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基础知识全盘梳理【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6、百有余年(“有”通“又”)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词类活用】a。
名词作状语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4、内立法度(对内)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b。
名词作动词1、过秦论(指出过失)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c。
动词作名词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d。
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e。
形容词作名词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f。
使动用法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
退却2、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
离散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
朝拜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
争斗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
灭亡6、会盟而谋弱秦使。
弱7、以弱天下之民使。
弱8、以愚黔首使。
愚蠢【一词多义】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②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
灭亡③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的屏障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④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⑤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⑥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⑦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⑧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⑨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高中语文必修上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上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上下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一部分,是对古代文言文作品进行学习和理解。
以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下文言文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归纳:
1. 诗词鉴赏: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艺术特点等,包括韵律、对仗、比喻、夸张、排比、假设等修辞手法。
2. 古文阅读:理解古代文言文的篇章结构、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包括记叙、描写、议论、说理等篇章结构,以及褒贬、赞美、讽刺等修辞手法。
3. 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理解作品背后隐藏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历史背景。
4. 历史与文学关系:通过阅读和分析古代文言文,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古代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人物故事等。
5. 文言文翻译:学习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言文中的句法结构、词语义项、文化内涵等。
6. 古籍导读:阅读和理解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学习古代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7. 史料鉴赏:通过读史笔记、编年史等文言文史料,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人物的思想行为,培养对古代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8. 修辞手法学习:学习古代修辞手法的运用,如联、比、夸、讽、排比、倒装等,理解修辞手法对于表达效果的影响。
总之,高中语文必修上下文言文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诗词鉴赏、古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历史与文学关系、文言文翻译、古籍导读、史料鉴赏和修辞手法学习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言文作品,提高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水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完整)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在)6《师说》7.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8.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学习)④师必退(军队)9.从①从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游褒禅山记》17.道①有碑扑道(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18.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则吵矣(大概)19.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伶官传序》20.归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④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返回)21.易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③以乱易整,不武(替代)④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22.告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祷告)《石钟山记》23.鼓①微风鼓浪(振动)②噌吨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24,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②郦元之所邮闻,殆与余同(大概)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25.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出,发生)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⑤发闯左遗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⑥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⑦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⑧而又有剪发杜门,佯挂不知所之者(头发)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⑩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项脊轩志》26,顾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勒草庐之中(拜访)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27.稍①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②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逐渐,渐渐)③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稍微,略微)28,置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②内外多置小门(设置)③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29.去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距离)②比去,以手阖门(离开)③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掉,去掉)30.归①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时女子出嫁称为“归”)②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③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五人墓碑记》31.盛①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期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②呜呼,亦盛矣哉!(盛大)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在器物中)32.卒①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③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④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33.徒①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②故予概念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34.私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了民(偏爱)③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地)《登泰山记》35.阴①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③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暗地里)36.始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③余始循以入(开始)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37.望①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③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名望)④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每个月的十五日)38.坐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③王曰:“何坐?”曰:“坐盗。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应。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快乐。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附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假设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附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假设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史上最全)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史上最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清单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8.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11.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12.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13.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欺侮)14.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15.成五采:成五采.:(采,通“彩”,色彩)16.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都)17.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1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1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2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2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2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2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24.沛公不胜杯杓.:(杓,通“勺”)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招待客人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今义:出门带的包裹)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现多于正式场合用来尊称已婚或年长的女性)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连词,表可能)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今义:货币)6.仆所以..留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关系连词,表因果)7.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岁高的人)8.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经济拮据)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胳膊;今义:偏护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力匕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一、知人论世说“亚圣”《孟子》——乱世的哲思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家。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据《史记·孟子列传》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jí)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颂“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远离实际而不被采纳。
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轲之门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性善学说: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理想人格: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士(大丈夫)应该养成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仁政”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他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b、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
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一)善于雄辩,语言犀利酣畅,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善用排比)、笔墨酣畅的风格;辩论方式多样,雄辩有力逻辑谨严。
特别是发问方式灵活多变。
(二)善用比喻和寓言,引君入瓮,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比喻准确形象,说理深刻透彻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二、听朗读,为下列字词注音释义。
①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②弃甲曳y 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③数罟c ùɡǔ:密网。
④洿w ū:洼地积水,指池塘。
⑤衣y ì帛:穿丝帛衣服。
⑥养生丧s āng 死: 为……办丧事⑦鸡豚t ún 狗彘zh ì:豚,小猪;彘,猪。
⑧畜x ù:畜养。
⑨庠xi án ɡ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⑩孝悌t ì:尊敬父母,礼爱兄长。
⑪颁b ān 白:(头发)斑白。
⑫饿莩pi ǎo :饿死的人。
⑬不王者:w àng ,称王三、朗读课文,释译重要字词句注意圈点,记下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点、难点,在课堂上交流。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内黄河西部凶荒年,年成不好,则移其民于到河东,移其粟s ù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这样。
察观察邻国之政,无如不如,比不上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 孟子对曰:“王好喜爱战,请请允许我以战喻打比方。
填然击鼓的样子鼓击鼓,名→动之音节助词,兵刃既已经接接触、交锋,弃甲曳y è拖着兵兵器而修饰连词走逃跑,或有的人*(∧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
以凭借*(∧走)五十步笑*(∧走)百步,则何如即“如何”,宾语前置怎么样呢?”3曰:“不可。
直通“只”,只是,只不过不百步耳罢了,语气助词,是这亦走也。
”4 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译为“不要”望希望,指望民之多于比,介词邻国也状语后置。
5 不违违背,耽误农时季节,谷不可胜尽,完食也。
数c ù密罟ɡǔ网不入洿w ū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按一定的季节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s āng 埋葬,办丧事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之始也。
6 “五亩之宅,树名→动,栽种之音节助词[以桑]状语后置句,五十者可以∧(之)介词,凭借衣y ì穿,名→动帛丝织品矣。
鸡豚t ún 小猪狗彘zh ì大猪之代词,复指“鸡豚狗彘”畜x ù动词,喂养,无通“毋”,不要失错过其时,七十者可以食吃肉矣;百亩之田,勿夺耽误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庠xi án ɡ序古代的学校之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之[以孝尊敬父母悌t ì敬爱兄长之义道理]状语后置,颁b ān 通“斑”白者不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老百姓不饥不寒,然而这样,却不王w 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者,未之有也即“未有之”是宾语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7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有饿莩pi ǎo饿死的人而不知发开仓赈济。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年成也。
’判断句是这何异区别[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武器也]。
’状语后置王无罪名→动,归罪,责备岁,斯那么,就天下之民至到,归顺焉语气词,了。
”四、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不过”。
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头发花白。
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 ◆涂有饿殍。
/(涂,同“途”,道路。
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 2、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
/(河,黄河。
今泛指河流。
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
/(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
句意是:百姓可以供养活着的人,可以为死了的人办丧事而没有什么遗憾,这是王道的开端。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然而。
句意是: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 3、词类活用◆填然鼓之。
/(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
敲起鼓。
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 ◆树之以桑。
/(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
种植。
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
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句意是:这样却还不能称王 ,是不曾有过的事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于。
句意是: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使动。
使……迁徙)◆养生丧死无憾。
(生、死,动词作名词。
活着的人。
死了的人。
丧,名词作动词。
丧,为……办丧事。
句意是:百姓可以供养活着的人,可以为死了的人办丧事而没有什么遗憾。
)4、文言句式(1)判断句◆非我也,岁也。
/(……也,表判断。
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是亦走也。
/(亦……也,表示判断。
句意是:这样也是逃跑啊。
)(2)倒装句◆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状语后置)◆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状语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
)◆……则何如?(即“如何”,宾语前置,怎么样。
)(3)省略句◆可以无饥矣。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以”后省略宾语“之”。
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或(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
以(走)五十步/笑(走)百步,则/何如?(“百步”“五十步”前省略动词“走”。
)(4)固定句式(【课后研讨与练习】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为“有的……有的……”【翻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②直……耳直不百步耳。
译为“只……罢了。
”【翻译】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
③是……也是亦走也。
译为“这是……呀。
”【翻译】这样也是逃跑啊!④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翻译】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5、一词多义【凶】(1)不吉祥、不幸:逢凶化吉(2)庄稼收成不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3)凶恶、残暴:汉初遭冒顿凶黠【加】(1)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2)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3)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4)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更)(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以少报多)【食】◆狗彘食人/(吃,动词)食(食物,名词)而不知检【无】(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毋”,不要的意思)(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不,没有)(3)地无四方,民无异闻/(不论,不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数】Shǔ(1)计算:身所奉饭者以十数(2)列举:数吕师孟叔侄为逆(3)责备、数落:数之曰Shù(4)数目、数量:众数虽多(5)几、几个: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6)命运、定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shuò(7)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cù(8)密:数罟不入污池。
(《寡人之于国也》)【发】fā(1)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百发百中(2)派遣,征发、征调: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3)打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4)花开: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