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系统演化研究
浅谈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 (4)

浅谈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其中,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方法备受关注。
自组织理论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合作,以达到整体系统的智能化和自适应性。
本文将探讨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的基本原理,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
同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发展的方向,以期为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学习,自组织理论,相互作用,协同合作引言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中,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方法能够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
自组织理论认为,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合作是提高整体系统智能化的关键因素。
在信息化教学和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自组织理论在信息化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1. 个体互动与信息交流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重视个体之间的互动与信息交流。
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课堂讲述传递知识,学生则在课后通过课本学习。
而在自组织理论中,教学和学习是一个相互协作的过程。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互相分享知识和经验。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2. 自主学习与自适应教学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自适应教学。
信息化工具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提供符合个体需要的学习资源和任务。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3. 学习社区与合作学习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注重创建学习社区和促进合作学习。
“自组织理论”观照下的语文课堂互动探讨

“自组织理论”观照下的语文课堂互动探讨
自组织理论是指一种由系统内部自行产生有序结构的现象和过程。
这种自组织现象在
教育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语文课堂的互动探讨。
下面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
探讨语文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及其实现方式。
首先,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思维和语言情感,而语文课堂的
互动探讨恰恰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
在互动探讨中,学生可以在交流中提高语言运用和思
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在思想碰撞中增强对文本内容的认知与感悟。
其次,自组织理论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语文课堂互动探讨。
首先,教师可
以利用自组织的特性来引导学生自发地讨论和交流。
例如,在阅读课文时,鼓励学生自主
思考问题,然后在同学间展开讨论,从而实现自组织的知识构建。
其次,教师可以制定灵
活的讨论形式,例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动力。
最后,
教师还可以采取反馈机制来保证互动探讨的质量。
比如,教师可以设置评价标准,评估每
个学生的表现并给予及时反馈,以鼓励学生在互动探讨中积极参与。
总之,自组织理论为语文课堂互动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
们需要扮演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以促进学生在自组织的氛围中获得更好
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班级管理,维护课堂秩序,确保互动探讨的顺畅进行。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相信自组织理论可以促进语文课堂教育的有效实施,也可以为今后的
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系统发展研究

人与文化 的双重建构 , 速文 化的有效传承和 文化新人 的 加
生成 , 一种存 在形态 的人 与另一种 存在 形态 的人为着 是“ 理想 的、 为人的 目的的而共 同创造 的一种生存方式 、 一种关 系形态 、 一种活动形式 ” .在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或教学子 j
维普资讯
信 阳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第2卷 l
・
J un lo n a gNoma ivri o ra fXiy n r l Un e  ̄ s Nau a S in eEdt n V 12 o 1Jn 2 o tr ce c io o. 1N o o e e ln h e c i g e s n e a r moi g ta h n e e o me t fo d d a te rt a meh d f rr v ai g t e ta h n s e c nd p o tn e c i g d v lp n . il Ke r s:efo g n z to h o ;ta h n y t m ;d v lp n y wo d s l- r a iai n t e r y e c i g s se e e o me t
Absr t Th e c i g s se mo ig mo e n he de eo me t e uain we e c n tu t d, t ac : e t a h n y tm vn — d la d t v l p n q to r o sr ce
t e t a hn y tm e eo m e tc n iin wa ic s e c odig t h ra iain t e r h e c ig s se d v lp n o dto s d s u s d a c r n o t e o g n z to h oy,wh c ih
“自组织理论”观照下的语文课堂互动探讨

“自组织理论”观照下的语文课堂互动探讨
自组织理论强调自主性。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自主选择一个话题进行研讨,自主选择一个写作题目等等。
通过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加他们的参与度。
自组织理论强调自我调节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作文,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这样的自我调节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成果的认识和自信心。
自组织理论强调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及时的反馈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可以提供不同来源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师也可以及时给予学生作业的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和进步。
自组织理论强调协同合作。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协同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写作,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工合作。
这样的协同学习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运用自组织理论的观点来思考和实践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当学生们能够自主选择、自我调节、信息共享、协同合作时,他们将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享受学习的过程。
这样的互动教学将会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基于系统自组织理念指导教师课堂教学

基于系统自组织理念指导教师课堂教学【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系统自组织理念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介绍了系统自组织理念的概念和在教育中的应用,接着详细阐述了如何基于系统自组织理念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得以转变,学生参与度得以提升。
通过研究发现,系统自组织理念对教师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探讨系统自组织理念在不同学科和年龄段的应用情况,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
基于系统自组织理念指导教师课堂教学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系统自组织理念、教师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参与度、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活动设计、影响、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参与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
急需一种能够引领教育变革的新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系统自组织理念在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基于系统自组织理念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系统自组织理念强调的是系统中各个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通过相互之间的调控和调整实现系统整体的自组织和自适应。
在教育领域,将这一理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更具互动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基于系统自组织理念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为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浅谈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

浅谈基于⾃组织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浅谈基于⾃组织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 【摘要】本⽂通过介绍⾃组织的定义到⾃组织理论的主要组成内容,进⽽提出⾃组织理论对学习的指导意义。
⾃组织能够实现系统内部要素⾼效益的协同合作,使系统各类资源得以最⼤限度的发挥作⽤。
所以,在数字化时代,⾃组织理论对于进⾏信息化教学和学习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
【关键词】⾃组织 耗散结构 协同学 突变论 在1997年世界管理⼤会上,与会学者提出了“未来管理变⾰的⼗⼤趋势”,其中第⼗⼤趋势就是“没有管理的管理”,认为这是管理的“最⾼境界”,即管理理念和组织模式发⽣变⾰,由“被组织”向“⾃组织”迈进。
⼀、⾃组织的定义 ⼀些著名的学者对⾃组织进⾏了不同的定义。
(1)从随机初始条件中⾃发形成的具有良好组织的结构、⽅式和⾏为。
(Luis Mateus Rocha,1998)。
(2)如果⼀个体系在获得空间、时间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涉,仅依靠系统内部的互相作⽤来达到,该系统就是⾃组织。
(harken)。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Haken从组织的进化形式可分为两类:他组织和⾃组织。
如果组织是在外界制度和⼲预下实现的则叫“他组织”(“被组织”)。
综上所述,本⼈认为⾃组织是⼀种有序结构。
(1)系统内部要素协同合作⾃发产⽣的。
(2)系统所在的外界环境并不规定系统内部要素按何种⽅式进⾏组织。
(3)系统能⾃⾏创⽣、⾃我适应、⾃我调节、⾃我演化,⾃发的由⽆序⾛向有。
(4)对系统外的环境反应迅速,是较智慧性的组织。
⾃组织现象⽆论在⾃然界还是在⼈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
如⽣命体就是⼀个⾃组织系统,激光的产⽣也是粒⼦⾃组织的结果,学习系统也是⼀个⾃组织系统。
⼀个系统⾃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新功能的能⼒也就愈强。
⽐如⼈类社会⽐动物界⾃组织能⼒强,⼈类社会⽐动物界的功能就⾼级多了。
⼆、关于⾃组织理论 1.⾃组织理论的提出 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道,常⽆为⽽⽆所不为”,意思是说按事物⾃在的演化之道去管理⼀切,则“万物将⾃化”。
基于系统自组织理念指导教师课堂教学

基于系统自组织理念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小威廉姆.E.多尔说,20世纪是一个使我们意识到自组织的世纪。
中小学课堂教学系统在本质上是自组织的,教师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效果。
一、系统自组织概述自组织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默契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
自组织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运动都有独立运动和协同运动两类,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
若各子系统都独立运动而不受大系统约束,整个系统会瓦解崩溃;反之,若各子系统都丧失独立运动,大系统会变成“铁板”,系统就不复存在343。
一个自组织系统的演化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保持开放性并远离平衡态,发生非线性交互作用,存在涨落及创造性。
(一)保持开放性并远离平衡态: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前提。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了提高系统的有序度,降低混乱度,使其有序发展,就得从系统外引入负熵流。
当系统开放程度为零时就是封闭系统;当完全开放时就与环境融为一体,系统就不存在340。
远离平衡与开放是统一的,开放是要使系统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使系统远离原有的平衡向新的有序状态演化。
(二)发生非线性交互作用: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内在动力。
非线性是作用的总和,但不是相加的代数和。
系统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产生整体性行为,而非各部分简单相加效果145。
系统中充满竞争与协同,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和作用构成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
(三)存在涨落及创造性:系统自组织的原初诱因。
从系统存在状态看,涨落是偏离系统稳定的平均状态且有随机性。
我们一般认为涨落是具有干扰和破坏性的因素,不利于系统的稳定存在,但系统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涨落使系统偏离原状态,然后驱动系统中子系统取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平衡。
它有破坏与建构双重性,是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跃变的另一种自组织演化动力。
皮亚杰和一些生物学家认为,以生命性为基础的自组织系统具有创造性,人作为自组织系统同样具有创造性。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研究杨晔【期刊名称】《电脑与电信》【年(卷),期】2015(000)012【摘要】本文引入了自组织理论的概念,从自组织的角度审视程序设计课堂教学,解决目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被动学习等问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系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分析程序设计课堂教学自组织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应该开放教学系统,促进学生协同交互,重视教学反馈。
%The Research of program design course class teaching based on self-organization theory.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ed the class teaching of program design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self-organization. It is tyring to solve the student’s passive learning and other problems that happened in the program design course class teaching. It is also trying to build the student-centered class teaching syste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el training to the high level. It ana-lyzed the program design class teaching self-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practice. Finally it provided some methods to build the self-organization, including opening teaching system and promoting students to do more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eaching feedback.【总页数】3页(P32-34)【作者】杨晔【作者单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相关文献】1.基于移动学习的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研究 [J], 冯满堂2.基于案例驱动的程序设计课程智慧课堂教学研究 * [J],3.基于案例驱动的程序设计课程智慧课堂教学研究 [J], 高涛; 冯兴乐; 孙朝云4.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J], 杨声英5.基于移动学习的BOPPPS对分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J], 朱世敏;盛娟;王岩;孟亚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系统演化研究[摘要]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分析,历来是教学研究者关心的问题。
文章运用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审视了教学系统具有的特性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演化方程,探讨了教学系统的演化过程,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教学系统教学论一、问题的提出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教育。
教育自产生以来,就表现出一种人为的目的性。
它存在于社会、文化之间,发挥着促进人与文化双重建构的历史性作用。
无论是责任主体还是目的主体,它都关乎人,关乎人的存在形态,关乎人的发展。
但教育无论按照什么样的培养目标,采用什么形式,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最终都要靠教学去完成。
在教学论中,对教学理论的研究最具代表的是将哲学认识论当做方法论移植到教学中,把教学活动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认识说”;以追求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价值增殖说”;将本体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整体反映教学的本体性、形成教学过程的“交往说”;把教学当做实践活动来看待教学过程的“实践说”;以心理学和多学科为基础,分析“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论述教学活动中人的发展和知识的习得过程的“发展说”和“学习说”,等等。
上述这些典型的教学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侧面、某一层次或某一深度对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进行了阐述,有对教学本质“行而下”的探讨,也有教学本质“行而上”的揭示。
这样,就引出了教学理论的科学基础这一论题。
教学从属于教育,教育从属于社会,教学系统是人为划分的一种系统形式,是“一种存在形态的人与另一种存在形态的、人为的、理想的、为人的目的而共同创造的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关系形态、一种活动形式”。
教学系统的人为存在,能够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加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文化新人的生成,这是教学存在的普遍和基本职能。
这一职能能够实现完成教学的具体任务,也正是由于这一基本职能,教学才能体现出其作为独特的文化历史存在的一般意义。
在教学论中对教学本质的追寻是以相信其存在的信念为前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供系统知识的活动,强调现有知识、理论、假设和原则,并设法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进行探讨。
但目前的研究忽视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和理论的构建,缺乏清晰的理论思路,结果只满足于对某些教学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忽视了自身的理论发展。
教学是“教与学”的学问,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人为的,是生成的,是生成着的,是演化着的。
它的演化关系到教学的本质属性,关系到教学理论的建构,关系到教学的本质研究。
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系统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理论是揭示系统本质、变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用自组织理论分析教学系统的演化,研究教学系统的演化规律,能够揭示教学的本质,能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对提高有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自组织系统理论(一)自组织理论所谓自组织是指“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我们便说该体系是自组织的”。
也就是说,自组织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默契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
为了探索这一过程的发生机制,20世纪后半叶,众多科学家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在一般系统理论研究系统的结构、层次和整体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理论、混沌学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
该理论揭示,如果一个开放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满足非线性关系,并远离平衡态,那么在涨落的诱发下便可能进入自组织状态,使“系统不断结构化、层次化,从无序走向有序”。
(二)发生自组织的条件:结构耗散1.系统必须开放。
在孤立系统中,系统与环境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总是从高能区向低能区转化,直至趋于平衡,而一旦达到平衡态,系统就从原先的有序状态转化为无序的稳定平衡态,即孤立系统总是朝着熵值最大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原理。
但在开放条件下,系统与环境既交换能量,又交换物质,系统熵流的变化由两部分构成:第一,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所引起的熵流deS;第二,系统内部由于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增值diS。
因此,dS =deS + diS。
由于deS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变,它可正可负;diS是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变,这个量总是正的。
若外界提供的负熵流deS<0,且deS<diS,则dS>0,外界给系统的负熵流不能完全用来减少系统的总熵,系统演化不完全。
若外界提供足够的负熵流deS<0,且deS>diS,则可实现dS<0,即给系统以足够的负熵流来减少系统的总熵,使系统成为耗散结构。
2.远离平衡态。
开放系统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只有当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才能出现,系统自组织运行才会发生。
所谓远离平衡态,是指由于系统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极不平衡、差异较大的不稳定状态。
系统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的线性区,内部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比较均匀,不依赖外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来维持系统的平衡。
稳定状态,是一种静态的稳定“死”结构。
而耗散结构是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是一种动态的“活”结构,它强烈依赖于外部条件,并且只有在系统各元素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形成新秩序。
(三)自组织作用机制:协同与竞争自组织系统运行的动力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来自开放不平衡系统中大量元素与子系统集体非线性的交互和自发的矛盾运动。
在系统中大量差异化元素的相互作用和正反馈机制,会自发地产生各种寿命长短不一的快变量和慢变量,其中寿命较长的慢变量渐渐演变为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元素互动模式,并成为“描述系统整体行为”的规则(序参量)去支配其他元素的运动方式。
在序参量的产生和发展的同时,系统中的各元素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之上又有相互作用,从而构成多重作用相互链接耦和超循环模式,形成更复杂和强力的竞争,协同非线性作用机制,推动着系统由一种有序态向新的有序态发展。
(四)自组织运行的路径:临界突变自组织运行的路径从开始的渐变轨迹分叉进入临界区,在受到“临门一脚”的涨落触发下而出现突变,这种“突变选择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瞬间涨落的偶然性所支配”。
此时的系统非线性状态方程具有多重解的可能性,虽不能给出长期的运行结局,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和主动性。
由于自组织的运行化格局取决于条件的改变,我们可以“慎终追远”,对外部控制参量进行选择来影响自组织的渐变轨迹,在临界点通过诱导事物突变,来使事物渐趋平稳变化或引导自组织的运行方向。
三、教学系统的演化人们一般把事物内部新质的产生过程看成是由低级向高级递增,或由高级向低级递降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直线过程。
这样把事物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的一个旧质到复杂的一个新质的发展叫做演化,这是对事物演化的一种狭义的理解。
然而,世上存在的事物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和“一”相统一的。
演化不是由单一到复合,也不是复合物的分化,而是多样性统一的一个具体化到另一个具体化,是一种复杂状态到另一种复杂状态的过渡。
所以演化是事物从一种多样性统一形式转变成为另一种多样性统一形式的具体过程。
一个系统所具有的特征是由系统内部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方式决定的。
教学系统是人为划定的开放系统,具备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的特征,能够使教学系统形成耗散结构,实现自组织演化。
(一)教学系统具有的特性1.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开放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既能进行物质交换,又能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
开放的系统与环境作用引入负熵,抵消了系统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熵增加,使得整个系统走向有序。
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教学系统及教学子系统三者间存在着包容关系。
教学系统一方面与教育系统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换,另一方面将实施的结果信息反馈给教育系统,修正教育目的,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另外,教学系统除了这些显性的交流外,还有教学子系统与教育系统隐性交流。
如社会上的人才观、教育观、价值观等无时不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
可见,教学系统不仅是一个与外界有着物质交换,而且还有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能够提供足够的负熵流,使教学系统成为耗散结构。
2.教学系统远离平衡态。
平衡态是指系统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一种静止状态,是系统要素最为无序的混乱状态。
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有序结构。
教学系统中所说的平衡态则与热力学中所讲的平衡态有所不同。
它是指在开放条件下,教学系统诸要素按一定规律协调有序地分布并维持的一种状态,与物理学中的稳定态相对应。
教学系统受到的作用非常广泛,有外界社会系统中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教育系统中教育目标对教学系统的要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等,使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形成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如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价值观、道德品德、学生的行为习惯、个人爱好、理想抱负、性格特点、身体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引起的不平衡,把教学系统推向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
3.教学系统具有非线性。
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如果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那么学生就是教学的客体,教学信息的流动形式是由教师流向学生。
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教学信息传递应该是成正比的函数关系,教学结果应该是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到多少。
如果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客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法发挥主导作用,教学信息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搜取。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在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是两个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和情感的复杂生命体,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学生获取的信息量由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认知结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教学情境、教学策略、学习策略等多因素决定的。
也就是说,教学系统的效力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各元素之间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
4.教学系统能够产生涨落。
涨落是指“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
涨落能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原始驱动力。
一般说来,线性关系的系统对系统的状态产生的影响不大,涨落都是衰减的。
而非线性关系的系统,内部各构成元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某种微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微小变化被系统非线性的反馈机制放大,能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在教学系统中,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人才、信息间的交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界各种波动的影响。
这些影响作用到教学系统内部,信息被逐级放大,造成系统内部的涨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教学系统就进入到高一级的有序的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