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最新理论课件.ppt
陈鹤琴ppt课件

陈鹤琴
1
01/ 活教育 02/ 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03/ 论幼稚园教育
2
1.活教育理论体系
目的论
迅与原 则
11
五指活动
健康
语言
社会
五指 活动
艺术
科学
12
三种方法
圆周法
三种 方法
混合法
直进法137Fra bibliotek办好幼稚园的15条主张
8.特别注重音乐。 9.有充分适当的设备。 10.采用游戏式教学法。 11.户外生活要多。 12.采取小团体教学法。 13.教师是儿童的朋友。 14.教师应当有充分训练。 15.应当有种种标准。
8
课程思想
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 2.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3.课程应实验“整个教学法” 4.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等教学方法 5.课程应当有考查儿童成绩的标准
论幼稚园教育 B
幼稚园的课程理论 十大原则 九项内容 五指活动 三种方法
6
办好幼稚园的15条主张
1.幼稚园要适应国情。 2.儿童教育是幼稚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 3.凡儿童能学、应当学的,都应教他。 4.课程以自然、社会为中心。 5.课程可先拟定,但临时可变更。 6.第一注意儿童健康。 7.幼稚园使儿童养成良好习惯。
9
单元教学与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
1.课程的民族性; 2.课程的科学性; 3.课程的大众性; 4.课程的儿童性;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
6.课程的现实性; 7.课程的适合性; 8.课程的教育性; 9.课程的陶冶性; 10.课程的言语性。
三生教育 课件(共28张PPT)

02
生命教育
生命是尊贵的
生命教育
一个小生命不一定生下来就健康,也不一定能在妈妈的胎胞中平安顺利地 度过十个月,而是要经历一番痛苦掙扎才能来到人间,抚育的过程更不简 单,所以我們常说要尊重生命。
因此孩子一出生就有许许多多的人来照顾他,所以说要时时刻刻感谢众生 恩,因为一来到人间,一落地就需要很多人爱的照顾。
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中反复强调的:无论处境多么悲惨, 我们都有责任为生命找出一个意义来。他认为人类的生命无论在 何种情况下,都有其意义。这种无限的人生意义,涵盖了痛苦和 濒死、困顿和死亡。在弗兰克看来,只要有“求意义的意志”存 在,不仅生命和爱,就连“苦难”和“痛苦”都深具意义。人必 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
生命的本质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 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 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 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 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 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 会降临的节日。”
生命教育
生是通往死的一个过程,死是人生命的终结,向死 而生,我们真正的认识到死亡,才会感受到生的可 贵、生的价值,才会抓紧生命的分分秒秒,充实人 生,只有这样我们对生才会怀有一种畏惧感和紧迫 感,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 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自然经过多少亿年的时间 才哺育出生命,生命又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才出现 人类,所以,我们对生命应有一种感恩的态度。
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适应能力”恐龙,曾是地球上最庞大的动物。那些曾经统治地球的“恐”怖的 巨“龙”,为什么消失了?因为它们缺乏“适应能力”。
生存教育
孩子的生存能力正在退化吗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为教育的难点。 城市独生子女的问题 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是不是退化了 同几千年前相比,人类的生存本能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这
我了解的“活教育”

我了解的“活教育”杨玉茹“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提出,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建立的一个教育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以及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
它既是陈鹤琴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西文化与教育思想融合的产物。
陈鹤琴先生认为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
简单的说,活的教育就是“不是死的教育”。
“活教育”的主要特征是:1. 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的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儿童的活动。
2. 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3. 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4. 分组学习,共同研讨5. 以爱以德来感化儿童。
6. 儿童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
7. 课程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选定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随时更改的。
8. 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
9. 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
10. 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做人,而不只是做学问。
“活教育”教会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意义,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生动起来之后,会去主动思考,不会再做一个“木头人”。
只听老师讲课的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机会说,鼓励他去主动想问题。
“一个新的教育运动”——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

“⼀个新的教育运动”——陈鹤琴先⽣的“活教育”理论(⼀)吸取古今中外的教育精华“活教育”的提法,最早受到陶⾏知的影响。
陶⾏知批判中国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1922年,他在⼀次演讲中就谈到了“活的教育”。
⽽他于1927年创办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就是⼀所试验“活的教育”的学校,陈鹤琴应邀出任其第⼆院(幼稚师范院)院长。
“活教育”的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形成,但只有到了创办江西幼师时,“活教育”才有了真正实施的⼟壤。
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发表过⼀次演讲,题⽬就是《什么叫做“活教育”》,这可以说是“活教育”开场的号⾓。
陈鹤琴说,“‘活教育’并不是⼀项新发明。
它的理论曾被世界上不同的教育权威倡导过。
当作者从1914年到1919年在美国接受教育时,最知名的教育家之⼀杜威博⼠所提倡的美国进步教育,对形成中国的‘活教育’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
”(六卷,P295)可见,“活教育”与当时欧美掀起的“新教育运动”是有渊源的,对它们的成果是有借鉴的。
但更重要的是,“活教育”是陈鹤琴⾃⾝实践的结果。
正如他⾃⼰所⾔:“‘活教育’在产⽣和提出之前是有其先⾏的。
在作者的主持下,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已实施了许多项⽬和实验,这为‘活教育’运动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六卷,P297)(⼆)“活教育”的实践江西幼师创办的整个过程都是“活教育”的具体实践。
在幼师未开办之前,陈鹤琴先创办了南昌实验⼩学新池分校,因为在幼师建筑和辟荒的三五个⽉时间⾥,他们也觉得有开展教育的需要,⽽⽼百姓⼜有着迫切的需求。
所以,在幼师开办之前,“活教育”就已经开展了。
1940年10⽉1⽇,幼师正式开学。
但由于学校尚未完⼯,于是开学实际上就是全校师⽣集体劳动⽣活的开始。
“劳动⽣活课”成了幼师学⽣的公共必修课,光会读书⽽不愿做事的书呆⼦是不受欢迎的。
1947年2⽉。
上海市⽴幼师改为⼥师,它成了陈鹤琴在上海实施“活教育”的主要基地,这充分体现在他继续推⼴课程改⾰实验,全⾯推⾏“五指活动”新课程⽅案的努⼒中。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活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
此理论围绕三大基本观点:教育的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教育课程理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程”、教育教学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进行不断的阐述和完善。
活教育的理论特点是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论两部分。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程”,是活教育课程论的教学原则核心原则。
陈鹤琴认为应该以书为参考与现实相契合,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教育内容真正的成为一个联系的“五指”整体。
打破学科课程安排体系,以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开展:活动时间以儿童本身来决定的,不分课内课外只分室内室外,组成的儿童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五个活动。
目标把学习教育环境安排像生活的环境。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其旨在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以主体地位亲自参与活动和直接经验。
其次,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性经验。
另外,倡导教学的兴趣化,提出“儿童教儿童”的方法课程论的主题“五指”活动方式与教学模式“做”方法论形成前后相承。
此次见习去到了上海市静安区永和路幼儿园中三班,班里所有活动的分为共同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
共同性课程占一天园内课程最重要的主体,老师并没有严格僵硬的设置课程,为了让园内一日生活整体连贯,教育不分课内课外,只分为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四个活动。
其中个别化学习,最为接近活教育体系里强调的“做”的方法论。
中三班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强调小朋友们对直接经验的获取。
班级里开设了十几种多样化的活动,如学习体会重力作用的、在游戏中注重语言的表达、学习各种交通符号、了解认识数字和车牌号、认识颜色与运动的合作游戏等。
这些活动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活动也是儿童直接接触参与体验,并且同时是“儿童教儿童”一起相互学习,相互教授不同的知识。
在游戏中,儿童自己做自己想,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状态,会深刻的直观的理解到掌握到所学习的知识内容。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15页PPT

社会即学校
•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 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 盲目的教育。” 他指出,传统教育在 “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 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 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 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 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 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生活教育的目的
•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 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 要而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 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 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 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 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 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 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生活教育七大原则
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 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生活教育的七大原则,即:实践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前进性原则;全民性原则; 终生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生活教育七项措施
• 第一,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 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 第二,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 人明理;
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和思想,
先进科技和教育技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 Nhomakorabea力
量
。
作为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应该学习 陶行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陶行知爱满天下,千教万 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们 教师的座右铭。
谢谢!
END
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课件补充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课件补充1. 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
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主要教育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统的《陈鹤琴教育文集》,是我们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2. 什么是“活教育”?教育家陈鹤琴为了将当时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主动的、有生气的活教育,提出了要使教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使儿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教育主张,并把这一教育主张定义为“活教育”。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和“两大原则”(教学原则、训育原则)中。
3.“活教育”的目的(“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第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
他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
中国人身体素质不好,一向被人讥笑"东亚病夫,因此具各健全的身体,更为重要。
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
当时中国"凡百俱废,"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所以"活教育"则重视建设的能力,“要把它培养起来”,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
他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无论是文化或制度,在古代的中国就己经很好,只是近几百年来因循苟且不知创造。
“及至科举一兴,思想就格外受到束缚,一般文人学士,摇笔呐喊的能力本领虽有余,而创造的能力则不足。
时至今日,我们亟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能力”,他一向认为儿童本来就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
他认为中国人个性强,往往各自为政,在团体活动中,常缺乏合作的态度。
"所以我们对于小朋友要从小就训练他们能合作团结,才能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活教育】陈鹤琴现代儿童教育学说93页PPT

主要内容
□ 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历程 □ 陈鹤琴现代幼儿园教育理论与实践 □ “活教育”学说
第一部分
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历程
幼儿园——现代教育产物
现代教育溯源
18世纪前,教育家重视儿童时期教育。 可以这样说: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人中,他们是行为端庄 或品质邪恶,是有用或无能,均仰仗教育之功。我们童 稚时所得到的印象,哪怕极其微小,乃至无法察觉,都有 极重大、极久远的影响,犹如江河的源头,水性异常柔弱, 一点点人力便可以影响河流的流向,乃至使河流的方向根 本改变。总之,从源头上加以引导,河流就接受了不同的 趋向,最后流向十分遥远的地方。
——约翰·洛克(引自《教育漫话》)
现代儿童教育发展源流
□夸美纽斯(1592--1670)“泛智教育” □约翰·洛克(1632~1704)“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教育心理学化” □卢梭(1712-1778)“自然教育” □罗伯特•欧文 (1771-1858)英国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在自己工厂开办
□培养儿童五种能力: ○自治力○自动力○合作能力○责任心○适应
新生活之能力
中国第一所幼稚园——武昌幼稚园
□创办于1903年 □起初只有三名日本教师(称保姆)任教,全套办园方针和方法均采用日本模
式,采取班级的形式开展保教活动。首次招收80名5—6岁的女童,限一年卒 业。以后续招4岁上下幼童,定2年毕业。幼稚园创办者的初衷是为弥补家庭 教育之不完全,“专辅小儿自然智能、开导事理、涵养德性,以备小学堂之 基础为宗旨”;教育目标包括发展身体、开发智能、培养行为习惯。1904年) 清朝政府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首次确定幼儿教学机构性质 为“蒙养园”,随后在北京、湖南、江苏、上海等 地纷纷出现“蒙养院”。从字面上理解,“蒙养园” 与“幼稚园”区别之一,前者更注重“养”,后者 则注重“教”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限性
• 在强调“做”的方面时,往往忽视了系统 知识的教学;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否认 间接经验的作用等。
“活教育”理论评价
• 活教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下对封建旧 教育的有力批判,也是抗日战争社会背景下 时代精神的体现; 活教育是对欧美新教育 思想的吸收和再创造,更是陈鹤琴长期教育 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的结果。尽管 活教育理论有其历史和领域的局限,但却非 常适宜于当时的学前教育领域。
(二)“活教育”的课程论
• 他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 程是把大自然十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 习”。
• 他的“活教育”课程大致有五类,亦即所谓 “五指活 动”,
• (一)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卫生等学科); • (二)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常识等学科); • (三)儿童自然活动(包括动、植、矿、理化、算术等科); • (四)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图画、工艺等学科; • (五)儿童文学活动 (包括读、作、写、说等学科)
“活教育”理论
“活教育”理论
• 1940年2月,在江西办幼师时开 始提出的。
• 什么是“活教育”理论呢?
“活教育”理论
内容包括 • 三大纲领
目的论 课程论 方法论 • 教学原则 • 训育原则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
•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 人,做现代中国人”。
• 他认为做一个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 国人是要有条件的。“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方 便受教育者具备这些条件。
• 陈鹤琴还详细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 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 让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 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 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 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 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等等。这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中有价值的 思想。
谢谢!
"活教育"的三大纲领
• 以上"活教育"的三大纲领是针对旧中国旧教 育传统的弊病提出的。他认为旧中国的教 育制度是抄袭外国的,空谈理论,教学脱 节,读死书,读书死,书本至上,不求进 步,学生缺乏创造性,没有"动手"的能力。 因此他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在当时 是有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的。
(四)教学原则
• 根据“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的指导思想,他提出 了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即:(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 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 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 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 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 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 教学游戏化。(14) 教学 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 观察。 以上17条教学原则可以综合概括为活动性(做)原则、 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 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等,其基本精神为 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研究所证实。
(五)训育原则
• 他提出的训育原则有:(1)从小到大。(2)从人治 到法治。(3)从法治到心理。(4)从对立到一体。 (5)从不觉到自觉。(6)从被动到自动。(7)从自我 到互助。(8)从知到行。(9)从形式到精神。(10) 从分家到合一。(11)从隔阂到联络。(12)从消极 到积极。(13)从“空口说到”到“以身作则”。
• 第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 • 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 • 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 • 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 • 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
“活教育”的目的论
• 抗战期间,陈鹤琴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 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他热爱பைடு நூலகம்国的精 神。抗战胜利之后,他提出“做人,做中国人, 做世界人”,体现了他具有“世界的眼光”。他 提出“做世界人”,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 理”,教育学生爱劳苦大众的大多数人,恨人类 的共同的敌人,不要把自己的享乐建筑在大多数 劳苦大众的血泪之上。他的“活教育”目的体现 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世界眼光” 的胸襟,在当时是属于进步教育思潮之列的。
(三)“活教育”的方法论
•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 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 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 ”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 是实验观察,第二是阅读参考,第三是发 表创作,第四是批评研讨。
• 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活教育”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