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2017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5课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张 (上传)

课后扩展:集思广益
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相比,唐朝 的民族关系有哪些新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因战争、动乱而迁徙,杂居 交融。 唐朝:和睦相处 ,密切交往而全面交融 。
1.唐朝政府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
说明唐朝(C )
A.国力十分强大 B.支持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权
C.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D.需要依靠少数民族保卫边疆
2.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 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 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3.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 它始建于1 300多年前,是当地人民为纪念文 成公主入吐蕃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 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相关表述,正确 的是( ) ①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统治者是唐玄宗 ②文成公主入藏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 ③当时吐蕃的可汗是松赞干布 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从贞观年间开始的200年内,日本先后13 次派出遣唐使,规模之大少者二百人,多者 五六百人。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 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教经义
5.名著《西游记》家喻户晓,书中的故事情节 我们耳熟能详,其中的故事取材于( )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 B.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C.郑和七次下西洋 D. 时,西行前往_____ 取佛经 间
佛教 ⑵. ①促进中国_____ 的发展; 玄 ②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奘 影 大唐西域记 》是研究 西 ③他写的《___________ 响 行 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文化的重
要典籍。
玄 奘 西 游 路 线 图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归纳--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平、友好、互利形式具体事例和亲①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中期以后,为密切汉匈关系,昭君出塞②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会盟议和①9世纪,吐蕃与唐朝会盟,史称为“长庆会盟”②1005年初,宋辽澶渊之盟。
约为兄弟之国③1044年,夏宋订立和议,夏对宋称臣④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皇帝向金称臣,史称为“绍兴和议”经济文化交流①汉朝:与西域、匈奴进行物种和技术交流,开展互市贸易②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③两宋:通过互市和榷场的形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④明朝:鞑靼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⑤清朝: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册封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②清朝顺治皇帝赐“达赖喇嘛”封号;康熙赐“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通贡指贡品赏赐。
如靺鞨族对唐朝的纳贡;宋朝给辽、西夏、金的岁币设置管辖机构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保护商旅往来,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②唐太宗征服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③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④元朝时期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行政区域,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⑤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⑥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性质主要内容具体事例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把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作为民族交往的经常方式和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与唐朝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朝之间,蒙古与宋朝、明朝之间等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进行的战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朝灭南宋族的灭亡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中央政权巩固统一、反对分裂的战争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的叛乱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金反对辽、蒙古反对金、后金反对明朝的战争抵御外族侵略的自卫战争国内民族抵御外国民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清政府对沙俄侵略者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原因和目的(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专题复习: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件]
![专题复习: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134d7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4.png)
第6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提能训练1.(2019·四川成都诊断)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 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A.民族交融的加快 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 D.自然科学的进步 解析:A 根据材料主旨,从三代至春秋,华夏始祖的神话由始祖不同演变为“共 同”或“同源”,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华夏各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祖先同源的 神话体系,故选A项;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冲击,排除B项;变法运动主 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与神话传说无关,排除C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相对落后,而 且神话传说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排除D项。
府拒绝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发达;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和平交流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 和丝织品外传,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 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 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2)政策:“行汉法”的同时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3)管理机构:
“因其俗而柔其人”
①西藏:设 宣政院 管理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②东北、云南:设行省,纳入行政体系。
③澎湖屿和琉球(今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4)民族交融:元朝时出现民族交融的盛况。
5.明朝 (1)管理机构:中央礼部、鸿胪寺,管理各民族事务;提督四夷馆,负 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2)修筑长城:防范蒙古入境,同时 开放马市 ,与蒙古、女真各族 进行贸易。 (3)羁縻政策: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族进行管理;漠南、哈 密等地,设置蒙古卫、所;西南,设土司。羁縻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 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 (4)对西藏管理:敕封西藏宗教领袖,对藏族地区进行管辖,并通过 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4课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巩固基础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新罗留学生多,以崔致远最有名。
②长安及沿海城市设“新罗坊”等。
③仿唐朝制度立国,设立国学,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等,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1)政治: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授儒学,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说课稿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分布、发展和交流情况,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包括丝绸之路的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等。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特点:主要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特点,如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等。
(4)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影响:主要探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促进了文化交流、加强了国家统一等。
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分布、发展和交流情况,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2)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包括丝绸之路的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等。
(3)使学生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特点,如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等。
(4)使学生探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促进了文化交流、加强了国家统一等。
二、说教法1.教法选择原则本课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法设计(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讨论的内容可以涉及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相关问题,如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外交往的特点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内涵和特点。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击鞠”打马球 (波斯)
据《唐史》记载太宗 遣使至摩掲陀国(中印 度之古国 ),“取熬糖法, 即诏掦州上诸蔗,柞 沈如其剂,色味愈西 域逺甚”。
熬糖法 (天竺)
根据现存史籍记载的不完全统计,终唐一代,从域外传人的物品有百余种。其中物质方面 响矿物、动物、植物、手工业品;文化方面有乐器、乐曲、医药方、佛教经典。就物质 方面而言,矿物质有金、银、出火水精、玛瑞、赤玻璃、绿玻璃、绿金精等;传人的植物 则有人参、海西榴油、甘葛汁、波棱菜、酥菜、胡芹、浑提葱、郁金香、菩提树、黄桃、 金桃、银桃、龙脑香等;传人的动物则有果下马、驯犀、犀牛、驯象。白象。五色鹦鹉、 狗、豹、狮子、天狗、羚羊、白鹰等;传人的手工业品则有光明甲、明光销、铁甲雕斧、 金甲雕斧、鱼牙抽、朝霞圭由、黄丝、叠棉、木棉、大毛绣舞筵、长毛绣舞筵、葡萄酒 等等。
熬糖法天竺唐唐日本鉴真东渡传播天竺玄奘西游学习第20课唐朝的对外交往世界领先世界领先国力强盛国力强盛谦虚包容谦虚包容开明开放开明开放交通发达交通发达水路陆路水路陆路加拿大蒙特利尔唐人街英国曼彻斯特唐人街日本横滨唐人街法国巴黎唐人街2001年10月2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国 大 新 波 天 日 拂 狮 王维有诗:“九天阊阖(chāng hé)开宫 殿,万国衣冠拜冕旒(miǎn liú )。”子 家 食 罗 斯 竺 本 菻
阊阖:传说中天宫的南门,也指皇宫的正门。 衣冠:文武百官。
(阿拉 伯半岛 等地) (朝鲜 半岛) (伊朗) (印度 半岛各 国) (东罗 马帝国)
国
天竺
学习 玄奘西游
唐
2.日本“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遣唐使”
遣唐使: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
向唐朝派出的遣唐使团, 前后达19次之多。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笔记

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笔记一、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关系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
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在中原文明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上。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我国的主要民族群体逐渐形成,而周边的少数民族也在与中原文明的交往中逐步涌现。
这些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中原文明展开了深刻的交流和互动,共同塑造了我国古代多元化的文化面貌。
二、对外交往的演变与特点对外交往一直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我国便开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展开交往。
这种交往主要表现为边疆地区的战争与征服,同时也存在着和平的邻好关系和文化的交流。
在商代,商王朝就曾与北方的少数民族进行频繁的交往,从而开创了商代对外交往的先河。
在周代,周王朝进一步完善了对外交往的体系,不仅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保持着友好关系,还向西域地区进行了开拓和扩张。
三、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内在特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内在特点主要体现在融合与包容、开放与包容等方面。
我国古代以中原文明为核心,辐射出了广阔而宽厚的文化背景,吸引着周边的少数民族纷纷来华定居,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熏陶下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古代政权也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积极探索和促进对外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交流与互动。
这种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启示与价值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启示与价值在于,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多元文化,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促进民族的和睦相处和互相学习。
要在对外交往中保持开放的姿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交流,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和文明的交融,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拥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价值。
作为一个我国人,我深感自豪和自信,同时也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案

思考
由熟悉的 内容引入 本课,使学 生尽快进 入本课题, 激发学生 兴趣。
一、中国古代 民族关系的 发展及特点
1、秦汉时期
自主阅读
(1)从“学习聚焦”入手,阅读教材 60 页然后让学生
教材,归
试着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梳理秦汉民族
纳、整理教
关系的基本史实。
材史实。
(2)找一找:在地图中标出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以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 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 纳出答案。
培养学生 提取信息 和解读史 料的能力, 客观理性 辩证分析 问题的能
设问:如何转变?追问:清朝不再维护朝贡体制了吗? (4)出示史料,设问:根据材料概括清朝朝贡体制的 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5)设问:阅读教材 66 页“学思之窗”,思考明清时 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是如何管控的?
根据材料思考、讨论 交流
通过以诗 证史的方 式,提供多 样化的学 习情境。
(4)合作探究:写出图 1、图 2 史料类型,说明对研究
唐朝的民族关系有哪些史料价值。
出示两宋地图,设问:这一时期民族政权特点?两宋时
期的民族关系有了怎样的发展?
引导学生
3、元明清时期
认识到清
(1)阅读教材 62-63 页,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
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培 养 归 纳 概括能力
学史明理
出示材料,结合本课所学,谈谈对“两个共同体”的理 解感悟。
交流感悟
掌握必备 基础知识, 培养家国 情怀价值 观
课堂小结
明清对外关系的巨大转变:①向平等对外关系转型,步 履维艰;②与明朝相比,清朝贡贸易性质弱,更重视政 治关系;③闭关锁国,对民间贸易严加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