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中内指南——泄泻

中内指南——泄泻

4、肝气乘脾证ຫໍສະໝຸດ 证候:泄泻腹痛,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 紧张而诱发,腹痛即泻,泻后痛缓;平素 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 舌象:舌苔薄白或薄腻。 脉象:细弦。 病机:情志不畅,肝失调达,横逆乘脾, 脾运无权。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方解:白术10g——健脾补虚 白芍15g——养血柔肝 陈皮10g——理气醒脾 防风10g——升清止泻 加减:肝体过虚——加当归、枸杞 肝用不足——加柴胡、青皮 脾虚明显——加茯苓、扁豆
鉴别诊断
1.痢疾:二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
脓血便 泄泻 无
腹痛 有,伴肠 鸣
排便 通畅
危证 极少见
痢疾

有,伴里 急后重
滞下不爽, 虚坐努责
可见
*里急后重指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为三大主症。
2.霍乱:二者均有大便稀薄。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 发病特点:①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 ②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亦有少数 病例不见腹痛而专为吐泻者; ③所泻之物多为夹有大便的黄色粪水,或如米泔 而不甚臭秽,常伴恶寒、发热; ④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筋失濡养而 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 目眶凹陷,指螺邹瘪,汗出肢冷等阴竭阳衰之危象。 ⑤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泄泻仅以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粪质稀薄,便次频多, 其发生有急有缓,且不伴有呕吐。
三阴交
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 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 内腑”之意。
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
配穴加减: 寒湿困阻者,加脾俞、阴陵泉; 湿热蕴肠者,加合谷、下巨虚; 饮食停滞者,加中脘、建里; 肝气乘脾者,加期门、太冲; 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 肾阳虚衰者,加肾俞、命门、关元。

2012泄泻诊疗方案

2012泄泻诊疗方案
三、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主症积分减少≥90%。
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主症积分减少<90%、≥67%。
(1)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2)敷贴疗法
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伤食泻方:丁香、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
脾虚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
有效: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改善及脱水体征好转。理化指标好转。
无效:大便次数未明显减少,脱水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其他临床症状也多无改善或加重。理化指标未正常或加重。
(2)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①风寒泄泻: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
②湿热泄泻: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③伤食泄泻:清胃、清天河水、运八卦等。
④脾虚泄泻:揉外劳宫、清补大肠、清补脾、补脾等。
⑤脾肾阳虚泄泻:揉二马、揉外劳宫、清补脾、平肝等。
手法频率约150-200次/分,每日操作1次。
3.外治法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2)中药煮散剂
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采用儿科散剂治疗,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去渣服。
2.推拿治疗
(1)小儿推拿法
①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急性肠炎中医药治疗方

急性肠炎中医药治疗方

急性肠炎中医药治疗方急性肠炎中医药治疗方1、肠胃湿热型急性肠炎肠胃湿热: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淆数或滑数证候分析:肠胃湿热,多见夏季,暑热夹湿,损伤脾胃,内扰胃腑,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肠中有热,湿热蕴蒸胃肠,则泻下急迫;湿阻中焦,气机不利则腹痛阵作;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证。

治法:清化湿热,调理肠胃。

清热化湿理气止泻方药: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叶10克、生甘草6克。

药中葛根、金银花解肌清热,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茯苓、车前子健脾利湿;扁豆、荷叶清暑化湿;甘草甘缓和中止痛调和诸药。

如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理气缓中;呕吐剧者,可先服玉枢丹以辟浊止呕;夹食滞者,宜加神曲、麦芽、山楂等消食之品。

2、寒湿阻滞型急性肠炎寒湿阻滞:呕吐清水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灞。

证候分析:夏秋之交,贪凉露宿,寒湿侵体,寒邪秽气,郁遏中焦,脾胃乃伤,则见呕吐、泻下清稀或清水样便;若寒湿内盛,脾胃气机不畅,则腹痛肠鸣,若邪束肌表,营卫不和,则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苔白腻,脉濡或浮,为寒湿蕴阻之象。

治法:散寒除湿和中止泻方药:藿香10克、大腹皮10克、白芷10克、紫苏10克、茯苓12克、清半夏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生姜5克、甘草6克。

方中藿香、紫苏、川厚朴祛邪化浊,半夏、陈皮、茯苓、大腹皮和胃降逆;白芷、紫苏辛温解表。

加减:恶寒发热者,可加荆芥、防风;头痛,加羌活、独活;如有宿滞伴腹胀者,去白术,加炒六神曲、鸡内金消食导滞。

中成药:霍香正气水3、食滞胃肠型急性肠炎食滞胃肠: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气迫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尤误食腐蚀,或贪食生冷,暴饮暴食,致宿食内停,壅阻胃肠,气机失调,浊气上逆,而嗳腐酸臭;宿食下注,则泻下臭如败卵;若泻后腐蚀外出,则腹痛减轻;舌苔厚腻,脉滑是宿食内停之象。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泄泻病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泄泻病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泄泻病诊疗方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一、概述肠易激综合征( w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胃肠功能性疾病,是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腹泻或便秘常因精神或心理因素而加重,在中医属于“肠郁”、“泄泻”的范畴。

中医病名:泄泻病,西医病名:肠易激综合征。

二、诊断【西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年)。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1.排便后症状缓解。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

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筛选可评估的患者时,疼痛和(或)不适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

【辩证分型】1.肝郁脾虚证: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2.脾胃虚弱证:腹痛隐隐,胸闷不舒,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 脾虚湿盛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夹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1)心理治疗;(2)饮食调节;(3)药物治疗:①抗焦虑等药物治疗;②解痉止痛药物治疗;③止泻药物应用;④调节承肠道菌群药物治疗;⑤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治疗。

2.中医辨证治疗(1)肝郁脾虚证治法:抑肝扶脾;推荐方药:痛泻药方加减。

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苓、太子参。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舒肝丸等。

(2)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稀如水而势急但临床上所见泄泻,往往时急时缓,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

汉唐方书多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分类1.以发病脏腑分类和命名者——胃泄、脾泄、肾泄、大肠泄2.以泄泻的症状分类和定名——飧泄(泻下完谷不化)、溏泄(溏垢污浊)、鹜泄(澄澈清冷)、濡泄(泻下水多者)、滑泄(久泻不禁者)3.以发病的病因分类和定名者——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等历史沿革1.《内经》认为其病因有外感与风、寒、湿、热之不同,并夏季多发。

其发病与饮食失调、气候失宜有密切关系。

病位在大、小肠因于风——“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于寒——“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举痛论》)因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因于湿——“湿盛成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泄泻有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了有效的方剂:寒利——葛根汤;热利——葛根芩连汤;实滞——大承气汤;虚利——四逆汤。

3.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4.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对病因病机、病位、治法有更加明确的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之气为最”。

“凡以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中医辩证治疗泄泻

中医辩证治疗泄泻

中医辩证治疗泄泻
中医辩证治疗泄泻
洪某,男,55岁,初诊:诉患泄泻,半年不愈,每日泻5~6次,以晨起6~8点为甚,伴食少,倦乏,有胃痛史,舌苔白滑腻,脉细滑。

辨证:脾虚湿盛,命门火衰。

治法:健脾运湿,温肾固涩。

主方:七味白术散合四神丸。

党参,炒白术,茯苓,藿香,葛根,广木香,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炒肉豆蔻,甘草。

10剂,水煎服。

二诊:诉泄泻稍缓,但仍以晨起6~8点为甚,泄泻次数显减,舌苔薄白滑,脉细滑。

拟原方再进10剂。

三诊:诉泄泻大减,晨起6~8点泄泻亦不明显,舌苔薄白,脉细。

拟原方做丸料1剂。

西洋参片,茯苓,炒白术,藿香,葛根,广木香,甘草,炒补骨脂,炒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怀山药,砂仁。

合碾细末,蜜丸如黄豆大,早、晚各服30粒。

分析:《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张景岳又云:“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本案泄泻属脾胃虚弱,无力化湿,又兼肾阳虚弱,失于温煦,故其泄泻,五更为甚。

取七味白术散合四神丸,一健脾化湿,二温肾固涩,使脾胃健运,肾阳充足,泄泻自止。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部分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炎的患者。

一、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炎(ICD编码:K52. 905)(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l)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4~49-2008)。

泄泻(急性肠炎)临床常见证候寒湿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湿热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食滞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泄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 ~4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急性肠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急性肠炎)的患者。

2.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2)痢疾、伤寒、霍乱以及其他法定传染病;(3)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4)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知识讲解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知识讲解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

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1.寒湿证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甘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
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

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
1.寒湿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
页脚~~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