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中国最美湿地

合集下载

湿地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美

湿地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美

湿地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美前言说到湿地,人们会想到水陆交错的自然景观,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仿佛是“原生态旅行”的代名词。

湿地作为地球上最独特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在我国内陆的高原山区形成了沼泽湖泊,河流河岸甚至是稻田,以其丰富的多样性成为了人们的诗意栖息地。

内蒙在大兴安的环绕中,湿地与远山构成了最美的图景在一望无际的草原腹地延展身躯在河道所及之处冲出土壤目之所及,有平静如镜的湖光,也有游曳湖面的禽鸟根河湿地这里是亚洲第一大湿地,是呼伦贝尔北部的命脉。

根河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心脏,像一条强劲的脉搏,西南而向,在呼伦贝尔趋于平缓,汇入母亲河额尔古纳河。

湿地萌发于根河之岸,丰沛的水分将无限的生命力注入土壤,茂密的湿地林应运而生,也让草原拥有了更鲜明的四季。

我们常常造访的两大湿地公园,额尔古纳湿地公园、根河源湿地公园,展现了根河湿地的两种面貌。

额尔古纳湿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腹地延展身躯,繁茂的绿意在河道所及之处冲出土壤,彷徨于草原的鸟类从此拥有家园。

湿地拥有和缓的性格,赋予额尔古纳丰饶的水土,使城市走向繁荣。

根河源湿地与远山构成了最美的图景,秋日最能体现它的个性,北风染尽了兴安落叶林,远山飘渺、水光清丽、森林静谧。

扎龙湿地在大庆与齐齐哈尔之间的狭长通道,乌裕尔河下游湖沼苇草地带,夹杂着星星点点的湖泊,这一片湿地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扎龙。

扎龙湿地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同时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

扎龙是鹤的故乡,齐齐哈尔也因背靠扎龙,被称为“鹤城”。

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中国有9种,扎龙有6种;全世界现存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栖居着400余只。

圆润如珠的仙鹤湖畔,芦苇迎风荡漾,一点明红隐现,扑棱出一羽洁白修长的身影。

木栈道沿湖修建,目之所及,是平静如镜的湖光,点点禽鸟在湖面上游曳,这时候你能真正感到“闲云野鹤”的快乐。

如果想去体验更原始的湿地风光,则要沿S201省道一路向南,道路两旁,皆是湖光美景,长久停留,才能俘获其中的野趣。

湿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意义

湿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意义

湿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意义湿地是指地表水淹没土地,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

湿地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湿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是地球上最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湿地能够维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防洪调蓄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维系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的关键因素。

湿地还能够提供大量的森林资源、渔业资源和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多样化的生态产品和服务。

通过保护湿地,可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其次,湿地对于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对于农业、渔业、能源、旅游等经济产业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湿地是农业的重要灌溉源,能够提供农田所需的水资源;湿地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能够提供大量的鱼类、虾类等水产产品;湿地还富含生物能源,能够为能源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湿地的美景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也为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支撑。

因此,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能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此外,湿地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湿地是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

湿地中特有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够引起人们对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视。

湿地还是人们休闲娱乐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场所,人们可以在湿地中进行观鸟、摄影、徒步等活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然而,近些年来,湿地面临严重的退化和破坏,给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带来了重大挑战。

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湿地的分割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逐渐丧失。

湿地的过度开发和过渡利用,导致水质恶化、物种减少和生态系统崩溃等问题。

湿地的退化和破坏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经济建设带来损失和风险。

因此,保护和恢复湿地,对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目标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湿地保护制度和法规,加强湿地的管理和监测工作。

浅谈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湿地生态保护措施

浅谈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湿地生态保护措施

浅谈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交错的地区,是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环境。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和经济价值,其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的调节和净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湿地内较丰富的水资源和湿润的气候为众多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境条件。

湿地中的潮间带、沼泽、湖泊等生态系统可以提供食物、栖息地和生殖场所,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繁殖和栖息地。

湿地是候鸟迁徙的关键站点,大量候鸟会在湿地上筑巢繁衍后代或是在迁徙期间寻找食物。

湿地对于水资源的调节和净化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具有较强的水文功能,能够调节水体的流动和储存能力,对洪水过程的减缓和调蓄具有一定的作用。

湿地还可以过滤和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沉积物等,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在缺水的地区,湿地也可以起到蓄水的功能,为当地提供水资源。

湿地对于维护地表和地下水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内的植被和湿地地表土壤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发生,保持土壤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湿地也可以通过水体的蒸发和植被的蒸腾作用,提供大量水分,维持地下水位。

湿地还可以吸收水分,缓解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供给紧张局面。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

建立湿地保护体系,包括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加强湿地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及时掌握湿地的生态状况,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湿地环境、物种多样性和生态过程,为湿地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重视湿地教育与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的调节和净化等方面。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并加强湿地管理和科学研究,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湿地保护的目标,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美丽中国生态建设案例

美丽中国生态建设案例

美丽中国生态建设案例一、大熊猫保护区建设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之一,为了保护这一濒危物种,中国在多个地区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区。

例如四川的峨眉山、秦岭、大巴山等地,这些保护区提供了大熊猫繁殖、生活和觅食的良好环境,有效保护了大熊猫的生态栖息地。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中国是全球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中国积极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

例如鄱阳湖湿地保护工程,通过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现了湖泊水质的改善和生态多样性的增加,为珍稀鸟类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三、退耕还林工程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为了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该工程通过减少农用地面积,将退耕地还原为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能力,有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四、水土保持工程中国的水土保持工程旨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

例如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通过植被恢复、坡面治理、河道整治等措施,减少了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浪费,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五、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域,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中国积极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

例如南海珊瑚岛海洋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通过限制捕捞和破坏性活动,保护了南海珊瑚岛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维护了海洋生物多样性。

六、生态城市建设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例如深圳湾生态城,该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建设湿地公园、绿色交通系统等措施,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七、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国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例如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为热带植物和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保护了热带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多样性。

八、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中国草原资源丰富,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中国积极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

例如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工程,通过采取合理的放牧管理、退牧还草等措施,提高了草原植被覆盖率,增加了草原生物多样性,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 重塑生态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

 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 重塑生态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

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重塑生态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重塑生态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承受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然而,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通过生态修复来重塑生态,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上的一些成功案例。

一、湿地保护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保护湿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长江三角洲湿地为例,该地区曾遭受过严重的人类活动干扰和污染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政府进行了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重建湿地的生态系统。

通过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和环境保护措施,长江三角洲湿地逐渐回归自然,成为了众多珍稀鸟类和动物的栖息地,实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塑和恢复。

二、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积极措施进行治理。

比如,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计划,包括减少工业排放、推广清洁能源以及加强监测和执法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生命之源,但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

例如,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中国政府采取了举措,包括退耕还林还草、限制工业开发等,以保护该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通过这些措施,三江源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水资源得到保护,生态系统得以重建。

这为中国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中国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案例。

通过湿地保护、大气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中国政府为重塑生态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发布时间:2008-04-18 14:38 来源:林业局关键字:发布人:林业局-系统管理员字体:大中小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其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此外,湿地可以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水域。

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岸带等,均属湿地范畴。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实施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行动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湿地概况:1、沼泽湿地。

中国的沼泽约119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及海滨、湖滨、河流沿岸等,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为草本沼泽。

我国较大湖泊周围,一般都有宽窄不等的芦苇沼泽分布。

另外,无论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在中下游河段往往有芦苇沼泽分布。

2、湖泊湿地。

中国的湖泊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并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

据统计,全国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2711个,总面积约90864平方公里。

3、河流湿地。

中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1500条。

因受地形、气候影响,河流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匀。

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在内陆河区内有大片的无流区,不产流的面积共约160万平方公里。

4、浅海、滩涂湿地。

中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区和港澳台地区。

海域沿岸约有1500多条大中河流入海,形成浅海滩涂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六大类、30多个类型。

生态湿地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湿地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湿地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生态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可以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质,还能为众多动植物提供生存的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湿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生态湿地,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生态湿地建设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和原则。

1. 目标,通过生态湿地建设,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发展。

2. 原则,依靠科学技术,遵循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实施方案。

1. 生态湿地保护区划划定,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划定不同级别的湿地保护区,明确各类湿地的保护和利用范围。

2.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 湿地生态修复与恢复,对受到破坏的湿地进行生态修复,采取植被恢复、水质净化等措施,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

4. 生态湿地管理与保护,建立健全的湿地管理机构,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湿地开发和利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5. 生态湿地宣传与教育,加强对生态湿地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强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2. 加强科研力量,开展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3.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共同保护和管理全球湿地资源。

四、总结。

生态湿地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湿地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国家湿地公园实施方案

国家湿地公园实施方案

国家湿地公园实施方案为了保护和利用我国丰富的湿地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决定建设一批国家湿地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是指经国务院批准,按照国际公约、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湿地保护政策要求,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教育宣传、生态旅游等公益性活动,具有重要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基地。

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目标。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目标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推动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功能,保障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供给。

2. 促进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

3.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推动湿地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提高湿地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4.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推动湿地科普教育和环境教育。

5. 发展生态旅游,推动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促进湿地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原则。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遵循以下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功能。

2. 可持续利用原则。

推动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 公益性原则。

开展科学研究、教育宣传、生态旅游等公益性活动,促进湿地生态保护与社会公众共享。

4. 参与性原则。

积极开展社会公众参与湿地保护与管理,促进湿地保护与社会公众共治。

5. 协同性原则。

推动湿地保护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促进湿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重点任务。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重点任务包括:1. 制定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规划,明确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范围、重点保护对象和保护措施。

2. 完善湿地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建立湿地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中国最美湿地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工作报告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鄱阳湖东岸,江西省鄱阳县境内,规划面积3628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35116.1公顷,占总面积的96.8%。

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公园于2008年规划建设,当年批准为国家级试点,2011年9月正式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授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园已成为鄱阳湖生态建设和鄱阳湖旅游发展的重要平台,先后荣获“江西省先进湿地公园”、“江西先进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目前正在创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

现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立足“生态保护”核心,认真履行湿地公园的保护职责,努力打造鄱阳湖湿地保护样板地。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湿地生态资源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首要职责。

1、大力建设湿地功能区。

在白沙洲自然湿地展示区,建成了融湿地保护、科普、科研、游学于一体的鄱阳湖湿地科学园,通过修建湿地宣教馆、湿地植物园、鸟类救护站等,开展湿地保护科普宣传。

在汉池湖水禽栖息地保护保育区,启动了公园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工程,通过划界立标,加强日常(特别是候鸟迁飞季节)巡护,设立水禽避难所和野外补食点,营造良好的水禽栖息环境,维系湿地生态平衡。

在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区,通过退田还湖和对湿地植被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发挥湿地水质净化作用,减少河流对湖泊水质污染。

在珠湖水源湿地保护保育区,
通过对面源污染行为控制、污染源治理、湖面养殖方式调整、周边农村污水垃圾的综合治理,实现对珠湖水质的保护。

2、严格防治水资源污染。

一是环湖建设生态渔村。

在公园环湖村庄,启动了“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四大工程为主的生态渔村建设工程。

对乡村污水处理采取了“生活污水厌氧池+人工湿地降解+农田灌溉”的三级生态降解模式。

二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投资1.2亿元建成了日处理4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投资5000万元,正在实施公园核心区域污水管网工程,并与城市污水管网并网。

对公园较分散旅游项目,采取“分体式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降解”双保险模式进行分散处理。

3、强化湿地生态管理。

组建了公园管委会,突出了三大职能:一是管理职能。

设立了湿地保护科,主要负责鄱阳湖生态湿地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建设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生态治理工程,监测鄱阳湖湿地生物、水质等动态变化,协调湿地保护日常性工作。

二是执法职能。

根据《江西省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率先推出“部门委托执法、专业队伍综合执法”模式,成立了综合执法大队,并与公园派出所合署依法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行为。

三是救护职能。

在鄱阳湖湿地科学园成立了珍稀动植物研究与保护中心,并与专业研究所、高校等机构合作,建立鄱阳湖珍禽研究和救护基地,对天鹅、白鹤、东方白鹳、江豚等鄱阳湖国家珍稀保护动物进行抢救性保护。

第二,立足“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两大基本点,牢固树立“保护—利用—提高”的建设理念,努力推进公园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保护与利用并进的多元化发展已成为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主题。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秉承了“保护—利用—提高”
相结合的理念,公园共分为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其中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占总面积的6/7。

在保护的同时,依托鄱阳湖良好的品牌和生态资源,全面开启了鄱阳湖生态旅游开发,通过旅游产业找到了公园建设保护与利用平衡点。

在旅游发展理念上,以湿地公园为平台,着力推动鄱阳湖的生态价值转变为旅游价值,生态高地转化为旅游品牌高地,实现“从世界生态名湖到世界旅游名湖”的价值升级。

在形象品牌定位上,由于湿地是孕育地球生物的母亲,是保护地球生态的卫士,全新塑造了“地球上最美的母亲——鄱阳湖”的品牌形象,呼吁全人类都来呵护“地球母亲〃鄱阳湖”。

在建设思路目标上,创造性地提出“湖(鄱阳湖)城(鄱阳城)一体”的理念,利用“湿地科普与展示+城市旅游综合体+半岛度假综合体+低碳生活示范园”开发模式,逐步把公园打造成为“鄱阳湖之心、江西迎客厅”。

第三,立足“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全民参与”三大要素,逐步健全公园建设保障体系,努力吸引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较为合理的建设保障机制是支撑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政策支持上,一是实行高位推进,以公园建设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列入鄱阳县四大工程之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力推进。

二是实行项目整合。

将污水处理、新农村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公路码头等项目向公园倾斜。

三是实行三位一体。

成立了管委会、运营公司,与原有的保护管理站一起形成“行政执法、市场运作、生态科研”三位一体运营机构。

在资金保障上,实行“政策支持为主,直接投资为辅”,“自
我积累,内部循环”的基本运行方法。

由财政资金、上级资金、银行融资、政策返还构成公园资金保障体系。

鄱阳县政府每年安排湿地生态建设预算资金600万元,公园收入县级所得部分全部返还。

同时,以运营公司为平台,通过盘活公园综合管理区周边土地资源进行融资,累计银行融资达2亿元,为前期公园基础设施和基础功能区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在全民参与上,一方面,积极实施“与公园一起改变”行动计划,鼓励渔民洗脚上岸,采取转捕为养、渔俗表演、创办渔家乐等方式实现渔民转产转业。

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并对困难渔民实行补助。

另一方面,依托公园宣教功能,建立鄱阳湖生态游学基地,通过举办中华龙舟大赛、湿地帐篷观鸟季等活动,唤起人们保护生态的热情。

在宣传口号上,注重保护形象宣传,形成了以“一湖清水,为世界守护”和“地球上最美的母亲”相互映衬、相互承接的形象宣传口号。

在生态公益活动上,注重公众的引导,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守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城市行动,创立了鄱阳湖自然之子俱乐部,提升公众对湿地生态关注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