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学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3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3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3篇四班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使学生明确可以依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定向学问。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多种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能依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详细方向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主题图六、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1、出示情境图。

假如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2、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学问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质疑: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2、假如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的方向?解决问题,查找得出距离的方法。

假如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认真观察地图,你发觉了什么?小组试一试解决。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

(三)、教学例11出示例1.老师:东偏北是什么意思?东偏北30°表示什么?起点到终点的这一条线段表示什么?假如我这样叙述:1号检查站在北偏东60°,距离起点大约1千米的地方。

那1号检查站改画在什么位置上?(让学生发觉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数学四年级《角的度量》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页,练习二十八第13题。

二、教学目标: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正确识别直线、线段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顶点、边和角的大小。

3、学生可以用画图工具来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射线和角;知道角的顶点、边。

难点:总结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学设计理念: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生成性,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基础上,师生共同生成新知识。

五、教具和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一副、小黑板、投影片、活动角。

学具:学生三角板一副、活动角。

六、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运用了线。

例如:木工师傅、建筑工程师、缝纫工人、我们的课间游戏活动跳皮筋等。

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见到过线。

现在就请孩子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板书:线)生:操作。

(期望:学生能够画出:直线、曲线、线段)(补救方案一:如果学生都画出直线,教师出示曲线凸现直线的直)师:你两(生1画的是直线,生2画的是曲线)画的线有什么区别吗?生:(一直,一曲。

)(板书:直)师:我们把这种线叫做什么?(直线)师问生1:你画的这条直线还可以像这样一直画下去吗?(可以)师:那么,我们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尽头,无法量)师: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直线有什么特点?(无限长、没有端点。

完成板书)师讲述:我们在画直线时,只画出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

(板画: )过渡: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很少用无限长的直线,只用其中的一段。

展示生3所画的线段(有明显的两个端点)。

(补救方案二:如果没有学生画出线段,由教师画线段)师:这条线与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师讲述:实际上这种线是直线的一段,我们以前把它叫做什么?(线段)在数学中科学的说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导学案第【1】篇〗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今天有两位数学王国的成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是∠1和∠2,它们两个都认为自己比对方大,现在请同学们当小法官,用以前我们学过的知识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很明显谁大一些,但是∠2还是不服气,它想知道∠1到底比自己大多少,你有办法吗?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本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量角的需要。

二、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并能在量角器上找到大小不同的角1、角的度量单位师:你们以前测量过什么?生:测量(物体长度、面积、质量)时用到了哪些(长度、面积、质量)单位?师:同样的,测量角的大小也有统一的单位——“度”,度还有另一种写法等会我们来学。

2、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师:刚才你们说测量角的工具是量角器,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生:线(这些线在数学里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刻度线)、数、角师:认真观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和数,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观察再小组讨论。

师引导孩子知道内圈刻度、外圈刻度、0度刻度3、在量角器上找角师:我们能在这个量角器上找到角吗?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孩子们角的顶点所在的位置也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师:这个角有多大?为什么?①认识1°角师:费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这是多少度呢?师:1°我们也可以这样写。

师:在量角器上还能找到其他的1°角吗?师:想想在这个量角器里有多少个这样的1°的角?师:跟着课件我们一起数数。

师:原来并不是刻度指向90,它才是90°的,而是因为它里边包含了90个1°,它才是90°的。

②找角师:你们能画画90°的角吗?师:在量角器上画出50°角。

师:这个角的度数要从哪边数起?师:0度刻度线是表示起点的,我们一起读读。

师:费老师班上有一个孩子是这样画的,他说这是50°角,可是角的一条边明明指着130°呀,怎么说是50°呢?预设130°、50°(180°-130°=50°,有50个1°,这个角比直角小,所以它一定小于90°)师:现在角的一条边是与外圈零度刻度线重合的,从这边开始数,0度,10度……到这是50度。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的使用,以及如何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并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角的度量还是初次接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角的度量方法,并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度量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并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角的度量方法,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大小。

2.难点:量角器的使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角的大小。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量角,体会量的过程,理解量的结果。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学具: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3.课件:角的度量相关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角,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介绍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并展示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用量角器量出给定角的大小,并记录在纸上。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角的度量(学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角的度量(学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角的度量(学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能够正确区分和识别角。

2. 使学生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并能准确读出角的度数。

3. 培养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起点组成的图形,起点称为角的顶点,两条射线称为角的边。

2. 角的分类:根据角的大小,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3. 角的度量:角的度量单位是度(°),用量角器可以测量角的大小。

量角器上有度数刻度,可以准确读出角的度数。

4. 角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角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建筑设计、机械制造、地理测量等领域。

学会测量角的大小,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角的定义、分类和度量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角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理解角的概念和特点。

2. 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加深对角的度量的理解。

3. 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有趣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角,如剪刀、钟表等,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存在,引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2. 新课:讲解角的定义、分类和度量方法。

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实践,让学生深入理解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

3.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角的度量方法。

4. 应用: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角的定义、分类和度量方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1. 画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用量角器测量它们的大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角的大小比较、度量过程。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2. 教学难点: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及角的分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已学过的角的分类知识。

(2)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一个角有多大呢?2. 自主探究:(1)让学生拿出量角器,观察量角器的构造,了解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量角的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讲解如何根据角的大小进行分类。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课本上的角,并记录结果。

(2)让学生互相量一量对方的脸上的角,并交流感受。

5. 总结提升:(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角的度量方法和分类。

(2)提问:你们还能找到生活中的角吗?它们又是怎样的呢?四、课后作业1. 必做题:用量角器量一量生活中的角,并记录下来。

2. 选做题:探究如何根据角的大小进行分类。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2. 注意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学生在量角过程中出现错误。

3.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学生能够独立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2)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分类,并能够正确应用。

2. 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和实践,记录其正确使用量角器的情况。

(2)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角的进阶概念:(1)介绍锐角、直角、钝角、周角、平角的概念。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角的度量》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角的度量》教案

新2024秋季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角的度量》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度量概念,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并准确读出角的度数。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角的度量过程,理解角的度量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角的度量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以及乐于分享、善于合作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点•掌握角的度量方法,正确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能够准确读出角的度数。

三、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度量原理,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准确放置量角器,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量角器•白纸•铅笔•多媒体课件(包含角的度量示例和动画)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角的度量概念和原理。

•示范法:通过具体示例展示如何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角的度量练习。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些包含不同角度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之间的角度差异。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这些角的大小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角的度量。

2. 知识讲解•讲解角的度量概念,介绍角的度量单位和量角器的结构。

•示范如何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强调放置量角器的正确方法(中心点对齐、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和读数的准确性。

•举例说明不同角度的度量过程,如30°、60°、90°等。

3. 巩固练习•让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一些预先画好的角度,并记录下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解答疑问。

•展示一些特殊角度(如45°、120°等),让学生尝试度量并分享经验。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角的度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角的度量》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角的度量》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角的度量》学案预习指南: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1.要知道68比60多多少,可以用( )知道答案。

2.要想知道一棵树比另一棵树矮多少米,可以用( )、减一减的方法知道。

3.要想知道比大多少,应该用什么测量工具呢?( )4.教材第40-41页。

(1)测量角的单位。

度量长度需要( )单位,度量面积需要( )单位,那么度量角的大小也需要单位,国际上统一规定了角的单位:把圆平均分成( )份,将其中( )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 ),记作( )。

(2)测量角的工具——( )。

(3)测量角的方法。

①对准:将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角的项点。

②重合:压住中心不动,转动量角器,让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

③读数:读出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如图)。

归纳:中心对( ),0°刻度线对( );0刻度在右读( ),0刻度在左读( )。

5.填一填。

(1)测量角的大小用( ),角的单位是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 ),记作( )。

(2)量角时,左边重合读( )圈刻度,右边重合读( )圈刻度。

6.下面读出的角的度数对吗?对的画“ ”,错的画“✕”。

70°() 110°( )参考答案1. 68-60=82. 量一量3. 量角器4. (1)长度面积360 1 1度1°(2)量角器(3)顶点角的一边内圈数字外圈数字5. (1)量角器1度1°(2)内圈外圈6.✕✕每日口算:88 92 11 22 208 636 1600 700 150 4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四年级上册
《角的度量》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三、导学问题
1.预习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思考: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从0开始到180为止。

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2.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①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

②请同学们观察,量角器上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

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2)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0°刻度线起。

请找出10°、90°、120°、180°并在图上标出。

(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 45°、90°、140°、180°的刻度线并在图上标
出来。

(2)写出量角的步骤:
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3.达标练习
(1)角的计量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记作()。

(3)量角的步骤是:
①两角器的中心与()重合,0度刻度线与()重合。

②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对的刻度是多少,这个叫就是多少度。

(4)量角时,什么时候读外圈的刻度?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
4.总结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我在方面表现不够好。

以后要注意。

四、参考资料
阿拉伯数字的来源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

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

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

当时,“0”还没有出现。

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

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

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

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

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

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

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

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

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

该书共15章,开章说:“印度九个数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及阿拉伯人称作sifr(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应用,逐渐为欧洲人所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