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文本教学设计思路

合集下载

苏教课标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四章第二节 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苏教课标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四章第二节 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苏教课标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四章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脊椎植物»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剖析:本节的内容为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十四章«丰厚多彩的生物世界»的第2节«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第2课时。

先生在上一节曾经学习了无脊椎植物主要类群的主要特征,了解脊椎植物和无脊椎植物的区别,还不知道脊椎植物主要类群的相关知识。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先生完成以下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概述脊椎植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鱼类和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才干目的:经过〝观察鲫鱼〞活动,看法鱼类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构成结构与功用相顺应的生物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经过学习我国丰厚的鱼类资源,增强爱国主义看法。

重点:1、概述鱼类和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2、说出鱼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难点:1、经过〝观察鲫鱼〞活动,看法鱼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明白鱼类和两栖类的判别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讲述法、实验法、讨论法等1、主要形式:先学后教,当堂检测2、操作:教法:效果导学,教员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启示性效果,调动先生学习的兴味,指点先生实验,促进先生思索,促进先生积极参与探求性学习。

学法:自主学习,协作探求:在教员提出的效果的指引下,展开自主学习和实验探求。

三、教学顺序:四、板书设计:14.2脊椎植物鱼类:水生,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两栖类:由水生向陆生过渡,幼体水生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

教学反思:一、本节课的优点:1、 教学形式:应用启示性效果指点先生自学,经过效果及时反应学习效果,提高先生自学、剖析效果、处置效果的才干。

2、 教学方法:屡次应用比拟法,利于先生掌握鳃和肺的区别、各类别植物的特点等;采用实验教学和视频的无机结合,相互补充完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表达实验的真实性等。

3、教学设计:设计让先生入手参与抓鱼这一环节生动、幽默,利于调动先生的学习热情;教学环节完整,过渡自然,重点突出,应用生物退化的思想把教学内容连接起来,毫无违和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某某园林》文本解读某某园林以其诗情画意的独创性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垂青,诗文、绘画、影集,各种体裁的版本大量问世。

叶圣陶先生的《某某园林》是叶老在75岁高龄,为某某一家介绍某某园林的摄影集写的一篇序文,后来摄影集没有出版,这篇序文被《百科全书》杂志社发表在刊物上。

题目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某某园林》,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文章最后的几句话。

后来在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文章的第一段,题目也改成了《某某园林》。

从“寄深眷”的标题来看,文中包含着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眷恋,单纯按说明文的思路去理解显然是不足的,在阅读中不要忽视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家乡美景的赞美之情。

既然是“谈某某园林”,那么就要涉及到园林鉴赏问题,我认为引领学生赏析某某园林的艺术美,让他们懂得一点鉴赏园林方法也应该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

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某某园林甲江南。

”按叶老的话说:“某某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某某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某某园林就不该错过。

”某某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是“胸中有丘壑”的人,能诗善画,所以造园之时多以画为本,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在园林中游玩,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徜徉其中,可得到美的享受。

那么,在叶老的《某某园林》中,到底体现出中国园林的那些艺术美呢?1.和谐之美。

整体和谐是中国建筑园林的美学理想。

某某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可见在建筑园林设计方面,宏观调控,整体把握,追求和谐至关重要。

2.自然之美:某某园林的自然之美亦称“图画美”。

有别于“图案美”。

其特点就是不对称、不整齐。

“某某园林是艺术不是技术”,追求的是“独创性”。

首先,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要求对称,讲究自然之趣;假山设计使游人“觉得身在山间”,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桥梁安排“绝不雷同”,石岸高低曲直任其自然;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

教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

教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

教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钟楼怪人》的情节及意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文本分析、判断、理解、推测等。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锻炼分析、推理、归纳、演绎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社会与人生的洞察力和批判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1.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理解文本语言的内涵。

2.能够理解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情节的发展规律。

三、教学难点1.能够把握文本的主旨,认识到人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能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讲师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个短暂的视频段落来引起学生对钟楼怪人这篇文章的兴趣。

2. 预读(10分钟)让学生先看一遍《钟楼怪人》,然后让他们轻松地回答几个问题,从而准备他们为我们即将进行的文本分析。

•请确认你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想法?•简要地概括文章的情节3. 文本分析(30分钟)在预读过程中,你已经检查了学生是否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以及文章的背景。

在文本分析过程中,你要确保他们理解了文章中更具细节的部分。

你可以介绍一些新的术语、上下文容易引起歧义的单词,并给学生时间思考问题。

•究竟谁才是“怪人”?•爱护母亲是钟楼之间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元素。

(是/否)•钟楼的自然景色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 阅读策略(20分钟)在本节课中,我们教授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

我们希望教育学生如何研究和分析故事。

这是一个重要的技能。

一些标准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总结、推断、影响和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使用文本,并理解其中的内涵。

5. 思考讨论(25分钟)在本节中,教师可以持续在学生当中引入与文章有关的讨论问题。

这会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文章,并激发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考。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他们的想法来研究故事的含义。

他们可以通过开始一个小组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们自由地交流思想。

•福兽的作用是什么?•钟楼怪人的出现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五、课堂结束在课程结束后,回顾本日的教学体验,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从课堂中带回日常生活并近一步激励他们继续思考文章的内涵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5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5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第五章以及第五章第一课时多媒体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以下四幅图,归纳共同点:中国的飞行器从月球返回地球途中世界杯赛中球员在奔跑骏马在奔腾千里江陵一日还在上述图中,飞行器、球员、骏马和船都在__运动______。

从而引入第五章课题。

1在上述图中,飞行器、球员、骏马和船都在__运动_____。

活动意图说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借助情境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在轻松愉快中引入“运动”这一概念,顺利进入第五章学习]环节二:教师活动2建立测量和单位两个概念,体验测量的必要性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看图后回答问题:学生活动2A、B两个圆哪个大?__________4.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其长度的准确值是_______,估读值是_______.5.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长度为172.5 mm,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 )A.物理课本的厚度 B.一根粉笔的长度 C.黑板的长度 D.饮水杯的高度6.小明为了给窗子配上一块玻璃,在以下的测量工具中,测量窗框尺寸最合适的是( )A.分度值是1mm,长度是20 cm的学生尺B.分度值是1 cm,长度是15 m的皮卷尺C.分度值是1 mm,长度是2m的钢卷尺D.以上刻度尺均可测量7.小明在用刻度尺测量一截铅笔的长度时(如图),特意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读数,他发现三种读数结果并不一样你认为正确的读数角度应该是图中的_______(填“甲”“乙”或“丙”).按正确方法读数时,该铅笔的长度是_______.8、如图所示,用A、B两抱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_____刻度尺,该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9.如图所示,在铅笔上整齐排绕20匝漆包线,则漆包线直径为_______mm.10.一名同学五次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结果分别为17.82 cm、17.83 cm、17.81 cm、17.28 cm、17.83 cm,则此物体的长度为 ( )A. 17.822 5 cm B.17.823 cm C.17.82 cm D.17.71 cm11、要想比较准确的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的长度,比较好的办法是()A.用直尺直接去测量B.用准确度较高的直尺直接去测量C.不能测量D.用弹性不大的软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线的长度1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精选12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精选12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题2、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把握感情基调3、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4、掌握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教学过程一、由“世外桃源”导入,并释题。

——计划2分钟桃源----桃园(辨析理解)二、走近作者,你对陶渊明了解多少呢?(提前布置预习)—计划3分钟预设: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一生好酒,常设酒宴客。

三、读---读音、句读、感情基调(给予准确的评价、恰当的鼓励)计划12分钟1、全班齐读,自我评价。

2、教师范读,同学们评价。

3、分组读,其它组评价。

4、学生个人主动读,同学们评价。

预设:为(wèi)(wéi) 夹(jiā)数(shuò)陌(mò)要(yāo)语(yù)诣(yì)骥(jì)咸(xián)四、重点词语的理解(提前布置预习)———计划10分钟1、指出下列标记词语的古今意义阡陌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芳草鲜美(古义:花今义:芳香)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羹味道美)咸来问讯(古义:都今义、盐味)咸来问讯(古义:讯问消息今义:调查、讯问)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子单今义:男子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绝今义:距离)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条件关系关联词,不管) 便扶向路(古义:沿着今义:携扶、搀扶)便扶向路(古义:原先今义:朝着)处处志之(古义:作标记今义:志向、意志)寻病终(古义:不久今义:找)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此中人语云(古义:说今义:云朵)缘溪行(古义:沿着今义:缘分)欲穷其林(古义:走到......的尽头今义:贫穷)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内容安排:第一单元:植物的根系统第二单元:植物的茎系统第三单元:植物的叶系统第四单元:植物的花系统第五单元: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殖方式;3. 培养观察、实验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培养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 分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之间的相互关系;2. 掌握植物的生殖方式和传播途径。

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归纳整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3.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单元:植物的根系统1. 植物的根的结构和功能2.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的差异3. 根的吸收作用和根茎的储存作用4. 观察不同植物的根的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第二单元:植物的茎系统1. 植物的茎的结构和功能2. 茎的增长方式和茎的形态特征3. 支撑作用和光合作用4. 观察不同植物的茎的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第三单元:植物的叶系统1. 植物的叶的结构和功能2. 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3. 叶的变形和叶的颜色变化4. 观察不同植物的叶的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第四单元:植物的花系统1. 植物的花的结构和功能2. 花的讨粉途径和花的生殖方式3. 花的色彩和花的气味4. 观察不同植物的花的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第五单元:植物的果实和种子1. 植物的果实的结构和功能2. 种子的形态和种子的传播方式3. 种子的萌发和种子的埋藏4. 观察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教学评价:1. 阶段性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对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2.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分析结果;3. 综合性评价:设计综合性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一、教材分析《幽径悲剧》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记叙了北大燕园内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作者将其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文章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在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走进藤萝,借藤萝之口哀鸣、控诉、呼号。

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的毁灭美的“愚氓”,含泪带哭的抒发之中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悲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文章感染力极强。

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五单元,人与环境单元,旨在让学生体会文中对藤萝所流露的真情,对愚氓恶行的谴责,从而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二、学情预估1、文中的一些词语,尤其是一些文言语汇和成语,学生理解不一定到位,更何况是在具体语境中。

例如: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鲁殿灵光、闲情逸致等等,需要课前做些预习。

2、文中提到的“十年浩劫”、“修正主义”,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这需要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悲剧的深层含义。

3、八年级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

如何让学生走进这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如何让学生接受作者要传达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就是教师所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中悲剧指什么,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个悲剧的;2、学习课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从有效诵读出发,体会文章强烈的悲剧效果,领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树立善待生命、关注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现代意识。

学习重点体会文章强烈的悲剧效果。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

四、教学构想在这篇课文中,对什么是悲剧,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个悲剧的,学生是陌生的;对作者要传达的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学生是难以理解的。

2024年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并背诵重点句子和段落。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本单元涉及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疑问,并自主寻找答案。

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的重点句子和段落,以及其蕴含的深刻意义。

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在课文中的具体体现。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阅读中对于深层次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把握。

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新课讲解:教师逐段讲解课文,重点讲解生字词、难句和文学手法。

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等。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课文相关的其他问题,如文学手法在其他作品中的运用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方向。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文本教学设计思路
苏教版的文章是按照主题来编排单元的。

每个单元,各种文体都有,按照内容或者读书方法来划分。

比如有人间亲情,比如有吟哦讽诵,比如有学学牛吃草,比如有借助注释学文言等。

那么,教师在设计文本时,就要根据单元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

苏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有《苏州园林》《都市精灵》《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治水必躬亲》等几篇文章。

学习本单元,除要领略作者表达观点的技巧,还学会欣赏雅致的语言,并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单元的整体目标是: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2、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和意味隽永的句子。

3、体会各篇文章所流露的对花草树木以及鸟兽鱼虫的真情,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本单元五篇文章,文体不同,但是都都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苏州园林》介绍的是苏州的江南园林,叶圣陶先生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身处优美的大自然中,不能不为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赞叹;《都市精灵》则从小处落笔,往大处拓展,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让人叹服之余,深深赞同作者的观点: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在写美的过程中多了一些愤慨,更加能引起人们对于自身愚昧的反省,可谓振聋发聩;《明天不封阳台》记叙的事情虽小,但作者却拥有一颗慈悲之心,文中处处透出智者的思索;《治水必躬亲》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前的治水图,相信读完这篇短文,我们更应知道顺应自然,才能真正造福民众。

下面以几篇文章为例谈谈这个单元文本的教学设计思路。

《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爱美爱国的情感。

2、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前学习:通读课文,查阅、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并能简要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

读文章,找句子
二、研读课文:
1 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它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处处入画的原则的?阅读文章1、2两小节,画出有关句子
2 组织交流交流
3 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除了这四个方面外,苏州园林的设计还从哪些方面注意到了“图画”的效果?由此归纳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重点阅读3-6小节,找出每小节的中心句,总结、归纳
4 组织交流交流、小结
5 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品味本文多样性的语言。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分析、揣摩
《都市精灵》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材和写法上的特点。

2、感悟本文语言形象、用语生动的特点。

3、结合现代城市污染,领会本文主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 导入:作者简介;《动物世界》--人与动物的关系。

谈感受,畅所欲言。

2 “都市精灵”指的是什么?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城市中的哪些动物?这些城市中的人们与这些动物的关系如何?速读课文,找出相应答案
第二块:研读课文:
1 理清文章思路阅读、思考、交流
2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了哪些问题?请找出你感受较深的语句。

你认为作者提出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请你出谋划策。

体会、分析、交流
3 找出你认为文章中对城市小动物的精彩描写,并加以分析。

品味、分析、交流
4 作者认为每座城市都应该有钟爱的小动物,你赞成这个观点吗?城市有钟爱的小动物,对城市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使城市拥有可爱的小动物?讨论、交流
第三块:拓展延伸
1 设计一条有新意的标语,号召同学们保护动物,和动物交朋友。

设计、交流
2 如果请你为我们所在的城市选择一种标志性、象征性的动物,你选什么动物,说说理由,并描绘出你喜欢的这种动物,想象一下人们与之友好相处的和谐场景。

选择、描写、交流课后学习:查找资料,找找其他国家或城市爱护动物的小故事。

《幽径悲剧》
学习目标:
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第一块:整体感知
1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作者及燕园的了解。

交流
2 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阅读、概括
3 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研读课文
1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形、色、味、声的语句,领略古藤萝的美丽,并用彩笔画出这棵古藤萝来。

阅读、赏析、绘画、交流
2 作者着力描写这棵幽径古藤萝的美有何作用?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古藤萝的美?而要先描写幽径之美?思考、讨论、交流
3 文章写的是“悲”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你怎样理解?在行文中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思考、讨论、交流
4 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讨论、交流
5 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讨论、交流
《明天不封阳台》
学习目标:
1、能较深入理解文本表达的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观念。

2、能说出作者的思路和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

3、能说出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

4、培养关注自然、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和习惯。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1 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理清思路阅读、思考、讨论
2 组织交流交流、评价
第二块:研读课文
1 随着线索延续,作者的情感和对问题态度都起着变化,请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说说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 找出对鸽子描写的部分,细心品读,说说作者描写动物的语言好在哪里?文中还有这样精彩的描写吗?找出来加以体会。

勾画、品味、交流
3 如果当时你也在场,目睹了鸽子的伤情,你会作怎样的决定?交流,各抒己见
第三块:语文活动:
1 布置任务:小小辩论会:封\不封阳台好明确任务
2 组织辩论分组、确定合作伙伴、准备、辩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