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关系和谐
浅析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浅析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摘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现状,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努力构建我国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和谐民族关系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一、我国民族关系的状况(一)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进步的民族关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总结了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又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和建立了一系列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从而保证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巩固。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就此作出了明确的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删这就以宪法的形式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后,进一步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1997年党的十五大和20XX年党的十六大都明确提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二)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
1981年,中共中央在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时,充分肯定了新疆的干部提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论断。
“两个离不开”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作出的全方位的科学概括,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特点。
1998年7月。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工作时又指出:“一定要在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头脑中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如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如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202140316 计算机嵌入式(卓越)141 郝周一、建设和谐民族关系的重大意义当前,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发展中的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其本质特征,又是其重要发展目标指向。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表征,更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过程。
发展、完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关系的现代化,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因此,城市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的发展具有时代的同步性。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只有重视并开展好城市民族工作,才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其进一步繁荣,为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因此建立城市化进程中的和谐民族关系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上升,如何确保和平稳安定的安全形势和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逐渐变得十分重要,尤其面对当前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现实,我们更要谋求国内稳定的政治环境,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势在必行。
因此建立城市化进程中的和谐民族关系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城市和谐是其基础单元。
城市民族工作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和谐城市能否实现,因此建立城市化进程中的和谐民族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向前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沿湘江呈三角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土地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3.3%,人口占全省总数的18.9%,是湖南经济发展的精华地区,聚集了全省90%的科技人员和80%的科技成果,全省28家重点企业集团,长株潭占3/4,优势明显,极具发展成为大城市群的基础与潜质。
【高中三年级】民族关系:和谐共处的原则和方法

【高中三年级】民族关系:和谐共处的原则和方法和谐共处是指不同民族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中和平地生活、互助合作并共同发展的关系。
在现代多民族国家中,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共处是维护国家统一、加强社会稳定以及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实现和谐共处,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来处理民族关系问题。
一、尊重平等原则尊重平等是实现民族关系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之一。
每个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
各个民族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并且他们的特有文化、传统和语言也应该受到充分保护与尊重。
只有当每个人都被公平对待时,才能建立起真正和谐共处的社会。
二、互相包容原则互相包容意味着各个民族之间要相互理解、接纳并尊重彼此的差异。
即使存在文化差异,我们也应该学会欣赏他们,并寻找共同点与利益进行合作。
通过交流与沟通,我们可以消除误解,促进友好与融合。
只有通过包容与理解,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多元与包容的社会,实现和谐共处。
三、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是指要在民族关系中依法行事,遵守国家法律来维护公平与正义。
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应该以法律为准绳,坚决抵制任何破坏民族关系和谐的违法行为。
同时,在相关立法层面上也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民族政策,明确权利保障和责任义务,创造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睦相处的制度环境。
四、教育宣传原则教育宣传是实现民族关系和谐共处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手段,我们可以加强对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了解和尊重。
推广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技巧,并将多元文化融入到课程中去,帮助年轻一代树立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
同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普及教育,让每个人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背景,避免偏见与歧视。
五、经济发展原则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关系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一。
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各民族的生活水平,弱化经济差距,可以减少民族间的矛盾与冲突。
同时要注重在民族地区进行精准扶贫政策,着力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帮助他们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

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是关键的社会问题之一。
社会主义倡导平等、团结和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下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并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
一、社会主义下的民族关系社会主义倡导人民公社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各个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社会主义国家鼓励各民族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同时,社会主义下的政府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
在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关系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指导和支持。
政府应该通过公平的经济政策,确保各个民族都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养人民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基石。
一个国家如果存在民族矛盾和对立,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只有不同民族之间实现了有效的交流、合作和和谐,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长期的发展。
民族团结不仅有助于加强社会的凝聚力,也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形象。
当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和合作时,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三、促进社会主义下的民族团结为了促进社会主义下的民族团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强化教育:政府应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2. 保护民族文化:政府应该保护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语言,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
同时,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共同的文化进步。
3. 公平的政策:政府应该制定公平的经济政策,确保各个民族都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同时,政府也应该打击民族歧视和偏见,维护各个民族的权益和尊严。
4. 促进交流和合作:政府可以组织民族文化节庆活动,鼓励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各种平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
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处理好民族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当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良好,相互尊重、包容、平等对待,社会就能实现和谐共处,减少摩擦和冲突的产生,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2. 促进经济发展:民族之间的良好协作与融合能够提升经济的发展潜力。
在一个民族多元、包容共享的环境中,不同民族的人才、资源和文化能够交流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为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动力。
3. 丰富文化多样性:处理好民族关系可以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丰富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多样性。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能够激发创造力,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使整个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4. 增强国家凝聚力:民族关系的和谐对于国家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各民族彼此理解、认同和尊重,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奋斗,国家将更加强大和稳固。
5. 促进国际交往与合作:处理好民族关系也能够增进国家间的国际交往与合作。
当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和谐稳定,各民族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就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国家开展友好合作,促进国际关系的发展。
因此,处理好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家凝聚力和国际交往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引言在当今社会中,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还涉及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互之间发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1. 增强社会凝聚力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共同发展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融合有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个多元而相互尊重的社会,能够使各个民族团结一心,共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社会中,如若民族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将会阻碍各个民族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如果民族关系良好,各个民族之间能够积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就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 促进文化发展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共存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不同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能够推动各种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保障社会安定民族关系的和谐和稳定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一个民族关系紧张的社会往往容易产生冲突和动荡,对社会的安定具有负面影响。
因此,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5. 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共同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创新,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特点,能够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带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结论可以看出,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发展、保障社会安定和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民族和谐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民族和谐民族关系与民族和谐是一个多方面、复杂的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层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和促进民族和谐的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民族关系源远流长,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流、融合、互学互鉴。
古代的中原文明与边疆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交流不仅对边疆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丰富了中原文明。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地理条件的区别、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国的民族关系也出现过一些摩擦与矛盾,如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等。
因此,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和谐,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政策措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关系与民族和谐的建设,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首先,中国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权益,保证各民族享有自治权力,同时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中国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推动边疆地区的发展,缩小了民族地区与内地的发展差距。
政府对民族地区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持、医疗健康等方面的支持,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此外,中国政府推行了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教育交流,增进了了解和认同。
采取多语种教育、文化传承等措施,保护了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三、促进民族和谐的实践中国在促进民族和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边疆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投资和机遇,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注重民族地区的参与,使得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此外,中国还注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团结意识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

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民族工作是指国家对少数民族进行的具体政策、计划和措施,以保护、尊重和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
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应当坚持一系列重要的原则,确保少数民族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发展。
以下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1.平等原则:平等是民族关系和民族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
在民族工作中,应当坚持平等原则,保证各个民族在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国家应当为所有少数民族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消除各类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2.尊重原则:尊重是民族工作的核心价值观。
国家应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传统习俗,保护他们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少数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享有文化和宗教自由。
国家也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我管理权,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作用,让他们参与管理自己的事务。
3.发展原则:发展是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根本出路。
国家应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和发展,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他们的经济繁荣。
同时,国家应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4.和谐原则:和谐是民族工作的最终目标。
国家应努力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信、互助和互助。
培育和谐的社会环境,禁止和打击民族仇恨、偏见和歧视行为。
加强民族交流和交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全民族团结和合作。
5.依法原则:法治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
在民族工作中,应当坚持依法管理,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规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明确权责分工和管理权限。
加强对民族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
6.可持续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工作的长期目标。
国家应当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少数民族的长远发展。
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培养和支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关系和谐关键词:普洱;民族关系;和谐普洱各少数民族从远古到现代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差异中保持着共同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云南相对于中国内地而言是一个边远的西南边疆地区,普洱市(原思茅地区)更是边疆的边疆,处在云南西南部。
这样一个边远的地区,事实上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和内地发生了联系,公元69年,汉明帝接受哀牢王“内属”的请求,设立了包括哀牢、博南两县,再加上益州西部都尉管的六个县的永昌郡。
永昌郡的设立,不仅使哀牢等民族有更多机会与内地人民交往,而且使云南各民族的交往更加密切,完成了今天云南西部、西南部边疆的全部统一。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跨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
普洱市有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回族、瑶族、傈僳族、苗族、蒙古族、景颇族等十四个世居民族,其中10万人以上的有哈尼、彝、拉祜、佤、傣和汉族。
全市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态,各民族文化多姿多采使普洱成为民族文化的宝库,民族间的杂居、交往和互动形成了有如亲兄弟般的民族感情,普洱这个民族聚居的大家庭成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重要典范。
一、神话、传说中和谐的民族关系长期的共同生活,普洱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平相处,对各自民族文化中存在的不同特色能相互接受、宽容看待,在各民族的传说、故事中大都反映出各民族间友好和相互玩笑的诙谐气氛,而且都认为各民族是同根同源的亲兄弟。
哈尼族中碧约、阿里卡多、西摩洛支系等很多支系都流传着葫芦造人的故事,在故事中都会提到和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其他各民族,例如哈尼族的卡多支系中流传着葫芦救人种、兄妹滚磨盘成亲的故事,兄妹成亲妹妹三年后生了一个大葫芦,哥哥看后很难过,拿到野外砍开,拉祜人在葫芦的把子上,哥哥砍葫芦时把拉祜人的头皮砍破了一块,至今拉祜人的头皮上仍然有一块疤痕。
拉祜人出来后,跟着出来的是卡多人,第三个是汉人,第四个是傣族。
分东西的时候拉祜人得了一把铎铲,叫他们掏山茅野菜过日子;卡多人分得一个有字的粑粑和一匹马;汉人分得一本书并藏在了怀里。
卡多人见汉人什么也没带,就问他分得的东西哪里去了?汉人拍拍肚皮,表示在里面,卡多人误以为汉人把分得的东西吃了,觉得像汉人一样把它留在肚子里更保险,于是把有字的粑粑吃了。
过后汉人从怀里取出书来,卡多人看后方知铸成大错。
从此汉族有文字,卡多人没有文字,只知道过年时舂粑粑吃,以解心头之恨。
当时卡多人不会骑马,于是倒骑在马背上,随时准备往下跳,汉人见了好笑,就对卡多人说:“你下来看着,我教你骑。
”卡多人信以为真,把马让给汉人骑,汉人骑着马飞也似的跑了,卡多人才知道上当了,只得捡起汉人丢下的锄头种庄稼过日子;傣族分得一把刀,一粒木棉子,所以他们一直找坝子开田种,种木棉纺织木棉过日子,至今凡是傣族寨子都有木棉树,都有水有田,而且多数人姓刀[1]……从卡多人的故事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杂居在一起民族都是兄弟姐妹,他们的生活充满情趣,相互之间像兄弟一样会闹矛盾和情绪,在卡多人的心目中,汉人既聪明又调皮,甚至是有点狡猾,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各民族间的浓浓亲情。
彝族主要分布在无量山和哀牢山的崇山峻岭中,在很多支系中都流传着和哈尼族创世故事相似的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在彝族的故事中也讲到远古时代人类经历了洪水灾难,是葫芦救了人种,存活下来的兄妹俩为了繁衍人类,滚磨成亲,婚后生了九对男女。
香堂支系的故事是“兄妹成亲后生出的是一个肉团,他们把它丢在地里,长出了一棵葫芦苗,葫芦藤上长了九个节,每个节上有一个葫芦,后来每个葫芦里出来一个人,最先出来的是佤族,接着是拉祜、彝族、侎俐、傣族、回族、阿嘎、汉族和香堂……”[1] 在故事中我们同样看出彝族的心目中生活在周围的民族都是兄弟,是一家人。
在彝族史诗《梅葛》中还描述了人类经历水灾、兄妹合磨成亲的经过,并对各民族生于同一父母和划分住处的经过详细描述出来:“地王就吩咐:一定要成亲。
……妹妹怀了孕,一连生九子胎……借把小锥子,来把胎戳开。
戳通第一道,出来个摆依……戳通第二道,出来个彝族……戳通第三道,出来个傈僳族……戳通第四道,出来个苗族……戳通第五道,出来个藏族……戳通第六道,出来个白族……戳通第八道,出来个傣族……戳通第九道,出来个汉族……出了九种人,汉族有办法,懒得爬山坡,住在坝区里,种田吃米粮,读书学写字。
摆依办法好,出力背盐巴。
傈僳力气大,种田有经验。
苗族人能强,住在好山岗。
藏族住山里,背弓打猎准。
白族有经验,种棉做衣裳。
傣傣族盖寺庙,念经信佛神……”[2] 此外,彝族还有《阿细人之歌》、《阿细族创世纪》中有各民族起源于一个祖先的描述。
拉祜族的创世纪史诗《牡帕密帕》讲述了大神厄沙创造世界万物和人类的故事,故事中讲到葫芦传人种、兄妹扎倮娜倮滚磨成亲的故事,后来他们的子孙繁衍人口众多后,以打猎分虎肉的形式决定各民族的身份,各民族分得一份虎肉,按照不同的食肉方法分成了拉祜、佤族、汉族、哈尼、傣族、老缅人、彝族、回族、白族等,史诗的第七部分就讲述了这个过程,并描述了天神划分各民族居住地的过程:白鹇鸟领着拉祜人住在山头,喜鹊领着哈尼族住在半山坡,孔雀领着傣族住在坝子上,点水雀领着汉族住在平坝,麻鸡领着彝族住在山中,鹌鹑领着白族住在凹地里,画眉领着回族住坝子,骆驼鸟领着佤族住在山里,小阳雀领着老缅人住后山坡。
各民族有了住处,各民族有了家园,和睦相处,亲如兄弟[3]。
佤族的创世神话《司岗里》中也有反映佤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同根同源的故事。
“司岗,西盟解释为石洞,沧源解释为葫芦;里,就是出来的意思;司岗里,就是出人洞或生人的葫芦。
”[4]“人类从司岗里出来时,从第四个起,人才活下来,这个人是佤族,从此佤族就排行老大,以后出来了拉祜族、傣族、汉族,分别排为老二、老三、老四,就是岩佤、尼文、三木傣、赛口,再以后出来的就是其他民族了……老大跑去抱住了一棵大椿树,所以佤族像大椿树一样,黑红黑红的……老二跑去抱住了一棵竹子,所以拉祜族就像竹子一样,青黄青黄的……老三跑去抱住一棵芭蕉树,所以傣族像芭蕉一样白嫩白嫩的……老四跑去抱住一棵大车树,所以汉族像大车树一样又白又高大。
”[5]民族间共同生活、友好相处,形成了共有的美好记忆,这些美好记忆大都被创作进了民族的神话传说当中,成为各民族永久的记忆,这些都可以证明,普洱乃至整个云南生活的各民族间自古就有着和谐共生的关系。
二、生产方式中的共生关系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是现在一样属于农耕民族,很多民族都是在不断迁徙、民族融合过程中相互学习,吸收农耕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慢慢发展成为现在的以农耕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
例如拉祜族早期是一个以游猎为生的民族,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尤其进入滇中南地区以后,受沿途民族经济的影响,农耕生产出现了游耕的方式,直到20世纪末,刀耕火种才完全退出拉祜族的生活,以定居农耕生产为主。
拉祜族的经济形态在建国前主要有两类:一是澜沧江以东地区,包括景谷、镇沅、景东、思茅、宁洱、墨江、元江等地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受汉族经济影响初步形成封建地主经济;二是澜沧江以西地区包括澜沧、临沧、西双版纳一带,18世纪20年代以后,一直保持土司制度,被长期纳入傣族领主制度之中,与佤族、哈尼族等杂居,其文化受傣族、佤族和哈尼族影响较大。
普洱民族之间共同生活相互间在生产生活方面影响很大,农耕生产中耕种的方法、产品的种类,甚至农耕期间所做的一些祭祀活动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刀耕火种时期的选地、号地、谷神祭祀、尝新米等仪式在普洱的民族中都普遍存在。
三、宗教信仰中的和谐关系普洱各民族中都有原始宗教信仰,他们所信仰的神灵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共同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有着共同信仰和祭祀的对象,相互之间在宗教信仰上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达成共识。
例如大都有神林崇拜,并将寨子周边的神林作为寨子的保护神,对神林不准乱砍滥伐,这一习俗在各民族中普遍存在;水的信仰,农耕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与水有着密切关系,对水的爱惜和信仰普遍存在,他们认为水能驱逐病魔、洁身健体、带来幸福的吉祥之物,傣族有泼水节拜水、戏水,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彝族等也有年节接新水、祭拜水的习俗;火的崇拜,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彝族等普洱少数民族都有崇拜火的习俗,他们把火塘看做是保护家庭兴旺神灵,迁居都要举行隆重的点新火仪式。
此外每年要举行祭火拜火的仪式,尤其以佤族的接新火和彝族火把节祭火仪式是最为隆重的;汉儒文化对普洱民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得也是十分突出,例如主要集中分布于哀牢山中部的者东镇、和平乡和九甲乡的苦聪人(拉祜族的一支),他们长期生活在山区,与外界交往非常少,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封闭的环境中,但是他们在迁新家时要举行的安家神仪式中,无论是安家神还是祭灶君,都充满了浓重的汉文化气息,直到现在他们还延续着汉族拜天地君亲师的惯例,门头上所写的对联也全是典型汉儒文化的内容。
四、生活习俗中的和谐关系在生活习俗方面,普洱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学习,吸收引进其他民族好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房屋的建筑方面,彝族的房屋类型主要有瓦房、土掌房、草房、闪片房、木楞房、竹子瓦房等等,这些建筑模式大多是彝族与周围的汉族、哈尼族、傣族等相互学习共同创造的,受汉族影响的部分彝族喜欢平房,中间设堂屋,两边为卧室,在住宅旁建畜舍、柴房等附属性建筑。
哈尼族的建筑以土掌房较为普遍,土掌房和石灰房是受下半山和河坝地区彝族、傣族房式的影响,部分地区也实行瓦房,主要是受汉族影响,靠近西双版纳的澜沧一带,哈尼族的住房借鉴傣族的建筑模式以竹楼为主,受傣族杆栏式建筑影响的民族还有佤族、拉祜族、布朗族等。
节日文化中也能看到普洱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普遍而又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夏历的6月24日或25日举行,普洱的白族、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和傈僳族都有过火把节的习俗,节日的过法基本相同,通过撒松香驱逐病魔灾害,祈祷村寨、家庭平安兴旺,祈求五谷丰登;新米节是普洱农耕民族普遍流行的节日,佤族、拉祜族、哈尼族、景颇族中独有过新米节的习俗,通过招谷魂、祭谷魂尝新米的仪式祈祷神灵保佑粮食丰收、人畜兴旺;泼水节是普洱少数民族受傣族文化影响普遍参与的一种节日,居住在傣族寨子周边的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佤族都有与傣族一起过泼水节的习俗,当然傣族也会参与这些民族的节日,在节日里相互尊重各自的民族习惯,互相庆贺,共同祈祷平安、幸福的生活,节日的时候最能体验到民族之间的友好情谊,相互之间邀请做客,大家像一家人一样一起吃饭、喝酒、唱歌、跳舞,共同欢庆传统节日。
在普洱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过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些习俗一般是受汉文化影响,各民族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现在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