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一、教学内容《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够正确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因数和倍数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 提问: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尝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交流-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求法。
- 强调因数和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 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找出因数和倍数,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

因数与倍数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自然数的认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非零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因数的个数可能是不同的,但倍数的个数则是无限的。
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可进一步丰富对整数的认识,增强根据数的特征灵活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知识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创设鳄鱼和牙签鸟故事情境,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界中这两种动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共生现象,与数学中的因数、倍数关系间的巧妙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操作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让学生操作体验感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使学生经历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过程,并内化成有效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特点。
3.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思想。
本节课将“完美数”引入课堂,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另外,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经历探索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征,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教学准备:作业纸、小正方形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课前观看“动物世界”视频、图片)一、激趣导入,体验依存课件出示:牙签鸟和鳄鱼的图片。
苏教版五年级大单元教学设计因数与倍数

苏教版五年级大单元教学设计因数与倍数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苏教版五年级大单元教学设计因数与倍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练习四第5~8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与对比,使学生发现和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识结构,形成解决问题的多样策略。
3、在学生探索与交流的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我们已经掌握了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2、填空。
5的倍数有:()7的`倍数有:()5和7的公倍数有:()5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3、完成练习四第5题。
(1)理解题意,独立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汇报结果,集体评讲。
(3)观察第一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每题中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呢?(倍数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4)第二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征?(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在有些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4、完成练习四第6题。
你能运用上一题的规律直接写出每题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交流,汇报。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二、提高训练1、完成练习四第7题。
(1)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填表。
(2)你是怎样找到这两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的?你还有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7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56)2、完成练习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每隔6天去一次”是指7月31日去过以后,下一次训练日期是8月6日。
“每隔8天去一次”指的是什么呢?你能说说,他们下次相遇,是在几月几日吗?(8月24日)你是怎样知道的?要知道他们下次相遇的日期,其实就是求什么?(6和8的最小公倍数)三、课堂小结通过练习,同学们又掌握了一些比较快的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主要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基本概念,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和求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培养团队精神。
3.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和求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
2.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图片中有几个圆圈?”,“这个数是几个圆圈的数量?”。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
2.呈现(10分钟)–给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并用图片和实例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记录下来。
–选取几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分享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自己对倍数和因数的理解和掌握。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反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倍数和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苏教版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因数,或称为约数,数学名词。
定义:整数a除以整数b(b≠0) 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b是a的因数。
0不是0的因数。
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个整数整除,那么这个整数就是另一整数的倍数。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苏教版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点和规律。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二)教学过程1、意义建构①引入。
()×()=12,能说出这样的乘法算式吗?②活动。
如果12代表12个小正方形,用12个小正方形拼摆成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摆法?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 1)×(12 )=12( 2 )×( 6)=12( 1 )×( 12)=12 ③揭题。
(板书:因数和倍数) ④认识因数和倍数。
以3×4=12为例,3是12的因数,4是12的因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12是4的倍数,12是3和4的倍数。
学生多种形式说。
(个别说,同桌互说)2、找一个数的因数:合作学习。
①请四人小组合作,找出18的所有因数。
②反馈③小结④练习:试一试。
21的因数有()。
36的因数有()。
5的因数有()。
观察:有什么发现?3、找一个数的倍数:独立学习。
在()里填上你喜欢的一个数,并在横线上写出它的倍数。
()的倍数有:。
()的倍数有:。
① 独立学习。
② 反馈。
③ 小练习。
30以内7的倍数。
4、课堂练习。
①圈一圈。
②判一判。
③游戏5、课堂小结:这节课收获了什么?苏教版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因数和倍数-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因数和倍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2.能够使用数论知识进行推理和证明。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1.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2.使用数论知识进行推理和证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运用游戏方式,提示学生快速回忆5、6、7、8的倍数。
比赛结束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想法和策略。
2. 学习新知(25分钟)1.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2.在讲解时,使用具体的实例给学生形象化理解,然后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练习。
2.1 因数和倍数的定义•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2.2 求一个数的因数•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因数?2.3 求一个数的倍数•如何求一个数的倍数?•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3. 锻炼与拓展(25分钟)1.练习3-4页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自行核对答案。
2.请学生设计一个自己的问题并向同桌提出,观察同学的回答是否正确。
4. 归纳总结与反思(5分钟)1.总结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感悟和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询问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和应用•考察学生所设计问题的合理性和难度2. 评价标准•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其关系•能够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能够设计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向同桌提出五、教学反思此次课程我采用了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倍数和因数-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倍数和因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了解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倍数和因数的概念2. 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3. 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4. 倍数和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以及倍数和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倍数和因数的定义,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倍数和因数2. 定义:倍数和因数的概念3. 方法: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4. 特征: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5. 应用:倍数和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2. 提高题: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3. 应用题:倍数和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是否理解清楚?2. 学生是否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5. 下一节课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数的性质和关系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运算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和方法。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和归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例题、练习题和相关的图片等。
2.学具:准备一些小卡片、骰子等学具,用于实际操作。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水果、动物等,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它们的数量。
引导学生发现,数水果和动物的数量就是求它们的倍数和因数。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倍数和因数。
2.呈现(10分钟)讲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自然数的认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非零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因数的个数可能是不同的,但倍数的个数则是无限的。
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可进一步丰富对整数的认识,增强根据数的特征灵活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知识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创设鳄鱼和牙签鸟故事情境,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界中这两种动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共生现象,与数学中的因数、倍数关系间的巧妙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操作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让学生操作体验感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使学生经历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过程,并内化成有效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特点。
3.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思想。
本节课将“完美数”引入课堂,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另外,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经历探索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征,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教学准备:作业纸、小正方形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动物世界”视频、图片)
一、激趣导入,体验依存
课件出示:牙签鸟和鳄鱼的图片。
谈话:神奇的大自然,存在互相依存的好朋友关系。
在数学里,数和数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着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因数与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鳄鱼和牙签鸟故事情境,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理解和接受“相互依存”的关系后,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达到课始趣生之效。
】
二、操作体验,建构概念
1.动手操作,合作探索。
出示例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
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摆法,并与同学交流。
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在小组内摆一摆,合作完成。
最后反馈学生想法。
2.自主学习,构建新知。
(1)自学课本。
通过刚才的合作,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
以4×3=12为例,4和12, 3和12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0页,找一找。
反馈学生自学的成果,明确概念。
4×3=12,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小组交流。
请你根据6×2=12,12×1=12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教师指出: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3.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基本练习。
课件呈现7×3=21 和5×5=25 两道算式,指名回答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2)变式练习
课件呈现36÷2=18这道除法算式,指名回答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3)游戏互动。
学生体验因数和倍数不能独立存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有效的操作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感性认知开始,利用数与形的有机结合,避免学生概念学习的抽象性。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深化对新知的理解。
】
三、探索方法,发现特征
1.探索一个数的因数。
(1)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①12的因数有哪些,引导学生小结()×()=12,看12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的。
②自主探索36的全部因数。
出示例2:找出36的所有因数,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作业纸上完成。
反馈学生各种方法。
③引导学生归纳:不论用哪种方式,都需要有序列举,并且在找36因数的过程中,因数都是一对一对地出现。
我们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④用集合圈呈现36的因数。
⑤比较两种方法。
(2)完成“试一试”。
尝试用这样有序的方法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在作业纸上完成。
(3)观察对比,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启发: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它自己。
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探索一个数的倍数。
(1)探索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①自主探索3的倍数。
出示例3:你能用列举的方法找出3的倍数吗?想一想,能找出多少个?
学生自主探索,从3的1倍开始依次列举。
小结:可以用3依次乘1、2、3、4 ……
②用集合圈呈现3的倍数。
(2)完成“试一试”。
尝试用有序的办法,独立找2和5的倍数。
(3)观察对比,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点。
引导: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有序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四、巩固提升,拓展视野
1.观察一个数的因数的分布特点。
提问:100之内的自然数的因数都会这样吗?100之内自然数因数的个数最多的是哪个数?
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研究。
2.介绍“完美数”。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渗透数学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
五、梳理总结,升华感悟
引导: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三维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