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辨析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图解篇!

《孙子兵法》图解篇!

《孙子兵法》图解篇!《孙子兵法》,孙武著,公元前500年。

一、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解读

孙子兵法解读

孙子兵法解读
《孙子兵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书,历来被誉为“兵之要道”。

《孙子兵法》是
秦对楚国大军的总司马孙武的令下,由孙武的表兄孙膑编写而成,于秦始皇灭楚后的公元
前312年发表,是与《论语》一样的经典著作。

它包含了公元前4世纪中国军事智慧和创
新的内容,包括计策、战术、作战准备、指挥控制、士兵鉴定、战役分析等众多内容。

孙子兵法认为,兵家之要道计,胜负在我,智者莫能获也。

高明的先秦军事策略是在
行动指导上取胜的重要因素,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攻敌于智,也可以从敌人那里学习,以赢得战争。

孙膑把兵家之道归纳为三大部分:帝王之理、贤将之谋和准绳之途。

帝王之
理和贤将之谋主要是指技术性、策略性和战略性方面,准绳之途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变革,
纪律性、修养性和知识性,主要的内容和要点如下:
1、帝王之理:将军要有帝王的才能,兵家之要义,欲得胜负,先明策谋,因而可以
决定胜负,且要有军事上的判断和行动的把握,警惕未来变故的发生,时时按计划及时有
序的行动。

2、贤将之谋:依照兵家之道,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善于把握战术上的变化,不断探索,且能够领导大军就近而攻,而不受地形和敌方的阻拦。

3、准绳之途:格言有兵走,兵无禁止,指挥士兵时应当用人得当,严格纪律,重视
军事知识的学习,鼓励士兵振作精神,训练士兵把分毫不让之法熟练运用起来。

《孙子兵法》被誉为“军事精益求精”,是讲究指挥技巧和体力活动技巧的重要性,
在今天社会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是优秀军事理论家们获取策略、战术成功取胜之经。

_孙武兵法_八十二篇文化考略

_孙武兵法_八十二篇文化考略

本刊专稿《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真伪辨■文 浙江・褚良才博士《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文化考略中国之考据学,始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之际,至清乾嘉时代,乃成“朴学”之颠,其遗风迄今。

今观章太炎《小学问答》、朱芳圃《训诂释例》、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王容《训诂学概要》、王力《新训诂学》、陆宗达《训诂简论》、洪诚《训诂学》、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诸巨匠力作,可谓对历代考据训诂之集大成综述,功施后代。

然而于瞻仰、拜读、钦佩之下,尚窃存一丝缺憾。

即以往之考据多重文字证据,所谓“例不十,法不立”是也。

若某字词之义,经考训当为A 义而非B 义,其引取之证几乎全为有关文献史料之书证,或甲书云某,或乙书云某,或丙书云某……。

似难突破书证这一藩篱,对字词之社会文化背景极少涉猎。

而字、词、句、章、篇等人类之作,皆因社会文化而缘起,故切不可将其熟视无睹或束之高阁,不然则有从书本至书本之嫌,亦有偏颇阙漏之弊。

本世纪初,甲骨文及大批古文物之出土,为考据学充实了更直接、生动、丰富、可靠之史料。

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于省吾诸前辈,皆力图将社会文化之内容引入传统考据学之中,取得了突破性之进展。

笔者历来极推崇将乾嘉朴学与社会文化有机结合之考据方法,自谓之“文化考据学”。

若“函”,《说文》云:“舌也,象形。

”段玉裁注同之。

欠安。

又检《汉语大字典》其字列有十个义项,然独缺其本义。

函,甲骨文像箭袋。

又出土文物及古刻、绘图中多见之。

王国维考释云:“象倒矢在函中……盛矢之器。

”是为确诂。

又若“胄”,《说文》云:“兜鍪也。

从月由声。

”段注亦无异。

欠安。

考文物小盂鼎铭文,“胄”字头上一竖,乃胄顶之缨饰或插管之像形。

在北京、洛阳、敦煌、日本奈良、韩鲜德兴出土的古代铜胄,其顶端皆有“缨插”,可谓字、图、物三者互证(详说参见拙著《中国古代军语研究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由上述二例可知文化考据学之精、妙、实。

观之今日,此考据新法尚未更好得到继承、发扬、创新,实为我学界同仁当努力之重责。

_孙武兵法_八十二篇叩酬

_孙武兵法_八十二篇叩酬
譬如 82 篇第四十四篇《明暗》的正文中出现“明争暗斗”一词 。该词最 早书面见于本世纪初期 ,绝无可能会是《孙子》中出现的语词 ,后人伪添 之迹昭然 。那么 ,是不是就可以从几个角度去找出并驳斥这一现象 ,从 而得出一个结论性的意见 :82 篇纯系伪作 。义即通篇全伪 。
对辨伪 ,古之学者早有较科学的分析 。明代著名辨伪学家胡应麟 曾作过这样详细的分析 “: 凡四部书之伪者 ,子为盛 ,经次之 ,史又次之 , 集差寡 。凡经之伪《, 易》为盛 ,纬候次之 ;凡史之伪 ,杂传记为盛 ,琐说 次之 ;凡子之伪 ,道为盛 ,兵及诸家次之 ;凡集 ,全伪者寡 ,而单篇别什借 名窜匿甚众 。”此说较切史实 。他又说“: 赝书之日方 (始也) ,日方于西京 (西 汉) 乎 ?”六籍既焚 ,众言淆乱 ,悬疣附赘 ,假托实繁 ……然率弗传于世 , 世故莫得名之 。唐 、宋以还 ,赝书代作 ,作者日传 。”(以上引文见《四部 正讹·引》) 此说分析“假托实繁”之因当是 ,而云“赝书日方于西京”,则否 。 春秋战国既有伪书 ,只不过年代久远“弗传于世”以致“文献无征”了 。
三是弋名牟利 。隋文帝时 ,大臣牛弘建议下诏求书 “: 兼发购赏 ,则 异典必臻 。”于是隋文帝便下诏令道 “: 献书一卷 ,赉绢一匹 ,校写既定 , 本即归主 。”于是真书伪造一时鱼龙混杂 ,莫辨一是 。《北史·刘炫传》 云“: 时牛弘奏购天下遗逸之书 。炫遂伪造收百余卷 ,题为《连山易》、 《鲁史记》等 ,录上送官 ,取赏而去 。”
今欲对《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下简称 :82 篇)“发事之终始两端”而 由记者先“叩”之 ,后胪陈己之浅见以“酬”之 ,故分列八题以叩酬草成拙 文 ,冀方家同仁教正 。
叩曰一 :您如何评价《〈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研究本》? 酬云 :在 1998 年 1 月 25 日此研究本正式刊印前 ,有关书刊 、文章引 用或评论 82 篇的正文内容 ,均有增衍 、脱夺 、误讹 ,故其引文或论文的 基础是不很可靠的 ,也给辨真或证伪的推测 、结论带来了不确定和不准 确性 。研究本刊印后 ,为辨真或证伪两方面的争论者都带来了最基本 、 赖以成己之说的原始材料 ,尤其是还影印了 18 幅 82 篇的条幅原件照 片 ,尤为难得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报刊之友》编辑部力承此项重任 ,动 用了大量人力 、物力和财力 ,可谓对学术争鸣和研究做了一件功德无量 的大好事 ,为所有 82 篇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第一手的资料 ,符合“百花齐 放 ,百家争呜”的学术研究方针 ,正如其“编者的话”中所说 “: 在研究中 辨真伪求真谛 。” 研究本印刷精美 、彩色悦目 、装帧独特 、纸质上乘 ,可谓是一件颇具 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 。目前有许多出版单位很少具备这种求实 、求真 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很少有将祖国传统文化研究放在一个重继承 发扬 ,轻赢利虚名的位置来加以重视和实施 ,殊为可贵可敬 。可以相 信 ,由于研究本的刊行 ,对 82 篇辨真证伪的研究将具有历史性的奠基 作用 ,定将会推动今后对 82 篇或者是其它传统文献的研究 。它是一块 铺路石 ,同样 ,也是一块里程碑 。 叩曰二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探讨 ,能否确定 82 篇究竟是真是伪 ? 酬云 :从 1996 年 9 月 18 日《人民日报》正式报道西安发现“孙武兵 法八十二篇”迄今 ,已近 3 个年头了 。辨真证伪的文章也有不少 ,但都 有一个问题 :即在仅看到几篇数量很少而且残讹较多的 82 篇“原文” 后 ,便匆忙欠扎实地提出了非常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这就为以后辨真证 伪的学术研究讨论设置了障碍 。辨真方强调 82 篇中与汉简相符暗合 补葺之处 ,认为是“不可辨驳的事实”;证伪方指出 82 篇中明显为后人 增衍的内容 ,认为可以“窥一斑以见全豹”。据我看 ,双方皆存在着以偏 概全的问题 ,而且学术争鸣 ,研究讨论的气氛也不很宽松自由 ,因此当 然影响了对 82 篇的进一步深入研探 。 两年多来 ,由于这种情况 ,导致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对 82 篇的辨 真证伪研究尚未有重大突破 ,也尚未提出更多更新更有说服力的辨真 或证伪的论点及论据 。通过我自己两年多的研讨 ,我认为对 82 篇决不 能简单地用一个“真”或是一个“伪”来定性 ,它应该是一个真伪杂糅 ,有 历史文献资料也有后人伪造的结合体 。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全盘肯定或

孙子兵法解析赏析智谋之研究军事之道之鉴赏

孙子兵法解析赏析智谋之研究军事之道之鉴赏

孙子兵法解析赏析智谋之研究军事之道之鉴赏孙子兵法,又称为《孙子兵法·九地》或《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中国古代军事学著作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由春秋末年的军事家孙武所著,后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断研究和整理,成为一部系统完整的军事理论指南。

本文将对《孙子兵法》进行解析赏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智谋和研究军事之道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孙子兵法》是一部以智谋为核心的兵书。

在这本兵书中,孙子强调了智谋在军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制定战略需要全面、周密的思考和分析,只有在全面了解情报和敌我双方实力的基础上,才能采取恰当的军事行动。

这种注重智谋的军事理念,对后来的军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后来军事理论的起点。

其次,孙子兵法中的智谋思想体现了军事战略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根据《孙子兵法》,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而战略的制定应根据战争的目的和战场的状况来灵活决策。

孙子提出了“奇正相生”、“变化无穷”、“运用节奏”等思想,指出军事战略需要具备操作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他认为,只有灵活应对各种变化,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思想也为后来的军事家所推崇和运用。

此外,孙子兵法还强调了军事组织和指挥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指挥能力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他提出了“将贵勇而谋”、“令行禁止”等思想,强调了将领的勇猛和谋略的高超,并主张将领应当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注重军队纪律的执行和指挥能力的提升。

这种组织和指挥思想对于现代军事指挥学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最后,孙子兵法提出了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的军事观念。

他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能够在不进行实质性战斗的情况下迫使敌人屈服才是最高的境界。

这种军事观念充分体现了全面、全局性思维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在处理国际关系和解决纷争时采取更加智慧而迂回的方法。

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辑本注释

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辑本注释

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辑本注释二十多年前,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一大批汉简。

尤其是失传了两千多年的《孙膑兵法》的出上,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从而把中国古代兵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银雀山汉简发现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国民间又发现了一部可以与银雀山汉墓竹简相媲美而抄录于“周书汉简”的大型古怯书——《孙武兵法》八十二篇。

经初步考证,基本可以认定这部兵书就是《汉书·艺文志》里著录的吴《孙子》八十二篇。

这部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兵书,在失传两千多年之后重新面世,必将再次在国内外引起反响。

它的发现、认定和刊行将为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哲学思想及其他古史问题提供一部珍贵文献,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1.《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简介收藏者称,《孙武兵法》共有十册,前九册,每册九篇,第十册,仅“终语”一篇,篇名《预示》,总计八十二篇。

约六万字。

收藏者送笔者鉴定的是第五册和第十册,另有《九天》一篇。

其第五册用八开宣纸抄写,线装咱右竖订成册。

封面正中以汉隶竖书“孙武兵法”四个大字,其下书“第五册”是略小的三个隶字。

在左侧,从“第”字起往下竖书“孙武定简于景林”七个与“第五册”大小相当的隶字,记有书理者的署名并加三方印记。

每册首页为目录,目录竖写为十行,一行标识“篇名”、“字数”、“图名”等字样;右侧依次书写“第X篇”、篇名、该篇字数;图名栏内无图者空白,有图者标以图名。

正文每页竖书十行。

篇题占一行,其字大小与内文相当,内文每行二十二字。

全书均以暗格书写,横竖成行。

每册开头一篇在篇名上印有姓氏印记;各篇之间紧密接排,每篇末尾空一格书该篇字数;在最后一篇末尾另起行书有:“书理周书汉简”字样,并记有时间、地点及署名;又加盖二方印记,一方为时间,一方为名字。

整篇布局规矩严格,编排考究,序次井然。

全书均以隶书抄写,笔笔入法,特别是长撇和长横两笔风格独特,交相呼应。

每一长撇皆写成斜钩,而每一长横又多写成大捺,从字顶直落字底,飘逸洒脱,绵里藏刚,而且不避雷同,每行字通看上去,左收右放,特别是长横与大捺一顺排开。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读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读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读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全文孙子兵法译文,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一、始计篇,二、作战篇,三、谋攻篇,四、军形篇,五、兵势篇,六、虚实篇,七、军争篇,八、九变篇,九、行军篇,十、地形篇,十一、九地篇,十二、火攻篇,十三、用间篇《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兵者,诡道。

其诡甚诡,知者自知,终其一生,未尝可获也。

诡异诡,未常诡,道非道,其可道,死中有死,生中有生,非生死之变而变,知否?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全文简介:孙子兵法《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孙子兵法》注释商榷八则

《孙子兵法》注释商榷八则

《孙子兵法》注释商榷八则【概述】《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军事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96-前453年,它全面总结了春秋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些列带普遍性的战争指导原则,对我国军事和战争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曾被誉为”兵学圣典””东方兵学的鼻祖”。

1.计篇(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翻译: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辨析
《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辨析 1996年 9 月 18日,《人民日报》第 5 版发表了记者孟西安采写的重要新闻:
2500 年前,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理论家孙武完成的军事理论专著《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已有明确记载,但近2019年来,人们看到的仅是《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是否存在?即将在西安出版的第 10 期《收藏》杂志,刊登了该刊主编杨才玉写的一篇报道,使这一千古之谜得以释解。

《人民日报》这篇重要报道和《收藏》杂志当年第 10 期发表的杨才玉的长篇专访,在海内外引起很大轰动。

《北京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汇报》都先后摘编或编发了杨才玉主编的这篇专访。

与此同时,《陕西日报》《报刊之友》、南京《周末》也有类似的报道,一时在中国新闻界掀起了热议《孙武兵法》的惊天大浪。

不久,质疑批判之声顿起,《〈北京青年〉周刊》《科技日报》《中国文物报》《光明日报》《文汇报》都发表了观点不同的文章,尤其是北京一家报纸还刊出了七位专家的严正声明,对西安藏家所藏《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的抄本大加责难。

他们一致认为,抄本绝非孙武亲笔,亦不可能出自汉简,而是近人伪造的低劣赝品。

1 / 5
该声明除有七位专家的亲笔签名之外,还加盖了北京两家军事研究机构的公章,颇显庄重。

论战双方甚至诉诸公堂,株连者命运多舛,实为少见。

鉴于当时的复杂情况,本刊在 1997年第 4期(总第 52 期)以编辑部名义刊发了《民藏〈孙武兵法〉引发的轩然大波》,对这场少见的学术论争进行了阶段性的综述,之后便淡出了这场论战。

在此期间,陕西省的有识之士成立了包括兵书藏家在内的西安古兵学研究会,进行不懈的探索研究。

1998年 1 月,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报刊之友》杂志,以增刊形式出版了《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研究本,刊载了兵书收藏家张敬轩先生从八十二篇中选出的十八篇文章,配有原件影照,彩色印刷,下附释文。

这应该说是关于《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但遗憾的是在当时一片打假声讨的氛围中,关注此事的人并不多。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 4000 多枚兵书竹简与西安藏家收藏的《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一个在地下沉睡了 2019 年,一个在人间传承了 2019 年,二者在上世纪 70~90年代先后面世,本是盛世机缘。

它们从未谋面,不可能谁抄袭谁,对之进行对比研究,应是揭开千载之谜的天赐良机,既可以对张藏本兵书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也可以对银雀山汉墓的研究成果作出订正。

西安学者张晓鸿先生正是从这一点入手,进行潜心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张晓鸿认为,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是经过西汉初期张良、韩信、李左车参考景林简齐安城简秦宫郿邬简三种简而校理的简本,是集中各简本之优而最好的善简,是一部皇室藏本。

这从张藏本保留有韩信当年修订兵书时留下的大量批注中可以得到印证。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年)二月,张良、韩信奉命整理兵书时,对当时从秦皇宫中获得的有关《孙武兵法》的景林简齐安城简秦宫郿邬简进行对比,发现景林简是善简,齐、秦二简为缩立简。

韩信说:
缩立简者,大乱大误,大谬大误,(韩)信不考不参也。

张晓鸿认为,西安发现张氏家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它对解释银雀山汉简中的悬案有直接帮助。

经研究,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武兵法》竹简很可能就是齐安城简,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对《孙武兵法》传抄的缩立简,内容多系辑录而不完整。

张晓鸿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他将张藏本和银雀山汉简相同的篇章进行归并,发现银雀山汉简之缩节或脱漏处,张藏本补之若天做地造,珠联璧合。

可以说,无银雀山汉墓简,难以评判西安张氏家藏兵书的真伪和历史价值;无西安张藏本兵书,难以订正完善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物的研究成果。

3 / 5
经证实,当年汉简整理小组所认可的孙膑三十篇兵法,只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强兵]等五篇记述孙膑生平事迹的材料属于《孙膑兵法》,而关乎兵法正文的另二十五篇当年汉简整理小组将它归属于《孙膑兵法》名下,看来文献佐证不足。

参之张藏本可知,汉简《孙膑兵法》属张冠李戴。

目前收入《孙武兵法》研究本中的十八篇就有十三篇与汉简相合,为孙武八十二篇的内容,应当将它重新归入《孙武兵法》八十二篇。

张晓鸿认为,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残简,是汉初的一种传抄简,其内容系从《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缩节而来。

对于张藏本、银雀山汉简和孙子十三篇的定位与关系,张晓鸿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是孙武兵学的全集,银雀山汉简是孙武兵学的选集,而《孙子兵法》十三篇则是孙武兵学的语录,亦即只谈大原则的缩立篇。

《收藏》杂志从本期起,陆续刊出张晓鸿先生对张敬轩祖传兵书的研究文章。

作者以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已公开刊印的十八篇为蓝本,与银雀山汉简残文作对照。

先列张藏本原文,并附韩信当年整理兵书时的批注,再列银雀山汉简残文及补正,后附以简评。

[]内的内容是参考张藏本所补正的。

《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以张藏本篇目顺序排次。

---------------------------------------------------------------最新资料推荐------------------------------------------------------ 据说抄本原无第篇,它系张敬轩之父张联甲老先生当年整理时所加。

在此我们以古籍习惯将它改放于篇名之后。

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将张藏本与银雀山汉简本两种文本中的繁体字全部改为简化字,异体字改为通行字。

个别通假字改成今用字,并作了标点。

但原文、残简中有些繁体字、异体字,凡不可用简化字代替的,均用原字。

有些文字与原抄件不完全相同,现依张敬轩释文为主。

我们希望,新刊张藏本《孙武兵法》能引起学界的重视。

5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