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原文及翻译赏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原文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
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注释、屯田员外郎:官名。
掌管国家屯田及官员职田配给等事。
2、出牧连州:出任连州刺史。
汉代称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牧,唐代称为刺史。
3、寻:不久。
4、前篇:指《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5、旋:立刻,很快。
6、有:通“又”。
有、又放在两位数字之间,表示整数之外又零多少,是古代人的习惯用法。
7、主客郎中:官名。
负责接待宾客等事务。
8、荡然:空空荡荡的样子。
9、兔葵: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林中或林边草地阴凉处。
0、后游:后游者,后来的游人。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
2、百亩:表示面积大,并非实指。
3、中庭:一作“庭中”。
庭,指玄都观。
4、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5、菜花:野菜花。
6、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7、刘郎:即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翻译贞元二十一年我作屯田员外郎,当时这个观里没有花。
那年贬我出去作连州刺史,不久又贬为朗州司马。
过了十年,召我回京,人人都说有道士亲手栽植了仙桃,满观如红霞,于是才有前首诗以记一时之事。
接着又派出作刺史,现在十四年了,我又回来作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观,空空荡荡的连一株树也没有了,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摆动。
因此再题二十八个字以等待后来的游人指教。
大和二年三月。
玄都观的百亩庭院,一多半都长了青苔。
桃花一株也没有了,只有那野菜花儿开。
种桃的道士哪去了?前回的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赏析《再游玄都观》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词作品,《再游玄都观》作于公元826年。
【诗歌鉴赏】刘禹锡的诗 刘禹锡的诗词全集

【诗歌鉴赏】刘禹锡的诗刘禹锡的诗词全集刘禹锡的诗词共有722首,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
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
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刘禹锡《乌衣巷》古诗鉴赏详解

刘禹锡《乌衣巷》古诗鉴赏详解《乌衣巷》由刘禹锡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注解】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至唐时,则皆落不知其处。
《乌衣巷》【韵译】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乌衣巷》【讲解】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
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
“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
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
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
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
“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从西晋灭吴角度:警告重新抬头的割 据势力,不要违背历史潮流。
从东吴覆灭角度:提醒骄奢腐败的唐 王朝要吸取教训。“兴废由人事,山 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 借古讽今 寓情于景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拓展阅读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怀人伤己 分
类
怀古伤今
怀 人 伤 己
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 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 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 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 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
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 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 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 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
• 新亭对泣: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 藉卉(同“借”凭借、依靠;卉,花草的总称) 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 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乌衣巷:东晋高门大族的居住区。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 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鼎盛时代的 朱雀桥上衣冠往来车水马龙繁华一时。 王谢: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谢安。
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刘禹锡咏史怀
刘备
庭竹刘禹锡诗词鉴赏

庭竹刘禹锡诗词鉴赏庭竹刘禹锡诗词鉴赏庭竹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景观植物,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庭竹也被赞美为“翠竹”,具有优雅清幽的意境。
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擅长写诗,他留下了大量关于庭竹的诗歌,现在我们来一起鉴赏。
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庐山谷中饮,猿叫回空山。
锦江秋色远,桐子岭月悬。
俱怀逸兴壮,澹然自得真。
此诗描写了诗人一人独饮,却因对影为伴而感觉有人陪伴的情景。
在这背景下,庭竹出现在第四句,被用来烘托境界,“桐子岭”和“翠竹”,两者形成对比,凸显出翠竹在林间生长的优美意境。
其二:半夜梦魂惊,天阴雨华明。
忽惊庭竹动,回首已十馀年。
木落雁南归,北风江上寒。
思君不见君,天涯共此憾。
此诗写出了诗人十几年前和朋友在庭院赏竹的情景,其中“庭竹”成为惊醒梦魂的催化剂,表现了诗人思念故友的心情。
此外,水、雁、风等元素的描绘,更进一步烘托了思乡之情,营造出清寂的意境。
其三:三径翠微路,半簇青芜墙。
残香久不散,寸叶晚犹香。
龙吟潭底雨,石响枕头霜。
卧看初降雪,依然旧席凉。
此诗描绘了园林中有一穿过竹林的小路,路边有青色的墙壁。
这时,庭竹蔓延在绿化带上,散发着淡淡的芳香,而此芳香却是残留在枝叶上的,时间久了反而更浓烈。
此诗将庭竹的叶子、墙壁变为用以凸显诗歌中人物情感整体的比喻元素,并运用了雪、霜等清冽的字眼,加深了诗歌的意境。
庭竹在刘禹锡的诗词中被运用得十分巧妙,在丰富了诗歌意境的同时,也体现出诗人深情厚意的表达。
同时,从这些诗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庭竹作为诗歌中的意象,具备着朴素、雅致、细腻、静雅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
故此,庭竹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独特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刘禹锡的《秋风引》原文及诗歌鉴赏

刘禹锡的《秋风引》原文及诗歌鉴赏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诗鉴赏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度过了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大概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寻索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难以诘问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飞过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形绘色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参看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聚焦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首的发问。
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袭来耳边了。
刘禹锡《阿娇怨》高考诗歌鉴赏

刘禹锡《阿娇怨》鉴赏古诗鉴赏0128 0940阿娇怨刘禹锡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刘禹锡的诗歌以精炼含蓄著称。
《阿娇怨》在体现这一艺术特色方面,比较典型。
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年为胶东王时,就喜欢阿娇,曾对阿娇之母长公主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阿娇当了武帝的皇后(称陈皇后)以后,擅宠骄贵,但十余年无子。
平阳公主进歌伎卫子夫得幸生子,阿娇见疏,恚愤欲死。
刘禹锡这首诗,追寻前事,摹写阿娇当日望幸不至的哀怨情状,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全诗很短。
劈头就以“望”字领起:“望见葳蕤举翠华”。
阿娇望幸心切,遣宫女时刻伺察武帝动静。
宫女不能接近武帝近卫,只能机灵地守候遥望。
她深知皇后心情,所以一见皇帝的仪仗──装着羽饰(即葳蕤)的翠华之旗举动,便赶紧回来报信。
“试开金屋扫庭花”,集中写阿娇听到消息后的反应。
她吩咐宫女打开金屋,扫除庭前落花。
“开”、“扫”两字下得精妙,可以使人想象到誓贮阿娇的金屋之门虽设而常关以及满庭落花堆积的情景,显示出一个失宠皇后的典型环境。
“试”字尤妙。
清代诗论家徐增细加品味后指出:“是言不开殿扫花,恐其即来;开殿扫花,又恐其不来。
且试开一开,试扫一扫看。
此一字摹写骤然景况如见,当呕血十年,勿轻读去也。
”(《而庵说唐诗》卷十一)“须臾宫女传来信”为全诗最紧张语。
“须臾”两字应理解为从阿娇心中道出方觉味浓。
阿娇正在暗自思忖,宫女忽又第二次来报。
“须臾”之间,会有什么变化呢?阿娇此时思想上急于想听,却又十分怕听;十分怕听,却又不能不听。
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都包含在“须臾”两字之中。
末句“言幸平阳公主家”,以宫女的妙对作结,不正面写阿娇之怨,而怨字已深入骨髓。
徐增认为“言”字中“有无限意思烦难在”(引同上)。
细绎诗意,确实如此。
对于宫女来说,帝来幸,好说;帝不来幸,不好说。
帝幸别处,犹好说;帝幸卫子夫家,便不好说。
不好说而又不能不说,煞是难对。
《秋词》刘禹锡赏析

《秋词》刘禹锡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秋词》刘禹锡赏析《秋词》刘禹锡赏析4篇《秋词》刘禹锡赏析1作品简介《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诗歌鉴赏刘禹锡年表: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
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
两年后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
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
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
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贬谪生涯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
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
刘禹锡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改革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行至江陵,再贬连州刺史。
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事件”。
元和九年十二月(814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等帮助,改为连州刺史。
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元和十年三月(815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
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23年。
晚年生活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
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71岁。
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
《秋词》两首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师,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
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
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
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
从表面上看,前两句是写看花的盛况,人物众多,来往繁忙,而为了要突出这些现象,就先从描绘京城的道路着笔。
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
紫陌之紫,指草木;红尘之红,指灰土。
一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衬托出了大道上人马喧阗、川流不息的盛况。
写看花,又不写去而只写回,并以“无人不道”四字来形容人们看花以后归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则桃花之繁荣美好,不用直接赞以一词了。
它不写花本身之动人,而只写看花的人为花所动,真是又巧妙又简炼。
后两句由物及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
玄都观里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众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根本还没有。
去国十年,后栽的桃树都长大了,并且开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了。
再就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
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
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
再游玄都观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
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
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上一首一样,此诗仍用比体。
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
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
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
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
“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
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
与前首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
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
这一切,哪能料得定呢?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前诗相同。
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
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
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
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
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浪淘沙其六此诗是《浪淘沙》九首中的第六首。
诗人着意描写淘金妇女的劳动,歌颂了劳动的创造力,立意警拔高远。
诗一开头,给读者勾勒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晨江漉金图:一轮初阳冉冉升起,朝晖轻缓地拨开了笼罩在江面上的晨雾,江中小洲渐渐显露出明净秀美的轮廓。
成群结伴的淘金姑娘,正散满在江湾辛勤地淘沙漉金。
这时,阳光已驱散晨雾,说明她们已淘洗了好长一会儿了。
诗人用晨光拨开江雾这优美如画的鲜丽景色,衬托淘金女伴劳动场面的壮美,表现了对她们的劳动的由衷赞美和热情讴歌。
后两句,作者的诗思从江边场景宕开,从转折对比中提炼出高远的深意。
前两句讴歌了淘金妇女们的劳动,顺接来写,固然可以,但不会产生警人的力量。
诗人别具慧眼,择取标志上层社会富贵奢靡功名权势的首饰与金印来立意,指出权贵们所占用的黄金,正是劳动者经过千辛万苦从沙中浪底淘漉而来。
揭示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劳动者创造了世间一切财富,却难得温饱;不劳者却可以无限度地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果实,从而表现了诗人深切地同情劳动人民的主题。
这首诗以明快而又婉转的民歌风调,表现了深邃高卓的思想。
语言质朴浅近,精炼准确,很有特色。
首句“照”、“开”两个动词,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第二句的“满”字,既写出人数之多,也暗示了淘金劳动早已开始。
这些通俗字眼,从生活直观中提炼出来,熔入诗中,形象而富有动态美。
第三句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却不嫌堆砌,反见其神思飞动,用词精警。
第四句一个“尽”字,充分揭示当时社会的本质,使结尾两句成为精辟警策的佳句。
正因为这样,这首意境深警的喻理小诗,才这么耐人寻味,这么给人启迪。
浪淘沙其八《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
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本篇是第八首。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惊涛骇浪一样深不可测,不可摆脱,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沉迷颓废。
淘金还要经过要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呢,只要不懈努力,总会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的。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
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
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