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逻辑学
逻辑学第5章

三、假设证明法
1、间接推证法的特点认知 给定前提不够,需要附加。 2、假设证明法的基本思路 附加假设,依据蕴涵引入的规则有条件的推出相 关结论。 3、假设证明法的模式构造 4、应用举例分析 【例析4207-4210】 5、假设证明法的逻辑启示
四、反证法
1、反证法的特点认知
前提不够,需要附加。 附加与结论相矛盾的命题作为假设依据规则进行推导寻求矛盾。 找到矛盾后利用否定引入或销去规则反证结论成立。
2、构造规则(分解规则)
合取并列、析取分枝、多重转化
3、构造步骤及注意事项
多重转化、 合取先行、析取分枝、
4、具体应用
四、真值表法的局限性
1、完全真值表法的局限性 判定多变项命题公式过于繁琐。 2、归谬赋值法的局限性 仅能判定蕴涵式,且当被判定公式的后件为合取式或等值式是 须分情 况讨论多有不便。 3、真值树法的局限性 判定结构复杂的公式时,树冠过大操作不便。 4、问题:
p∧﹁q
*返回*
p T T F F
q T F T F
等值
p→q T F T T
﹁p∨q T F T T
p∧﹁q F T F F
矛盾
实例分析4104:
请用归谬赋值法判定((p→q)∧﹁q)→﹁P这个推理是否有效?
((p→q)∧﹁q)→﹁P
0
1
1 1 1 1
0
1
0
由上表可知: q 的赋值出现矛盾,此命题形式是重言式,与之相对应的
2、完全真值表法的判定功能
(1)命题公式的性质判定
(解释、例析4102)
(2)推理形式有效性的判定
(3)命题公式之间关系的判定
(例析4103)
三、简化真值表法
逻辑学 第五章 判断——复合判断

第二赌,甲或者取下自己的右眼用牙咬, 或者输掉100元。这里又漏掉了“甲取下自己的牙齿去咬 右眼”。同上理又错了。
p
q
p←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⒊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充分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形式:当且仅当p,才q。 p、q是前件和后件,“当且仅当”是联结词。 符号表示:p←→q。“←→”读作“等值于”。
真假情况:只有当p、q都取相同的真值时,假言判 断才为真。可看下表:
p
q
p↔q
真
真
真
真
真假 真
符号表示:p∨q。
真假情况:断定选言支至少有一真,但也 假 真 真
可以都真,因此,一个相容选言判断,只有在
选言支都假的情况下才是假,其他情况均为真。 假 假 假
选言判断
⒉不相容选言判断
P Q p∨q
不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中至少有
一种存在,并且至多只有一种存在的选言判断。 真 真 假
փ (如无p,有q没q不定) 第二 p是q的必要条件 是指:无p一定无q;有p未必有q。
փ (如有p,有q没q不一定) 第三 p是q的充要条件 是指:有p一定有q,无p一定无q。 所以,假言判断有三种形式, 即: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⒈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充分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逻辑学》第五章(精简版)

42
【思考与训练】
下列三段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1.许多水果是北方产的,苹果是水果,因此,苹果 是北方产的。 2.审判员在法院工作,这些人在法院工作,所以, 这些人是审判员。 3.外语翻译都懂外语,他不是外语翻译,所以,他 不懂外语。
35
三段论的规则
3.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大项扩大或小项扩大”
比如: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 语言是社会现象
所以,社会现象是没有阶级性的。
再比如:凡共青团员都是青年 张三不是共青团员
所以,张三不是青年
36Βιβλιοθήκη 三段论的规则4.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出结论——“两否定推结论” 比如: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唯心义者 费尔巴哈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所以,费尔巴哈? 前提真而结论不定,推理无效。原因在于两个前提都否
一个概念(前一句是指“传统逻辑,后一句则指包括传统逻辑和现 代逻辑两部分在内的总的逻辑),所以,犯“四概念”错误。
33
三段论的规则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中项两次不周延” 比如:故意犯罪是犯罪 过失犯罪是犯罪 所以,过失犯罪是故意犯罪
前提真而结论假,中项“犯罪”一次都不周延,所以, 违反该规则,推理无效。
21
【思考与训练】
1.下列推理能否成立?为什么? (1)从SOP推出SOP (2)从SEP推出POS (3)从SAP推出POS (4)从SIP推出POS
22
【思考与训练】
2.将下列判断换质、换位、换质位、换位质。 (1)一切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无神论者。 (2)有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3)有些花不是红的。
9
对当关系直接推理
复旦大学《逻辑学》第5章

第五章复合命题地描画——正确地或错误地——现实,必须与现实具有共同的东西,这种形式就是逻辑形式,即现实的形式。
像弗雷格和罗素一样,我把命题看作是其中所包含的式的函数。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236主要内容•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负命题•真值形式与真值函项•真值表237一. 概述1、定义复合命题(compound proposition)是古典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指本身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以联结词联结简单命题而成。
例1.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社会契约论》例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例3.并不是我特别聪明,我只是比较执着于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2、复合命题的逻辑特征(1)复合命题的基本单位是命题。
在复合命题中,原子命题成为“逻辑变项”,它们被称为“支命题”。
(2)支命题由逻辑联结词(“逻辑常项”)联结,不同的逻辑联结词具有不同的逻辑性质。
(3)复合命题的真假取决于支命题的真假组合和联结词的逻辑性质。
3、复合命题的种类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负命题二. 联言命题1、定义联言命题(conjunctive proposition)指关于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合命题。
例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例5.李白和杜甫是唐朝人。
例6.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不正确的,应该抛弃的。
2、逻辑形式p并且q,读作“p并且q”。
p∧q,读作“p合取q”。
5、常用联结词…并且…;…和…缺一不可;尽管(虽然)…但是…;既…又…;不但…而且…;除了…还…。
6、需要注意的问题逻辑学中的“并且”与日常用语中的“并且”不完全相同,后者不仅是对“并且”前后两命题的肯定,而且前后两命题在内容方面有联系,或递进,或转折,或并列,而在逻辑学意义上,这一点被抽象掉了。
不论p和q在内容上是否有相关性,只要p、q都为真,那么“p并且q”就为真。
例7.“1+1=2,并且,雪是白的”;例8.“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逻辑学课件5逻辑学第五章逻辑规律

从惊讶到思考
——数学悖论奇景 《科学美国人》杂志社 马丁· 加德纳
第二节 (无或不)矛盾律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斯多葛派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西蒂姆的芝诺 (zeno of citium,约公元前336-264年)创立 的。他在一个画廊(Stoa)里讲学,人称“画 廊(Stoa)”学派,与伯拉图的雅典学园和亚 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并称三大学派。该学派第二 个代表人物克里西普(Chrisipus)被称为古代 最伟大的逻辑学家之一。斯多葛学派早期研究认 识论和逻辑学,晚期重视社会伦理。“命题逻辑” 的第一个系统的建立约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半个 世纪:它是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第二节 (无或不)矛盾律
必有一假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公式: 1.基本内容: 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个思维对象不能作出两个相 矛盾的认识,即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的论述(两可) 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 课本: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反对和矛盾)的 两个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见逻辑方阵)
逻辑悖论是“不可解”的,除非能找到一种方法来 完全消除这种恶性的矛盾。 方法:语言层次理论和排除自身
4.
第二节 (无或不)矛盾律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逻辑学(第五章)

B、利用质的准则产生的话涵 如:反语。隐喻。缓叙(meiosis), 缓叙是将大事说小。夸张。
C、利用关系准则而产生的话涵 厂长:你怎么迟到了? 工人:百货大楼抓了一个小偷。 > 因为我看抓小偷的场面而迟到了。 甲:我的毛衣好看吗? 乙:你的帽子挺漂亮的。 > 你的毛衣不怎么样。
一、预设(presupposition)
(2)预设还大量存在于明言的判断之中 例:2002年巴西队把世界杯又夺回来了。 预设(1)巴西队以前夺过世界杯; (2)巴西队以前失去世界杯。 又如:2006年西班牙队把世界杯又夺回来了。 预设(1)西班牙队以前夺过世界杯; (×) (2)西班牙队以前失去世界杯 。(×)
二、话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2.Grice的会话合作理论 (3)关系准则 要有关联,要切题。 (4)方式准则 要清楚明白: ①避免晦涩; ②避免歧义; ③简明扼要(不要罗嗦); ④井井有条。
A、利用量的准则而产生的话涵 “量的级差话涵定理”:断定强项可以 推导出弱项成立,而断定弱项则话涵强项不 成立。 例如:断定某人有十只铅笔。 → 某人有九只铅笔。 断定某人有九只铅笔。 > 并非某人有十只铅笔。 又如:断定所有的学生都是健康的。 → 有些同学是健康的。 断定有些同学是健康的。 > 并非所有的学生是健康的。
(3)语用预设 涉及到交际者双方,由具体语境而产生的预设。 例:约翰把玛丽称为共和党人,然后玛丽也侮 辱了约翰。 》把某人称为共和党人是对他的侮辱。 又如:A:天下雨啦! B:庄稼可有救了! 》久旱无雨。 再如:A:天下雨啦! B:今年收成可完啦! 》连续的阴雨天。
第五章__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一 同一律
(一)主要内容
1.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有的概念和命题都必须 与自身保持同一。
2. 公式:A=A,或者
3. 作用:保证思维的确定A性。A
(二)基本要求:
1. 所使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 2. 所使用命题的意义和真值必须保持同一。
(三)逻辑错误:
(二)逻辑错误:自相矛盾(“两可”)
第一组: 我花了近一年多的时间,才写完这本书。 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宫室。 他是很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第二组: 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万里长城是一道天然屏障。 实践固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马列主义
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我是有信心做好此事的,只是感到没有把握。
3. 有人说:“经验主义不能一概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 经验等,就不应该反对”。
4. 小李和小王下了两局祺。小张遇到小李: ──“你赢了吗?” ──“没赢。” ──“那么你输了?” ──“也没有输。”
5. 这次试验一定会成功,当然,也有失败的可能。
6. 要说物质是永恒不灭的,这不符合事实,因为世界上的植物 物、动物,甚至恒星等物质都是有生有灭的。
7. 我不认为一切金属都是固体,也不认为一切金属都不是固体 。
8. 对于是否有外星人的问题,在科学未证实之前,我的态度是 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9. 这次考试我一定能通过,因为我这次信心十足,家里人也很 鼓励我,支持我。
10. 病人:我的记忆已经完全丧失了,我现在记不得任何东西。
医生:什么时候开始的?
病人:今年春节晚会结束时,我记得那时一阵兴奋,接着脑 子里便是一片空白,什么都不记得了。
3. 作用:保证思维的明确性。
《逻辑学》第五章 词项逻辑

所有哲学家是思想家,所有逻辑家是哲学家,所以,所有逻辑家是思想家 M P S M S P
结构 : 三项与三命题 M——P 结论的主项=小项 S S ——M 结论的谓项=大项 P S —— P 前提中的共同项=中项 M 包含大项的前提=大前提 P, M 包含小项的前提=小前提 S, M 包含大项和小项的=结论 S, P 想 学 逻辑家 M S
P
三段论的规则
一般规则 三段论有效性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1)中项至少周延一次 中项出现两次,至少有一次或是全称命题 的主项,或是否定命题的谓项。 错误:中项不周延 2)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项的周延性不能扩大 错误:小项扩大;大项扩大 3)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结论 至少有一肯定前提 错误:双否定前提 4)结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否定 前提有一否定,则结论否定; 结论否定,则前提否定;前提没有否定(均肯定),则结论肯定;结 论肯定,则前提均肯定(没有否定)。 错误:肯定前提得否定结论 否定前提得肯定结论
所有哲学家是思想家, 所有逻辑家是哲学家, 所以,所有逻辑家是思想家 1= S'∩M'∩P' 2= S∩M'∩P' 3= S∩M'∩P 4= S'∩M'∩P 5= S'∩M∩P 6= S'∩M∩P' 7= S∩M∩P' 8= S∩M∩P
S +
P
I S∩P≠0
S
P
++ SS
P
P
A S∩P'=0
O S∩P ' ≠0
A、E、I、O命题的关系
S P A真,E假,I真,O假 性质命题其实就是断定了主 项S和谓项P两个概念外延之 间的关系。而任意两个概念 外延的关系,可用欧拉图来 分析。这样,我们就可以利 用欧拉图来确定A、E、I、O 之间的真假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任何一个三段论都是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 的。 大前提:包含着大项“P”和中项“M”的前提 判断。 小前提:包含着小项“S”和中项“M”的前提 判断。 结论:包含着大项“P”和小项“S”,由两个 前提推出的新判断。 典型的三段论结构式: 所有M都是P MAP S是M 或 SAM 所以,S是P ∴SAP
(2)如实反映对象与性质之间的联系程度 不能简单的用“是”或者“不是”。可以用“基本 上是、主要的是、大体上是、根本上是、更加是、 尤其是、多半是、至少是、起码是”等等。 这种指责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这个班的同学基本上是团结的。 损人利己的事起码不道德。 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在社会主义时期,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阶级 斗争还会长期存在。
第三节 关系判断
一、关系判断的特征 1.定义 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与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判 断,它也是一种简单判断。 例如:珠穆朗玛峰比乔戈里峰要高。 某甲和某乙是同案犯。 张三的罪行不重于李四的罪行。 注意:区别一个判断是不是关系判断的简单方法: 看这个句子能否分析为表达了一个具有相同谓项的 联言判断。如果能,就是联言判断;如果不能,就 是关系判断。
1.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判断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系。 即A与E的关系。从表中可知,当A真时,E一定假; 当A假时,E真假不定。例如: A:我班所有的同学都是宁夏人。 E:我班所有的同学都不是宁夏人。
2.差等关系 差等关系是指A与I、E与O之间的关系。当全称判断 真时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断假时特称判断真假不 定;当特称判断真时全称判断真假不定,特称判断 假时全称判断必假。例如: A:我们班所有的学生都是团员。 I: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员。 E:我们班所有的学生都不是团员。 O:我们班有些学生不是团员。
2.关于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周延性问题是关于一个性质判断主项或 谓项的外延问题,如果离开了一个确定的判断,就 不存在主、谓项外延的周延性问题。因此,我们不 能孤立地说一个概念是周延的还是不周延的。 第二,我们断定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只是 我们对主项外延与谓项外延关系的一种认识,而并 不表示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本身之间的客观关 系。 因此,我们不能以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之 间的客观关系去判定判断中主、谓项的周延情况。 例如: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 有些人是科学家。
5.前提中有一否定,结论必否定;结论否定,则 必有一前提否定。 违反这条规则前部分将犯“结论不当肯定错 误”,违反后部分将犯“前提不当肯定错误”(自 定)。 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根据规则4,那么 另一个前提一定是肯定的。在否定的前提中,中项 和大项(或小项)的外延是不相容的,在肯定的前 提中,中项和小项(或大项)的外延是相容的,由 此可见,大、小项之间的外延是不相容的,是互相 排斥的,所以,结论只能是否定的。这也是关于前 提和结论的“质”的规则。
如下表所示: S与p的关系 全同 真包含 真包含于 交叉 全异
Hale Waihona Puke 判断的真假判断种类 A (T) (T) E (F) (F) I (T) (T) O O (F) (F)
(F ) (F) (T) (T ) (F) (F) (F) (T) (T) (F) (T) (T)
根据表中的A、E、I、O四种判断,在S与P的五种不 同关系下的真假进行对照,就可以得出A、E、I、O 四种判断之间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
2.构成:(三部分) (1)关系者项: 表示判断中一定关系的承担者的概念,也称关 系主项。关系者项一般用符号“a”、“b”表示。 (2)关系项: 表示判断中关系者之间关系的概念,关系项一 般用符号“R”表示。 (3)量项: 表示关系者项数量的概念。在关系判断中,如 果关系者项表示的是一个或一类对象,量项可以省 略。 3.思维形式 aRb;或R(a,b)。(a与b有R关系)
2.反传递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并且b R c也 真,那么a R c必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是 反传递的。表示反传递关系的概念一般有“父子”、 “母女”、“比„„早两天”、“迟一个月”、 “大两岁”等。 3.非传递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并且b R c也 真,那么a R c有可能为真,也有可能为假,在这 种情况下,关系“R”是非传递的。表示非传递关 系的概念一般有“离„„很近”、“认识”、“教 唆”、“控告”、“相邻”等等。
四、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如果两个性质判断的主、谓项均相同,那么这两个 判断就是同一素材的判断。例如: (1)所有的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 (2)所有的法律都不是有阶级性的。 (3)有些法律是有阶级性的。 (4)有些法律不是有阶级性的。 由相同素材构成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存在真 假关系上的制约关系,称为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 从判断的逻辑形式方面来看,性质判断表达的是对 主项S与谓项P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关系的断定。根据 概念的关系我们知道S与P之间有五种关系,A、E、 I、O四种判断在这五种关系下,都有相应确定的真 假。
第一节 三段论
1.三段论的定义 三段论又称直言三段论,是传统形式逻辑中的 主要内容,是传统形式逻辑体系中最为严密的部分, 是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来的并是其逻辑的核心。现代 逻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段论是借助一个共同项把两个性质判断联结 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推理形 式。(并且就主项和谓项来说,它只能包含三个不 同的概念,每个概念在两个判断中各出现一次。) 例如:凡有蚂蚁窝的地方都有水; 此处有蚂蚁窝 所以,此处有水。
二、三段论的规则及逻辑错误 并非所有三段论都是正确的。 例如: “你头上有角”;“奶奶胆小的要命”。
三段论规则是三段论公理的具体化。符合三段 论规则的三段论是正确的三段论;违反三段论规则 的是错误的三段论。
1.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四项错误”或“四概念 错误”。 在犯“四项错误”的三段论中,主要表现为同 一语词在不同的判断中表达了不同的概念。 例如: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故乡》是鲁迅的作品, 所以,《故乡》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这个三段论大、小前提中的中项“鲁迅的作品” 是同一语词,看起来好象只有三个项,实际上是四 个项,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所以, 这个三段论犯了四项错误。 物质不灭,桌子是物质,所以桌子不灭。 白头翁会飞,张大爷是白头翁,所以张大爷会飞。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大项扩大错误”或“小项 扩大错误”。 例如:(1)有些中药是草药,麝香不是草药,所 以麝香不是中药。 (2)蛇是动物,蛇没有脚,所以动物没有脚。 (3)大豆是油料作物,花生不是大豆,花生 不是油料作物。 (4)河豚有毒,河豚是鱼,故鱼皆有毒。 (鱼也弗食为妙) 例(1)(3)犯了“大项扩大”的逻辑错误; 例(2)(4)犯了“小项扩大”的逻辑错误。
3.非对称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那么b R a可 能真也可能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就是非 对称的。表示非对称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喜欢”、 “佩服”、“支持”、“了解”、“信任”等等。 (二)关系的传递性 1.传递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并且b R c也 真,那么a R c必真,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是 传递的。表示传递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大于”、 “在前”、“在后”、“相等”、“平行”等。
3.三段论的公理 (1)三段论的公理是三段论推理的基本依据。 (2)公理是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经验,其 真理性非常明显,是不证自明的。真理具有直观真 理性,明显性。 (3)三段论公理的具体内容:对一类事物的全 部对象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那么对该类事物 中的部分对象也必定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 三段论的公理就是:一类事物的全部是什么或 不是什么,那么该类事物中的部分也是什么或不是 什么。即:对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进行断定,那么 对该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对象也应该进行断定。
第三,不能用彼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来断定此判断主、 谓项的周延性。如有人在断定“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的 谓项周延性时,就用“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中的主项的 周延性来进行的。
六、正确使用性质判断的几个问题 1、正确进行量项限定 如:有的人迟到了,有的人没到会。 用“个别的、少数的、极少数的、至少一半、百分 之八十、绝大多数、几乎全部。
2.三段论的结构: “用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来抒发天下 “红娘”的心愿,再恰当不过了。它本是晚明小说 《老残游记》结尾处一副对联的上联,下联是“是 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因缘。”中项是“红娘”,正 好也是“婚姻成而媒妁退”。 词项结构:大项+中项+小项, 即P+M+S。 (1)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并且只能包含三个不 同的概念。 小项:结论中的主项。用“S”表示。 中项:在两个前提判断中出现,但在结论中不出 现的概念,起媒介作用。用“M”表示。 大项:结论中的谓项。用“P”表示。
二、关系判断的种类 (一)关系的对称性 1.对称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那么b R a也 一定真,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就是对称的。 表示对称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同学”、“朋友”、 “等于”、“邻居”等等。 2.反对称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那么b R a一 定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就是反对称的。 表示反对称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大于”、“小于”、 “重于”、“以南”、“以北”等等。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从“宋国的橙子丢失了黑色的夹袄”谈起。违 反这条规则将犯“中项不周延错误”。 例如:小偷是穿黑衣服的,这个某人是穿黑衣服, 所以,这个人是小偷。 这个三段论中,中项“穿黑衣服”在两个前提 中都肯定判断的谓项,没有周延。
美国参议员对逻辑学家贝尔克里说:“所有共 产党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共产党人。” 贝尔克里反驳道:“所有的鹅都是吃白菜的动物, 参议员先生是吃白菜的动物,所以参议员先生是 鹅。”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结论不当错误”(自定)。 否定判断的主、谓项都互相排斥,如果大、小前提 都是否定的,那么,大、小项与中项都是互相排斥 的,这样中项就不能起到媒介作用,也无法确定大、 小项之间的关系,所以,无法推出结论。这是关于 前提和结论的“质”的规则。 例如: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本案被 告不是未满14周岁的人,所以,本案被告负刑事责 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