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状元轶事
古代状元趣事儿

抓阄抓出的状元崇祯皇帝即位后,很想有所作为。
崇祯元年,即开科取士。
殿试后,阅卷大臣精心挑选了前36名的卷子,呈给崇祯审定。
但崇祯怀疑凭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贤才,于是焚香祷告上天,请求赐给真才。
然后将这36名进士的名字抄下,做成阄儿,放入罐内,再用金筷子去夹。
结果夹了三次,都是刘若宰,因此就定刘若宰为状元。
这个崇祯皇帝,也有点太窝囊了。
你自己看不准,可以让大臣们拿意见啊。
状元的“桃花”运李翱择婿佳话在封建社会,由于科举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贵族豪门对女子的婚嫁不问阀阅,不再讲求门当户对,开始向科举功名转变,每逢礼部放榜日,新科状元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成了权势人家择婿的主要目标。
据《太平广记》所述,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李翱就是这样选婿的。
一天,一个叫卢储的举子来“投卷”,李翱很热情地接待了他。
正待要读卢储的文章和诗赋时,恰好有公事要外出处理,李翱就把这些诗赋和文章放在桌子上走了。
李翱的大女儿这天闲着没事干便来到父亲这儿,看到这些文章和诗赋,很是赞赏。
她忍不住对婢女说:“这个人肯定会考中状元。
”李翱公事办完回来后,听说那些文章和诗赋被女儿抱去看了,便走过来拿,同时问女儿怎么样。
他把这些文章和诗赋认真看了一遍后,觉得女儿的判断是对的。
从女儿的语气和眼神中,他感觉到女儿对卢储很有好感,而卢储给他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李翱连忙派人到驿馆找到卢储,把自己的这番意愿对卢储说了。
第二年卢储果然高中。
他当然忘不了李翱的识拔之恩,也忘不了李家大小姐的一见钟情,发榜后来不及在京城庆贺,就赶到李家迎娶。
刘春霖不攀高枝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科状元刘春霖,面对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来自贵胄的婚姻,清醒地给予回绝。
光绪三十三年,刘春霖原配夫人因病去世。
状元丧妻,人们听说此事后纷纷为其提亲做媒。
他的老师杨士骧也为他提了一门亲事,女方为隆龄。
此女曾随父裕庚出使在法生活过一段时间,精通英语、法语,颇受慈禧喜爱,并被慈禧留在身边充任女官。
杨士骧满以为这门亲事向刘春霖一提即成,可是刘春霖却婉言相拒。
状元的故事七则(民间故事)

状元的故事七则(民间故事)“状元”,指在科举考试的殿试中拔得头筹之人。
自科举考试创立以来的历代状元中,既有饱读诗书之士,也不乏侥幸取胜之徒,留下了种种轶闻。
后来,百姓们也把在某个行业成就最高的人称为“状元”,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次,就为大家带来一组与“状元”有关的故事。
得中是天意南宋时,有个叫张孝祥的书生上京赶考,晚上借宿在路边一家客栈。
夜深人静,张孝祥在灯下看书时,传来了敲门声。
他一开门,见门外站着一个女子,二十岁上下,十分标致。
张孝祥问:“夜已深了,请问娘子来这里有什么事?”那女子不好意思,脸一扭,伸出左手心给张孝祥看。
张孝祥一看,那手心里有“欲觅人间种”五个字,当即明白了她的来意,连忙说:“小生是儒门子弟,幼读诗书。
圣人说过‘非礼勿行’,小生不敢违背圣人教导,不能从命。
”那女子赶紧解释:“我家主人家财万贯,可就是膝下无子,没人继承家业。
我想借相公的种子,顶住张家的门楼,并没有恶意。
我是他家小妾,是受主人的差遣来的,如果相公不肯,奴家怎么向主人交差呢?”张孝祥说:“这个容易。
”然后请那女子伸出右手来,在她的右手心写了“难欺天上神”五个字,叫她回去交差。
第二天天没亮,张孝祥就收拾好行囊,离开了这里。
到了京城,张孝祥在考场中遇到一个对手,叫秦埙,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他的文章是秦桧代作的。
主考官有心推张孝祥为状元,又怕秦桧的权势,只好把这两篇文章都拿给宋高宗赵构看,请皇帝决断。
皇帝就命主考官把两个学生带上金銮殿。
宋高宗说:“今日殿试是考对对子,我出一上联,看谁能对出下联。
上联是‘欲觅人间种’。
”张孝祥一听,这不是那晚女子手心里写的五个字吗?他想也不用想就答:“难欺天上神。
”高宗一听,对得蛮好,又要张孝祥把这副对联的意思说说清楚,张孝祥就把赶考路上夜宿客栈的经过说了一遍。
高宗听了,十分高兴地说:“张孝祥不仅才华出众,品德也过人。
”于是决定选他为状元,并说,“这是天意。
”原来,宋高宗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走在天街上,有人鸣锣开道,吆喝着“迎接新科状元”。
古代状元趣事

古代状元趣事
作者:暂无
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6期
(1)饽饽状元。
清康熙三十六年丁卯科的状元,是江苏铜山人李蟠。
他家境贫寒,进京科考时没有盘缠,便带了30个馒头。
每天早中晚,顿顿吃馒头。
开考那天,别人都交卷了,他还没答完,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写到四更天。
一天三顿吃馒头,不仅是一种心志,而且是一
种能力。
难怪康熙皇帝听说以后,会钦点其为状元。
(2)从末名到头名的状元。
明代万历七年,福建人翁正春以乡试最后一名的成绩中举。
以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上榜。
到了万历二十年壬辰科,他再次进京赶考,不仅进士及第,而且还成为状元。
翁正春的可贵在于不灰心,不放弃。
要想战胜别人,首先战胜自己。
(3)当官时间最短的状元。
明宣德五年庚戌科状元林震,授翰林院修撰。
但他当官一个月,就看不惯官场作风,请求辞职归田,回家种地去了。
他的经历告诉后人:当状元有当状
元的快乐,当农民也有当农民的快乐。
(柳月)。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李贺因避讳无法科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古代考试中的趣闻轶事李贺因避讳无法科考
导语:中国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而告终。
一
中国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而告终。
一千多年以来,科考为历代皇朝招揽选拔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古时没有发明照相技术,科考时对考生身份的查验,是靠文字描绘的。
清代有一姓胡的考官督学监考,他做事认真,监考时按照名册,对考生的年龄相貌等,查核非常严格。
名册中将考生有须却不浓密者描写为微须,因此,他便把那些长着胡须的考生通通都拒之门外。
一考生不服据理力争,胡考官怒斥道:你难道不懂得朱熹注微“无也”的意思吗?该考生并不示弱,也反唇相讥说:照大人的说法,《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一丝不挂、赤身裸体经过宋国了!
清末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政策论后,命题多涉历史,据说有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题曰:项羽拿破仑论。
诸考生虽皆熟读四书五经,却均不知拿破仑为何物。
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力难施,其效不著,岂非知人善用之举哉!
满洲镶红旗人乌尔恭额,任浙江巡抚时,有一年科考,他亲莅书院视考。
正值诸生用饭时间,见大家争先恐后、你抢我夺,感觉斯文扫地,乌巡抚不禁皱眉说道:好一群老鼠!众生一听,面面相觑,其中
生活常识分享。
状元撷趣

状元,是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
唐宋时,主要是指进士科及第的第一人,有时也泛称新进士。
元明清,只限于称殿试一甲第一名。
殿试,三年才举行一次,荣获状元的称号,是相当不易的。
不易之中,也有不少的趣事,试就明代的状元,举几个事例。
年纪最大的状元。
正德九年甲戌科夺魁的唐臬,时年58岁,是明代年纪最大的状元。
唐臬,字守之,安徽歙县人。
早年文才出众,立志科场扬名。
但他屡试屡败,遭到家乡人的讥诮,好事者还写了这样一首打油诗:“徽州有个唐臬哥,一气秋闱走十科。
经魁解元荷包里,争奈京城剪柳多。
”意思是说,唐臬荷包里虽然装有很多的学问,奈何京城里的小偷多(剪柳,指小偷),结果考了几十年也未考取。
唐臬不为所动,更加发愤,最终如愿以偿。
年纪最小的状元。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独占鳌头的费宏,年仅20岁。
费宏,字子充,江西人。
官至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时遇宁王图谋不轨,因费宏拒其贿赂,宁王使人弹劾他,被免职。
宁王谋反失败,世宗继位,令特使迎他回朝,加封柱国太保。
因名字而丢了状元。
祁顺,广东东莞人,天顺四年庚辰科应试。
这人文笔很好,阅卷大臣初拟祁顺为状元,后来觉得祁顺与当朝天子英宗的名字朱祁镇太接近,怕传胪唱名时念不清而招来祸事,便将状元换成了王一夔。
结果,祁顺与状元失之交臂。
起名本为求“顺”,却因“顺”而不顺。
因貌丑而难成魁首。
正统八年己未科,主考官拟以直隶人张和为状元,英宗听人说张和相貌丑陋,于是暗派内侍到张家寓所查看,发现张和的眼睛有毛病,确实有一点其貌不扬。
这样便将张和降为二甲第一,状元落到了吴县的美男子施槃的头上。
抓阄抓出来的状元。
崇祯朱由检是明代最后的一个皇帝,明代江山到了他这里,已是气数将尽,尽管崇祯想有所作为,但难有回天之力。
从他选拔人才上,也可看出他的力不从心。
崇祯元年戊辰科,崇祯决定自己亲自选拔状元,殿试阅卷后,大臣将精心挑选的前36名卷子呈上,他怀疑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真正的人才,于是将试卷上36个人名做成阄,放入金罐内,然后用金筷子去挟。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古代总有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状元则出自于此,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希望对你有用!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1:自封状元晚唐时,有位叫陆扆(yǐ)的书生进京赶考,不巧赶上当朝皇帝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离长安。
于是,为了表现对朝廷的忠贞不贰,陆扆便跟随皇帝的御驾逃到了成都。
等到黄巢战败后,他又随朝廷返回长安,然而行至半路,却传来朱温在长安附近发动叛乱的消息。
京城是去不了了,这下可急坏了陆扆,眼看自己凭着保驾的功劳捞个进士头衔的希望落空,他非常懊丧。
然而,陆扆转念心生一计。
几天之后他找到了当时的宰相韦昭度,建议就地举行一次科举取士,说这样既可以显示朝廷的权威仍在,又可以稳定人心。
韦昭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乱中开科取士这事儿听起来虽然“不靠谱”,但却能造成朝廷正常运转的假象,朝廷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可以更加牢靠,于是他就从逃难的队伍和周围各县中拉来一批考生,设了个临时考场。
考试虽然将就着进行了,可外面依旧兵荒马乱,因此并没有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到了写金榜时,官员们都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不已,谁还顾得上考试这码事。
最后,还是陆扆自告奋勇地接了写榜这个活儿,不过他也一点儿不吃亏,不忘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榜单的最前面。
就这样,一个逃难路上的状元诞生了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2:枪手与作弊古代科考造假作弊也很严重,尤为突出的就是选授官职的考试,当时的规定代笔是明令禁止的,但越是如此,枪手得到的贿赂和酬金也就越多,奇怪的是被查获的却是极为罕见,即使被逮住,也不会被制裁,为禁止这种行为,宋太宗规定,获选人员再由吏部长官予以复试,也叫帘试。
这种制度虽然完善,但执行起来如同一纸空文,考试作弊和造假现象也遭到一些大臣的指责和议论,但这种坏风气如同河水决堤、风吹草倒一样屡禁不绝。
宋真宗天禧二年九月,朝廷派员外郎任布、著作郎徐爽、集贤院麻温其共同担任开封府考试的发解官,十月又加派两位,十一月各地送来贡士104人,考试结束后,朝廷又派翰林学士钱惟演等五人对录取情况进行复审,结果除第一名郭稹外,很多人落选并被除名,先前的五名发解官全部贬职发配边关。
有关苏州状元的民间故事

有关苏州状元的民间故事苏州状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具传奇色彩和人们敬重的称号之一。
苏州历来是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城市,这里培养出了一代代才子佳人。
其中,苏州状元更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民间故事。
据传,在明代末年,有一位名叫周文炳的青年才子来自苏州,他以才华横溢和聪颖过人而闻名于世。
有一年,周文炳参加乡县的科举考试,他以卓越的学识和出色的文采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最终荣登状元宝座。
周文炳的状元之路并不平坦,他出身贫寒,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但他从小就对书法和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够接受更好的学习,周文炳曾经偷偷跑到一位知名学者家中,趴在窗外倾听学者的讲课声音,用心领悟知识。
因为这段艰苦的求学经历,周文炳更加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
考试当天,他面对千军万马般的竞争者,相比于担心失败,他更多地期待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状元。
他移步换景,变换思路,展现出独特的见解和独创的作品,最终让评委们对他赞不绝口。
周文炳的状元之路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成功,更是一个激励人们追求知识和追求梦想的故事。
他在一次采访中曾说:“我并不是笨石头中的一颗明珠,而是每天用心琢磨、不断探寻的人。
”这句话也成为后人流传下来的名言。
苏州状元的故事一直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和努力奋斗。
而今,虽然科举制度早已废止,但我们仍然能从苏州状元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无论是在学业中还是事业中,我们都应该保持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成就的追求,并始终相信只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也能在各自的领域中成为状元。
苏州状元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代表了一个热衷于学习的年轻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在竞争激烈的考场上获得成功的故事。
这些故事鼓励着每一个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保持坚持和努力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激励。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勇气,去追求我们的梦想,努力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状元。
中国历代状元轶事

中国历代状元轶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
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龠禾。
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
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
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
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
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
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
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
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历代科举考试中,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广羊、杨真宀、冯京、王岩叟等6人。
○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
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状元轶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
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龠禾。
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
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X,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癸亥科状元李遵顼。
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年)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
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
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状元X元翰。
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进士状头(状元)、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郭子仪。
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
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历代科举考试中,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广羊、杨真宀、冯京、王岩叟等6人。
○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人。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状元王维。
他是盛XX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第一”。
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XX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状元X孝祥。
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X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
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兆页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二年(949年)己酉科状元王溥。
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
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
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
仿效。
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状元杨慎。
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
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氵睿。
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状元陈亮。
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
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
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
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年)甲午科状元X又新。
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
(1868年)戊辰科状元洪钧。
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
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状元X颢。
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年),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状元陈安阝。
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
明太祖朱元璋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阝等人一并处死。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女科状元傅善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
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X春霖。
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
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哀帝天113292;四年(907年)丁卯科,285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人。
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
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余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XX省。
从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XX籍状元X謇,247年间,共产生状元49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XX府,共有状元24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今XX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X侨、黄定3名状元。
○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X式(兄)、X 正甫(弟)等兄弟状元19人。
○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X去华(父)、X师德(子)等父子状元6人。
○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和唐乾符三年(876年)丙申科状元(弟)孔缄。
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和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
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状元X謇。
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年)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武科状元马全。
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被削夺官职。
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中状元。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龠禾。
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
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X,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也是毁于此人之手,背后戳刀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