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拍——音乐基本知识之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拍——音乐基本知识之三

原始人在高兴的时候,或伤感的时候,常发出伊伊啊啊的歌声,或坪坪彭彭的敲击物体声,推想有两种节拍形式,一是“散拍子”,一是“一拍子”。散拍子即无节拍(中国称散板),非常自由,用音及句幅可长可短,又随时可停。一拍子即连续地每拍都是重音(中国称“流水板”),实际上是连续的诸重音紧密相连,逢句或逗,稍作短暂的休止,用快速度的进行,也比较自由,可长可短,故仍属散节拍性质。

这两种节拍在今日非洲、大洋洲、南美洲许多原始部落里尚有残留;在音乐比较普及和发展的国家里,则巳废弃不用了。在西洋,只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第二乐章曲首,有表明“自由速度”之处,则属于“散拍子”性质。

在中国,则通过长期实践,在几百年前,对这两种原始节拍形式,作为调剂及对比

方法仍在应用,有的已有所丰富、提高和发展,至今仍在发挥它表现特定感情时的手法之一来运用。但在运用中,有的已脱离了纯原始状态。如今日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中,有一种叫“紧伴散唱”的形式,俗名“整打慢唱”。整伴指用正规节拍伴奏,(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为单位的二拍子等,速度又快,相当紧密),散唱指无节拍的散拍子自由的唱,这两种节拍形式相结合,有一种“内紧外松”的基本感情属性。不过正规节拍的伴奏,一般

用快速度及紧密的节奏型连续重复,贯彻全曲或一大段落为多(如京剧中“摇板”摊簧诸剧种中“紧板”等),也有旋律性很强的(如秦腔及梆子系统诸剧种中的所有散拍子唱调,特别是上党梆子及浙江绍剧),因伴与唱的旋律不同,实际上己构成了即兴又自由的对比性“复调”形式。特别是,唱的旋律和伴奏的旋律(或音型),都是相当自由(句幅可长可短,用音可多可少,可高可低,可断可连),成为一种中国民族的独特形式。

正规节拍中最常用的是二拍子,又称基础拍子,它是一切正规节拍和变化节拍之母,许多不同节拍都是由它作基础而衍变派生出来的。二拍子是人的脉膊、步行、连续重复及

某些体力劳动中律动,在音乐节拍上的反映,即“强、弱”不断地反复交替,所产生的律动。如记录在曲谱上,则是以小节为单位的不断地重复,并规定每小节首拍为“节律重音”。然后才把各种音调纳入于它的律动之中(不受速度限制,可快可慢,特殊情况另作规定)。

二拍子的“强、弱”连续交替是它的基本规律(正规二拍子)。在中国戏曲音乐中,

就在强拍中施以檀木制的绰板击节,名为“板”,其他的则是击奏鼓中心有有“眼”的扁鼓,

称作“眼”,(合为“板眼”),并有“板重眼轻”的规律及“艺诀”。

但特殊情况下也可例外,可临时变成“弱、强”连续交替的“反二拍子”(称“变体二拍子”,俗称“打反板”),这在中国锣鼓乐中是常见的(如把“丈、令”改成“令、丈”),不过它不

能大段应用,(长了反会导致误认为是正规的二拍子),只能串插性的嵌入在正规二拍子

之间,以与正规二拍子作对比,用来表现特殊的感情或气氛。但有一个原则:即原来正

规二拍子的印象尚未消失之时,临时插入反二拍子,使造成另一种气氛。例如苏南吹打曲“倒八板”中段(后由聂耳改名为“金蛇狂舞”)。

二拍子的增拍扩展一倍(不是速度上增加),则衍生成四拍子。它也是以小节为单位,每小节中有四拍。采用“强、弱、次强、弱”基本形式,(速度也不受限制,可快可慢,它与节拍天关)。这是全世界最常用的四拍子形式。

在中国及东欧某些地区,有采取“强、弱、弱、弱”四拍子的,一般用于中等速度或

较快速度的乐曲,并有板重眼轻的艺诀。

在中国尚有“强、弱、弱、强”的四拍子形式,民歌及锣鼓乐中常有应用,一般认为它与语言中的语气有关,如苦命爹娘死得早,三岁五岁无依靠,木鱼敲敲住破庙,身上没件

破棉袄。

在中国,又在四拍子的基础上,增拍扩展一倍,再度衍变成八拍子的。它的强弱关

系是“强、弱、弱、弱、次强、弱、弱、弱,如昆曲“南曲”中称为“赠扳”的;在河北梆子

中称作“大安板”的;在西安“鼓乐”及福建“南音”中也有应用。实际上它是带有节拍细分的

因素。

拍子与速度是两个不同概念,若以小节为单位计,慢速的二拍子,可能比快速的四拍子的总时值还要长。反之,快速的二拍子的总时值,可能比慢速的四拍子中一拍还要短。余类推。

又在二拍子基础上,再增加一拍,形成了三拍子,它的重音关系是“强弱弱”。许多人认为是从抒情性舞蹈的需要才产生的。如朝鲜族的长袖缓舞、欧洲古典的华尔滋舞、梅奴哀舞等等。又因为在十三世纪时,欧洲的宗教领袖规定要用三拍子,来代替二拍子

(原因是“三”是神圣的数字)。于是,欧洲曾一度风行在宗教歌中,以三拍代替二拍子或四拍子的乐制,但不久,到十四世纪初叶即解禁。这也可能在欧洲后世特别风行三拍子的原因之一。

“强弱弱”三拍子,在中国较少应用(朝鲜族例外)。中国汉族的三拍子的形式有多种:1、强弱强(戏曲锣鼓中称“马腿”); 2、强强弱(重力劳动号子中有运用,如海门“搬

运号子”中搬重物用,(后被聂耳改成四拍子,因当时他尚无马腿的概念)。在浙东抬石

号子中,因步履需要也有此节拍;3。“弱弱强”(民间吹打中,偶而用之,但须在正规三

拍子中间,临时插入“令令丈”属“反板”性质)。

在三拍子的基础上,再重复一次变成六拍子;另一说则是在三拍子基础上增拍扩展,再衍变派生,形成了六拍子,六拍子的强弱关系是:“强、弱、弱、次强、弱、弱”。它把二

拍子稍作变化而成,一般多用于速度较快的乐曲。后来则也有用于慢曲之中。这种节拍

形式在西洋音乐中较多,在中国则极少,但近百年来西乐东渐后,作曲家们也常有应用。

其他尚有九拍子、十二拍子等,它是三拍子或四拍子的扩拍演变。在西洋音乐(特别是浪漫主义时期乐曲,以及它之后,用得更多)。

还有称作混合拍子的,中外均有所见。如五拍子是二拍子与三拍子的混合(2+3

或3+2)。如七拍子是四拍子与三拍子的混合(3+4或4+3),如整支曲或整个乐段都用混合拍子,故称作“有规则的混合拍子”。

另有一种,则根据需要,可以把不同拍子临时性的,频繁地先后组合在一曲之中,无什么规律可循(在云南“花灯调”中常见),故称作“无规则的混合拍子”。至于偶而掺入一二小节的其他拍子,则称作“节拍的临时变换”,对适应歌唱时语气及表现感情有一定的作用。

总而言之,节拍也是为表现感情需要而设的,应该为表现感情服务,而不是定了节拍,反而束缚了感情。故临吋变换节拍也是合理的,当然,也不能太频繁,弄得支离破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