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说课稿
朱自清《春》的说课稿

朱自清《春》的说课稿一、背景介绍《春》是朱自清先生于1938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被收入《背影》等多种选本中。
全文以春天的景象为线索,展开了朱自清先生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悟。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朱自清先生曾是受到大家重视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散文写作以清新脱俗、感人肺腑著称,被誉为“文学革命”后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本分析A. 思路主线本文的主线思路是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文章开头提到“春天来了”。
作者描写春天的景象,比如“一切都放满了欢喜”,“每一种新绿都经过千般刻画”。
然后,作者通过对“春”的描述,发出了对生命的反思。
他说,“生活并不是美好的东西,但总有些东西是美好的,比如太阳、月亮、星辰,比如思想的自由、民族的解放,比如那极少数的、可以辅导我们的人们。
”B. 描述手法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
作者巧妙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刻画春天的景象。
比如,“就连天,也蓝得出奇,难道像是一种恢弘的背景,怕显得花草树木太艳丽了么?”C. 主旨思想作者在文中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主旨思想,而是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和反思,呈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D. 修辞手法作者运用不少修辞手法,比如反复对比,联想等方式来丰富本文的语言表达,使得文中的思想更加深刻和感人。
比如,作者用“恍若隔世”来描绘冬天和春天的冷暖转变;用“尘埃落定”,来表达生命的真正面貌。
三、教学思路A.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美好,感悟生命的脆弱和宝贵;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B. 教学方法1.朗读和解读。
教师可以先朗读全文或者重点部分,让学生跟随朗读,感受文章节奏和情感。
2.分析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挖掘出文章的主旨和修辞手法,并进行讨论。
3.写作练习。
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思路和感受,写出类似《春》的文章。
C. 教学重点与难点1.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2.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3.如何通过表达春天的景象,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悟。
朱自清的《春》教案5篇

朱自清的《春》教案5篇朱自清的《春》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捉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方、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本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情感目标深刻理解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身酷爱自然,酷爱生活,努力探求将来,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方、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琢磨文章捉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方、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布置: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扫清字词障碍。
2、理清课文写景的层次。
二、导入(放几张春天景物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呈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气力。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今日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是怎样描绘的呢?让我们来学习今日的课文《春》,了解大好春光。
三、整体感知1、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高校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2、扫清字词障碍。
水涨zhǎng起来散sàn在草丛鸟巢cháo撑chēng伞应yìng和ha酝yùn酿niàng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薄báo烟黄晕yùn抖擞sǒu嘹liáo亮赶趟tàng儿宛wǎn转3、听录音朗读,体会感情。
4、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用喜好、欢欣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朱自清的《春》教案优秀4篇

朱自清的《春》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朱自清的《春》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
(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二、整体把握文章:1.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朱自清的《春》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朱自清的《春》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朱自清的《春》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的《春》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朱自清的《春》说课稿1一、说教材朱自清的《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两个单元,比如《在山的那边》《紫藤萝瀑布》《理想》等,主要是书写人生感悟,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等,构思精巧,语言精湛,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特征,每个人对于四季都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
二、说学情学法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
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
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
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
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
问:提问指出问题。
想:思考并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
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通过朗读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春》说课稿(通用8篇)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通用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说课稿篇1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跟随作者的步伐领略春之明媚,文之灿然。
三、说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
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文章内容,欣赏作品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及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及散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学情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作者细致生动的抒情方法。
朱自清春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

朱自清春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朱自清春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身为一名教育工,必定需要编写说课稿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活动。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朱自清春教育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春教育说课稿精选篇1教学目标1、从文章所描绘的形像展开想像,感受散文绘画般的色彩美,诗歌般的韵味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2、加强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领略散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3、了解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体会的感情。
4、学习认真观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觉事物的方法,练习准确的描述事物。
教学过程一、用诗歌导入。
让学生回忆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词,如《春晓》、〈咏柳〉、〈绝句〉等等。
教师简单描述诗的内容及意境,学生回忆、想像。
然后播放〈春〉的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春的另一种美。
二、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春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更是一着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1、借助想像和联想,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神韵。
听完朗诵,让学生按文章内容顺序口述自己在欣赏时脑海中出现的形像及自己的感受。
2、利用图画,让学生感受美的具体形像。
选择两幅图画,如〈春草图〉、〈春花图〉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观察、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想像、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像、姿态、性格”,让具体的形像在脑海中活起来。
3、为了使学生获得的美感具有持久性,巩固成果是很重要的。
首先,再次感知文章(学生朗读,适当配乐),然后,让学生在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任选一幅,构思出一幅图画来。
(或口述,或画草图表示)三、通过调动学生的口、耳、眼、脑、手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再次阅读中去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用最简单明了的词语概括第一句话所表达的的心情。
2、写春草时,抓住了什么特征?是怎样具体描绘的?3、写春花时是按照哪三个层次写的?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4、把无形、无色、无味的风写的具体又形像,说说是从哪几个方面的感受上把风写活的?5、写人们迎春的点睛之笔在哪里?6、用了哪三个句子赞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颠倒三个句子的顺序行不行?为什么?7、划分文章的层次,概括层意,归纳中心思想。
朱自清《春》说课稿[001]
![朱自清《春》说课稿[001]](https://img.taocdn.com/s3/m/cda46a1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8.png)
朱自清《春》说课稿一、课文简介《春》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全文描述了春天的景色和生机,描绘出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和欣喜之情。
同时,作者通过感受春天的花鸟虫鱼以及自己内心的变化,倡导了爱生活、爱自然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朱自清的文学风格和代表作;2.理解《春》文本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丰富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观看相关图片、短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
2. 阅读理解(1)整体感知学生初次接触全文,首先应该感知这篇文章的大致结构和主要内容。
请学生自主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本文写了什么主题?主要表达了哪些思想?•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段落?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全文的思想和结构,为细读打下基础。
(2)逐段解析接下来,分段对文章进行解析,探寻作者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
第一段首先,作者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烟柳画桥”的景象,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贴近生活的场景,使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感受。
第二段接下来,作者通过描绘各种花鸟虫鱼,把读者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中。
通过这个环境的描绘,人们能够体验到春天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而这种生态环境也体现了作者将自然生态保护与美的表现相融合的创作理念。
第三段本段是整篇文章中最为感性、张扬的部分,作者通过对自己内心动态的描写,将读者和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共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同时,这种热爱也为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间共存互利的关系。
第四段最后,作者引出了一个问题:现代社会的生活是否真的与春天相融合?春天的美好是否已经被我们淡漠了?通过这个问题,作者表达了对生活的反思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推崇。
通过对这篇文章逐段解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思想,同时训练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
3. 思考拓展在阅读理解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可以通过一些拓展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你认为作者倡导的爱生活、爱自然的精神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启示?•你喜欢春天吗?你为什么喜欢春天?春天给你带来了什么?•除了春天,你还喜欢哪个季节?你喜欢的季节给你带来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文章中的主题和思想,也可以引导学生将主题与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文本和认识自我。
朱自清《春》优秀说课稿(精选10篇)

朱自清《春》优秀说课稿(精选10篇)朱自清《春》优秀说课稿(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自清《春》优秀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朱自清《春》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
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
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
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
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
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情感目标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对本课文进行说课分析:我将分为七个版块进行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和说作业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而《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赞美了春的活力代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
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特点。
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抒情散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了解并掌握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品味文章的画面美;使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其中,我将第二点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点为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①朗读法和范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从读开始,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更需要学生热情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悟出其中的情感。
并且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老师范读,可以很好的纠正和培养学生的朗读素养,使学生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文字的情感。
②探究讨论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自主评价老师的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五、教学流程
(一)是课文导入:一个良好精干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
针对《春》的文章特点,我将在ppt上展示很多有关春天的图片,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看到图片的感受,以此来引出课题。
(二)教师范读,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而教师的范读则像源头的活水,真情投入的范读,不仅让课堂更加有诗意,而且能够激起课堂教学的层层涟漪,从而使课堂书声朗朗,更有活力。
因此,在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的基础上,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让学生真正感受文本的魅力,就需要做教师的我们能够抓住恰当的时机,进
行范读。
所以,我没有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
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
(三)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
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
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适当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不能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
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
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我最喜欢段(句),好在”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
六、作业设计
1 再次体味《春》这篇课文,结合所学的表达方式、修辞方式,写一篇500字短文,描写你的春天。
2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七、板书设计
春草
春花春早人闹快乐
盼春绘春春风游春信心
(总领)(分)春雨(总)力量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