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泄泻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泄泻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泄泻的中医辨证和治疗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司,湿盛内阻,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范围】西医学中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食物中毒、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等以泄泻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外感湿邪,或汗出入水,或坐卧湿地,则寒湿内侵,困遏脾阳,脾失健运,或感受暑湿、湿热之邪,壅遏脾胃,下迫大肠,均可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小肠泌别失司,大肠传导功能紊乱,以致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并入大肠而发为本病。

2.饮食因素进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使脾胃受伤,或贪吃过量,食滞不化,宿食内停,损伤脾气,或恣食膏粱肥甘厚味,饮酒无度及嗜食辛辣香燥之物,致湿热蕴积于脾胃、肠道,或恣啖生冷瓜果等食品,寒食交阻,寒气客于胃肠,以上因素均可使脾运失职,升降失调,肠道泌别、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本病。

3.情志因素肝为刚脏,性喜冲和条达,若忧郁忿怒,精神焦虑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乘脾犯胃;或思虑过度,脾气受伤,土虚木贼,均可使气机升降失调,肠道功能失常,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形成本病。

4.脏腑虚衰调摄失宜,或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升运,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水谷不能腐熟,运化失常,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阻碍气机,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大肠遂成本病。

二、病机1.发病外邪致病和饮食因素引起的泄泻多起病急,呈急性发病,而情志因素和脏腑虚衰引起的泄泻多起病缓,呈慢性发病。

2.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

3.病性急性泄泻为实证,包括寒湿、湿热、食滞;慢性泄泻属本虚标实证及虚证,脾胃不足、命门火衰为本虚,湿邪为患是标,并夹它邪。

4.病势急性期属实证,以湿邪为主,久不愈由急转慢,慢性期属虚实夹杂及虚证,以脾胃虚弱、命门火衰为主,兼夹湿邪及其它邪。

2012泄泻诊疗方案

2012泄泻诊疗方案
三、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主症积分减少≥90%。
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主症积分减少<90%、≥67%。
(1)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2)敷贴疗法
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伤食泻方:丁香、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
脾虚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
有效: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改善及脱水体征好转。理化指标好转。
无效:大便次数未明显减少,脱水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其他临床症状也多无改善或加重。理化指标未正常或加重。
(2)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①风寒泄泻: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
②湿热泄泻: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③伤食泄泻:清胃、清天河水、运八卦等。
④脾虚泄泻:揉外劳宫、清补大肠、清补脾、补脾等。
⑤脾肾阳虚泄泻:揉二马、揉外劳宫、清补脾、平肝等。
手法频率约150-200次/分,每日操作1次。
3.外治法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2)中药煮散剂
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采用儿科散剂治疗,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去渣服。
2.推拿治疗
(1)小儿推拿法
①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泄泻病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泄泻病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泄泻病诊疗方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一、概述肠易激综合征( w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胃肠功能性疾病,是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腹泻或便秘常因精神或心理因素而加重,在中医属于“肠郁”、“泄泻”的范畴。

中医病名:泄泻病,西医病名:肠易激综合征。

二、诊断【西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年)。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1.排便后症状缓解。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

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筛选可评估的患者时,疼痛和(或)不适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

【辩证分型】1.肝郁脾虚证: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2.脾胃虚弱证:腹痛隐隐,胸闷不舒,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 脾虚湿盛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夹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1)心理治疗;(2)饮食调节;(3)药物治疗:①抗焦虑等药物治疗;②解痉止痛药物治疗;③止泻药物应用;④调节承肠道菌群药物治疗;⑤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治疗。

2.中医辨证治疗(1)肝郁脾虚证治法:抑肝扶脾;推荐方药:痛泻药方加减。

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苓、太子参。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舒肝丸等。

(2)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2024泄泻诊疗优化方案设计

2024泄泻诊疗优化方案设计

2024泄泻诊疗优化方案设计引言:泄泻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泄泻的诊疗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优化。

本文将设计一个2024年泄泻诊疗优化方案,以提供更准确、便捷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改善泄泻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建立完善的泄泻诊断流程首先,我们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泄泻诊断流程,以确保患者的诊断能够尽早地确定,提供相应的治疗。

该流程应包括以下步骤:1.患者病史采集: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泄泻持续时间、性质、频率以及可能的诱因等,以帮助确定泄泻的类型和原因。

2.体格检查:医生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肛门检查等,以发现可能的异常。

3.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肠道感染相关的病原体检测等,以帮助确定泄泻的原因。

4.影像学检查:根据需要,医生可以选择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结肠镜等,以进一步评估肠道的情况。

5.诊断确认: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医生应尽快确认泄泻的原因和类型,以便提供相应的治疗。

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基于患者的泄泻类型和原因,我们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1.对于急性泄泻患者,应优先考虑对症治疗,包括补充脱水、控制感染等。

此外,根据病原体的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对于慢性泄泻患者,应综合考虑病因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措施包括改善饮食结构、调节肠道菌群、消除炎症等。

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泄泻患者容易伴发一些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1.脱水预防:对于泄泻患者,特别是急性泄泻患者,应鼓励适量补充水分和盐分,以防止脱水的发生。

2.电解质紊乱处理:对于泄泻伴有明显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可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充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措施。

四、病情随访和效果评估为了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我们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定期的随访和评估。

本草纲目中药验方---8.急性胃肠炎

本草纲目中药验方---8.急性胃肠炎

本草纲目中药验方---8.急性胃肠炎8.急性胃肠炎本病以频繁的上吐下泻,腹痛为特征。

属于中医学中“呕吐”,“泄泻”,“霍乱”的范围。

多见于夏秋季节。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两类证型:脾胃寒湿证脾胃湿热证脾胃寒湿证突然发病,呕吐清水,泻下清稀粪便,气不甚臭,腹部冷痛,喜按,喜温,喜热饮,胸膈痞闷,或见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濡。

治宜芳香化浊,散寒燥湿。

· 单验方·方一香薷10克,厚朴10克,白扁豆15克。

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方二灶心土30克,香附15克,藿香3克,生姜2片,葱头2枚。

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方三蚕砂30--60克。

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 食疗方·方一生姜10克,茶叶15克。

水煎服。

方二白扁豆末,每服12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4次。

· 外治方·方一大蒜适量,连皮放热灰中煨热,去皮捣烂,用油纱布2层包裹,敷肚脐。

局部有烧灼感时去掉,每日1次。

方二胡椒9克。

研为细末,填满肚脐,外用胶布或暧脐膏固定,隔日更换1次。

方三白胡椒2份,肉桂1份,丁香1份。

共研为细末,每次取药粉1次。

据报道,治疗150例,95%的患者,均在用药1--2次后治愈。

脾胃湿热证突然发病,频繁呕吐,腹泻,吐物酸痛,腹泻黄色水样大便,或带粘液,气甚臭,肛门灼热,腹痛,心烦,口渴,小便黄,或伴有发热,舌苔黄腻,脉数。

治宜清热利湿,调理肠胃。

· 单验方·方一黄连3克,香薷8克,厚朴6克,白扁豆15克。

水煎2次,混事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方二苦参4.5克。

水煎服,每日2次,或用苦参粉,装入胶囊,每次服0.5克(干粉),每日4次,连服1--2天。

· 食疗方·方一明矾6克,研细末,煎在荷包蛋中服下(痢疾禁用)。

方二鲜马齿苋250克,取汁,每天分4次用温开水或糖水冲服。

· 外治方·方一栀子研为细末,鸡蛋清或水调成糊状,敷肚脐或两脚心,每隔12小时,把药膏取下,再加鸡蛋清或水,使之保持一定湿度,连敷3--4天。

中医对药治腹泻的方子

中医对药治腹泻的方子

中医治疗腹泻的方子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而有所调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方子,但请注意这仅供参考,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1. 四君子汤:
- 组成:白术、茯苓、半夏、甘草。

- 功效:健脾胃,固表止泻。

- 适应症: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

2. 黄连阿胶汤:
- 组成:黄连、阿胶、白术、甘草。

-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止泻。

- 适应症:脾胃湿热引起的腹泻。

3. 八正散:
-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川芎、炙甘草、大枣、生姜、大黄。

- 功效:调和脾胃,止泻健脾。

- 适应症:脾胃失调引起的腹泻。

4. 荆防败毒散:
- 组成:荆芥、防风、败酱草、黄芩、黄连、大黄。

-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泻。

- 适应症:湿热型腹泻,尤其是由湿热邪毒引起的。

请注意,中医药方需要根据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调整,最好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
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此外,如果腹泻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部分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炎的患者。

一、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炎(ICD编码:K52. 905)(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l)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4~49-2008)。

泄泻(急性肠炎)临床常见证候寒湿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湿热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食滞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泄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 ~4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急性肠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急性肠炎)的患者。

2.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2)痢疾、伤寒、霍乱以及其他法定传染病;(3)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4)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知识讲解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知识讲解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

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1.寒湿证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甘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
医诊疗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
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

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
1.寒湿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甘草等。

中成药:保济丸(口服液)、葛根芩连片、炎可宁片等。

3.食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

推荐方药:(1)保和丸加减(食积较重)。

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厚朴等。

(2)枳实导滞丸加减(积滞较重)。

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等。

中成药:保和丸、枳实消痞丸、金佛止痛片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和(或)凉血止痢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喜炎平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1)腹泻:选取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等穴位,可使用平补平泻法。

(2)腹痛:选取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其中太冲用泻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

(3)呕吐:选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其中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用泻法。

2.平衡针:可选取胃痛穴、腹痛穴。

(1)胃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寸)。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

手法: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2)腹痛穴:定位:此穴位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

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

视病情危重,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3.腹针:选取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

留针20分钟。

4.灸法:寒湿证选中脘、上脘温中止呕。

(四)其他疗法
1.中药外敷
(1)吴茱萸热奄包:吴茱萸200g加热,热度为患者皮肤可以接受为准,用治疗巾包裹后,外敷腹部,以寒湿证患者为宜。

(2)四黄水蜜外敷:大黄、黄连、黄柏、黄芩各200g,研细末过筛备用,用时取适量加蜂蜜调制成饼状,外敷腹部,以湿热证或食滞证患者为宜。

2.中药穴位贴敷
(1)寒湿证:苍术、白术各20g,吴茱萸5g,赤石脂l5g,石榴皮20g,丁香5g,肉桂5g。

上药晒干研细末过筛备用,取药粉1g,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脐中,纱布固定,夜贴晨取,1次/d,3d为1个疗程。

(2)湿热证:用黄连5g、苦参10g、茯苓15g。

上三味药粉碎为极细末,和匀取1g用醋调成药饼,贴敷在神阙穴上,纱布固定,每次贴敷约8h,1次/d,3d为1个疗程。

3.刮痧疗法
取位:患者采取仰卧位。

操作步骤:术者在患者的下脘、石门、天枢、天突穴位上,将手指用清水湿润,五指弯曲,用食指与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穴位,将皮肤挟起,然后松开。

这样一起一落,反复进行,每点挟撮6-8次,直至被挟处成为橄榄状之紫红色充血斑为度。

每日2次。

(五)内科基础治疗
必要时可予对症处理,剧烈吐泻者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六)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证睡眠。

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避免腹部受凉,注意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加强护理,做好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大便次数、色、质、量的变化,及时发现及处理并发症,如脱水、酸中毒、休克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2.饮食调护
(1)疾病初期:在起病后 8~12 小时内,患者可吃流质食物,如大米粥、藕粉,鸡蛋面糊,细挂面,烩薄面片等。

如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还应适当给病人多喝一些汤水,如米汁、菜汤、果汁、淡盐开水等,以补充体内水,维生素和电解质。

(2)疾病好转期:可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营养丰富地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大米粥,细面条,蒸蛋羹,咸饼干等。

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日进食4~5次。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不宜喝牛奶和吃大量的糖,因这些食物进入肠道后容易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腹痛,增加患者痛苦。

另外,牛奶中含有较多地脂肪,脂肪有润滑肠道增强肠蠕动的作用,可加重肠道负担,对病情不利。

(3)疾病恢复期:避免油腻,生冷不洁,及酒、浓茶,咖啡等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3.情志调摄:保持心情愉悦,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考《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的疗效标准。

观察内容包括大便次数、性状、腹痛程度、发热、口干、小便色量、恶心呕吐、腹部压痛、肠鸣音等。

所有症状都分为无、轻、中、重4级,属主症则分别记0、2、4、6分,属次症则分别记0、1、2、3分。

(二)评价方法
采用临床症状/体征评价方法。

分别于入径第1天、第3天对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体征积分进行评价。

①临床治愈: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及体征消失,积分减少≥95%。

②显效:大便次数每天2-3次,近似成形,或便溏而每天仅1次,伴随症状及体征总积分减少≥70%。

③有效:大便不能成形每天2-3次,或大便稀薄而每日仅1次,伴随症状及体征总积分减少≥30%。

④无效:3天内未达到以上标准,总积分减少不足30%。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