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叔叔于勒》为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流程

合集下载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方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方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方案作为一位辛劳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知道并掌控系统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方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方案篇1一、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册讲读课文,文体为小说。

本文通过叙述“我”的一家人对于勒叔叔大起大落的态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深入的社会主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以前学过几单元小说,对小说的学习有一定的方法和基础。

三、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性情。

2、掌控曲折的情节,体会深入的主题。

四、学习重点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常常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表现主旨。

因此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情的写法是本课的关键。

五、学习难点概述曲折故事情节,是本文的一大难点。

概述课文,是对小说的整体掌控。

由于小说一样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因此概述有一定难度,被列为本课的难点。

六、课时安排教具。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七、教法、学法的挑选运用:激疑引导、点拨深化、设境辩论、简列提纲、讲述故事、补充纠正、去伪存真。

八、教学假想思路:1、以读为本,以读议为课堂主体结构。

组织自读、教师范读,学生角色朗诵,重点段落品读。

议人物形象,议主题思想。

2、加入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缩短与作品的距离。

(如果你是文中的菲利普,你会怎样对待弟弟于勒?)九、教学流程及课堂实录:1、导入新课:师:(展现百元大钞)同学们,看一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生:一百元钱。

师:我们生活中能离开钱吗?生:不能。

师:我们的生活中虽然离不开钱,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你们能举例说明吗?生:友谊、亲情、食品、理想、知识……师: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个与“金钱”有关的故事。

(板书:我的叔叔于勒)2、展现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展现,师读析)。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选3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选3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选3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1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批判现实的主题和对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教学流程:一、导入:1、介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俄国欧亨利美国莫泊桑法国左拉: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屠格涅夫: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

恩格斯:应该向莫泊桑脱帽致敬。

2、今天一同探索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二、于勒之谜——分析于勒的形象1、小说标题《我的叔叔于勒》会令人犯疑:“于勒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快速阅读全文,画出表现于勒形象的句子。

(1)梳理于勒的生平经历(2)谈一谈于勒叔叔是一个怎么样的人?2、小说从哪些不同侧面勾勒于勒怎样的人物形象?(1)第12-16节,传说的于勒:品行不好,挥霍钱财(2)第20节,信中的于勒:希望回报家人,渴望亲情,不愿家人为他担心(于勒的信中有什么破绽?)(3)第67节,船长谈于勒:沦为穷水手,无颜见家人,不愿再次成为家人负担(4)第93-97节,“我”眼中的于勒:衰老,愁苦,疲惫,让人同情和怜悯3、你能否在这些材料中发现一个真实的于勒?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评价于勒?于勒虽然年轻时有挥霍钱财的恶习,是应当谴责的。

然而,被亲人赶出家门漂泊海外的于勒心中仍然保存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希望回报家人,并且不愿家人为他担心脉脉的亲情,这又是他善良可贵的品质。

纵观于勒的人生,他经历了家人的唾弃,海外的漂泊,其中既有一时的成功然而终究又不可挽回地沦为一个衰老穷苦的水手。

从这一点上看,于勒是人生的失败者,他的.一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出艰苦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剧。

从这方面看,于勒虽然有较大的缺陷,然而他善良的本性和坎坷的命运却是值得我们同情的4、作者对于勒的表现影影绰绰,简短支离,既相互映照又相互矛盾,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在对于勒的情感期待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表现菲利普一家的心态,塑造菲利普夫妇的形象5、明确:于勒不是主角,而是牵动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层层展现的“引子“三、菲利普之迷——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1、于勒虽曾是浪子,但终究是菲利普先生的亲兄弟。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

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

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

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

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最新10篇)

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最新10篇)

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最新10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及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简介:《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际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断,小中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谋篇独具匠心。

这篇小说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得知因乱花钱而被他们赶走的弟弟于勒在国外发了大财后,开始热切地盼望他归来,可当他们在游船上邂逅了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后却视他为灾难,由盼转为害怕而急于躲避,以至改乘另一条船回家的故事。

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批判了势利、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丑恶灵魂,也揭露了金钱至上、人情如纸的不良社会现象。

二、教学目标:在速读的基础上精读,体悟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有效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体悟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有效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是教学重点。

能力的迁移是难点。

设定原因1。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作者通过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2。

把这篇课文设置在八年级上速读(三)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后,是由于前一课通过先速读后精读的方式达成了让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学要求。

而且补充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的阅读。

文中的警官奥楚篾洛夫由于狗主人的变化而多次变色,从而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沙皇俄国时期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员形象,揭示了当时权势金钱笼罩下的社会状况。

而这一点与本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两文都在人物自身语言的客观体现和感情流露方面进行了前后对比,给以辛辣讽刺,刻画了巧言厚颜的“这一个”。

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与把握其主题思想,也更容易体悟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有效作用。

四、教学环节:(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前不久刚学过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吗?文中的沙俄警官奥楚篾洛夫因狗主人的不同而前后数次变色,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沙俄时代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员形象。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学设计(优秀8篇)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学设计(优秀8篇)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学设计(优秀8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阔绰、拟定、栈桥”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多种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理解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从多个角度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表达兄弟情深的成语,比如:情同手足、手足之情、难兄难弟、八拜之交、两肋插刀、肝胆相照、患难与共、有福同享、同盘而食、刎颈之交、连枝带叶、风雨同舟、让枣推梨、伯歌季舞、亲密无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兄弟感情有关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体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兄弟之情是怎样的。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

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阔绰(chuò)拟定(nǐ)栈桥(zhàn)拮据(jiéjù)牡蛎(mǔlì)别墅(shù)撬开(qiào)煞白(shà)诧异(chà)褴褛(lánlǚ)变更(gēng)吞吞吐吐(tǔ)更加(gèng)呕吐(tù)(2)词语释义褴褛:(衣服)破烂。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8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8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 8 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 8 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本文为九 (上)第二单元第二课,单元主题为“学会读书——感悟· 品味· 赏析” 。

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

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

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 。

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本单元上承七年级的小说单元,下启九(下) 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

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为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

由点及面,分析人物性格,从而揭示小说主题。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1、品读对菲利普夫妇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2、运用朗读想象法,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2、学会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我的叔叔于勒》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我的叔叔于勒》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篇一【学生情况】赣北农村中学9年级上学期学生。

【课文所在】人教版9上第3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摘要】少年生活题材的小说的阅读──小说三要素──关注小说的文本──感悟人生、社会。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把握作品1、诵读准备。

2、诵读。

3、组织同学──找自己感兴趣的词句、段落,谈谈感兴趣的原因,交流。

(运用教学技术和艺术,导引学生注意到语言的幽默性、主题的深刻性方面)4、布置练习:(参考20xx中考复习资料──课文回扫开列)⑴关于语言方面的。

⑵关于言语技巧方面的。

二、体验、感悟与积累1、法国文化背景及作家简介。

2、讨论:“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描绘的生活图景是真实的么”。

运用技术和艺术导引到──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化技术操作方向,认清于勒、菲利普兄弟的人性一面与非人性一面的面目,理解相互之间行为的必然性,同时完成“认识当时西方社会的非人性”目标。

3、谈感悟:假如我是哲尔赛游船上的菲利普,假如今天我们生活在于勒的少年时期,假如我是发迹时期的于勒,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处理自己和亲人之间的关系?4、生根:⑴当今中国社会、未来中国社会、跟于勒所生活的社会,优劣对比如何?我们该如何对待个人、学校、乡镇、县市、国家、民族和世界?⑵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在文学艺术方面我的收获有……?三、启发性的问题准备1、小说里的于勒先后被称作过哪些称谓?2、菲利普将于勒送上外国轮船的行为,该不该?好不好?为什么?3、有个法国文学评论家指责莫泊桑写《我的叔叔于勒》丑化了法国,你同意么?篇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1、绘行写神,深入细致的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美。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通用14篇)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通用14篇)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通用14篇〕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通用14篇〕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篇1一、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有《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说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挖苦和揭露了资本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故事背景《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锋利剧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锋利剧烈起来。

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局部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三、理解词义1.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2.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3.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

4.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5.文雅:〔言谈、举止〕温和有礼,不粗俗。

6.煞白: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7.张皇:惊慌,慌张。

8.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9.惊讶:觉得非常奇怪、非常惊讶。

10.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四、课文分段第一局部(①—④):故事开端,写菲利普盼望于勒归来。

第二局部(5-19):故事的开展,插叙旧事,采用比照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贫富不同的情况及菲利普夫妇相应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第三局部(20-48):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面对已沦落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局部(49段):故事的结局,一家人躲避于勒。

五、句子解析1.唉!假如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这句永不变更的话有什么作用?这个句子在小说中多处出现,这是作者在竭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一个细节,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相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流程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说一下我的阅读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带着主要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文章的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看作家的创作意图。

2.学生寻读课文。

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

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在文中无处不在。

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文章对于勒着墨显然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波澜。

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文章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

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炼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于勒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

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
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

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这篇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

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

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

抓住这些
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是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也说几句好吗?
学习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

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

这是对话的基础。

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

2.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这是对话的关键。

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

3.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

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

学生“唱戏”,教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
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

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的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