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一、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
产业革命是指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
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自由贸易理论

国家
分 英国 工 葡萄牙 前 合计 分 英国 工 葡萄牙 后 合计 交 英国 换 葡萄牙
酒产量
(单位)
1 1 2
2.125 2.125
1 1.125
所需劳动
(人/年)
120 80
200
170 170
毛呢产量
(单位)
1 1 2 2.2
2.2 1.2
1
所需劳动
(人/年)
100 90
190 220
220
贸易前的生产与消费(S0) 有贸易的生产(S1) 贸易后的消费(C)
1. 用两国国内商品交换比例解释国际贸易的比 价范围; 2. 用贸易条件解释贸易利得的分配; 3. 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相互需求理论认为国际交换比价分两步确定:
1.国内产品交换比价决定了国际交换比价的上下 界。超出国际交换比价的上下界,国际交换不会 进行。
2.国际交换比价的确定取决于国际供求 当国际交换比价确定且两国间需求等于供给时,
一﹑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要素禀赋论)
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了要素价格比例不同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了各国商品价格比例 不同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 要条件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 直接原因
结论:一国出口的应是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 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 产的产品。
绝对成本理论举例
同样付出了300天的劳动,通过贸易交换,英﹑法两国 获得的产品产量都从2个单位增加到了3个单位。
国家
分 英国 工 法国 前 合计 分 英国 工 法国 后 合计 交 英国 换 法国
铜产量 所需劳动
(单位) (天数)
1
100
自由贸易理论

谢谢观看
自由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目录
01 自由贸易概述
03 核心与前提
02 简介 04 理论要点
05 发展阶段
07 有利影响
目录
06 演变与发展 08 不利影响
自由贸易理论(Free Trade Theory),创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 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是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 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成为整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 的主线,甚至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念和目标,对后世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理论要点
自由贸易பைடு நூலகம்论的要点有:
(1)自由贸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在自由贸易下,各国可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丰缺状况, 专门生产其有利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这种国际分工可带来很多利益,如专业化的好处、要素的最优配置、社 会资源的节约以及技术创新等等。
进出口总额示意图(2)扩大真实国民收入。各国根据自己的禀赋条件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要素就会得 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运用,再通过贸易以较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东西,从而增加国民财富。
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进行了最初的系统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英国经 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成本学说,是研究国际贸易原因的第一座里程碑。它们是此后许多国际贸易 理论得以补充、引申和发展的根源,尤其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在假定生产 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转移的前提下,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或比较差异成为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不利影响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

自由贸易理论综述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进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显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时期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止,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进展显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显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进展。
一、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本钱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本钱论和约翰·穆勒的彼此需求原理为进展主线。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本钱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那么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最先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要紧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建。
亚当·斯密(1723-1790)是前夕工厂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
产业革命是指从工厂手工业转向机械大工业的过渡,在这一进程中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障碍。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缘故的研究》(简称《》)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本钱说。
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第一提倡者和开山祖师。
绝对优势理论的要紧内容所谓绝对本钱,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本钱的绝对不同,即一个国家所花费的劳动本钱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现代自由贸易理论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自由贸易理论在全球 化新格局下的创新
自由贸易理论需要适应全球化新 格局的特点,不断创新和完善, 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发 展需求。
创新发展的挑战与机 遇
全球化新格局为自由贸易理论带 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 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新的 经济形势和发展需求。
06
总结与展望
现代自由贸易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互依存性
认为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因此,各国 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02
自由贸易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
定义
比较优势理论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它认为一个国家在 生产某种产品时,如果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成本优势,则 该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03
融合发展的挑战与机 遇
数字贸易的发展给自由贸易理论带来 了新的挑战,如数字安全、数据主权 等问题,但同时也为自由贸易理论带 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绿色贸易与自由贸易理论的协同推进
绿色贸易的概念与特点
绿色贸易是指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的贸易活动,具有环 保、低碳、可持续等特点。
自由贸易理论与绿色贸易的协同
20世纪初,以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为代表,提出资源禀赋理论
,认为各国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
03
现代自由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现
代自由贸易理论强调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与合作,认为国家应通过政策手
自由贸易理论

环节。因为初级产品旳需求弹性小,加上初
级产品旳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旳贸易
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旳出现就
不可防止了。
2024/9/28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18
❖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因为初 级产品出口旳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 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旳出口,利用技术进 步来增进产业升级。但因为本身基础单薄, 主要经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 术外溢和改善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 际分工中旳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 节。但是这种改良型旳比较优势战略因为过 分旳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久得 不到提升,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 达国家旳技术进步。
又因为该理论尤其强调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旳生产要 素百分比,故人们又将之称为要素百分比理论(The Theory of Factor Proportions)。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26
❖ 一国应该出口丰裕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稀 缺要素密集型产品,从而取得贸易利益。
2024/9/28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11
1.比较优势理论旳产生
❖ 比较优势理论旳产生与“谷物法”有关 ❖ 1823年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地主贵族阶级旳利
益颁布了《谷物法》。
2024/9/28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12
(二)比较优势理论旳主要内容
❖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旳条件下,一国在 两种产品旳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 国都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旳国家 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旳那种产品,处于 劣势势地位旳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 旳那种产品,然后参加国际贸易,双方均能 够取得利益。
第2章西方自由贸易理论

第一节 绝对优势论
一、亚当·斯密〔1723~1790〕 二、绝对优势论〔1776〕
一、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1723-1790〕:18 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毕 业于牛津大学,后在格拉斯 哥大学任教
1759年出版《道德情操论》 1764年随布克列公爵巡游 1776年出版《国富论》,其中
对国际贸易学的奉献——批 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了绝对 优势论 1778年任苏格兰海关税务司司 长,后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
举例说明
基本假设:英法各有200个资源,生产纺织品和葡萄酒两种产 品;效率不同——英10/件,13.33/瓶;法40/件,20/瓶,英 国在纺织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法国在葡萄酒生产上具有 比较优势。
无贸易:平均分配资源并各自生产则英10件+7.5瓶;法2.5件 +5瓶;专业化生产并贸易,则英15件+3.75瓶;法10瓶;按1: 1交换4件,最终:英11件+7.75瓶,法4件+6瓶。
二、绝对优势论
1、理论产生的背景
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方式开始形成和建立,并 显示出其巨大作用和力量。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需 要广阔的世界市场销售其产品,因此产生进行国际分工的客观要 求。但当时主流观点认为,减少进口能够让金银留在国内,获得 由生产带来的利润,主张限制贸易。
2、理论基础——分工理论
27岁时第一次接触《国富论》 1817年出版了的主要代表作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1819年英国议会议员
二、比较优势论
1、理论产生的背景 不是专门论证国际贸易的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认为商品由资本、劳动和土地三
自由贸易理论

农民的土豆,3磅牛肉换1磅土豆,则其比分工前获利多
少?
如果坚持闭关自守的状态,生产资源的 利用效率就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但是如 果实行对外开放,必然要根据比较利益的原 则来进行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这样,就避 免了陷入比较利益陷阱中,你认为如何解决 这个两难的问题?
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1879-1952) 187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897年进入大学跟戴维学习经济,于1907年获得
国家
1单位葡萄酒 1单位毛呢
英国
120
100
葡萄牙
80
90
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均有优势:
酒:C葡萄牙 = 80
C英国
120
C葡萄牙 =0.67C英国
毛呢:C葡萄牙 = 90
C英国
100
C葡萄牙 =0.90C英国
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优势更大,
英国则在毛呢的生产上劣势更小。
比较优势理论示例(分工后)
国家 葡萄酒产量(单位) 毛呢产量(单位)
英国以1单位毛呢换葡萄牙1单位酒(两国按照1∶1交换酒 和毛呢)后的结果
国家
酒产量 (单位)
毛呢产量 (单位)
英国
1
1.7
葡萄牙 1.375
1
绝对优势理论投入-产出分析表
酒产量 所需劳动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 国家 (单位) (人/年) (单位) (人/年)
分 英国
1
120
1
70
工 前
葡萄牙
1
80
英国
(120+100)/100=2.2
葡萄牙 (80+90)/80=2.125
国家贸易价格可能范围:
英国国内: P酒 =120 P毛呢 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贸易理论的概述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成为整介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甚至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念和目标,对后世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在实践中,自由贸易也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全球竭力推崇的政策目标。
然而,纵观国际贸易历史,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选择却长期背离自由贸易原理,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才不断倾向开放和自由化,而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又促使人们对自由贸易理论特别是比较利益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进行重新思考。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所处地位及条件不同,自由贸易的利益在这两类国家间的分配存在着巨大差异。
自由贸易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它既能增进贸易利益,又带来不可避免的代价。
但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中的获利及付出的代价大小是不一的,有的国家经济地位提升了,有的却被边缘化了。
—个重要原因是自由贸易理论所描述的自由贸易利益的实现有着或明或暗的一系列前提条件,而不同的国家这些贸易条件的具备程度是不同的。
发展中国家对自由贸易政策不能一概照搬。
亚当·斯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创始者,首创性地提出了分工学说。
他的绝对利益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同样的商品成本不同,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成本会降低,劳动和资本能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
而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需要自由贸易的国际市场。
因此,他认为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选择。
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无法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仍能过行互利贸易的原因。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该国应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利益法则,选择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成为以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石,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此后,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学派就—直倡导自由贸易,并将其作为贸易政策追求的理想目标。
而在贸易实践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9世纪中期以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以英国为主的各主要西方国家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以及GATT和WTO所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都深受此理论的影响。
[编辑]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与前提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
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
但是,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自由贸易利益在不同类型国家间的实现是不均衡的。
而且,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是在理想经济分析模型中建立的,这也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
这一模型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假定,一是“简单化”的假定,即假定货币是“中性化”的参加贸易的国家只有两个、商品只有两种、生产商品的要素只有两类,不考虑商品的运输费用;二是“静态化”的假定,即假定一国的生产要素总量、生产技术水平、国民收入分配形态、居民消费偏好是既定的、不变的,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三是“完美化”的假定,即假定参与贸易的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市场完全自由竞争,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前提及按自由贸易理论所论述的国际分工格局自由地参与国际贸易外,自由贸易理论所描述的自由贸易利益的实现还有着其暗含和内在的其他前提。
主要是:1.国际分工可按各国的绝对或比较优势无条件进行。
可以说,分工是两国进行贸易和获得贸易利益的前提条件,只有实现分工,自由贸易理论的贸易利益才能实现。
在现实经济中,在自由贸易理论所论述的市场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两国各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能够进入对方国家市场,分工是能够实现的。
而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其有比较优势而没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要在市场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进入对方国家市场是很难的。
毕竟,劣势产品占领强势产品的市场是不符合成本和价格竞争法则的。
相反,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可以完全占领劣势国家的市场。
但自由贸易理论暗含的前提是自由竞争下分工可无条件进行。
2.因分工造成的各国产业调整无须成本。
若按自由贸易理论所述,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或比较优势所在进行分工和专业化生产,那么,原来投资于绝对劣势和比较劣势产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必须移到新选择的产业上来,有些具有专甩性的资产如生产设备则将被淘汰。
而无论是转移或被淘汰,作为国家范围的产业调整,成本都是巨大的。
这一成本在两国贸易利益中所占比重有多少,以及由于该成本的存在,产业调整乃至国际分工能否顺利达成,自由贸易理论在阐述它的理论基础和贸易前提—分工时,没有予以考虑。
而与之相对的,现代动态竞争的贸易理论就认为,调整既不是瞬间发生的也不是不需成本的。
3.各国市场容量相等,贸易收支完全平衡。
在自由贸易理论关于参加贸易的国家只有两个、商品只有两种、商品生产要素只有两类的假定,即“2—2—2”分析模型中,还暗含的—个前提就是,两国各自的出口额等于对方的进口额,贸易收支完全平衡。
即两国的市场容量相同,国内的供求处于恒定均衡状况。
然而,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取决于市场范围的大小。
对外贸易也取决于本国和对方国家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能力。
不同的供求状况,导致不同的贸易结果,并非只要有绝对和比较优势就可以完成自由贸易。
在现实经济中,各国或多或少地存在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几乎不存在贸易收支完全平衡的状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4.规模报酬不变。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了比较利益学说。
他们创立的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的要素禀赋是有差异的,要素的禀赋状况影响要素的价格,进而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一国只有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丰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才能获得贸易利益并增加整个社会福利。
要素禀赋论是以资源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利益理论。
作为继绝对成本论和比较成本论之后最有影响的自由贸易理论,其研究模型和假定与比较利益论基本—致,但相对于比较利益论的各国劳动生产率或技术水平差异既定的假定,要素禀赋论假定各国劳动生产率或技术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因此,其另一重要假设是规模报酬不变,即厂商的生产函数不随其规模的扩大而改变,因而扩大规影响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贸易的基础。
[编辑]自由贸易理论的要点自由贸易理论的要点有:(1)自由贸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
在自由贸易下,各国可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丰缺状况,专门生产其有利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这种国际分工可带来很多利益,如专业化的好处、要素的最优配置、社会资源的节约以及技术创新等等。
(2)扩大真实国民收入。
各国根据自己的禀赋条件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要素就会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运用,再通过贸易以较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东西,从而增加国民财富。
(3)自由贸易下,由于进口廉价商品,国民开支减少。
(4)自由贸易可加强竞争,减少垄断,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要与外国同行进行竞争,这样就会消除或削弱垄断势力,从长远看,能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5)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对外贸易可阻止国内利润率下降的趋势,通过商品进出口的调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资本积累,使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编辑]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1.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斯密在其经典巨著《国富论》中特别强调指出,由于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差异,各国在生产同种商品时会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因而形成各自绝对生产成本的差异,也就是各自绝对优势的不同。
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该国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存在绝对优势。
基于绝对成本论的研究成果和重大陷阱,李嘉图以相对成本论补充和发展了这一学说,回答了绝对成本一理论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李嘉图指出:当一国同另一国相比,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中均处在绝对劣势(优势)时,只要它在两种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同另一个国家相比是有差别的,则仍有资格(必要)参与自由贸易。
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每个国家都会有一种比较优势,或者说是相对优势,都能通过贸易获得比较利益。
这里的比较优势,就是更大的绝对优势和更小的绝对劣势,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之理。
关于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英国经济学家穆勒运用相互需求原理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首先,他运用比较优势原理,说明实际贸易条件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两种商品交换比例所确定的上下限之问,超出上限或下限,国际贸易不会发生。
其次他得出结论,实际的贸易条件取决于贸易国各自对对方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接近于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贸易条件对本国就有利。
反之,如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实际贸易条件就接近于本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贸易条件对外国就有利。
2.现代学派自由贸易理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以及其后提出的与生产要素禀赋说相背离现象的里昂惕夫之谜为发展主线。
生产要素禀赋学说又被称为赫—俄模型,其主要内容是: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是不同的,因此,一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并出口,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各种要素的价格将会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以及进一步发展或因其中一种遇到较小阻力而趋于均等化。
在早期,里昂惕夫对赫—俄原理确信不疑,按照这个理论,一国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