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合集下载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手册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手册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手册第一章总则1.1 目的和范围本手册旨在制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相关规定,以确保企业生产活动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要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1.2 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所有生产制造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1.3 审核原则依据清洁生产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审核。

第二章审核程序2.1 审核准备2.1.1 审核目标和范围确定本次审核的具体目标和范围,明确审核的重点和重要环节。

2.1.2 审核人员选拔从具有相关经验和资质的员工中选拔审核人员,确保审核过程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2.2 审核实施2.2.1 会议召开召集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审核会议,明确审核的流程和要求。

2.2.2 现场调研对企业生产车间、设施设备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生产过程以及废水、废气等排放情况。

2.2.3 资料核查对企业相关的生产资料进行核查,包括排放记录、能源消耗情况、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等。

2.2.4 交流沟通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员进行沟通,了解企业的环保政策和现有的治理措施。

2.3 审核总结2.3.1 审核报告编制审核人员编制审核报告,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整改建议。

2.3.2 审核总结会议召开审核总结会议,向企业负责人和相关部门汇报审核结果和建议,共同商讨整改措施。

第三章审核要求3.1 环境保护措施企业生产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废气、废水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2 资源利用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浪费。

3.3 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促进企业清洁生产的持续改进。

3.4 法律法规遵守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执行环保政策,做好环保相关的申报和备案工作。

第四章审核结果的处理4.1 整改措施企业应根据审核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4.2 效果评估企业应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确保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改进。

《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制订技术导则》(环境保护部HJ 469-2009)附件

《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制订技术导则》(环境保护部HJ 469-2009)附件

附件一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第一条 为规范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6号令)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重点企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28条第二、第三款规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包括:(一)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以下简称“第一类重点企业”)。

(二)生产中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有毒有害物质是指被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剧毒、强腐蚀性、强刺激性、放射性(不包括核电设施和军工核设施)、致癌、致畸等物质,以下简称“第二类重点企业”)。

第三条 国家环保总局将根据各地环境污染状况以及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企业有毒有害物质使用或排放情况,以及可能造成环境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公布《需重点审核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以下简称《名录》)。

第四条 第一类重点企业名单的确定及公布程序:(一)按照管理权限,由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日常监督检查的情况,提出本辖区内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初选名单,附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报告或有毒有害原辅料进货凭证、分析报告,将初选名单及企业基本情况报送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二)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初选企业情况进行核实后,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对企业名单确定后,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名单。

公布的内容应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注册地址(生产车间不在注册地的要公布其所在地的地址)、类型(第一类重点企业或第二类重点企业)。

企业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名单公布后,依据管理权限书面通知企业。

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方案

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方案

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方案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可持续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排放,很多企业开始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清洁生产审核是指通过审核、评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情况、污染排放状况等,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达到降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下面提出一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方案:第一步:确定审核范围和目标企业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前,需要明确审核的范围和目标。

首先确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资源利用情况、污染排放情况,包括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废水、废气、废渣等排放情况。

其次确定企业在清洁生产方面的目标,比如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排放标准等。

第二步:收集数据和资料在确定审核范围和目标后,企业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情况等。

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第三步:进行现场调查和调研在收集数据和资料后,企业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调研,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发现问题和隐患。

可以通过与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资源利用和环保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第四步:制定改进方案通过数据分析、现场调查和调研,企业可以制定改进方案,包括调整生产工艺、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设备效率、改善废物处理等。

通过制定改进方案,企业可以实现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排放。

第五步:实施改进措施制定改进方案后,企业需要实施改进措施,包括购置新设备、调整生产工艺、改进作业方式等。

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确定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并监督实施过程,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六步:评估效果和持续改进企业在实施改进措施后,需要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估,包括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排放标准的达标情况等。

通过评估效果,企业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继续优化生产过程,实现持续改进和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指南

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指南

附件1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指南(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规范推进清洁生产,保障清洁生产审核质量,指导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和验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令第38号),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所称清洁生产审核评估是指在企业完成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可行性分析后,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的规范性、清洁生产审核过程的真实性、清洁生产方案及实施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审查的过程。

本指南所称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在企业实施完成清洁生产方案后,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的绩效、清洁生产目标实现情况及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进行综合性评定,并做出结论性意见的过程。

第三条本指南适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企业,其他需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的企业可参照本指南执行。

第四条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应坚持科学、公正、规范、客观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及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节能主管部门组织清洁生产专家或委托相关单位,负责职责范围内的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工作。

第二章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第六条申请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的企业需具备以下条件:(一)清洁生产无、低费方案全部实施,完成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可行性分析工作,并列出清洁生产方案实施计划清单;(二)属于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在名单公布后一个月内已在当地主要媒体、企业官方网站或采取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能源使用情况和有毒有害物质使用或排放情况。

以上应选取企业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前12个月内的数据。

(三)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要求,无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品和工艺设备,或者虽有国家明令限期淘汰的生产工艺或设备,但已列明并提出调整改造计划;(四)清洁生产审核期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环境污染事故。

第七条申请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的企业需向本地具有管辖权限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节能主管部门提交的材料:(一)《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申请表》;(二)《清洁生产审核报告》;(三)清洁生产审核前企业与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或者企业自行监测的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等数据,监测数据选取企业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前12个月内的数据。

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清洁生产审核指南清洁生产审核指南武汉市清洁生产中心郭学荣20113>.1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第一篇清洁生产概述一. 清洁生产的涵义;二. 清洁生产的产生和发展;三. 实施清洁生产的目标和意义;四. 实施清洁生产的途径和工具;一. 清洁生产的涵义UNPE(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6)定义为: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运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定义为:本法所称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定义的解读思想本质:创新性的环境战略;核心要素:源削减、污染预防;实施对象:生产过程、产品、服务;运用要求:对生产过程—节能、降耗、减量、降毒、替代、淘汰;(全过程)对产品—防治整个生命周期可能产生的危害;(全周期)对服务—将一切可能产生的危害,纳入环境保护范畴;(全范围)工作宗旨:环保设计、节约、替代、再利用;过程控制;提高生态效率,减少环境风险。

基本特征:预防性、系统性、实用性。

创新:与企业成本控制有机结合的环境风险防治模式。

二. 清洁生产的产生和发展1.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二战以后,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忽视对工业污染的防治,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公害事件不断发生。

典型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一、目的和范围清洁生产是指为了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本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适用于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废弃物排放等环境影响进行审核,以及对清洁生产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二、审核组成员和职责1.审核组成员由企业管理层、生产部门负责人、环保部门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组成;2.审核组负责制定审核计划、实施审核、收集和整理审核结果、提出整改建议并跟踪整改情况;3.审核组成员应具备相关生产工艺及环保法规知识,且需接受清洁生产审核相关的培训。

三、审核内容1.资源利用情况:审核组应对企业原料、水、电等资源的消耗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2.能源消耗情况:审核组应对企业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包括电力、燃料等能源的消耗情况;3.废弃物排放情况:审核组应对企业废弃物的产生、处理和排放情况进行调查;4.清洁生产目标达成情况:审核组应评估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措施的效果,以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情况。

四、审核程序1.审核前准备:审核组首先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清洁生产目标及相关文件资料;2.实地审核:审核组对企业各部门进行实地审核,并与相关人员沟通交流;3.审核报告编写:审核组整理审核结果,并撰写审核报告;4.审核报告审核和整改:审核组报告由企业管理层审核,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跟踪整改情况;5.审核报告提交:审核组将审核报告提交给监管部门,并定期进行自查和外审。

五、审核结果1.审核结果以审核报告形式呈现,对企业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废弃物排放、清洁生产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估;2.根据审核结果,提出清洁生产改进建议,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措施;3.审核结果作为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进、提升生产效率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

六、审核程序的改进企业应定期对清洁生产审核程序进行检讨和改进,及时更新相关知识、法规和技术,确保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七、持续改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实施并非一劳永逸的工作,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和更新。

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工作流程

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工作流程

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工作流程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工作是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和生产过程进行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

该工作的目的是促使企业采取节能减排、循环利用资源等环保措施,推动生产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介绍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工作的流程。

一、准备阶段1.确定审核目标:确定清洁生产审核的目标和要求,包括节能减排目标、资源利用率要求等。

2.编制审核计划:制定清洁生产审核的计划,包括审核时间、地点、负责人等内容。

3.建立审核团队:组建清洁生产审核的团队,包括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确保审核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二、审核阶段1.调查资料:收集企业的相关资料,包括企业运营情况、生产工艺、废弃物排放、能源消耗等数据。

2.实地考察:前往企业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设备状况、环境保护措施等情况。

3.样品采集:抽取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样品采集,并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以评估企业的生产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4.访谈工作人员: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企业的环保意识、管理制度、技术水平等情况。

5.分析评估:根据收集的数据和样品分析结果,结合相关环保法规和标准,对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进行评估,包括节能减排情况、资源利用效率等。

三、评估阶段1.编制报告:根据审核过程中的收集数据和评估结果,编制清洁生产审核报告,详细描述企业的清洁生产状况、问题和建议。

3.报告修改:根据审核团队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确保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符合要求。

四、验收阶段1.验收方案编制:根据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清洁生产改进方案,明确改进措施和时间节点。

2.实施改进措施:按照清洁生产改进方案的要求,企业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购置节能设备、优化生产工艺、改进废弃物处理等措施。

3.验收评估:根据清洁生产验收的标准和要求,对企业的改进措施进行评估,包括节能减排效果、环境影响等。

4.验收报告编制:根据验收评估的结果,编制清洁生产验收报告,描述企业的改进效果和达到的清洁生产要求。

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清洁生产审核指南清洁生产审核指南武汉市清洁生产中心郭学荣20113>.1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第一篇清洁生产概述一. 清洁生产的涵义;二. 清洁生产的产生和发展;三. 实施清洁生产的目标和意义;四. 实施清洁生产的途径和工具;一. 清洁生产的涵义UNPE(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6)定义为: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运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定义为:本法所称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定义的解读思想本质:创新性的环境战略;核心要素:源削减、污染预防;实施对象:生产过程、产品、服务;运用要求:对生产过程—节能、降耗、减量、降毒、替代、淘汰;(全过程)对产品—防治整个生命周期可能产生的危害;(全周期)对服务—将一切可能产生的危害,纳入环境保护范畴;(全范围)工作宗旨:环保设计、节约、替代、再利用;过程控制;提高生态效率,减少环境风险。

基本特征:预防性、系统性、实用性。

创新:与企业成本控制有机结合的环境风险防治模式。

二. 清洁生产的产生和发展1.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二战以后,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忽视对工业污染的防治,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公害事件不断发生。

典型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三: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乳制品制造业(液体乳及全脂乳粉)(征求意见稿)编 制 说 明《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乳品制造业(液体乳及全脂乳粉)》编 制 组二OO九年六月目 次1 项目来源 (1)1.1任务来源 (1)1.2工作过程 (1)2标准编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1)2.1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 (2)2.2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 (2)2.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2)3 适用范围 (3)4 编制依据及参考文献 (4)5 编制方法 (5)6 内容确定说明 (5)6.1总体说明 (5)6.2“适用范围”说明 (5)6.3“规范性引用文件”说明 (6)6.4“术语和定义”说明 (6)6.5“行业描述”说明 (6)6.6“行业清洁生产方案”说明 (6)6.7“清洁生产审核”说明 (6)6.8“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编写大纲”说明 (6)7 标准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6)8 标准实施的建议 (7)《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乳品制造业(液体乳及全脂乳粉)》编 制 说 明1 项目来源1.1任务来源(1)根据国家环保部办公厅文件 《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项目统一编号:737。

(2)标准制订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1.2工作过程本指南严格遵循清洁生产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广泛收集国内外与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技术导则、标准等文献,选择典型企业开展系统深入地实地调研,结合我国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的现状,针对我国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本审核指南征求意见稿的撰写。

指南给出了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的通用概念和术语,紧密围绕着清洁生产审核的八个环节七个步骤以及乳制品行业特点,给出了乳制品行业审核指南的内容框架、审核程序、重点、工作内容、基本要求以及行业清洁生产参考方案。

具体编制过程如下:(1)2008年4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和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签订项目合同,负责编制《清洁生产审核指南乳制品制造业(液态奶及全脂乳粉)》。

(2)2008年5月经过前期准备成立标准编制组、专家指导组,与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合作开展行业清洁生产现状调研与文献收集工作。

准编制组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签头。

(3)2008年6月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主持召开了乳制品行业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广泛征集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宣传在乳制品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重要性。

(4)2008年7月~11月汇总信息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和审核指南初稿的编制。

(5)2008年12月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标准处支持召开了开题论证会,通过了开题报告,征求了与会专家对乳制品清洁生产审核指南初稿的意见。

(6)2009年1月~5月实地调查我国各主要乳制品生产区域典型乳品企业的原料与资源消耗情况、污染物产生与治理现状以及清洁生产工作经验,并征集一线工作人员对本标准的意见和建议。

指南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的修改、完善。

(7)2009年6月提交指南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

2标准编制的必要性和意义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推动工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在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全面开展,促进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的有效实施,需要编制《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乳制品制造业(液态奶及全脂乳粉)》(以下简称指南)。

目前在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仅限于少数地区的个别企业。

本指南的首次编制,可提高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执行水平和效率,给乳制品企业自主开展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有利于促进乳制品行业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实现乳制品行业的全面节能、降耗、减污和增效。

本指南通过对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应开展的工作内容、方式和深度的规定,可完善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深化审核工作内容,使我国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2.1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乳制品行业是目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推动养殖、种植、加工、制造、流通等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

在我国,乳制品已逐渐成为人民生活必需食品,乳制品消费稳步提高。

全国乳制品总产量数千万吨、总产值数千亿元。

乳制品加工企业数量众多、遍布于全国各地。

我国乳制品加工业生产集中度有了很大提高,大型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产品质量明显改善。

主要产品为巴氏杀菌乳、灭菌乳、酸乳和乳粉。

2.2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2008年国家先后颁布了《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为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也决定了近期我国乳制品工业发展的主体趋势。

奶源供应体系将更加优质高效、布局合理、安全环保。

乳制品企业将向大规模型发展。

乳制品工业的区域性布局将更加合理。

乳制品产量和原料乳加工利用率将不断提高。

我国乳制品行业的主导产品还将是液态乳和乳粉。

2.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清洁生产潜力分析乳制品行业与清洁生产相关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资源消耗与污染物产排指标。

现将各种相关指标归纳如下:国家环保部颁布的《清洁生产标准乳制品制造业(纯牛乳及全脂乳粉)HJ/T316-2006》,对纯牛乳及全脂乳粉清洁生产部分指标的要求如表1。

表1 《清洁生产标准 乳制品制造业(纯牛乳及全脂乳粉)》(HJ/T 316-2006)的指标产品类别水(t/t) 综合能耗(GJ/t) COD产生量(kg/t) 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二级三级纯牛乳 1.0 3.5 7.0 1.0 10.0 15.0 2.0 7.0 14.0 全脂乳粉30.0 70.0 120.0 10.3 22.0 40.0 12.0 28.0 48.0 2008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对企业标煤消耗、及电、水消耗的行业准入指标进行了限定,各项指标见表2,表中综合能耗为依据《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的折算值。

表2 《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提出的行业准入指标及综合能耗折算值 产品类别标煤(t/t) 电(k w·h/t)水(t/t) 折合综合能耗(GJ/t)巴氏杀菌乳0.1 60 5.5 3.16 灭菌乳0.1 110 5.5 3.34酸牛乳0.2 90 10 6.21 乳粉 1.5 450 35 45.67 2008年2月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其中“1440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行业产排污系数表”提供了几种乳制品的产排污系数平均值,如表3所示。

表3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的平均产排污系数 产品类别 工业废水产生量(t/t)COD 产生量(kg/t) BOD 产生量(kg/t) COD 排放量 (kg/t) BOD 排放量(kg/t) 液体乳(≥100t/d)6.1 8.7 5.3 0.6-1.4 0.3-0.7 液体乳(<100t/d)7.8 9.0 5.6 0.5-1.0 0.2-0.4 酸乳9.2 16.8 9.7 0.8-1.5 0.3-0.6 乳粉 31.5 28.9 16.2 2.2-2.9 0.6-1.1 注:1)表中所有数值均为用于普查的平均值;COD 和BOD 排放量的区间值是由于采用不同的末端治理设施,污染物去除率有所不同。

2)所有指标均折合为吨产品的数值。

课题组对国内部分日处理原料乳200吨以上规模企业2007~2008年的能源消耗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国内部分企业能源消耗的调查数据产品类别标煤(t/t) 电(k w·h/t ) 水(t/t) 综合能耗(GJ/t )液体乳0.08-0.21 48-110 2.8-6.5 1.44-8.06 酸牛乳0.12-0.67 40-151 5-11 2.3-19.89 乳粉 0.62-1.99 431-680 14-47.71 20.03-57.71 对比表1和表2可知:国家2008年颁布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中要求的液体乳产品行业准入的综合能耗指标约为清洁生产的二级水平、水耗为清洁生产三级水平;乳粉产品应达到的综合能耗指标低于清洁生产三级水平、水耗为清洁生产二级水平。

对比表1和表4可知:在我国即便是在技术先进的大型乳制品企业中,不同企业的水耗及综合能耗的差距也较大,清洁生产现状为一、二、三级水平均有,中小型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相对更低。

对比表1和表3可知:在我国乳制品行业液体乳与污染物产生所对应的清洁生产水平居于三级或更低的水平、由废水量反应出的水耗居于清洁生产二级、三级或更低的水平;乳粉产品与污染物产生所对应的清洁生产水平居于三级接近二级水平、由废水量反应出的水耗接近清洁生产一级的水平。

以上对比的基准多为《清洁生产标准 乳制品制造业(纯牛乳及全脂乳粉)HJ/T316-2006》中的分项指标,由于乳制品行业发展迅速、变异较大指标的分级与数值应及时修订。

总体看来,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清洁生产水平需要整体提升,清洁生产的机会多、潜力大。

3 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乳制品行业中液体乳与全脂乳粉类产品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专业术语、工作程序、工作内容、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编写内容;简单描述了乳制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主导产品工艺流程、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节点;并列举了行业部分清洁生产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乳制品行业液体乳与全脂乳粉类产品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亦可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和其他乳制品产品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借鉴参考。

4 编制依据及参考文献本指南编制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范性文件的基本要求进行,遵循清洁生产的指导思想,在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以及乳品行业产业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按照乳制品产品生命周期,从原料乳验收到生产过程直至产品处置的各个环节,对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贯彻清洁生产“全过程污染预防”的原则。

以体现指南标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本指南编制依照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审核指南制定技术导则》(HJ469-2009)的规定搭建了指南主体框架;根据清洁生产审核原理与审核思路,从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废物、管理、员工这废物产生的八个方面入手,紧密围绕着审核准备、预审核、审核、方案产生和筛选、方案的确定、方案实施、持续性清洁生产这7个审核步骤,对指南内容归类阐述。

以体现指南标准的条理性与规范性。

本指南编制与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已颁布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主管机构发布的行业准入条件、循环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