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川区历史建筑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南川区古韵廊桥简介

南川区古韵廊桥简介

南川区古韵廊桥简介
南川区古韵廊桥是指建于明清时期,桥体横跨在大江河上的木质廊桥。

廊桥在我国古代就有,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桥梁建筑的一种形式,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桥也就越来越多了。

南川区古韵廊桥分布在金山镇、马鞍镇、双桂镇、三溪镇、龙山镇等地。

据相关资料显示,南川区古韵廊桥共计有56座,其中:建于明、清时期的廊桥有22座。

其中:金山镇3座;马鞍镇8座;三溪镇3座;龙山镇3座;双桂镇3座;三溪镇2座;龙山镇1座。

古韵廊桥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大多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结构,桥身为木构,廊桥上的梁、枋等构件采用传统的木雕刻工艺,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除了历史意义外,古韵廊桥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廊桥上雕刻有精美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图案,形象生动活泼。

由于廊桥建造时间久远,木质结构难免会腐烂或者虫蛀。

但这并没有影响古韵廊桥的艺术价值。

通过专家和学者们对古韵廊桥的研究发现,廊桥上雕刻有大量具有观赏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图案。

—— 1 —1 —。

南川廊桥群 古僚人留下的绝世飞虹

南川廊桥群 古僚人留下的绝世飞虹

南川廊桥群古僚人留下的绝世飞虹作者:李盛虎来源:《城市地理》2014年第03期刊刻于清代咸丰元年的《南川县志》里,有一幅《南川县地域图》。

说是地图,用现在的标准来看,仅仅是一幅标明山川河流走向的示意图。

然而在这幅粗略到连县衙都术标示的地图中,惟独将一个信息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便是横跨在河流上的十七座廊桥。

桥上的廊屋,桥下的桥墩,甚至飞檐的桥亭都被仔细刻画于其中。

不过,这幅地图上标明的廊桥只是南川城里的一小部分,从两百年后南川仍然保存有十余座廊桥来看,当时南川廊桥的数量绝对惊人。

这就给世人留下了一个疑惑:作为一种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样式,以汉族为主的南川究竟为何会保存有如此多的廊桥呢?南平僚遗留下的廊桥绝技南川是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早在唐贞观十一年(637年)便已设县,初名隆化。

如今南川区所在地隆化镇便沿用了这个有着近1400年历史的名称。

到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南川成为相当于地级市的南平军驻地。

“南平军”或许不太为人所知,但唐宋时期生活在南平军地区的少数民族“南平僚”,却是一个影响了整个西南,乃至东南亚民族构成的传奇民族。

南平僚的祖先是秦汉时期活跃于今贵州北部地区的夜郎部族,可能是“夜郎自大”的典故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这个秦汉时期西南最大的氏族部落一直被人误解。

其实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便明确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到了唐宋时期,夜郎人北迁至今重庆南部地区,成为史书中记载的“南平僚”。

唐宋以后,一部分南平僚逐渐融入汉族,而一部分则逐渐南迁,成为今天广泛分布于西南诸省的壮、侗、布依、仡佬、傣等少数民族的祖先。

南平僚的步伐甚至一路向南,到达中南半岛,成为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国部分民族的祖先。

南平僚人素以建造木质楼阁著称,在《新唐书·南平僚传》中明确记载“(僚)人居楼,悌而上,名为干栏。

”南平僚造楼的绝技在其后裔侗族人身上表现最为淋漓尽致,侗族人仅用木料便能搭建起高20层的鼓楼。

古建调研报告总结

古建调研报告总结

古建调研报告总结古建调研报告总结古建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于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次古建调研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我国古代建筑物的类型、特点、保护和利用现状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各种古建筑的考察,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古建筑进行了考察。

我们发现我国古建筑类型繁多,包括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多种类型。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原则。

在考察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古建筑的精美之处,例如福建土楼和故宫等。

这些建筑不仅在建筑结构上具有独特性,还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其次,我们对古建筑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们发现古建筑具有坚固耐用、造型独特和符合人体工学原理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古建筑在不同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古建筑的材料使用和结构设计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特点对于今后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后,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

我们发现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许多古建筑面临着严重的损坏和老化问题,需要进行修缮和保护工作。

其次,古建筑的利用方式较为单一,往往只是作为旅游景点或博物馆使用,没有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此外,一些地区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还不够到位,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机制。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来改善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首先,应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工作,使其能够长久保存下去。

其次,应加强对古建筑保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效果性。

第三,应探索古建筑的多元化利用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

最后,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形成一套完善的古建筑保护和管理体系。

总之,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本次古建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古建筑的类型、特点和保护利用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来改善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青岩古镇调研报告总结

青岩古镇调研报告总结

青岩古镇调研报告总结青岩古镇调研报告总结青岩古镇位于中国四川省重庆市南川区,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

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青岩古镇的发展现状、旅游资源及文化特色,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青岩古镇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古镇内有众多建筑物保存完好,包括传统的民居、庙宇和玩船场等。

同时,古镇周围还有山水相映的自然景观,如青岩山和激流勇进的清水江。

这些资源为古镇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大的潜力。

其次,古镇的文化特色独特。

青岩古镇历史悠久,保持着传统的川东民居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在古镇内,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表演和手工艺制作,如川剧变脸和剪纸等。

这些文化特色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青岩古镇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古镇内的基础设施亟需改进。

目前,古镇的交通条件欠佳,缺乏便捷的、安全的交通工具,这对游客的到达和游览造成了不便。

其次,古镇的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酒店、餐饮和导游等服务设施与古镇的潜力不相符。

最后,青岩古镇需要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虽然古镇目前在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文物被损坏或者流失的情况。

为了促进青岩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古镇的交通建设。

政府应该投资改善古镇的交通网络,提供更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引导游客的到来。

其次,提高古镇的旅游服务水平。

政府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到古镇投资,建设更多的酒店、餐饮和旅游服务设施,提高古镇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最后,加强对古镇的文化遗产保护。

政府应该加大对古镇文物建筑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同时提高游客的文化素质,加强对古镇的保护意识。

总之,青岩古镇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旅游目的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和加强文化保护,可以进一步提升古镇的旅游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遗迹调研报告

建筑遗迹调研报告

建筑遗迹调研报告简介本调研报告旨在对某地区的建筑遗迹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以及保护情况等相关内容。

通过对建筑遗迹的调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调研目标和方法调研目标:了解某地区的建筑遗迹的种类、数量和状况,并分析其文化价值和现状。

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搜集和专家访谈等方式进行深入调研。

调研结果1. 建筑遗迹的种类和数量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该地区的建筑遗迹主要包括古民居、古寺庙、城市遗址等。

在该地区调查的建筑遗迹数量共计15处。

2. 建筑遗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建于清代,建筑风格典雅,结构精巧。

通过这些古民居,我们能够窥见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居民生活的方式。

这些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寺庙古寺庙建筑在该地区也有较为丰富的代表。

这些寺庙多建于唐宋、明清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其中某座古寺庙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该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

城市遗址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处城市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曾是该地区的重要商业中心。

这座城市遗址的建筑风格多样,如欧式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等,是该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

3. 建筑遗迹的保护情况在对建筑遗迹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地区对建筑遗迹的保护工作已经开始,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资金的缺乏,部分建筑遗迹的保护工作未能得到及时落实。

其次,受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建筑遗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因此,在建筑遗迹的保护工作中需加强资金支持和加大监管力度,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4. 对建筑遗迹的意义和价值建筑遗迹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和记录者,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能够使人们对过去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建筑遗迹还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起到积极的作用。

南川银杏村简介

南川银杏村简介

南川银杏村简介南川银杏村位于重庆南川区,被誉为“中国银杏之乡”。

银杏村地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银杏基地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南川银杏村的历史、风景和特色等方面的信息。

一、历史沿革南川银杏村的银杏树群落最早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当时的南川地区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而银杏树成为了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川银杏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银杏文化。

明朝时期,南川成为了重庆的重要商业中心之一,银杏村作为重要的木材采伐基地,一度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

康熙朝时,南川的银杏产量达到了顶峰,吸引了大量商人和农民前来开垦土地、种植银杏。

从此,银杏村迎来了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

二、自然风光南川银杏村地处群山环抱之地,四周环绕着苍翠的山脉,风景秀丽。

每年的秋季,银杏树叶变黄,像黄金般灿烂,引来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银杏村的银杏树年龄多为几十至几百年之间,高大挺拔,树干粗壮,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银杏村的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有利于银杏树的生长。

村子里杂草丛生,各种野花开遍山间。

春天,村子周围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夏天,村子清凉宜人,树阴遮盖之下,一派绿意盎然;秋天,银杏树的叶子变黄,像一片片金黄的云彩,美不胜收;冬天,银杏树披雪而立,与雪景融为一体,景色壮丽。

三、村落风情南川银杏村的建筑风格充满了老重庆的特色。

村子里的房屋大多数都是石砌的,坚固耐用。

房屋的屋顶多为青瓦,屋檐下挑,犹如古代风格的建筑。

而在房屋的外墙上,常常涂抹着粉色、天蓝色等各种明亮的颜色,给人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感觉。

南川银杏村到处都可以看到银杏元素的装饰,无论是墙壁上的涂鸦,还是街头巷尾的雕塑,都与银杏树息息相关。

此外,村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银杏工艺品,如手工制作的银杏树、银杏叶编织品等等,让人流连忘返。

村中的居民多数还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对于一些重要的节日,村民们会举行传统的庆典活动,如银杏节、农耕文化节等等。

重庆五云山寨研学感悟

重庆五云山寨研学感悟

重庆五云山寨研学感悟五云山寨位于重庆市南川区,景色秀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一处理想的研学活动地点。

在此次研学活动中,我深入了解了五云山寨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环境,收获颇多,也对寨子的发展和保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五云山寨建于明代,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历史。

作为一个山寨,它曾经是明朝时期抵御土匪和外敌入侵的重要军事据点。

在游览过程中,我看到了城墙、瓦房、碉楼等遗迹,真实地感受到了这段历史。

同时,寨子中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如凤凰楼、福庆宫等,它们不仅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还展示了明清时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

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也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自然环境的价值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五云山寨还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

在游览中,我欣赏到了寨子周围的山川美景,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

五云山寨位于大山深处,山水相融,风景如画,给人以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这种与自然亲近的体验,让我重新认识了自然环境的价值,也加深了我对自然保护的责任感。

寨子的发展与保护作为一个历史文化遗址,五云山寨的发展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寨子所在的南川区正致力于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升五云山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此次研学活动中,我们参观了一些旅游设施的建设情况,了解了南川区的发展规划。

同时,我们也听取了当地政府和专业人士的讲解,了解到他们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和自然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

保护历史文化遗址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包括修缮、保养、环境整治等。

在五云山寨中,政府和专业机构正积极采取措施,修复受损的古建筑,保护历史遗址的原始面貌。

同时,他们也在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和环保意识,以提升对寨子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个人的感悟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与文化的魅力,也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传承历史文化,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寨子的发展和保护做出贡献。

古建筑存在与保护调研报告

古建筑存在与保护调研报告

古建筑存在与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受到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我国古建筑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问题。

为了了解古建筑存在的现状和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本次调研选择了城市的几处代表性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并针对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访谈。

二、调研结果1.古建筑存在的现状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古建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基础设施老化:古建筑大多建于历史悠久的时期,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其基础设施如地基、墙体和屋顶等普遍出现老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环境污染: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古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加速了古建筑的腐蚀和损坏。

(3)盗窃损失:古建筑内往往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由于保护不力,遭到了盗窃破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文化损失。

2.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访谈了相关单位和专家后,我们了解到以下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2)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各地设立了专门的古建筑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古建筑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然而,在一些地方,由于资金和人力资源的不足,这些机构的实际保护力度相对较弱。

(3)文物修缮和保护:多数古建筑通过定期维护和修缮来保护,但由于修缮技术的问题,一些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出现了变形和危险。

另外,一些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受到当地政府的干预和开发压力的影响,导致修缮质量不高。

三、建议和对策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加强立法保护: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法规和政策,增加对古建筑保护的力度。

同时,加强对违法破坏古建筑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和社会资金对古建筑保护的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保障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工作。

(3)加强人员培训:加强古建筑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修缮技术和保护意识,推动古建筑保护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重庆南川——西来寺
一、历史建筑基本信息:
西来寺位于南川城区西侧的永隆山半山腰上,走进寺院大门,是观音殿等错落有致的古朴建筑,巍然耸立,雕廊画栋,古色古香,此建筑主要以砖木为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为框架式。

西来寺年代久远,寺内10000余件从唐朝到民国时期的古物件,是辖区文化与精神历史传承的重要见证。

寺院在公路边依山而建,拾级而上,观音殿、七层佛塔、大雄宝殿等建筑逐渐映入眼帘。

释迦摩尼大佛高几十米,背山面城,全身上下金光闪闪的。

抬头仰望也好,俯瞰山下也好,这里风光都好。

站在寺院的观景台上,只见永隆山峰峦叠嶂,绵延起伏,山势优美。

二、建筑保存状况
西来寺主体结构完好、外观形象也很好好但周边环境被破坏。

周边有坍塌的建筑,应是受自然因素影响;以前的石雕未得到很好的保护。

三、建筑使用状况
西来寺原本就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寺庙,传承到今天,其功能用途未改变,供人们烧香拜佛。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在今天它还是一个供人们回忆历史的寺庙,里面保存了万余件历史文物。

四、建筑保护问题
1.保护观念:政府极其重视此项文物的保护,它所在的永隆山公园被评为AAA 级景区,改景区不收取门票,参观西来寺也不收取门票,欢迎大家共同参观,同时也呼吁大家要共同维护。

但民众保护意识还不够,在参观的同时对西来寺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2.保护经费: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3.保护技术:主要是由消防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指导。

由于寺庙建设均为土木结构,耐火等级低,消防基础设施滞后,加之香客、游客较为集中,一旦发生火灾,扑救困难、损失大、影响大。

为切实加强寺庙古建单位消防安全工作,坚决预防和遏制火灾事故的发生,在寺庙消防安全管理上一是巧借东风,防范于未然。

借升级建设东风,在保存原有古建筑风貌的前提下,更多地使用阻燃建筑材料,提升建筑耐火等级,为全寺披上“防火外衣”。

二是强化管理,严控火源。

禁止游客吸烟,对祭拜用的香烛钱纸进行严格管理,在殿外安全地方设立专门的焚纸炉并设有安全防护措施。

三是结合实际,配齐硬件。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为古建筑设置烟感报警器、移动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设备。

并针对在宗教活动、民俗活动等人员集中的重要时段,结合寺庙实际情况制定专门预案。

四是宣传教育,从不间断。

要加强寺内负责人、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支队也会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协助开展消
防演练活动,对初起火灾扑救、疏散逃生、逃生自救等技能进行培训,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氛围。

4.保护组织:政府设立保护机构组织。

5.保护制度:当地政府编制遗产保护法规、规章、条例,设立保护机构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寺内住持看护管理;然后就是上面提及的消防单位提供的安全保护措施。

五、建筑保护规划
1.保护依据:西来寺属于重要里面景观性建筑,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价值。

2.保护目标:保护其原真性(原址/原用途/原材料/原工艺/原环境)以及完整性(建筑结构空间/装饰/陈设)
3.保护模式:原址保护;原功能延续;政府自上而下保护,公共参与保护。

②重庆南川——天主堂
一、历史建筑基本信息:
南川天主堂位于南川区新建路15号,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1913年建成,砖木结构仿哥特式建筑,钟楼高耸曾经安装法国造时钟,报时声全县城可闻。

1939年10月日本飞机轰炸南川,教堂屋面,钟楼受损。

教堂周边以居住建筑为主,建筑高度均不低于教堂高度,对教堂呈包围之势。

二、建筑保存状况
教堂大概有一百零几年的历史,在抗战时期钟塔曾经被炸毁,修复后由七层高度该为三层。

所以该历史建筑属于修复性保护,其原真性和完整性未能得到保障。

三、建筑使用状况
南川区天主教堂作为南川区及其周围天主教堂的总集会处,经常需要接待其他的教友,人流量较大。

每年活动高峰期是圣诞节(12.25)、圣母升天(8.15)、复活节、圣神降临(耶稣升天后40天)
每周活动安排:
周一:聚会及祈祷
周二:组织学习唱圣歌及相关知识
周三:自由安排
周四:组织学习唱圣歌及相关知识
周五:为逝去的人祈祷
周六:教友交流会
周日:神父组织做弥散
四、建筑保护存在问题
因为天主教堂曾被破坏,现在存在的教堂是后来修复的,所以现就其修复过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1.教堂里不应安置电视机,它不能与教堂内部融为一体。

2.教堂左楼间距太小
3.由于周边居住楼高于天主堂,以前有7层现只有三层,所以塔可以向上延申
开阔视野,也以便从更远的地方看到,这个标志性建筑。

4.内部空间太狭小
5.教堂入口太过狭窄。

五、建筑保护规划
1.保护依据:天主堂属于标志性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科学地位。

2.保护目标:通过传统与现代的修复技术结合手段对天主堂进行复原性保护。

并对外部、内部空间进行保护与更新。

3.保护模式:原功能延续;政府自上而下保护,公共参与保护。

③重庆南川——文峰塔
一、历史建筑基本信息
南川文峰塔,位于西城街道办事处白果村1社,凤嘴江西岸的小山顶上,1991年由原南川县县政府公布为南川县级文保单位(现为南川区级文物)。

文峰塔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石塔。

通高25米,修建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

门额刻“秀拔边陲”四字。

可惜毁于文革,后重建。

二、建筑保存状况
文峰塔,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是任县令
张涛主持修起,屹立在“县城水口”,百多年来,享誉
“邑中名胜”。

方圆千里,文峰塔秀丽挺拔,是城区的
地标性建筑,古今以来见证了历史变迁,诚南川文髓
之所依。

因此在公元1991年,被纳入南川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

文峰塔历经百年沧桑,风雕雨蚀,即使修整
了很多次,可是最终楼体破损、雕花残缺、浮图斑驳、秀影不复。

到公元2012年,逢神州盛世,南川百业俱兴,乡人集体出力再次修缮文峰塔,以延续隆化古韵。

政府也大力支持,制定方案、精心规划、筹措资金,就兴起了文峰塔修缮的举措。

乡人们奔走相告,共有42家单位、六十多人筹集了近百万资金。

当年冬季便开始施工,复其塔体、画其藻井,补其石栏,延其石阶,拓其外,精其内,置凳镶绿,精雕细琢,第二年春天文峰塔焕然一新。

如今修缮得更美!
三、建筑使用状况
文峰塔具有文化古韵,现也身具观赏价值。

(具体使用状况不太清楚了)
四、建筑保护问题
1.保护观念:从主动提出修缮塔楼到众筹人力、物力、财力实施方案,都体现出乡民们强烈得保护意识;政府也大力支持,制作保护方案措施,并提供资金。

2.保护经费:政府投资、开发商等单位投资;乡民集资
3.保护技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进行修缮保护。

4.保护组织:政府设立保护机构组织、社区民众自发保护
5.保护制度:双重管理体系(文物部门和当地规划行政部门)
五、建筑保护规划
1.保护依据:文峰塔是地标性建筑,过去是南川县级文保单位,现在属于南川区级文物。

2.保护目标:保护其原真性(原址/原用途/原材料/原工艺/原环境)以及完整性(建筑结构空间/装饰/陈设)
3.保护模式:原址保护;原功能延续;政府自上而下保护,公共参与保护。

南川区历史建筑基本统计信息表
历史建筑名称地理区位建设时间建筑结构保护等级历史建筑照片
凤嘴江上的龙
济桥位于南川
西城街道
办事处龙
济社区
始建于
清·康熙十
八年(1679
年)
石结构单孔
拱桥
三级保护
历史建筑
西来寺位于离南
川城区西
侧的永隆
山半山腰

历史悠久砖木结构框
架式
一级保护
历史建筑
半溪河上的南
门桥位于南川
区南大街
三圣路口
盛丰源顺
德亭处的
半溪河上
明成化十
一年(1475
年)
木制干栏式二级保护
历史建筑
万福桥位于南川
区兴隆场
镇永福村
7社
修建于清
乾隆五十
九年(公元
1794年)
石结构单孔
拱桥
三级保护
历史建筑
尹子祠南川西城
街道办事
处龙济社

始建于清
光绪五年
(1879年)
木结构二级保护
历史建筑
天主堂位于南川
区新建路
15号
1913年建

砖混梁柱式一级保护
历史建筑
文峰塔位于西城
街道办事
处白果村
1社
修建于清
光绪十七
年(公元
1891年)
二级保护
历史建筑
普泽寺大雄宝
殿位于南川
中学内
该殿建于
明成化九
年(公元
1473年)
抬梁式梁架
结构
一级保护
历史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