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父母呼应勿缓教案

合集下载

幼儿园小班社会优质课教案《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优质课教案《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优质课教案《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常生活中对家长的基本回应礼仪2.学会尊重、理解父母的意愿3.促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让幼儿了解基本的回应礼仪2.理解并尊重父母的意愿3.学会与父母的沟通与互动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5分钟)教师采取互动的方式,与幼儿们进行简单的问答交流,引入今天的故事主题——父母的话必须要听。

2.讲故事(30分钟)教师向幼儿讲述一则关于小猪和妈妈的故事:小猪挨了一次妈妈的训斥,自以为挺会做事的它认为妈妈唠叨了,于是这次它选择了不回答妈妈的话并逃避责任。

结果小猪发现这样的行为并不能使它好过,在下场受到了惩罚及妈妈的教育。

教师引导幼儿们自己体会小猪的经历,让孩子们认识到,“父母的话必须要听”。

3.操作练习(25分钟)教师拿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问题,如吃饭、睡觉、学习等,让孩子在模拟情景下进行对话,让他们了解基本的回应礼仪。

4.情景表演(20分钟)教师将孩子分成小组,让孩子们自行设计一个家庭情景,结合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每个孩子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描绘,收获如何在幼儿社会中熟练地应对父母的询问和进行双方沟通。

四、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案设计采用了讲故事和操作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日常生活中对家长的基本回应礼仪,使幼儿理解并尊重父母的意愿,并学会与父母的沟通与互动。

从反思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操作练习中逐渐掌握了对话的技巧,但有一些孩子在情景表演环节中表现相对较差,可能由于缺乏关键性思维导致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描绘不够自如。

同时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注重孩子们活动的操作性和参与性,增强幼儿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教习过程中促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以此生动感化孩子们对家庭和谐处事方面认知性的深层意义,夯实其品德修养的基础。

第二课详案 【完整版】

第二课详案 【完整版】

第二课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行孝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2、使学生懂得父母爱我们的方式有多种,用感恩的心顺从接受父母教诲、责罚;3、体会父母念念为儿女着想的存心。

4、不求讲的内容多,而是让孩子们扎扎实实的入心,导行并落实教学重点:1、为人子女对父母要时时抱持恭敬之心;2、善体亲心,从对父母的态度、言语、行为三方面落实;3、经句中所有应答的语言均以PPT列出并反复练习,强调存心、恭敬的态度。

重在练习。

※上课开始就以“四正”收心,营造出宁静庄重的学习氛围。

从本次课开始,每堂课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同学分享力行感受,并做好分享记录。

父母呼及父母责的应答言语PPT列出。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教学内容:细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课时:2课时(以学生的落实情况确定,可以3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句直译两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先由学生解释,老师再总结)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二)细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提问导入:1、想一想:从出生到现在是谁在一直关心你、照顾你2、说说看:现在我们年纪还小,要如何做才能报答父母虽然我们年纪小,但是一样可以孝顺父母,行孝从与父母应答的言语态度开始落实。

3、怎么做(设计情境,反复练习):当父母长辈呼唤、吩咐时要“听思聪”马上回应。

让孩子抽情境表演,大家修改做的不足之处:妈妈做饭,让孩子摆桌椅,放碗筷妈妈让把垃圾倒掉4、小结:(1)开理: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言一行,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一个人影响深远。

孝敬父母的孩子升起的是谦恭之心,道德学问之根会扎牢。

没有根,哪会有花果;没有孝和敬,升起的是傲慢之心,不恭敬,就断送了贵人缘,无人相助,会毁了我们一生的学业和道业。

(2)导行结合PPT:告诉学生当父母亲叫我们的时候应该做什么:对父母讲话态度要恭敬,语气、话语要柔和,绝对不可以大喊大叫。

幼儿园小班《弟子规》教案精选

幼儿园小班《弟子规》教案精选

幼儿园小班《弟子规》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弟子规》教材的第二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让孩子们了解并实践孝敬父母的基本行为规范。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弟子规》中关于孝敬父母的内容,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

2. 培养孩子们尊敬父母、听从教导的良好品德。

3. 提高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弟子规》进行自我约束和与他人互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并实践孝敬父母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弟子规》中关于孝敬父母的内容,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弟子规》教材、挂图、故事卡片、录音机、音箱等。

2. 学具:弟子规课本、练习本、画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老师以一个关于孝敬父母的小故事引入,引导孩子们关注故事中主人公的孝敬行为,激发他们对孝敬父母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老师讲解《弟子规》中关于孝敬父母的内容,引导孩子们理解其中的道理,并通过挂图、故事卡片等形式展示,帮助孩子们记忆。

3. 朗读与背诵(10分钟)老师带领孩子们朗读《弟子规》相关内容,并进行分组朗读、个别朗读,鼓励孩子们大胆开口,熟练掌握。

4. 随堂练习(10分钟)老师给出一些关于孝敬父母的行为情境,让孩子们根据所学内容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5. 互动环节(5分钟)孩子们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孝敬父母的行为规范,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弟子规》——孝敬父母2. 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孩子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画一幅关于孝敬父母的画,并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答案示例:画面:一个小朋友正在为父母端茶倒水。

文字说明:我学会了《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要做一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

《弟子规》教案(精选8篇

《弟子规》教案(精选8篇

《弟子规》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弟子规》的第一章“入则孝”。

具体内容包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弟子规》第一章的内容,了解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父母、孝顺父母的品质。

3. 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记住《弟子规》第一章的内容。

难点:如何将孝敬父母的理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弟子规》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孝顺父母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孝道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弟子规》第一章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孝道。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自己在生活中孝敬父母的事例,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弟子规》第一章——入则孝2. 内容:(1)父母呼,应勿缓;(2)父母命,行勿懒;(3)父母教,须敬听;(4)父母责,须顺承。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弟子规》第一章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孝敬父母的感悟。

2. 答案示例:通过学习《弟子规》第一章,我明白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时刻牢记这四句话,尽量做到言行一致,让父母感到高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孝道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仍需进一步探讨。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与父母共同讨论如何在家庭中践行孝道,将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付诸实践。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孝道的经典故事,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2. 板书设计中的内容呈现。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父母呼应勿缓教案

父母呼应勿缓教案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父母呼应勿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孝道精神和家庭责任感。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明白在家庭中应如何与父母相处,如何及时回应父母的需求,以表达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父母呼应勿缓”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及时回应父母需求的良好习惯。

3. 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孝道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父母呼应勿缓”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父母呼应勿缓”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家庭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做法。

4. 实践指导法:给出具体的实践建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节:讲解“父母呼应勿缓”的含义和重要性。

2. 第二节: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及时回应父母的需求。

3. 第三节: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做法。

4. 第四节:给出具体的实践建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5. 第五节:总结课程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家庭中的小故事,引出“父母呼应勿缓”的主题。

2. 讲解概念:详细解释“父母呼应勿缓”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及时回应父母需求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呈现几个典型的家庭场景,让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并及时回应父母的需求。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和做法。

七、教学活动1.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案例,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以及如何在家庭中践行“父母呼应勿缓”。

2. 实践指导:教师给出具体的实践建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及时回应父母的需求。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场景,练习及时回应父母的需求。

八、教学评价1. 小组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在小组讨论和实践中的表现,促进彼此的学习和改进。

2.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反思自己在家庭中的行为是否符合“父母呼应勿缓”的要求。

第四讲教案-“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by wei jin)

第四讲教案-“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by wei jin)

《弟子规》第四讲-“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讲课时间:二00九年八月一日地点:衡山路培训中心教学详案一开宗明义今天来了许多新朋友,有我的父母老师、同学同事、朋友邻居,说实话,有为人父母的的,有当老师校长的,你们来看看我们这个弟子规义务学习营到底在干些什么?值不值得下次再来。

昔日的同学少年,今天已经为人父母,儿女绕膝。

从小读书,有没有一门课告诉我们怎么当父母的?我们为孩子设计了锦绣前程:一岁儿歌,两岁唐诗,三岁钢琴,四岁书法,几门外语,种种运动,学习一路领先、高中毕业出国,学业有成创份家业。

社会上各种早教班、补课班应愿而生,有教知识的,没有教真理的,五花八门让我们无所适从。

活到老学到老,但这个学习除了计划拿一个个文凭,有没有包括道德品格上的终生学习?在手忙脚乱中,我们遗憾、困惑、矛盾、争吵,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怕错过了教育的黄金期,同时又被现代升学、就职的压力、环境污染、让我们已经开始自己的孩子提前辗转反侧。

我们拿什么来爱孩子?我们拿什么来教孩子?至圣先师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板书)孔子老师讲的是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先后顺序,也是一个人学会做人的先后顺序。

先学会做人,学知识是最后一项。

现实社会则要求孩子“全力以赴去学文”,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的行为,最后培养出来的是“木材”?是“人才”?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而知识就像这棵树的枝干,拥有广博的知识使整棵树郁郁葱葱,累累硕果。

但如果一棵树的树干部分很细,枝干却过繁过茂,树干则难以承受枝干的重量,稍有风吹草动、天灾人祸整棵树便会有折断的可能。

《弟子规》是清朝秀才李毓秀先生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的对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板书)这本书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小班社会优质课教案《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小班社会优质课教案《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小班社会优质课教案《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

2.培养幼儿尊重父母、孝顺父母的品质。

3.帮助幼儿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二、教学重点1.让幼儿理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含义。

2.培养幼儿尊重父母、孝顺父母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帮助幼儿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2.引导幼儿理解父母的关爱和付出。

四、教学准备1.课件:关于父母关爱孩子的图片和视频。

2.玩具:小熊玩偶、家庭场景玩具等。

3.音乐:《感恩的心》等孝道歌曲。

五、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做亲子游戏,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2.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父母关爱孩子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感受父母的付出。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父母有多爱你吗?你们是如何孝顺父母的?3.讲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师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讲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含义。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我们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们应该如何做到?4.情景体验教师设置家庭场景,让幼儿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模拟日常生活场景。

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引导幼儿学会尊重父母、孝顺父母。

5.小组讨论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6.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践活动,如给父母捶背、端茶倒水等,让幼儿亲身体验孝道。

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师播放孝道歌曲《感恩的心》,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孝道的美好。

六、课后作业1.让幼儿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孝心,如给父母洗脚、帮忙做家务等。

2.家长协助幼儿完成孝道作业,共同记录幼儿的孝道表现。

七、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讲解、情景体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深刻理解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含义,培养了幼儿尊重父母、孝顺父母的品质。

弟子规教案02,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

弟子规教案02,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

一、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二、教学目的1、理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含义,并能初步诵读。

2、能用“哎”及时回答他人的呼唤,知道大人吩咐的事情不偷懒。

3、在生活中,懂得尊重父母和身边的人。

三、教学过程(1)温故导入1、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吗?哪位同学可以背出来?2、总叙部分有一句话:首孝悌,也就是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今天我们就学首先要做到的第一点:入则孝。

(2)理解入则孝入:在家入则孝就是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

(3)学习理解内容1、老师带读经文两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理解经典原文①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父亲和母亲应:答应。

应声回答勿:不要父母呼唤我们,我们应该及时答应,不要缓慢答应。

为什么要【应勿缓】?「应勿缓」表示一种恭敬。

假如父母叫到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这样就没有恭敬心。

而孝一定要体现在一个敬字上,孝敬,你没有敬父母这种心,怎么能说有孝心?所以,应勿缓也是一种孝敬。

讨论一下,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小朋友可能会做出什么反应?1)抱怨:老是叫叫叫,弄得游戏都输了,烦死了。

「如果你是父母,你听了高不高兴?」2)不回答,或者懒洋洋,很敷衍。

3)很积极,妈妈,请问有什么事情吗?(一般来说,爸爸妈妈叫我们大多有事情)哪种小朋友做得比较棒?小朋友们以后都会成为爸爸妈妈的,你们希望以后的孩子怎么对待你们呢?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生答)游戏:我喊你答。

教师:我现在做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喊你名字的时候要赶快答应?教师小结:集体喊、过渡到个别喊。

(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回答得真快啊等等)②父母命,行勿懒。

缓:缓慢、迟缓命:命令。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行:行动、行为、做事父母交代的事情,要马上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为什么要【行勿懒】?父母是对我们恩德最重的人,父母需要我们做点什么的时候,我们懒懒散散的,是很伤父母的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不但有,而且远远超胜,更不可思议。如虚云老和尚,他为报答亡母深恩,吃尽了千辛万苦:首先三步一拜,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以此功德,回向母亲早脱轮回。在这个过程中,他两次冻僵在冰雪中,感得文殊菩萨化身救他脱险,三年后才到五台山。后来又念未见母亲现身,不知是否离苦得乐,他又在阿育王寺拜佛陀舍利、燃指供佛,一心求见母亲一面。结果一天在梦中见母现身,得知母亲已转生净土。
(5)奶奶晕倒,为什么呢?孝孝最后怎么做的?(奶奶珍藏的靴子,就是想唱主角,没有靴子,奶奶唱不成主角。爷爷教导孝孝,让他认识到自己想当组长为大家服务,但没经奶奶同意,把戏靴当交易,就不对。最后,他终于帮奶奶找到靴子。)
3)出示内容: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4)读偈颂:
(1)范读;
(2)仿读(教读);
以这种伟大的行持报父母之恩,在儒教中很难见到。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应以礼承事;死后,要以礼埋葬,并于逢年过节时,以礼祭奠。所以,他们对父母的报恩仅限于此。然佛教可谓更上一层,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让父母彻底离苦得乐,才成就了真实的孝道。
在佛教中,一个人要想往生极乐世界,首要条件就是:“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可见,“孝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善法。要了解孝,就应深入佛经,像《父母恩重经》、《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都可以称为“佛门孝经”,经中详细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做儿女的应如何报答父母深恩。佛陀还亲口说:“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因此,人想学道,孝顺非常重要。
(2)孝孝起床后,怎么问候爷爷奶奶的?爷爷教导孝孝什么呢?(孝孝先问候早安。爷爷告诉他不早了,教导他:长辈呼唤我们的时候,要及时应答;奶奶很辛苦,要多帮助奶奶干活。)
(3)孝孝想帮助奶奶吗?他怎么帮的呢?(孝孝想帮奶奶,但他周末的活动都计划好了,没有时间,小宠哥用树枝变出一个孝孝帮助奶奶。)
(4)孝孝让能干的树枝孝孝留在家里帮助家里人,他自己做什么去了呢?(他去捡垃圾,踢足球。)
第期第课时
日期:
备课人:
签到学生数:
教学课题:孝敬父母
教学内容: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教学目的:教育孩子对父母呼唤和命令应勿缓、勿懒。
教学重点: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1.组织教学(见上课流程):见附录
2.复习检查:
1)分享上节课布置的《弟子规》行为实践作业完成情况;
2)抽背《弟子规》(背的好的可获‘读经奖’)
小时候父母娇惯你,喊多久都不应一句,即使回答,也是恶狠狠地说:“干嘛!什么事?”没有一点恭敬和孝心,长大以后自然对谁都不理不睬。因为父母是最亲的,他的呼唤你都不应,那到了单位或面对亲友时,更不会恭敬对待了。所以,儿时的教育很重要,它导致了每个人在修养上的差别。表面看这只是一般的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难以做好。所以,现代人和古人相比,确实特别差,而且是点点滴滴都差!
(7)中秋节孝孝家发生什么事?孝孝的姑姑回来了,奶奶很高兴。儿女长大,会离开父母身边。但还是应该常回家看看。
(8)小宠哥怎么解释“父母呼应勿缓”的?(父母长辈叫我们的时候,不仅要立刻答应,更要体现出我们对长辈的关心和尊重。)
引入二:
由视频《中华弟子规(杨淑芬总监制)第12集:一双戏靴》(共22分钟,小班可分段播放10分钟至问题(3),再播放结束)引入这节课的内容。
【互动】如果是奶奶呼、爷爷呼、叔叔呼、老师呼……我们怎么办呢?
父母命行勿懒:答应帮爸爸妈妈做的事不可以拖拖拉拉,答应了要马上去做;提示家长也要首先做到这条,这样孩子们才会心服口服。
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或许有人问:“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后世有《二十四孝》等许多故事。可这孝顺之举,佛教有吗?”
(5)树枝孝孝帮助奶奶补衣服、提菜篮子,奶奶高兴吗?奶奶奖励他点心,但奶奶后来摇头,不什么呢?(奶奶先高兴,但觉得他不说话,说他憨憨的,很可爱。后来他吃完点心,也不和奶奶多说话,所以,奶奶摇头。)
(6)孝孝听到奶奶和姑姑的电话,他想到什么呢?(奶奶并不需要什么中秋节的礼物,她更高兴看到女儿回家,但她更体谅女儿。孝孝悟到:其实父母呼应勿缓,是对长辈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尊敬;树枝孝孝虽然帮助奶奶干活,但根本没关心过奶奶,也不是发自内心。孝敬奶奶不能让别人代替。)
问:
(1)孝孝想当小组长,所以他对同学特别热情,他做的对吗?(不对,应该家里和学校表现一样。)
(2)他把奶奶的戏靴搞丢了一只,这时同学要他帮助,他选择了帮同学还是找靴子?他做得对吗?(他选择去同学家,不对。)
(3)他有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
(4)他没经奶奶同意,就又把奶奶的戏靴借给同学玩,他对吗?
3.新课进行:
1)出示课题:孝敬父母
2)引入一:
由视频《中华弟子规(杨淑芬总监制)第11集:应答的礼节》(共22分钟,小班可分段播放15分钟至问题(5),再播放结束)引入这节课的内容。
问:
(1)奶奶赶早买菜回来,看到孝孝,怎么想的?后来拿着葡萄喊孝孝,进入他的房间后,奶奶为什么摇头?(奶奶刚开始以为孝孝没有睡懒觉,夸奖他早起。准备奖励他一串葡萄,奶奶唤他时,他没应声,孝孝没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奶奶进入房间,发现孝孝又睡下去了,所以摇头。)
而孝顺方式,佛教的与世间的有很大不同。佛经云:“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也。”意思是说,以金银财宝、饮食衣物供奉,不能圆满报答父母的恩德,唯有引导他们行持正法,才是真正报答了双亲之恩。有些道友以前常让父母不高兴,也做了让他们伤心的事,现在懂佛教的道理后,就应该行持善法,并把善根回向给他们——这是我们的报恩之举,是最圆满的!
(3)品读。
5)讲偈颂: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即停下手里的事情,快步走到他们面前,问:“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除了“父母呼,应勿缓”,还要“师长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
我们儿时都做过孩子,那时,是不是父母一叫就答应呢?恐怕很多人不是。尤其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当宝贝一样疼爱,这让孩子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像很多大学生,不会洗衣服,别人叫也不吭声;再大一些,不懂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这都与儿时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