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
第 25 页
02
区域一体化程度低,内部合作不够
产业结构趋同、工业老化和产业配套条件较弱
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趋于雷同化 专业化产品结构相似
正文 . 第五章
ZJ
案例
NO. 5
01
简介 优势
02
03
发展现状
04 产业结构 05 潜在挑战 06 经济转型
文化观念问题阻碍融合 规划和协调机制不够统一
第 26 页
第 19 页
02
03
发展现状
04 产业结构 05 潜在问题 06 经济转型
02
举例分析—旅游业
正文 . 第四章
ZJ
NO. 5
01
简介 优势
旅游业的区位比较优势
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区域 内其中北京、大连、青岛、
02
03
发展现状
沈阳、天津、济南等城市的
旅游业都最为发达。 北京作为这一地区的首 位城市,旅游业发展遥遥领 先于其他城市,区域内旅游 业发展极不均衡。
发展现状
04 产业结构 05 潜在问题 06 经济转型
第 15 页
正文 . 第四章
ZJ
NO. 5
01
简介 优势
02
03
第四章
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
发展现状
04 产业结构 05 潜在问题 06 经济转型
01
产业结构概述
02
举例分析
03
问题分析
第 16 页
01
产业结构概述
辽东半岛产业带: 以重型机械、造 船、化工等为主 体的重型工业基 地
第9 页
正文 . 第二章
ZJ
点评
NO. 5
01

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分析

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分析
目录
▪ 1、环渤海经济区概况 ▪ 2、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 3、环渤海经济区的比较优势 ▪ 4、环渤海经济区的相对不足 ▪ 5、环渤海经济区的未来发展方向
环渤海经济区概况
▪ 环渤海经济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 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 经济区域。环渤海地区是以京津冀为 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 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 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也就是三 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面积 51.8万平方公里;人口2.3亿,占全国 1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元, 占全国28.2%。
▪ 五、区域壁垒、各自为政较为严重
▪ 六、产业结构偏重资源型和重型化, 附加值相对不高
环渤海经济区的未来发展方

▪ 一、环渤海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科技创 新为重点的战略取向
▪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科技、文化、教育、人 才信息等优势资源的最密集的地区,科研 力量雄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一。科 研和人才的优势决定了环渤海区域无论在 科技的投入产出还是开发应用方面均居全 国首位。因此,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 应进一步发挥环渤海的智力优势。
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 一、经济引擎
▪ 二、交通建设
▪ 三、经济特征 ▪ 四、经济增长源泉 ▪ 五、产业结构
环渤海经济区 - 比较优势
▪ 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 较优势:
▪ 一、地理区位十分优越
▪ 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 三、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 ▪ 四、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
▪ 三、在产业布局的差异化发展中推动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环渤海经济区内各地的区位优势不同,因 而在产业布局上应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以利于区域内各地集中资源培育出优势产 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如环渤 海经济区的天津市应将高端装备制造、新 材料、现代港口物流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北京应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 物等战略性产业做大做强。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contents•环渤海地区概述•经济发展现状目录•经济发展优势与挑战•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结论与建议环渤海地区涵盖了渤海、黄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51.5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与范围范围地理位置水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这些水资源对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都非常重要。

自然环境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该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合人类居住和经济发展。

海洋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等。

其中,渤海和黄海的渔业资源尤为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渔场之一。

矿产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油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自然环境与资源人口与社会经济概况人口经济概况总体经济状况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优势。

近年来,该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国内外投资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经济总量:环渤海地区的GDP和人均GDP均位于全国前列,但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增长速度: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存在波动和不稳定因素。

产业结构与特点01020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和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区域合作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区域合作框架和协议,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

这些合作机制为地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协同发展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环渤海地区应加强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和市场一体化建设。

特别是在环保、能源、交通等领域,应加强跨地区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政策上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有利于该地区的发展。

投资优惠该地区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投资,政府提供了投资优惠和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分析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分析

2009-3-25 全球品牌网?陈柳钦我要评论环渤海经济圈,是从全国、东北亚经济圈、太平洋经济圈的更大视角提出来的。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环渤海经济圈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有漫长的渤海、黄海海岸线,海洋资源、区位优势突出,港口星罗棋布,有天津、大连、青岛等大开放港口,并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科技、旅游、经济资源,沿海分布着众多的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具备了形成大区域经济圈所必需的发展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

一、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状况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可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5个阶段。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多数城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高级阶段,上海、广州、深圳、宁波、珠海、苏州、无锡、东莞等市已经开始向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迈进,而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还很不平衡,5省市只有北京市的“后工业化”特征明显,因而使得总体平均值降低,其余4省市的工业份额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还处于工业化初中级阶段。

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特点,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第二产业比例最大;区域结构上,形成了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板块;工业结构上,重、化工业比重大;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经济比重高,是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和集中的地方。

从近 10年的统计资料分析,环渤海地区经济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位居第三位。

在产业分布上形成了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产业带。

京津冀产业带是以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机械电子为主导的综合型工业带,,工业结构偏重于重工业。

辽东半岛产业带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

山东半岛产业带是以电子、机械、石化、轻纺、食品等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带。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如今正加速崛起,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中国经济第三极,被业界认为10年内“最后机会之地”的黄金地段。

2010年,环渤海经济圈GDP为8.7万亿,经济增长率达13.86%,中小企业户数300万以上(全国1023万户)。

环渤海经济圈社会消费品总额占全国的27.5%,出口额占全国的18.7%,其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的45.3%,珠江三角洲的90%,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行业分布:环渤海地区以半导体、造船、汽车、家电和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同时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此外,环渤海地区属资源型经济区域,其原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3%,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60%以上,在中国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达100多种。

同时,农业发展稳定,产值保持稳定增加,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

其中,北京是金融、科技、文化中心;天津滨海新区是物流、通信中心;河北一带已成为生态农业、制造中心;大连为服装与国际交流的中心;辽中南建设现代制造基地中心。

中小企业优势: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已定位并打造成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航运中心、金融试验区、国际物流中心、高新技术中心、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等七大区域功能中心。

此外,国家相关部委、环渤海地区当地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与措施优惠改善投资环境,一是允许在该区进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先试先行;二是在基础建设、科教文化、智力引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逐步扩及到环渤海经济区所有省区,并从财政收入中拨出巨额资金兴建包括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在内的基础设施;三是国家给投资渤海经济区的企业较大税收优惠,如“三免一减”税政。

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现代经济信息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的现状与主要特点姚腾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北京 100101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

环渤海经济圈指包括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在内的环渤海区域所形成的经济地带,包括三省两市:即北京市、天津市两直辖市,河北省、山东省和辽宁省三省。

环渤海区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强大的科技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密集的城市群和优越的人力资源条件等优势。

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发展迅速。

从1995年到2008年13年时间里,环渤海区域的GDP 总量由1.3万亿元增加到7.8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4.4%,占全国GDP 的比重也由21.40%提高到25.79%。

一、环渤海区域产业总体布局情况(一)环渤海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环渤海区域产业基础雄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快速,整体经济实力增长迅速,环渤海区域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

环渤海区域三省两市2008年共实现增加值77564.65亿元。

环渤海第一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6574.64亿元,第二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40505.92亿元,第三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30484.08亿元。

2008年环渤海区域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8.48%,第二产业占52.22%,第三产业占39.30%。

环渤海区域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呈现出“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的特征。

最近八年来环渤海区域的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出一产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二产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三产所占比重先下降后上升的良好态势。

(二)环渤海区域三次产业分布状况环渤海第一产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和辽宁三省。

其中山东第一产业发展较为突出,2008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三千亿元大关,达到3002.6亿元。

河北省第一产业也发展较好,2008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两千亿元,达到2034.6亿元。

优化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的对策分析

优化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的对策分析
次产 业 的 比重分 别 为 :第 一产 业 占84 % ,第 二 产 业 占5 .2 , .8 22 %
第三产 业 占3 .O 93 %。
第三 产业 2 0 年 实现 增加 值3 4 4O 亿元 。2 0 年环 渤海 区域 三 括 :华北 油 田 、大港 油气 田 、冀东 油 田、渤 海油气 田等重要 石油 生 08 0 8 8 08
要 问题之 一 ,需 要进 行研 究 ,提 出对 策建议 。

辽 宁省 有沈 阳煤 业 集团 、阜新 矿业 集 团等大 型煤 炭企 业 。山东 省有
兖 矿集 团、新 汶矿 业集 团 、枣庄矿 业 集 团、淄博 矿业 集 团等大 型煤 炭 企业 。
3 石油化 工

环 渤海 区域产业总体布局状况
2 煤炭 工业 .
极 ,极具 成长 潜力和 较大 的后 发优 势。
环 渤海 区域 区内煤 炭资 源丰 富 ,在 辽 宁省 、河北 省 和 山东省都
目前 ,在 环渤 海产 业布 局方 面 ,仍存 在各 自为战 ,一体 化程 度 有 大 型煤 田分 布 。 目前 ,环 渤海 区域 有 全 国煤炭 前 1 0 企业 超过 O强 低 等 问题 。产 业布 局 问题 已经成 为影 响环 渤海 区域经 济 发展 的最 重 2 家。 河北 省有 开滦 集 团、金 能集 团 、峰 峰集 团等 大型煤 炭企 业。 O
此 外 辽 宁 、河 北 、天 津 、山东还 是我 国北 方海 盐 的主要 产 区。 环渤 海沿 岸现 有 盐 田47 万公 顷。 主要盐 区有 :东 北 盐区 、长 芦盐 . 9 4 机械 工 业 环 渤 海 区域是 我 国重要 的 装备 制造业 基地 之一 。在 重型 机械 、 冶金矿 山设备 、化 工设 备 、发 电设备 等行 业具 有较 强优 势 。辽宁 是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2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2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4615.32
14600.08 16055.71 16351.80 17261.75
10500.62
10424.07 11913.14 12255.64 13138.83
3998.91
4040.38 3980.08 3973.65 3963.94
113.05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辽宁省 山东省
0.008400729 0.013308639 0.119911902 0.086765785 0.08561133
0.227036142 0.516820383 0.526945051 0.532490583 0.51457834
0.764563129 0.469870978 0.353143047 0.380743632 0.39981033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经管121班 第二小组
小组成员:刘瑶 胡雅婷 邓子宏 许振柏
目录
A 环渤海地区
概述
C 重点开发地区
E 未来发展方向
B 产业结构分析
D 发展中的问题 及发展前期
A、环渤海地区概述
一、地区范围 环渤海地区包括两个层次: a、小范围的——环绕渤海沿岸和部 分黄海沿岸的17个城市和地区; b、大范围的——环绕渤海和黄海由 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 (中部7盟市)五省区和北京、天津 两直辖市以及渤海海域所形成的的 大渤海经济区。
119.97 129.01 69.16 79.80
2.74
15.66 33.48 53.35 79.19
畜牧业——在农业生产各部门中仅次于种植业,占有重要地位。 农区畜牧业以舍饲为主,多为农区副业; 牧区畜牧业以放牧为主,是当地经济的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前,环渤海经济圈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之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通过考察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实现其产业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目前认可度较高的是“三省两市”,即: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北京市和天津市。

继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两大区域性经济圈的快速发展之后,环渤海经济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三大经济贸易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可见产业结构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就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而言,我们认为,通过分析其目前产业结构特点,找出当前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最终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这是促进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其协调发展的可行之路。

一、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的特点
(一)在产业分布上,形成了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平等竞争、相互依托的产业带,某些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行业开始形成。

在京津冀经济带中,北京的知识密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北京有全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

国务院2006年4月批准天津市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天津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

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在原有港口物流、钢铁、化工、装备制造四大产业的基础上,将高新技术产业纳入新型工业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光电子、先进制造与智能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辽东半岛在原有的老工业技术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

(二)在产业结构上,呈现“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工业化程度较高
以2009年环渤海5省市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为例,可以看出,除北京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例偏高外,其他四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均超过50%。

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主要是由第二产业的增长所拉动,这从各省市的支柱产业就可以看出:河北省的支柱产业为钢铁、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产业,山东省的支柱产业以柴油机、推土机、重型变压器等重工业产品为主,辽宁省的支柱产业为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和农产品加工业。

因此,从产业的发展状况看,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

表12009年环渤海5省市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内部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均衡
根据表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9年北京年北京市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75.5%,在环渤海经济圈中位居第一,而河北与山东分别只有35.2%和34.7%;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看,北京最低,只有23.5%,其他四省市都在50%以上;北京、天津已将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比重分别降到1.0%和1.7%,而河北却高达12.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表1中环渤海5省市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比例,编制2009年环渤海五省市三次产业结构柱状图,如图1所示,渤海经济圈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内部差异程度之大,足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周韧
(辽宁鞍山广播电视大学,辽宁鞍山114000)
133
·
·
图12009年环渤海五省市三次产业结构柱状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以说明环渤海作为一个区域,其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二)第二产业中,重工业所占比重大于轻工业,传统资源依托型工业仍占主导
近些年,环渤海地区在加大对传统工业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但由于科技投入不足和自主开发能力弱等原因,使这些产业发展不快,难以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目前,环渤海区域中的采矿业、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能源、水的高消耗、污染高排放。

2010年,环渤海地区通过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区域内各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

(三)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影响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对于发达的第二产业来说,环渤海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

除了北京的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其他四省市均为“二三一”结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小,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餐饮业等传统产业仍是第三产业中的主导力量。

(四)产业同构性强,产业互补性差,没能形成区域内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
相比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由于国有经济比重较大,行政干预经济的力量还比较强,因此在项目安排上呈现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

区域内一些省市在钢铁、化工、汽车、机械等传统制造行业存在重复建设和相互竞争,目前又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在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上也存在着相互竞争。

三、优化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的对策
(一)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加快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北京应继续利用其雄厚的科研力量,以强大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对区域内提供综合服务。

天津要进一步发挥其港口优势,增强滨海新区的作用,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与通信业。

在辽中地区的沈阳要增强现代服务业功能,发展现代制造基地功能;大连要发展物流功能、国际交流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制造基地,加强与两大都市的产业配套。

河北应在原有曹妃甸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现代农业。

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济南要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青岛、烟台加强物流功能和外向型制造基地功能,同时重点发展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功能互补关系。

这样,通过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从而更快地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逐步降低区域产业结构内部差异,推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

(二)加强区域内第三产业的发展,构建高新产业群
强化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及环保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专业分工,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完善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
环渤海经济圈在广泛吸引外来资本、技术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的合作机制。

应建立各种类型的协调机制,促进城市间各种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和广大市民的交流与沟通。

要建立区域内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进行重大科研课题的联合攻关,不断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要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保障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总之,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最受关注的发展区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产业结构状况对区域内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只有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为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3.
[3]邹卫星、周立群.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剖析:长三角、珠
三角与环渤海[J].改革,2010,(10).
13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