 这其 中有他一贯的创作风格 , 也有突破和创新 。 无论是一贯风 “ 秦腔 , 又称乱 弹 , 为我 国现存 最古老剧种 , 在古 时陕 、 甘、 宁一带 术成就 , 都体现 了他 的创作心理和审美 追求。 可以概括地说 . 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由于它产生于 民间. 所 以能够生 格还是突破创新 , 秦腔》 所采用 的写作方式记这些方式产生的效果 , 都深刻地体现 了作 动地反 映出人民的愿望 、 爱憎、 痛苦和欢乐 , 反映他们 的生活 和斗 争 , 《 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 ” 【 t 嗪 腔唱腔慷慨激昂 . 苍劲悲壮 . 既有西北黄土 家对 于乡土世界难 以割舍 的情感 。 秦腔采取一种独特 的叙事角度 。 即“ 疯子 ” 引生叙事角度 通过 “ 疯 高原“ 天苍苍 , 野茫茫” 的浑厚深沉 、 豪放激进的风情和 阳刚之 气 . 外地 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 以“ 疯子” 的 口吻对 世界做 出符合 “ 疯 子” 思维 人评论说秦 腔 , 唱得 有劲 , 说得 直率 . 大喊 大叫 . 便有 柔弱女子常 在戏 子 ” 台下 以绒堵耳 , 又或在平时教训别人说 : 你要不怎么样 . 今 晚就让 你去 方式 的价值取 向的揭示和审美价值 这种视角更 易于揭示 常人难 以体 看秦腔。 但是 , 秦腔往往又兼有缠绵悱侧 、 细腻柔 和 、 轻快活泼的特点 察到 的生存本相 引生是清风街二十多年变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 对 他既参与生 活又跳出生活 . 以置身事外的 作为 中国戏曲中产生较早 剧中之一 . 秦 腔的产生和发展经历 了漫长的 农村生活有 着清醒的认识 . 体现 了作者对 乡土世界的 历史过程。 陕西土辣 直爽的方言、 沉郁 悲凉的历史气 氛 、 八 百里 秦川苍 角度来看社会变革并作出 了最真实的记录 茫浑厚的地理环境 加之秦 人直爽 固执 的心态 . 这诸 多因素经过不 断的 感情 . 体现了他力图反映真实乡土世界的 良苦用心 碰撞 、 交错 、 渗透 , 在 民间经过长期 的演练磨合 . 终形成 了这极具地方 作者同样采取描写大量的生活细节来表现 这种 乡土生活的本色 特色的剧种 。 贾平 凹将清风街的生活熊吃喝拉撒、春夏秋冬几乎所 有的琐事写起 . 夫 妻吵架 、 鸡 下蛋 、 狗撵仗等 当代农村的一切事情 . “ 蹲在立的卧的石磙 子碌碡上吃着牛 肉泡馍 . 你 不禁又要改变其 写到 了婚丧嫁娶 、 基层 领导、 买豆腐 的、 开饭店 的、 跑 长途 的 、 唱秦 世界 观了 : 啊, 这是块 多么空 旷而实在 的土地 . 在这块 土地挖爬滚打 的 作 品对乡村民间权 威 、 人群是多么 ‘ 二愣 ’ 的民众 !” 嗵 过这一段话 的描述 . 我们可以感受到 腔的等形形 色色的人物都 做了细致 的刻 画. 他们都是清风街故 事中不 秦地人 民的质朴 以及他们生活在这片黄土高原上 的艰辛 秦腔正式作 可缺少的部 分。 大量 的生活细节相互交叉 , 将作 品的情节线索打乱 . 使 但其 实是形散神不散 为一 种地方 剧 目 很好 的切合 了黄土高原上农 民的艰 苦生活 . 能给与他 之呈现出一种零散化的状态 . 们最 大限度 的愉悦 . 可 以说是黄土高原特殊 的地理 环境造就 了这种具 小说是按时间顺序来 叙写整个故事 的. 作 品描 写了大量的琐碎的 有地方 特色 的剧种 。作为一种 民俗文化 . 秦腔 由传统 的农 耕方式派生 生活细节 . 使小 说呈 现出来 的叙述 节奏很慢 . 虽然只写 了清风街 一年 却 给人{ r ] - 十年 沧桑 巨变 的震撼效果 。“ 不知不觉 间. 乡村 出来 。“ 农 民是世上最劳苦 的人 . 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 . 生时落草在黄 多的时间 , 土炕上 . 死 了被埋在黄土堆下 。 秦腔是他们大苦 中的大 乐 . 当老牛木梨 生 活已然发 生了几 乎是不 可逆转 的巨变——而且是让人忧心 的巨变 : 不想让他来 的一点点来 了” p 哒 种按 时间顺 疙瘩绳 . 在 田野里 已经筋疲力尽 . 立在犁沟里大喊大 叫来 一段秦腔 . 那 不想 让它走 的一点 点走 了 . 心胸肺腑 . 关关节节 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 了。 ‘ 每 每村 里过红 白丧 序方式来 突出乡土社会发生 的变化 . 全景细致的 向我们展示 了在 现代 喜之事 , 那必是要包一 台秦 腔的 , 生儿 以秦腔迎接 , 送 葬 以秦腔 致哀 , 文 明冲击下 的生活变化 。 似乎这人生 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 ” 日 秦腔成为他们生活 中的一大要 素, 是他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 并且成为他们宣泄 自己 情 绪的方式。 在传 【 参考文献】 统的生产方式 、 特殊 的地理环 境基础上产 生的秦腔 . 集中体现 了黄土 [ 1 ] 王东明. 秦腔: 黄土地上的苦乐歌『 J ] . 中国质量万里行 , 2 0 0 7 ( 2 ) : 7 4 . 高原上农 民的集体无意识 . 传 统 民俗文 化在他们心 中留下深深 的烙 [ 2 ] 贾平凹. 秦 腔【 . 《 爱 的踪迹》 . 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 9 8 5 . 印。 腔作为民俗文化原型 , 是农耕 文化和黄土高原这个地 域的产物 . 具 [ 3 ] 贾平凹. 秦 腔[ M ] . 贾 平凹散 文 自选集. 桂林 : 漓江出版社, 1 9 9 1 : 1 8 0 . 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 4 ] 刘志荣 . 缓慢 的流水 与惶 恐 的挽歌——关 于贾平 凹的《 秦 腔》 r J 1 . 文学 评论
“无可奈何花落去”——论《秦腔》的多重意蕴和悲凉美感

125作家作品论2005年4月份,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出版面世。
2008年10月份,《秦腔》凭借绝对优势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正如授奖词中所说的那样:“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
这无疑准确地揭示了《秦腔》与时代的关系,更确切地反映了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精神状态与心灵状态。
作为城市中的漂泊者,贾平凹一直以“农村人”自居,长久地将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当做自己的精神家园。
《秦腔》的面世向世人宣告了他为故乡立碑的努力和对故乡的深厚感情,然而故乡却在时代的发展中颓败与荒废,作家对此束手无策,不得不在感叹中再度陷入迷茫。
贾平凹透过秦腔,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乡村的挽歌,展现了一段故乡的深情。
一、丰富的故事内容和多元的时代背景贾平凹在《秦腔·后记》中这样述说自己创作这篇长篇小说的目的: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因为“行将过去的棣花街,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
①本着这样的创作理念,作家用极其细腻平实的语言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以棣花街为原型的清风街,长达一年半的“鸡零狗碎、劳烦泼杂”内容提要:《秦腔》是贾平凹近年来的一部力作,是作家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的实践,也是作家“安妥破碎心灵”的方式。
正如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学史上的独特而复杂的存在一样,《秦腔》也成了新时期文学史上的独特而复杂的文本。
通过对《秦腔》的主要内容的梳理,关键人物的解读,叙事伦理的解构,以及前人研究观点的综合,我们发现贾平凹在创作中显示出了巨大的迷茫与困惑,他用丰富的事实、经验和细节来构筑起广阔的意蕴空间,以此来伸张自己的写作理想,然而在担负这种宏大的社会历史理想的同时,矛盾和困惑接踵而至,使得他的精神和灵魂挂空,显示出一种巨大的心理分裂和意义背离。
正是这种悖论及其所带来的痛苦,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开启了新的范式。
关键词:贾平凹 秦腔 文化灵魂 悲凉美感“无可奈何花落去”——论《秦腔》的多重意蕴和悲凉美感孙 洁126百家评论 2019年第6期 总第43期的一段故事。
作业 文学评论之秦腔

《秦腔》的艺术特色一散乱的结构《秦腔》给我们的感觉是整篇文章没有骨架,没有精神、零散、杂乱,感觉像是很牵强的把商周农村的生活画面,粘在一起。
人物杂乱,整篇文章出现的人物有上百个,又交代不清楚,让人看起来很费劲,加上主人公不清楚,人物形象苍白。
白雪、夏风等人让人觉得像纸画一样没有血肉。
时间上的混乱,时代背景的牵强让我觉得其生动独特的地方也变得粗糙平庸。
它完全不依赖小说通常要依赖的情节、悬念和思想,生活本身有多么芜杂和散漫,它就有多么芜杂和散漫。
这部长篇小说的确值得我们去品,每一段每一节都值得细细地去品,当然,活得慌慌张张的现代人是不太适应这样的读法了,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快餐,习惯了文化上的“方便面”“麦当劳”。
如果有人一览之余就像匆忙的把握《秦腔》的内核,并形成某些主体性的概括,恐怕就糟蹋《秦腔》的追求了。
我觉得《秦腔》这部能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大作之所以给我以上感觉,主要是其彻底突破了以故事情节支撑作品的创作模式,抽取了小说中故事、悬念、情节等重要元素,采取了一种生活漫流式的细节连缀、带有反情节,甚至反人物、反性格的特点。
《秦腔》是用琐碎的事情构成的,所以比较难读,但一旦进去就会被作品描写的情致韵味的魅力所吸引,它不是鸭梨,不是红苹果,是陕西的羊肉泡馍,味道混沌淳厚。
小说的叙事主要有对话构成,这是对宏大叙事最坚决地拒绝。
这里到处都是人,并没有主要的人物,没有戏剧性冲突。
这是对资产阶级现代小说的彻底背叛,资产阶级现代小说是以情爱为主导,以人物性格发展和命运变化为线索,小说经常在独处的空间,如客厅和卧室,或者大自然的野外,那种小说的空间总是有一种整洁和安静的气氛。
但在《秦腔》里到处乱哄哄的,到处都是人,众生喧哗,杂语纷呈。
一会是说陕南土语方言,一会又是唱秦腔。
只有生活在流动,只有人们在活着和说话。
与其说引生躲在一边看,不如说他躲在一边听。
这么多的对话是反叙事的小说叙述,是没有叙述的叙述。
这是听的小说,就像生活本身在场一样,生活以其存在在表演,生活就是戏剧本身。
秦腔赏析

《秦腔》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
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
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谁主盛衰:天、地、人相互对质;忍观沉浮:命、动、势彼此角力!魔幻笔触出入三界,畸形情恋动魄惊心,四稿增删倾毕生心血,一朝成书慰半世乡情!《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
《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
《秦腔》是一部“反史诗的乡土史诗”,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
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
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贾平凹说:“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这本书中,作者以日常琐碎的农民生活为本体,力图再现故乡清风街本真的生活状态。
作品的场面甚大,人物众多,地方口语较为突出,内容丰富多样,基本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方方面面,并借疯子引生的自叙,述说了清风街几十年来的兴衰变革。
虽是散散漫漫的家常里短,但笔触却伸向中国乡土的内在,从而将现实的矛盾冲突放在现代与传统的复杂矛盾中去予以解释。
《秦腔》课文赏析

《秦腔》课文赏析原文呈现①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
秦腔,就源于西府。
在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
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
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
【1】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未曾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2】②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3】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4】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
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
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
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5】【6】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7】③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秦腔》评论及其“泡沫”现象揭秘泡沫中沸腾的《秦腔》邰科祥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9第一节“京派”和“海派”关于《秦腔》的言论综述2005年,中国当代文坛值得记忆和反思的一件大事无疑是贾平凹《秦腔》的出版以及由此引起的讨论。
按说一部小说的出版引起轰动或者争议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但是对《秦腔》来说则有点不同,一是这部小说只在《收获》杂志连载完毕而单行本还没有面世的情况下就有上海的研讨会召开,后来曾经引起读者的质疑,感觉有炒作之嫌;其实把这次研讨会一味的理解为是一种炒作行为似乎不大妥当,客观地说,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很快地引起评论家的认同是主要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杂志社借此机会进行一种促销的考虑。
二是在这部小说的单行本出版不久,北京又召开了一次研讨会,和以往不同的是北京的评论家(京派)这次与上海的评论家(海派)不约而同地肯定和赞扬这部小说,这是当代批评史上很少见的。
第三,无论是海派还是京派都褒奖有加,不吝赞词,甚至使用了很多极端的提法,诸如终结、革命、绝唱等等字眼。
概括这两次研讨会的观点无非以下三个方面:1.对《秦腔》内容的评价,以“乡土叙事”为代表。
无论是京派还是海派的评论家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分歧。
而且不约而同地对《秦腔》在中国乡土叙事历史中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鸿生认为,这是“一部反史诗的史诗,从鲁迅的批判乡土写作到沈从文的乡土式恋歌,一直到张炜或者陈忠实的《白鹿原》中那种文化寻根的有意识的努力……但贾平凹是还原现实(乡土)。
”言下之意,只有《秦腔》是目前唯一一部最真实的乡土小说。
罗岗不仅注意到《秦腔》是“中国原来的农村生活方式成为绝唱时的一部挽歌”同时还指出“贾平凹的野心不仅仅是描述这样一个世界,还企望用这个世界来抵抗时代的潮流。
怎么来对抗资本主义社会巨大的对人异化和分崩离析的一个挑战”。
这个见地很深刻,他不只谈到表面的题材还涉及作品的主旨。
栾梅建认为《秦腔》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雷达的观点比较平实:“把它放在当今中国乡土叙事的背景下来看,是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贾平凹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
”陈晓明的观点应该是在乡土叙事领域最响亮的声音,正是他率先提出“终结”一词,按他的解释,终结有双重意思,一方面是在达到它最终意义的终结的意思,另一方面它确实有挽歌式的终结。
前者在他看来就是极致,而且他连用三个终结来具体阐明它的观点,在他看来,《秦腔》是“乡土中国历史的终结,是乡土文化想象的终结,是乡土美学想象的终结”。
不难发现,这种言论是把《秦腔》推到“乡土叙事”的顶峰,似乎以往没有,以后也不可能有超过《秦腔》的乡土叙事作品。
这个看法无疑有点过火,而且我们觉得他的分述也有不大正确的地方。
就说“乡土历史的终结”难道表明中国文学从此再没有或不会出现乡土叙事了吗?孟繁华也认为《秦腔》“是对中国乡土叙事的最后毁灭性的写作、抒写,我担心的是当贾平凹这样看待第一章《秦腔》评论及其“泡沫”现象揭秘中国的现代和乡土中国后,他下一个作品怎么写。
”关于此,就有几个评论家不同意。
郜元宝说:“在中国的传统中,乡土永远是写不完的。
在这个小说里面,变化就在于,在现实中的乡土是不会灭亡的。
”梁永安说:“我不赞成过多地强调贾平凹地乡土性,这不是他的强项。
”程永新也说,“有人用乡土作家来概括他是片面的,它本身是关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关注各种生活的层面”。
再说,“乡土叙事”的提法基本上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不过是数年前“农村题材”的另一种表述。
因此,京派和海派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言论,浓缩为一句话就是:《秦腔》是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描写农村生活最成功的一部小说。
2.对《秦腔》形式的分析,以“日常叙事”为标志。
王鸿生指出《秦腔》采用的是“现象式还原的方法,表达自然,不露痕迹,像扯联体的回文”。
郜元宝说作家想找一个最好的说话方式——闲言碎语的叙述。
满足于呈现,但并未完全放弃“解释”的冲动。
这种判断是比较准确的。
王鸿生认为这种叙事方式“回避了个人主观的介入”,这与郜元宝似乎有点矛盾。
客观地说贾平凹试图隐藏自己的主观身份但没有完全实现,因此给读者和评论者造成这样截然不同的看法。
韩鲁华也强调《秦腔》是一种还原的叙述,与以往的反映与表现都不一样;雷达说,“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整个生活的团块结构靠对话向前滚动。
”谢有顺说:“这个作品他写的是非常日常化的,非常琐碎的,非常细密的,很多人在写当代生活时可能是观念型的或者被简化的……在最日常的地方,最生活化的地方能写出真情或写出当代生活里最根本的东西,这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贺绍俊认为:“我更加看重《秦腔》在叙事上的特点,我觉得这个作品具有一种叙事革命的意义。
当代文学史有两种交错的叙事,一种是革命叙事,一种是日常叙事。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常叙事逐渐地被许多作家挖掘出来,如王安忆《长恨歌》,它实际上承传了张爱玲现代文学日常叙事的路子,这种日常叙事是现代性的H常叙事,《秦腔》承续了传统文化的H常叙事,以《红楼梦》为代表,但这这种叙事基本上断了”。
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
不过,我觉得批评家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贾平凹恢复中国传统H常叙事的意义,他并不只是为了与众不同,自觉地追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或者挑战一种写作的难度或极限,应该说这个动机是存在的,但最根本的是他要弘扬中国的、民族的叙事传统,为了与世界文学有所区别,他探索了这么多年,其实一直是寻找这样一条既能与世界沟通又完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叙事方式,《秦腔》无疑是成功了。
在当代文坛,好像还没有第二个作家像他这样自觉、执著地探索着中国文学以纯正的汉语写作树立于世界之林的道路。
虽然有不少作家试验着各种文体与技巧,但从民族化立场挖掘、传承中国小说的叙事方式或者思维恐怕只有贾平凹一人,因此,有评论家称他的写作是新汉语写作,看来不无道理。
准确地说,应该叫真正的现代汉语作家。
因为,五四以来,我们的现代作家都是从西方学习写作的,特别是小说,这个潮流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也就是传统的、民族的,中国化的叙事被丢弃了、中断了,我们始终是跟在西方人的屁股后亦步亦趋。
这怎么能赶上别人,更何谈超越。
所以,有人说贾平凹有野心恐怕就是指这一点,他不是仅仅为了冲击诺贝尔文学奖而是要树立中国小说的品牌,所谓独立知识产权或自主创新。
中国的小说家只能依靠本民族特有的、成熟的叙事方式为世界小说发展提供一种坐标。
3.对小说的叙述人的关注,以“阉割叙事”为旗帜。
明确地提出《秦腔》是一种“阉割”叙事观点的评论家还是陈晓明。
他的意第一章《秦腔》评论及其“泡沫”现象揭秘思是贾平凹“要把所有的想象和所有的激情,所有现代性对文学的想象全部剔除。
”所以,陈晓明说,这种阉割式叙事“没有想象,没有虚构,没有情节,没有宏大的历史,只有乡村的生活。
”这句话的后半句使我们马上联想到前文所说的Et常叙事,因此阉割叙事的意义主要在这句话的前半句——没有想象,没有虚构。
换句话说,把所有不真实的文学想象和虚构阉割掉。
在小说中,这个被阉割者就是引生,他不只是生殖器被阉割了而且象征性的是他把一切物质的、功利性的、世俗的欲望完全清除掉了,“唯一留下来的是精神的东西”(贺绍俊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人物的性格内涵是很耐人寻味的。
但是我们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引生作为叙事人的意义。
不难发现,海派和京派的很多批评家都是赞赏这个特殊的叙事人称的。
王鸿生说:“叙事人带有一些魔幻色彩,他消解了叙事人和人物的距离,他进入到故事之中,又是他人故事中的一个要素,非常奇特。
贾平凹是排除观念性的介入来写作品的,无论是从政治学还是经济学、文化学的、民俗学的这些角度去解读,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郜元宝说:“贾平凹是用小说给大家建造一个公园,却没有给大家提供一个地图。
只满足于呈现者,如尼采所说,艺术家就是一个呈现者。
”韩鲁华则直接强调《秦腔》的“还原”观念,所谓“文学不仅是反映,也不仅仅是表现同时还是还原,这个还原有四个层次:第一生活现象的还原;第二,生活整体式的还原;第三生命情感式的还原;第四,文化精神式的还原”,不管是“呈现”或者“还原”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这种叙事在尽可能地“排除个人观念的介入”。
李敬泽用另一个词汇“沉默”来阐释陈晓明的阉割,他说:“自我阉割的意思就是,第一,既有无穷的话可说,但是又从根本上说无话可说;第二,面对这个世界,面对如此纷繁的一个巨大的世界,这个人,这个叙述者,这个隐性和显性的叙述腔澎者实际上采取了一种自我阉割似的办法、姿态。
甚至我认为《秦腔》的主题就是沉默……它把我们对乡土的想象和认识拉回到一个原点上来”。
谢有顺用“仁慈”来描述这种叙述人的态度:“文学的态度可能不是是与非的态度,文学的态度如果从最伟大的文学观来看可能更多的就是发现、是呈现,是一种更高的对生活的仁慈。
”关于这种阉割叙事的特点或优势也有两位批评家专门指出。
贺绍俊说,引生“实际上是主视角和全视角的打通”,张水舟说:“引生不是傻子,是作者的另一部分,是作者的他者。
他把作者无所不在无所不晓的全知角度和人物的有限视角有机巧妙地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不过在一片赞扬声中也不乏一些反对的意见,李洁非就认为“这个小说中唯一别扭的就是引生的第一人称的一些叙述,我觉得不自然,方式上在整体上偏离了小说中非常纯、非常地道的、非常有土地感的村俗语整体的风格,如果这个部分不存在的话,这个小说的语言我个人认为是直追《金瓶梅》的”。
如果说,乡土叙事和日常叙事是从《秦腔》的内容上进行探讨的话,那么,阉割叙事就是侧重形式的分析,总体上讲,肯定为多,赞誉有加,但在骨子里或者字里行间仍然能感受到批评家们含蓄的、机智的保留,所以白描很清醒地指出“我想大家还是很谨慎地有所保留”的确,如雷达、陈思和、谢有顺等,他们都没有像陈晓明那样用一些极端的词汇,比如终结等来阐释他们的观点,而是很客观地、策略地表达了他们的态度。
陈思和的开场白只涉及贾平凹的整体创作以及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至于对要专门探讨的《秦腔》几乎一句实质性的评价也没有,这就很有意思。
雷达说:“把它放在当今中国乡土叙事的背景下来看,是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贾平凹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
”他一直用的是重要一词而不是最第一章《秦腔》评论及其“泡沫”现象揭秘好。
谢有顺的说法与雷达几乎如出一辙:“在中国当代小说的背景里面,这确实是一部非常有意思也非常重要的作品。
”而且,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部小说虽然在京派和海派这两大中国文学批评群体的意见中是难得的不谋而合的一致:肯定大于批判。
但是,我们是否注意到他们更多涉及的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也就是不管是谈乡土叙事、日常叙事还是阉割叙事似乎与作品“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有关,但关于在作品的思想深度甚至观念的正确与否等实质性的话题几乎没有触及,那么这就是我们对这部作品的价值或艺术高度难以把握,而且会由于这些在中国当代批评界具有话语权的人们的异口同声而导致一种理解的误区,似乎“是1949年以来在中国文学创作的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