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与反抗——从生存困境中把握《野草》的内在意蕴
反抗与绝望:试论《野草》中的生存困境

反抗与绝望:试论《野草》中的生存困境
高秀萍
【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7)001
【摘要】<野草>从个体生命在时间流中生存的状态以及个人与他者的关系两个方面写出了个体生命生存的无意义,流溢出一种找不到立足点而漂浮空中的惶惑情绪.本文试着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去探讨这种生存的困境,以及对这种困境所做的绝望反抗及反抗中的绝望情绪.
【总页数】5页(P53-57)
【作者】高秀萍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迎向绝望的反抗:“过客”与“异乡人”——《野草》与《巴黎的忧郁》关于“生命抗争”的对话 [J], 徐键萍
2.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浅谈鲁迅《野草》中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J], 高方喆
3.反抗绝望与超越绝望--鲁迅《野草》和梁实秋《雅舍小品》生命哲学比较 [J], 马玉红
4.《野草》:鲁迅内心绝望和反抗的思想流程 [J], 王艳
5.反抗绝望超越虚妄——解读鲁迅之《野草》 [J], 王慧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野草》中的人物心理解读

鲁迅《野草》中的人物心理解读【摘要】《野草》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是鲁迅生存体验的真实记录。
在这部散文集中,融入了鲁迅的彷徨、孤独、焦虑、苦闷、孤寂、绝望以及生命的抗争,同时也是鲁迅对生存意义的深层思考。
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达了超越苦难、从绝望到反抗的整个思想过程。
他所处的困境是根本无法“选择”或者“承担”的,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选择”、“承担”,并由此而探索生命之涵义。
本文将对《野草》中人物心理进行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野草》;鲁迅;心理我们将历史定格在1924年,当时的中国到处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情绪,直奉之间的在北方打得如火如荼,人与人之间冷漠如冰。
当时的鲁迅已然从十年困顿中脱出,但是面对这样的境况,他奋笔疾书,创作了轰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界的散文诗集《野草》。
他爱野草,但是更爱将野草烧尽的野火,在鲁迅的内心深处,不仅有着中国传统意识,更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
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他感到无比的苦闷、焦虑和彷徨,甚至达到绝望的状态,在传统与现实的双重冲击中,他终于忍无可忍,作《野草》而长歌,啸长空而吐苦闷。
一、悲观的爱情心理在《野草》中,很多篇散文诗都表现出悲观的爱情心理。
例如《野草》的首篇《秋夜》,这篇散文诗不仅是整个诗集的序,而且也代表了鲁虚之恋的开始。
在前部分枣树的梦以及后半部小青虫扑火中,集中体现了鲁迅爱情的悲观情绪。
在这里,枣树象征了鲁迅自己,而枣树做了“春后还是秋”的梦,小粉红花象征着他的恋人许广平,做了“秋后要有春”的梦,这两个梦之间的矛盾,是这篇散文诗的主线。
秋代表了成熟和收获,也代表了热气褪尽,寒气来袭。
所以,枣树那个“春后还是秋”的梦中,包含了层层的无奈与感伤,在这里,“秋”表达的是秋风秋雨秋煞人的意思。
初恋带给鲁迅的不是甜蜜与幸福,而是消沉、痛苦与无奈,鲁迅的悲观情绪从枣树的梦中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小青虫扑火有两层含义,一种是不畏艰险,勇于前行。
是一种勇敢决心的表现,而另一种则是代表了灭亡,暗含这段爱情没有号结局的意思,也是鲁迅悲观情绪的体现。
《野草》读后感

摘要: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其在不同时间段创作的24篇作品。
通过阅读这些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文字,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及个人命运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从文章结构与核心思想出发,提炼出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并尝试以易于理解的方式重新组织内容。
大纲:
一、引言:
简介《野草》的创作背景及其在鲁迅作品中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及其文学成就概述。
二、文章结构分析:
主题与分类:
自然景物与人生哲思相结合的文章(如《秋夜》)
政治时评与社会批判(如《复仇(其一)》)
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如《死火》)
表达技巧:
使用象征手法
创意性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
三、重要经验教训提炼:
对生活的坚韧与乐观态度:
面对困境,不应放弃希望。
正如鲁迅笔下的“野草”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也能顽强生长。
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通过《野草》中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揭示,我们可以反思自身和社会的问题所在。
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价值观:
鲁迅先生强调个体不仅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勇于承担起改进社会的责任感。
超越自我、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主义情怀:
通过《野草》中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探讨,我们认识到即便面临多重困境,也不应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
总结阅读《野草》后获得的主要启示。
强调这些教训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结构安排,《野草》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得以清晰呈现。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用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有责任感的人。
矛盾中的挣扎-从《(野草)题辞》的语言结构形式看其深层意蕴

矛盾 中的挣扎
从《野草) ( 题辞》 的语言着 鲁 迅 心 灵 深 处 的挣 扎 和 痛 苦 。 于 作 品 所 建 构 出 的丰 富的 意 蕴 世界 。 究 者 至今 意犹 未尽 。 实 , 《 镌 对 研 其 欲 开启 这 本 散 文 诗 的 意 蕴 之 门 , 关键 还 在 于《 野 草 > 辞 》 ( 题 这把 不 可或 缺 的“ 钥匙 ” 通 过 对 《 辞 》 的 矛盾 语 词 和 重 复 结 。 题 中
沉 默 的时候 , 我觉 得充 实 ; 将 开 口 。 我 同时感 到空 虚 。 ”
之 中发 现《 野草 》 的深 层 意蕴 。但是 , 想更 深刻 地 理 要 解 《 草》 笔者认 为 “ 野 , 题辞 ” 着举 足轻 重 的作用 。 野 有 《 草 ・ 辞 》 于 12 题 写 9 7年 7月 . 就 是 这 本散 文 诗 初 次 也
初 读这 句话 。 似乎 觉得 有些 “ 口” 同时有些 “ 知所 拗 . 不
云” 之感 。 当我沉 默 的时候 ” 以会 “ 实 ” “ 口” “ 何 充 ?开 为 何 又会 “ 到空虚 ” 这直 接将读 者带 到 了语 言 的迷宫 感 ? 之 中。要 想 发现语 言 下 的别 一番 意味 , 我们 就不 得不 对 作 品进行 细读 首 先 , 词语 的组 成上 看 。 句话 有两对 反 义词 : 从 这 沉 默一 口. 实一 开 充 空虚 。这 两组 反义词 是分 布在 用分 号连 接 的两句 并列 句 中的 . 结构 和语 义上没 有轻 重 在 主 次 . 以说 是平衡 的两端 。 由两 组反 义词组 成 的平 可 衡 的两 端便 构 成 了 “ 衡 ” 形 成 了语 言 上 的张 力 。 制 . 打
破 了常规 的单 向思 维方 向。这种反 义词 的搭 配使 用 ,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读后感篇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是鲁迅。
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中国农
村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多舛,生活在贫困和
压迫之中。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苦难。
他们在社会底层挣扎,生活在贫困和艰辛之中,却依然坚强地生活着。
他们的命运让人心痛,让人感到无力。
《野草》还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小说中,农
民受到地主和官员的压迫和剥削,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小说中
的农村社会充满了欺骗和虚伪,人们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作者通过
对这些现实的描写,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读完《野草》,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苦难和痛苦。
这部小说让我更加关注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思考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让我更加关注
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加美好,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尊重和尊严。
《野草》赏析

《野草》赏析《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激励人们反抗压迫、追求自由。
本文将从情感、展现手法以及主题意义三个方面对《野草》进行赏析。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直击人心,并激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化人对于封建社会的痛苦和愤怒。
他深切地感受到人民所受的压迫和苦难,同时也表达出对于人性的关怀与同情。
例如,他在《阿Q正传》中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虚伪的官僚体制,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人格剖析,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反复受挫后的心理状态,并引发读者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展现手法是鲁迅在《野草》中的又一独特之处。
他采用了多样的文体和写作手法,如小说、散文、讽刺、杂文等,使整部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冲击和思维碰撞。
鲁迅以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犀利的观察力,将社会现实与文学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除了情感和展现手法外,主题意义也是《野草》的重要课题。
作品中的主题涵盖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通过对封建社会黑暗面的深刻揭示,鲁迅以无情的讽刺和激烈的批判呼喊着“废除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口号,以期唤醒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反抗精神。
同时,他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关注和呼唤着人性的光辉和自由。
最重要的是,《野草》中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鲁迅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
总之,《野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从情感、展现手法和主题意义等多个层面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和社会关怀。
作品中浓厚而复杂的情感、多样而丰富的写作手法,以及深刻而犀利的主题意义,使其成为一部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文学力作。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于仲达【内容提要】《野草》使我感到鲁迅是真实的,不同于他在其它的作品中对生活的旁观与理性的剥脱,《野草》中的鲁迅面对的是自己,而且仅仅面对自己,仿佛一个人对赤裸裸的自己做了痛苦的解剖。
这是一种直视灵魂深处的表白,如同深夜里一个人对内心的造访。
史铁生曾说过:“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最后的眼睛,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
”《野草》是鲁迅刻意为自己营造的黑夜,在夜的静默与黑暗的包围下,白天的一切浮华与伪装沉淀,所有防御的面具一一卸下,人便在这样的夜晚,变得脆弱了。
《野草》中的鲁迅是脆弱的,他的脆弱来源于自我的真实。
因为真实所以拒绝麻木;因为真实所以还会愤怒;因为真实所以感到痛苦;灵魂的痛,隐隐作痛的痛,因晨昏交替而痛,因动荡与愚昧的人群而痛,在这样的脆弱的鲁迅眼里,平凡的人事里都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鲁迅式的疯狂表现在:拒绝,拒绝妥协;反抗,反抗绝望;批判,批判丑恶,用所有的激情去关注,在黑夜里吞下自己的悲哀与脆弱,冷静着,并希望着……野草在地表生长,在希望中绝望的脆弱的死者没有隐没,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勇士,书写着死者在绝望中的希望。
野草中包含着许多成对的形象和观念: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长和腐朽,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矛盾的并列正是勇者在对脆弱内心的审视下无声的言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鲁迅曾对章依萍、萧军等青年人说过,自己的哲学思想都体现在《野草》中,所以不主张年轻人去读《野草》。
既强调《野草》里有自己的“哲学”,又希望青年脱离它的影响,这似乎是矛盾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鲁迅对朋友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野草》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相对真实、深入地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与个人话语的存在,《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
《野草》也就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
鲁迅《野草》中的人物心理解读

鲁迅《野草》中的人物心理解读【摘要】《野草》既融入了鲁迅“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孤独、彷徨、苦闷、寂寞、焦虑、绝望、反抗……也蕴含着其关于生存的思索:独自承担、反抗绝望、超越苦难等。
鲁迅在根本无法“选择”和“承担”的生存困境中仍然坚持“自己选择”和“自己承担”,并在自我选择与承担中,找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本文研究了鲁迅《野草》中的人物心理解。
【关键词】《野草》;鲁迅;心理九二四年,北洋军阀进入最后的直奉之争,整个中国焦灼不安却又冷漠如冰。
在这样的境况里,已然从十年困顿中脱窘而出的鲁迅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散文诗集《野草》。
他自爱他的野草,可却又不得不更加热爱烧尽野草的行为本身,鲁迅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最为固执的坚守,也有着超越时代的想象力和意识。
这些矛盾贯穿了他,使他焦虑、苦闷、惶惑甚而绝望,传统与现代主义交接在他身心的方方面面,他终于按捺不住而作出《野草》,倾纳出对于苦难心灵的哀愍。
一、悲观情绪悲观爱情心理在《野草》的多篇散文诗里得到表现。
《秋夜》是《野草》的首篇,充当《野草》序的功能,拉开了鲁许之恋的序幕。
爱情的悲观情绪集中体现在前部分的枣树的梦和后部分的小青虫扑火两个内容里。
象征鲁迅自我的一棵枣树做了“春后还是秋”的梦,与象征许广平的小粉红花做的“秋后要有春”的梦形成鲜明的矛盾。
“秋”的含义既有丰收、硕果累累之意,又有秋风秋雨秋煞人之意。
从“春后还是秋”中的“还是”一词可看出一种无奈、感伤的语气和情绪,故“秋”意应该是后者。
鲁迅在初恋来临时,因深恐辱没了对手而造成情绪低落、消沉、痛苦,枣树的梦真实流露出鲁迅的悲观情绪。
小青虫扑火的行为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结尾处/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的诗句表达出勇敢的决心;二是危险,隐含爱情不会有好结果的悲观情绪。
《影的告别》则是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随着被爱和要爱的加深,在家庭和爱情、道德和情感以及现实和理想的两难选择中,鲁迅以梦境的形式表现出了一种矛盾的爱情心理,以至对天堂、地狱、黄金世界都表示不乐意,要彷徨于无地独自远行,决不占你的心地,认为“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向所爱的对方传达出一种走极端的爱情心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 种 “ 穿结 果 , 重 过 程 ” 思 想 意 识 , 含 了更 深 的 价 值 与 意 看 注 的 蕴
义。如果我们纵观中国的二十四史 , 不难发现 , 代代更迭 , 已经使
一
困境 ” 展开对《 野草》 内在 意蕴的深层探 寻
关键词 : 迅 ; 草 ; 鲁 野 生存 困境
个老大中 国陷 入 了一 个“ 环 ” 循 的怪 圈中。就在这一怪 圈 中, 中国不断演绎着这样的 “ 循环 ” 兴起一 繁盛一 衰亡一 再兴起 一 :
中国 分 类 号 : 6 12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再繁盛一再 衰亡 。在我 看来 , 种“ 环”电是造成 国民 劣根 性 这 循
“ 启蒙” 使命的一种超前意识。但足 , 对生命终极 的拷问之后 , 在
鲁 迅 叉不得 不 面 临着 无 地 彷 徨 的艰 难 处 境 。
2生存 困境 之彷徨 于 无地
“ 彷徨于无地 ” 是在 《 野草 》 的《 的告别 》 出现 的词 。 影 中
“ ” “ 暗 又会 吞 并 我 , 影 在 黑 然 光 明 又会 使 我 消 失 ” 的 彷 徨 中 , 发现 自己最 终 只能 落 得 “ 向黑 暗 里 彷 徨 于 无 地 ” 的处 境 。在 我
看来 , 这是一 个关于“ 作为身处社 会这一群体 中的一 员, 自 人” 其 身难 以寻找到立足点 的问题。 为什么会无地仿 徨呢?在 学术界 主要有 两种说法 , 北大钱 理群教 授在 《 与鲁 迅相遇 》 中提到 , 然 “
而 黑 暗 又会 吞 并 我 ” 因 为我 反 抗 现 有 陈 规 , , 反抗 黑 暗 , 然 而 光 “
抗绝望 , 但同时对希望持怀疑的态度 , 所谓的“ 这 希望 ” I J是绝 人 : 多数人 在无 限幢憬与幻 思着 的“ 黄金 世界” 正是《 , 影的 告别 》 中
“ ” 面 对 的 “ 明 ” 他 在 紧 张 的 内 省 中 , 断 反 省 自己 的 过 影 所 光 。 不
过程之 中。“ 冻灭” 的过 程毫 无意 义与价值 可言, “ 完” 但 烧 却有
就不如烧完”
北大钱理 群教授 曾在《 与鲁迅 相遇 》 中提 到, 冻
抗” 黄健教授 的看法更接近鲁迅《 的告 别》 f , 影 【 的内蕴j因为鲁 J
迅曾在《 望》 希 中写 道 : 绝 诅 之 为 虚 妄 , 与 希 望 相 同 ” , 反 “ 正 他
灭 就 是 以待 毙 , 完 就 是 垂 死 挣 扎 。在 我 看 来 , 烧 这 个 词 一 针 见血地 概 括 ¨ 两 种 选 择 的异 同之 处但 价 值 去 同 而这 价值 的本 质 区 别 『 足 体 现 在 ¨ F
在价值的意义。住《 野草》 我认 为《 中, 死火》 篇散文诗 将他 的 这
这 种 死 亡 观展 露 的 叮谓 淋 漓 尽 致 。 死 火 面 临着 两 种 选 择 , 留在 若 冰谷 , 么它将 冻 灭 ; 走 出 冰 , 么 它将 烧 完 。这 两 种 结 果 实 那 若 那 质 相 同 , 一 宁 ,完 ” 即一 个 “ 。但 面 刘 着 这 “ ” 死 火 的 回 答足 “ 我 完 , 邪
文 学 评 论
叠
文 学 界
挣 扎 与 反 抗
— —
从 生存 困境 中 把握 《 野草》 内在 意蕴 的
许燕 南
( 江 大 学 城 市 学 院 , 江 嘉 必 34 0 ) 浙 浙 0 1 1
摘 要 : 野 草》 鲁 迅 逼 视 自我 灵 魂 深 处 的 “ 语 体 ” 文诗 《 是 独 散
境。今灭我想就从 “ 生存 困境 ” 这个角度来研究 分析鲁迅的这本 散文诗集—— 《 孥》 野 。
1生存 困境之对 生命 终极 的拷 问
我 认 为 , 迅 的 死 亡 观 的 核心 思 想住 于 他 仅 肯 定 了死 亡 的 鲁 必 然 性 , 艮从 生 死 的双 莺 角 度 中看 到 r在 过 程 中 实 现 自我 存 而
的 重 要 因 素 。 而 鲁 迅 的 超 越 结 果 的 “ 亡 观 ” 进 步 性 , 是 在 死 的 正
文 章 编 号 :6 3— 1 l 2 l ) 2一 o 5— 2 17 2 l (o o o o 2 0
于它打破了这种令人 窒息的 “ 循环 ” 而是 更多 的用 一种发展 的 ,
“ 当我 沉默 的时 候 , 我觉 得充 实 ; 将 开 口, 我 同时 感 到 空 虚 ” 这 是 鲁迅 在 《 草 》 辞 中 的 开 篇 语 。在 “自言 自语 ” 的 文 字 野 题 式 中 , 近 丁残 酷地 进 行 深 刻 的 自我 解 剖 与 自我 反 思 , 他 以在 挣 扎 与 反 抗 中 寻求 到 人 生 出路 的力 之 源 。 在细 读 《 草 》 野 的过 程 中 , 发现 它 内 蕴 着 一 个 核 心 问 题 , 我 通 过 一遍 又 一 遍 的 反 复 品 读 后 , 将 其 归 结 为 四 个 字 —— 生 存 困 我 眼 光 去 寻求 过程 中 的 价值 意 义 。 这 也 是 他 作 为 “ 觉 者 ” 负 先 肩
明 又会使我消失” 因为“ ” , 我 与黑暗是
- 个共生 体 , 我” “ 的价值
就 体 现 在 和 黑 暗 的 捣 乱 中 , 我 ” 将 随 黑 暗 的 消 失 晰 消 失 。 浙 “ 必
大黄健教授 在《 反省 与选择 》 中认 为 , 影 ” “ 的选择 是宁可在黑 暗
中沉 沦 , 也不 住 光 明 中 同 化 。 我 认 为 , “ ” “ 扎 ” “ 对 影 的 挣 与 反
着灿 烂 而 绚 丽 的燃 烧 的过 程 , 是 在 这 过 程 中 , 被 赋 予 了 更 多 就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