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父母呼 应勿缓
弟子规全文带拼音(完整版)

本文档分三项内容:1. 原文;2.拼音注解;3. 文章注解。
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事必躬,亲必敬。
始敬人,后识己,承先启后,学古今。
着橐弩,持短兵,戒奢淫,深恶疑。
视民如伤己,损则有余悔,援弱防犯颠,义重则言信。
形势宜恭远,言语要慎微。
立志原高远,勿荒于乡里。
老易至,学难成,耳顺则听,目明则见。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容咎过,就笞谏,急躁则难成。
慈颜善目,诚心正意。
泛爱众,而亲仁,身贵正,而心端。
凡出门,问名与德,乡人所言,洁身自好。
若有闻,修己立,未闻则问,即自改。
君子远庖丁,小人近墙壁。
闻过则改,诲人不倦。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学善,即是遵,养病预防,祸不到身。
爱人如己,恤物如怜。
安定心,莫喜莫忧,终身劳,有所成就。
拼音注解:dì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fù mǔ hū, yīng wù huǎn,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fù mǔ zé, xū shùn chéng.dōng zé wēn, xià zé qìng, chén zé xǐng, hūn zé dìng. chū bì gào, fǎn bì miàn, shì bì gōng, qīn bì jìng.shǐ jìng rén, hòu shí jǐ, chéng xiān qǐ hòu, xué gǔ jīn文章注解:《弟子规》是一篇关于教育和行为准则的经典文章,是儒家经典之一。
弟子规父母篇的解释

弟子规父母篇的解释弟子规父母篇的解释弟子规中要求子女怎么对待父母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为你整理的弟子规父母篇的解释吧!弟子规父母篇的解释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2、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3、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4、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5、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6、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7、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8、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9、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0、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1、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2、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3、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4、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孝的诗句及解释

孝的诗句及解释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孝的诗句及解释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孝心的诗句加意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召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召唤应声不敢慢,诚意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呼唤,应立刻答应,不能怠慢,要诚意诚意,面带欢乐。
出自《劝报亲恩篇》。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觉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敬重别人父母的人,确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3国志·魏书》。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行以为人;不顺乎亲,不行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行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服从父母亲的心愿,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敬重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友爱父母亲,便是仁;敬重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友爱自己的双亲,各自敬重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出自《劝报亲恩篇》。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预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此处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黄香的典故)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老搬家.就是我们事业、职业也不要老更换;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父母听不进去劝解,应该和颜悦色反复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地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弟子规原文(5篇)

弟子规原文(5篇)弟子规原文1弟子规原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若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弟子规》全集译文

《弟子规》全集译文1、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的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的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候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要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孝”最常用的词就是孝顺。
常言道:“古来孝子行孝,莫不从顺从父母开始。
”父母呼应勿缓【注释】应:应答,回答,作出反应。
【解读】父母呼唤时,应立刻答应,不可迟缓。
《礼记》中说:“对于父亲的召唤,子女不能缓声应答“诺”。
”(《礼记·曲礼上》父召,勿“诺”。
)(诺:应答声。
缓声应答用“诺”。
古人还有一种急声应答“唯”。
)这里的“应”既可以是语言上的应答声“是”“马上”,也可以点头示意表示已经知道了,或迅速起身按照父母要求去做等行为上的回应。
曾子曾经跟随老师孔子到了遥远的楚国。
在楚国时,有一天,他忽然觉得心头砰然一动,顿感内心非常不安,就赶紧辞别孔子回到家乡问母亲那天自己心动是怎么回事。
母亲说:“那一天我非常想念你,咬了自己的手指头。
”孔子后来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曾参对母亲的孝心,即使是在万里之外也能感受到母亲的召唤。
”(《搜神记》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闻之,曰:曾参之孝,精感万里。
”)现在的孩子,听到父母喊自己,年龄越大,反应越慢,喊的次数越多,时不当地还会呛父母一句“喊什么喊?长着耳朵呢!”有的家庭还颠倒过来,成了“子女呼,应勿缓”,子女把爸妈使唤得跟男仆、女佣似的。
孩子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甜甜的“哎!”;孩子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不耐烦的“等等!”;孩子二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怒吼“干啥?!”;孩子三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句“我忙,没办法!”;孩子四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句“老了老了,还这么多事!”孩子五十一岁时,父母不喊他了,只是看着孩子说:“孩子,你也老了!”……父母命行勿懒【注释】命:命令,指派。
【解读】父母命令时,应立刻行动,不可懒怠。
《礼记》中说:“对于父亲的命令、呼唤,要急声答应‘唯’,而不是缓声答应‘诺’,手头正在做的事要放下,嘴里正在吃的食物要吐出,要跑步过去而不是小步快走过去。
古诗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翻译赏析

古诗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翻译赏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自《弟子规全文》之中,其详细解释如下:【翻译】父母叫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够迟缓。
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刻行动,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
【说明】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小孩一生影响很深远。
当他在与父母应答之间所形成的是孝心、恭敬心时,就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父母叫我们时拖拖拉拉,那就是一种傲慢,恭敬心就没有了。
子游问孔子:以很丰厚的生活奉养父母,这个算不算是尽孝呢?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么养父母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哪能叫尽孝呢?所以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一切人伦之道都是以爱敬心为基础的,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联系起来。
当一个人在家里养成了这种对父母温和柔顺的态度与恭敬的存心后,踏入社会,他的这种修养一定会引起大家对他的重视和尊敬,这种恭敬的存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
【详解】从第二条开始,所指的是从小我们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好一个好的子女。
从哪里开始?就从父母跟子女的应对开始。
‘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
‘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
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末学也曾经指导儿童读经,讲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也会问他们:当父母叫你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就有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嘛。
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干嘛”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
我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嘛”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
他们纷纷的说道:我们才不敢,老师!他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
可见从小,小朋友在家里,做父母的的确也不注意,他们的回答是不是有礼貌。
我们晓得,在家里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出外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应对当中是怎样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