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翻译示例汇总(4-5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笔记及习题(商务翻译)【圣才出品】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笔记及习题(商务翻译)【圣才出品】

第14单元常用文体翻译(商务翻译)14.1 复习笔记一、品牌和广告的翻译1. 品牌商品的品牌的翻译要采用灵活对等的方法,具体建议如下:(1)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异。

商标和品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对于同一品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意象联想。

例:紫罗兰男装:Pansy Men’s ClothingPansy在英文中表示“女性化的男人”,所以,除非该商品针对的是这一特别的销售群体,否则的话,这样的译名会让消费者极为反感。

(2)选词注意联想效果。

例:Benz奔驰(联想性能与速度)Rejoice飘柔(联想使用效果与美感)Coca-Cola可口可乐(联想口感与心情)Goldlion金利来(联想财源滚滚来)(3)将直译、意译、音译三种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烘托商品的主题。

例:Colgate高露洁(牙膏)Welcome惠康(店名)Sprite雪碧(饮品)Whisper护舒宝(卫生巾)Nike耐克(运动鞋)Canon佳能(照相机)2. 广告广告的功能被可概括为AIDMA原则,即Attention(唤起注意),Interest(引发兴趣),Desire(激起购买欲望),Memory(进入消费者记忆中),Action(促使行动)。

(1)广告的英语语言特征①用词凝练新颖,有修饰渲染倾向。

例:Rossini Watch: Time always follows me.【译文】罗西尼表:时间因我存在。

②多用并列句,少用主从结构。

并列结构读起来亲切自然,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例:Easy to use.Easy to clean.Easy to assemble.好用。

易于清洗。

方便组装。

③频繁使用疑问句和祈使句疑问句要求读者对问题作出回答,易激起共鸣;祈使句具有明显的劝购导向作用。

Arthritis pains? All you need is Bayer Aspirin!【译文】您正在忍受关节炎的痛苦吗?拜耳阿司匹林使您药到痛除!Sprite: Obey your thirst.【译文】雪碧:服从你的渴望。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翻译的文采篇)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翻译的文采篇)

第4章翻译的文采篇4.1 复习笔记一、各家观点1. 傅雷:“神似”。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2. 思果:“翻译为重写”。

不会写中文而要把外文译成中文,等于没有米还要煮饭。

上述两种观点说明了翻译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和重要性。

3. 鸠摩罗什:注重译文语言的精美,“天见人,人见天”在言过质,采用了僧睿的译文“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4. 严复:“信、达、雅”。

他的译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被认为“足与周秦诸子相上下”。

5. 林纾:译笔精湛,颇具马、班、韩、柳的神韵和传统文学的风采。

深厚的古文素养,无与伦比的写作才华,写就了中国翻译史上精彩的译文。

6. 许渊冲:翻译的“优势论”“竞赛论”。

强调如何把译文写得更好,甚至可以超越原文。

7. 辜正坤:强调英译汉中注重译文文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如何达到译文的文采性1. 对原文深刻的洞察理解,要体现原文的风格。

要准确、流畅地表达原文作者的思想,使读者发生兴趣,能够理解和接受。

2. 文采来自译者较高的艺术修养,即译者的文才、才华。

(1) 译者掌握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的能力;(2) 译者遣词造句、修辞达意的能力;(3) 文采:译文的语言经过修饰,能切当地、艺术地表达思想感情,富有美感;(4) 文采的主要特点:艺术表达力强,具有审美效应,是增强译文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3. 积累语言材料(1) 语言材料主要指词汇。

词汇丰富是语言丰富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了丰富的词汇,遣词造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提笔行文,才会随意生姿。

(2) 向优秀作品学习语言。

现代的、古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经典作品。

精美的成语、典故、警句、妙语,都能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增添我们写作、翻译的文采。

4. 要善于锤炼语言(1) 分寸感:译者的语言灵敏度强,能够精细入微地辨别词义,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

(2) 准确:准确是文采的前提,是掌握分寸感的具体表现。

①语言准确,首先用词要求准确。

准确地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选用词语要褒贬恰当。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第1章 翻译的技巧篇(第5节)【圣才出品】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第1章 翻译的技巧篇(第5节)【圣才出品】

1.5 倒译和顺译⊙倒译Ⅰ. 词或词组倒译1. consul general【译文】总领事【解析】consul general翻译为总领事,符合汉语的表达和语言风格。

2. letters patent【译文】特许状,利证3. court-martial【译文】军事法庭4. from time immemorial【译文】自远古以来5. God Almighty【译文】万能的神(上帝)6. the bride elect【译文】待嫁的新娘7. Miss Fang【译文】方小姐8. Mr. Stevenson【译文】史蒂文森先生9.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译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0. tough minded【译文】意志坚强的11. heart-warming【译文】暖人心的12. well-conducted【译文】行为端正的13. ill-tempered【译文】脾气不好的14. northeast【译文】东北15. southwest【译文】西南16. East China【译文】华东17. all Party resolutions【译文】党的一切决议18. every student of the class【译文】班上每一个学生Ⅱ. 句子倒译1. They were sons of the men who had left their homes and taken to the mountains with their broad swords by their side.【译文】他们都是那些抛妻别子、身带大刀进入深山的好汉们的后代。

2. Reason was the sole guide that Mr. Johnson accepted in his quest.【译文】约翰逊先生在探索时,说理是他接受下来的唯一指导原则。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翻译写作篇)【圣才出品】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复习笔记(翻译写作篇)【圣才出品】

第8章翻译写作篇8.1 复习笔记一、汉语的表达优势和行文特点1.精炼简约汉语文章的这一特点,与汉语词汇的特点有关。

(1)词本身没有形态变化,即它没有性、数、格、时态这些形式上的变化。

如“你去”、“我去”、“今天去”、“明天去”,都是一个“去”,词的语音和书写都没有发生变化。

(2)语词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许多单音节和双音节的词一经重叠,即表示另外的意思,词性也可能发生变化。

如“人——人人”、“说——说说”、“高兴——高高兴兴——高兴高兴”等。

(3)许多双音节词还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节缩,并不影响原来意思的表达。

如“无(执)照经营”、“毫不利(自)己,专门利(他)人”;“供(应)需(求)见面”等。

(4)大量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格言等,以极少的文字包容了大量的信息。

如“负荆请罪”、“叶公好龙”等。

2.富于意象所谓意象,即感情与形象的有机结合。

如“木欣欣以向荣,风飘飘而吹衣”、都能构成鲜明的意象美。

汉字独特的形声构成,是汉语富于意象的重要因素。

3.中文思维导致汉语文本独特的语言结构和形式要素。

中文思维有“象性原则”、“并置原则”、“对偶原则”、“殿后原则”,“铺排原则”、“凝练原则”和“协律原则”。

从翻译的角度看,直接对译文写作有影响的有:(1)并置原则汉语写作中常有“叠言”、“叠句”、“叠章”的语言形式。

作者通过“并置”的语句,创造意象纷呈、语义丰满、语势张扬的叙述话语。

如,“诚信是…;诚信是…”,不仅有声有色地强化了文意,同时还把文意展示为一个细腻、立体的意脉网络,见出才华和文采。

(2)对偶原则强调词性、词义的相反相成。

在写作上,最典型的就是骈体文和近体诗的写作,它们都要求对仗,并形成了严格的规范。

这种对偶句式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在写作中我们有了上句,往往下意识地就生带出下一句来。

翻译到顺手处,译者自然也会写出这种句式。

(3)凝练原则中国人讲究“炼字”、“炼句”、“炼篇”、“炼意”,讲究“推敲”,林语堂认为,汉语的单音节性“造就了极为凝练的风格”。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笔记及习题(句子翻译)【圣才出品】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笔记及习题(句子翻译)【圣才出品】

第4单元句子翻译4.1 复习笔记一、长句处理1. 顺译法顺译法就是英语长句所叙述的内容逻辑和顺序与汉语的表达相一致时,可以直接按照原文顺序翻译。

采用顺译法的通常情况是:句子中的动作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发生的,或者每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例:Not to mention the solemnity with which it (the Irish Party) talks old fashioned nonsense which it knows perfectly well to be a century behind the times.【译文】不消说,爱尔兰党还有一个习惯,爱郑重其事地谈论一些陈腐荒谬的东西,尽管他的心里明明知道那些东西都是落后了一百年的。

【分析】这个句子为复杂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译者采用了顺译法,即按照原文次序,不改变主句在拒收的位置,把定语从句以及它所带的从句随后译出来。

2. 逆译法英语和汉语的表达顺序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时,需要采取逆译法,并且要根据情况,按意群来进行全部倒置或部分倒置。

例:To him there is something divine in the sympathetic indulgence she (Nala)substitutes for the angry disgust with which one of his own country women would resent his supposed condition.【译文】要是一个英国女人看到他真是像他所假设的那么烂醉,他就会对他又恼怒又厌恶,而娜拉给他的却是同情的宽容,他在这中间看出了一点神圣的品质。

【分析】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定语从句,要用顺译法很是困难,因此用倒译法来处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3. 拆分法拆分就是将英语长句“化整为零”。

其关键就是要按照原句的意群,采取切断的办法将原句分成一个个分句,再顺译全句。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第1章 翻译的技巧篇(第3、4节)【圣才出品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第1章 翻译的技巧篇(第3、4节)【圣才出品

1.3 实译与虚译⊙实译1. Again, therefore, she applied herself to the key, and after moving it every possible way, for some instants, with the determined celebrity of hope’s last effort, the door suddenly yielded to her hand.【译文】因此,她又搬弄钥匙。

她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果断利索地朝各个方向拧了一阵之后,柜门忽然打开了。

【解析】apply和yield两个动词表示的都是抽象概念,译文采取化抽象为具体的办法,将他们分别翻译为“搬弄(钥匙)”和“(柜门)打开”,使得译文更加确切、自然。

2. Mark his professions to my poor husband. Can anything be stronger?【译文】你听听他对我那可怜的丈夫说的话。

还有比这更肉麻的吗?【解析】从前文来看,伪君子埃利奥特给史密斯先生写信时,说了些廉价吹捧的话,听起来十分肉麻。

译文将strong具体化,译成“肉麻”,符合原文的情境。

3. Wisdom prepares for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 【译文】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

(包惠南译)【解析】wisdom原来的词义为智慧,folly原来的词义为愚蠢,此处分别翻译为聪明人和愚蠢者,句意更加通顺。

4. In line with latest trends in fashion, a few dress designers have been sacrificingelegance to audacity.【译文】有些时装设计师为了赶时髦,舍弃了优雅别致的式样,而一味追求袒胸露体的奇装异服。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翻译的技巧篇)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翻译的技巧篇)

第3章翻译的技巧篇3.1 复习笔记一、翻译技巧1. 概述:翻译技巧说到底就是对语言差异的“灵巧”处理,是译者熟练而巧妙地运用各种翻译手法,完美地表达思想内容的技能,它可以在长期反复的“操作训练”中为人所掌握。

2. 基本方法:拆译、词性转译、精简、增补、倒置、反译、虚译和实译、词语褒贬翻译、被动式翻译、数字倍数翻译等。

这些翻译技巧在同一个句子中互相穿插,互为补充。

二、拆译1. 原因:中英句法不同英语:句法连绵,一个主句可以与众多的修饰词组、短语、从句共同组成;汉语:句法短促,从容不迫。

2. 从译文比较看拆译译文的语言形式必须符合译文的语言习惯。

由于中英句法不同,因此应将原文打破重组,或抽词拆译、或抽短语词组拆译,要避免“上下三十六根牙齿嚼不烂”的“翻译腔”。

原文语言中最习见最自然的表现法,在译文中也必须用译文语言中最习见最自然的表现法来翻译,例:He crashed down on a protesting chair.【生硬译文】他猛然坐到一张吱吱地发出抗议声的椅子。

【自然译文】他猛然坐到一把椅子上,椅子被压得吱吱作响。

【评析】在英文中“protesting”可以直接修饰后面的词,直翻成汉语“抗议”是行不通。

因此应展开联想,将这类词所含的内容从句中拉出来,单独加以表述。

在汉语中用拟声词表达自然生动,因此“吱吱作响”是最自然的表达。

3. 长句拆译原因:中文表述无法按照其英文句法展开。

中文最忌讳的是长长的一句话中间不带一个标点符号,非拆不可。

例:They represented a worthy beginning to the reshaping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ept of collective effort in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译文】这个宣言和行动纲领表明了一个可贵的开端,那就是在国际和国家经济发展方面,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同心协力的新概念。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2-3章)【圣才出品】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2-3章)【圣才出品】

杨⼠焯《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2-3章)【圣才出品】第2章⽂化翻译2.1直译1.But it was enough to affect me then,who was but a young sailor,and had never known anything of the matter.【译⽂】我不过是个第⼀次出海的⽔⼿,对海上的事情⼀⽆所知。

2....he rose immediately,for he swam like a cork.【译⽂】可是他⽴刻浮出了⽔⾯,因为他游起泳来,像⼀个软⽊塞。

【解析】译⽂跟原⽂对等翻译,将愿我能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

3.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译⽂】情⼈眼⾥出美⼈。

4.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译⽂】盲⼈国⾥,独眼⼈称王。

5.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some fire.【译⽂】⽆⽕不⽣烟。

【解析】原⽂通俗易懂,直接译出原⽂意思即可。

6.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译⽂】花豹岂能改变⾝上的花斑?7.Time is money.【译⽂】时间就是⾦钱。

【解析】原⽂通俗易懂,直接译出原⽂意思即可。

8.Give him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 a mile.【译⽂】得⼨进尺。

9.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译⽂】⼼有余⽽⼒不⾜。

10.Seeing is believing.【译⽂】⽿闻为虚,眼见为实。

11.What’s done is done.【译⽂】⽊已成⾈。

12.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译⽂】两雄相遇,其⽃必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翻译的文采篇4.1复习笔记一、各家观点1.傅雷:“神似”。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2.思果:“翻译为重写”。

不会写中文而要把外文译成中文,等于没有米还要煮饭。

这都说明了翻译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和重要性。

3.鸠摩罗什:注重译文语言的精美,“天见人,人见天”在言过质,“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4.严复:“信、达、雅”他的译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被认为“足与周秦诸子相上下”。

5.林纾:译笔精湛,颇具马、班、韩、柳的神韵和传统文学的风采。

林纾具有深厚的古文素养,因此具有无与伦比的写作才华,写就了中国翻译史上精彩的译文。

林纾能以自己的“文心”洞悉西方文学作品的“文心”6.许渊冲:翻译的“优势论”、“竞赛论”。

强调如何把译文写得更好,甚至可以超越原文。

7.辜正坤:强调英译汉中注重译文文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汉语:描写性特强的语言;汉语多华丽修饰语,汉语言文字先天地就在艺术表达上更富于表现性,更具美感性。

(2)英语:逻辑性特强的语言,印欧语要少华丽修饰语。

(3)英译汉——简→繁;归化还原增色法:可近似程度地将英语的本色罩上汉语的浓妆。

汉译英——繁→简;归化还原减色法:可近似程度地将汉语的华丽色彩淡化为英语本色。

“归化还原增色法”:译者根据原语作品和译语作品所处时代、区域、读者对象、翻译目的、审美需求等若干因素,灵活地采取使译入语更加生动、富于文采的译法。

二、如何达到译文的文采性1.对原文深刻的洞察理解,要体现原文的风格。

要准确、流畅地表达原文作者的思想,使读者发生兴趣,能够理解和接受。

2.文采来自译者较高的艺术修养,即译者的文才、才华。

(1)译者掌握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的能力;(2)译者遣词造句、修辞达意的能力;(3)文采:译文的语言经过修饰,能切当地、艺术地表达思想感情,富有美感(4)文采的主要特点:艺术表达力强,具有审美效应,是增强译文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3.积累语言材料(1)语言材料主要指词汇。

词汇丰富是语言丰富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了丰富的词汇,遣词造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提笔行文,才会随意生姿。

(2)向优秀作品学习语言。

现代的、古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经典作品。

精美的成语、典故、警句、妙语,都能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增添我们写作、翻译的文采。

4.要善于锤炼语言(1)分寸感:译者的语言灵敏度强,能够精细入微地辨别词义,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

(2)准确:准确是文采的前提,是掌握分寸感的具体表现。

①语言准确,首先用词要求准确。

准确地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选用词语要褒贬恰当。

②句式准确。

语言的句子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a.长句严密、精确、细致;短句简洁、明快、有力;b.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散句形式多样,富于变化;c.陈述句语气平稳;疑问句语气强烈;祈使句用来表示要求和希望;d.感叹句用来抒发强烈的感情。

(3)适度:修饰必须适度。

不可不分文体、不分场合,可以乱用、滥用修饰。

锤炼语言要反复修改,求简洁之美。

做到精益求精,臻于完美。

三、巧用中国古代诗文典籍词语、句法1.概述:(1)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文作为一种承载体,对继承传统文化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现代汉语语体中,它的词语和部分句法仍然十分活跃;(2)使用文言文词语和句法必须看文体、场合,即,必须是浅显畅晓,切不可用上那些艰深晦涩、诘屈聱牙的词句来故弄玄虚,食古不化。

2.古词语的引用She set what was conceded to be the finest table in White House history.Sometimes she wondered whether the President really appreciated the food.He wolfed it down with such incredible speed.【译文】她的食谱据说是白宫历史上最讲究的。

不过胡佛吃饭时总是那么狼吞虎咽,他的夫人有时怀疑总统是否会食而不知其味。

(王宗炎译)【评析】译文加粗部分出自《大学章句》,原文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巧妙地套用了其中一句。

虽是古词语,但并不艰涩难懂。

在此处又符合语境,用得恰到好处。

3.古文笔法的运用Some fishing boats were becalmed just in front of us.Their shadows slept,or al-most slept, upon the water,a gentle quivering alone showing that it was not complete sleep,or if sleep,that itwas sleep with dreams.(Mark Rutherford)【译文】眼前不远,渔舟三五,凝滞不前,樯影斜映水上,仿佛睡去,偶尔微见颤动,似又未尝熟睡,恍若惊梦。

【评析】译文运用古文笔法来描写景色,意境深远。

这种笔法模仿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笔法。

而意境又令人联想到《题金陵渡》中的:“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作为一个优秀译者,不仅应该多学习中国古典文化,还应学着使用,让译文更入味。

4.钱钟书古文译法赏析(1)概述:文学翻译的“化境”说“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管锥编》)(2)钱钟书译文Not too slender nor too stout,but the mean between the two.【译文】美人不太纤,不太浓,得其中。

【评析】虽是短短的一句话,但却见译者的文学功底。

“得其中”三字译得妙极。

中国战国楚辞赋家宋玉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汉文学家傅毅也曾赞美人道:“红颜呈素,蛾眉不画,唇不施朱,发不加泽。

”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在《洛神赋》中说:“裱纤得中,修短合度。

”钱钟书的译文正是从这里化解而来。

三个小分句句末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很明显,钱钟书的这句译文正是从这里化解而来的。

四、巧用汉语四字格词语1.概述:四字格是中国语言艺术的结晶,它是中国古典文籍中重要的叙事表情形式。

“四字格”词组涵意深刻,构型短小,生命力旺盛,表现力强。

分类:(1)汉语成语,因袭定型,词序固定,不能随意拆散或组合;(2)普通词语,结构松散,可以根据一定的语境灵活组合。

内容:“四字格”词组言简意赅;形式:整齐匀称;语音:顺口悦耳。

但要注意的是,原文语言正规、行文流畅,尤其是在使用对偶、排比和平行结构等情况下,我们可用四字格来传达原文的语言效果。

在译文中运用四字格时,我们还必须充分考虑到感情色彩、语言特征、人物塑造等方面。

2.使用“四字格”词组的语言优势(1)有助于笔墨经济,以少胜多在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的前提下,恰当采用,译文就显得凝练、贴切,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例:With ten years of Sorbonne and the prospect of a Nobel,Pierre was a rising star in the galaxy of scientists.【译文】皮埃尔·居里在索邦大学任教十年,并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金,因而在科学界名流中是后起之秀。

【评析】若将英文原文“a rising star“译为“正在成长的名家”,译文不免显得啰嗦,而且缺少文学性。

(2)有助于译文通顺流畅,雅俗交融原因:英汉表达习惯迥然不同,对号入座的死译,常违反汉语表达的“约定俗成”因此,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和关联,恰当运用“四字格”,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Wartime Marseilles was such a bubbling stew of political double-dealing,financialcorruption,racial and nationalist crisscrossings,refugee agonies and tragedies,and Mediterranean finagling dating back to Phoenician times,that compared to Gaither's daily grind, melodramas and spy yarns paled.【译文】战争年头的马赛本来就已成一锅上下翻腾的大杂烩:政治上狗苟蝇营,钱财上的巧取豪夺,种族和国籍的混淆纠缠,离乡背井的难民们的苦难和悲剧,以及从腓尼基人时代以来就已盛行在地中海沿岸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所以和盖瑟的例行公事相比起来,什么离奇曲折的剧情和阴险诡谲的故事都要黯然失色。

【评析】若翻译时遵照原文译成参差不齐的二字、三字、五字或六字词组,那么译文的表达效果就必然要逊色得多。

译文中用了大量的描写性的四字格,既忠于原文,也显得异常生动,最大程度地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风格。

(3)有助于译文生动活泼,形象鲜明。

原因:“四字格”成语很多是凭借一定的积极修辞手段而构造的,以实指虚,具体生动,形象鲜明。

运用恰当,有助于再现原文的语感、情态和形象,增加译文的感染力。

Many men have recognized the similarity of plants to the behavior of animals,and have dreamed wistfully,but forlornly,upon some method or source of rejuvenation such as Ponce de Leon sought in the Fountain of Youth several centuries ago.【译文】许多人认为,植物的习性与动物相似,于是梦寐以求地去探求什么“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就像数百年前彭斯·德·利昂在青春泉祈求仙水一样,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

【评析】“wistfully”原义为“渴望地,向往地”,译文将其译成“梦寐以求地”。

“forlornly”原义是“没希望地”,译文将其译成“竹篮打水”。

又将“method or source of rejuvenation”译成“‘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否定态度,这样的语言表达有感染力。

(4)提高译文语言的整齐匀称和韵律感原因:绝大部分“四字格”词组中,四个字音节清晰,富于变化,连续运用时,形成对仗,琅琅上口,抑扬顿挫,起落跌宕,十分和谐,具有语音上的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