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
弥渡名人研究报告

弥渡名人研究报告弥渡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滇西边陲,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孕育了众多杰出的名人。
以下是对弥渡名人的研究报告。
弥渡历史悠久,是古代南诏王国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白族文化的代表地之一。
这里是白族文化的焦点和核心,因此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名人。
首先要提到的是南诏王窦建德。
窦建德是南诏王国的初代国王,他在弥渡建立了南诏政权,并成为了南诏王国的创始人。
他不仅开创了南诏王国的历史,还推动了南诏白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其次是刘彝。
刘彝是明代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朝廷内担任要职,曾经镇守过辽东,后来调任云南时,就选择了弥渡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刘彝在弥渡开展了大规模的冶炼和制铜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一位重要的名人是德兴。
德兴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家,他是当时文坛的翘楚,被誉为“南诏白族文学之祖”。
他的诗作以山水风格为主,代表了白族文化的审美特点。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名人是施泰丰。
施泰丰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新闻学家和传媒教育家,为中国传媒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对媒介研究和传媒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对培养了一大批新闻传媒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弥渡不仅有上面提到的名人,还有许多其他领域的杰出人才。
这些著名的名人有助于推动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白族文化的内涵,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弥渡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名人。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对弥渡乃至整个云南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名人是弥渡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学习和崇敬的对象。
大理历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大理国是中国历史上在公元937年到1253年间存在于今天云南一带的一个多民族政权,其历代皇帝如下:
1. 段思平(937-944年):
-庙号:太祖
-尊号:神文武帝
-简介:大理国的创立者,他统一了云南地区,建立了大理国。
段思平是古代白族杰出的政治家,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为大理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段思英(944-945年):
-尊号:文经帝
-简介:段思平的儿子,由于宫廷政变,在位仅一年便被废为僧,其统治昏庸无所作为。
3. 段正淳(1096-1108年):
-年号:天授
-简介:大理国的中宗,他在位期间,国家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大理国在1094年和1096年之间出现了两个短暂的年号,分别是“大义宁”(995年-1004年)和“上治”(1095年-1096年),这两个时期分别由高升泰和他的儿子高智升统治,虽然他们并非段氏家族成员,但仍然对大理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大理国在1253年被蒙古所灭,此后云南地区成为元朝的一部分。
云南历史名人他们的故事令人震撼

云南历史名人他们的故事令人震撼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他们的故事令人震撼。
无论是在政治、文学、艺术还是科学领域,他们都为云南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这片土地的骄傲。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伟大和震撼。
一、杨宪益:民族英雄,石化工程的奠基者杨宪益,生于云南昆明,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开创者之一。
他广泛开采石油资源,将石油工业推向了新的高度。
为纪念杨宪益,国内的数条大型石油管道被命名为“益”字管线。
杨宪益一生致力于石化事业,力求将我国的石油资源利用到极致。
他投入巨资,探索前所未有的技术,建设了一批先进的石油化工基地。
正是有了这些基地的建设,中国的石油工业才能飞速发展,为国家经济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宪益的故事令人震撼,不仅因为他对石油事业的贡献巨大,更因为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持不懈。
他曾遇到过技术难题、经济压力和政策变动等种种问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帕木丁·波哥列夫:探险家,永远的冰山船长帕木丁·波哥列夫是云南的一位著名探险家,他的故事令人震撼。
他多次组织南极考察,探索了南极洲的神秘之处,成为中国南极事业的奠基人。
波哥列夫是一位非凡的冒险家,他不畏严寒、艰险,带领团队攀登冰川、越过冰原,为科学家们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南极资料。
他坚持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也能在南极大陆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波哥列夫的故事令人震撼,他的坚毅和勇气不仅震撼了整个世界,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他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决心,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能攀登到山的顶峰。
三、阿部龙之助:医学奇才,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阿部龙之助是中国近代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故事令人震撼。
阿部龙之助出生于日本,但他热爱中国,尤其是云南,他对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阿部龙之助在云南开设了一家医院,引进了许多先进的西方医疗设备和技术,将中医和西医有机结合起来。
云南大理历史简介

云南大理历史简介云南大理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部分地区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理成为了古丝路上十分重要的一站。
大理曾经是南诏国的政治中心,南诏在7世纪初就已经建立起来,直到10世纪失去了独立地位。
公元937年,广南節抵禦南唐進攻,並與南唐簽定全昭和議和協定,大理地區開始轉入獨立時期。
大理国开始崛起,从此成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最强盛的政治中心。
在大理的约束下,许多少数民族达到了他们最辉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鼎盛时期。
大理国由摆夷族建立而成,始称“哈那彝”,后改名“大理”,“大”意为“富裕”,“理”意为“天下太平”,寓意为富庶而和平。
大理国在它的鼎盛时期拥有极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开放的贸易港口,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在唐朝和五代时期,大理国已经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对南方的很多政治经济事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大理国的辉煌只是暂时的。
在13世纪初的时候,蒙古入侵中国并拥护了金朝,将整个中国都掌握在了他们的手中。
大理国当时受到了蒙古的侵略,最后被完全摧毁。
不过大理国的落幕并没有完全结束大理地区的历史。
大理地区在元朝时期成为了临时的州县,明朝时期则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中的一个特别管区。
大理地区历史上一直是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集中地,这也为大理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打下了基础。
在大理地区,摆夷族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在这里融合和发展。
大理还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所以这里也是众多文化的交汇点。
今天,大理地区已经成为了旅游胜地,游客可以欣赏到大理风情的各个方面。
大理古城和苍山洱海等景点是游客们的必去之处。
大理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这里的独特景观,带给游客们丰富的体验和回忆。
而大理地区的发展也正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它扮演了云南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的主要支持角色之一。
大理的红色故事

大理的红色故事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大理曾经是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留下了许多红色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记录了大理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云南地区的艰苦奋斗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本文将通过几个小故事,来讲述大理的红色历史。
一、行军路上的红军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到达云南大理地区。
当时,大理地处偏远,山高路险,交通不便。
红军士兵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艰苦度日。
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信仰,一路向前。
在行军路上,红军士兵与当地居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帮助当地人修路、搬山、填海,为当地人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同时,红军士兵也向当地人民宣传革命思想,号召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这种互帮互助、相互促进的精神,为当地人民树立了榜样,也为红军士兵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大理的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期间,大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云南游击队在大理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斗争。
他们在当地建立了许多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抗日救亡等各种斗争。
在这个时期,大理的革命力量得到了不断壮大。
许多当地人民参加了革命斗争,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他们在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他们从未放弃革命信仰,始终坚持革命斗争。
三、红军长征中的大理战斗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大理地区。
当时,国民党军队对红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企图消灭红军。
红军在大理地区组织了一次英勇的抵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红军士兵奋勇杀敌,浴血奋战,为了保卫革命道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场战斗虽然最终以红军的失败告终,但是它展现了红军士兵的英勇和革命精神。
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不断奋斗,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大理的红色文化大理的红色历史,不仅体现在斗争中的壮烈,也体现在文化中的传承。
在大理地区,有许多红色文化遗迹,记录了当地人民的革命历程。
比如,大理市的红军路,就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段路程,保存了当时红军士兵的足迹。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摘自:大理州政府网站 2011年6月2日【历史名人】【历史人物】大理是英雄们逐鹿中原,决一雌雄的舞台。
他们在这里纵横驰骋,指点江山,演绎了一幕幕憾天动地的历史活剧。
大理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走出了一大批英杰,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有威武不屈的爱国者;有叱咤风云的起义军领袖;有隐居古刹的画家诗人;有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他们有的对地方文化建设,倡导社会风气,启迪后学,做了卓越的贡献;有的为家乡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直至终身;有的为民族团结、人民的解放和祖国振兴献出毕生精力;有的为抵御外辱保卫祖国洒尽最后一滴鲜血。
他们从神奇美丽的大理走出,从苍山洱海走出,走向神州大地,走向世界,永远走进了人民心中,大理因养育了这些英雄的儿女而骄傲自豪,大理也因此值得人们铭记。
【细奴罗】又名独罗、独罗消,南诏第一代王。
唐太宗贞观初年,为避哀牢王的嫉害,随其父母从哀牢山迁居蒙舍川(今巍山)躬耕。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受白子国王张乐进求的禅让,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定都巄屿图山,南诏由此开国。
唐高宗时,细奴罗多次遣使朝贡,与唐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皮罗阁】南诏第四代王,738年,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了五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政权—南诏国,定都太和城。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
南诏国的建立,结束了西南边疆分裂动荡的局面,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阁罗凤】南诏第五代王,执政期间积极吸收中原汉文化,制定了南诏的政治军事制度,统一云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国家,辖境包括今云南全省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是南诏国力鼎盛的时期。
由于唐中央政权和南诏地方政权之间的矛盾,天宝战争爆发,阁罗凤依附吐蕃,接受吐蕃“赞普钟南国大诏“的封号。
战后阁罗凤命人收敛唐朝阵亡将士的尸首葬在西洱河畔,名“万人冢”,在太和城立《德化碑》,表明自己不得已叛唐,希望和唐王朝和好的心愿。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一、大理州概述大理州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是云南省的一个自治州。
该州地处滇池南岸,地势东高西低,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大理州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和现代名人。
二、大理州历史名人⒈杨博文(1867年-1939年)杨博文是清末民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革命家。
他是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为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杨博文在大理州进行过多次宣传和组织活动,为云南地区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⒉瞿秋白(1899年-1935年)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他在大理州出生并成长,早年即参加了革命运动。
瞿秋白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瞿秋白被誉为“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三、大理州现代名人⒈阿巴甫(1939年- )阿巴甫,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中国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的泰斗。
他的作品《大理古乐舞曲》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视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⒉杨洪基(1968年- )杨洪基,云南省大理州人,著名流行歌手和演员。
他以其独特的嗓音和深情的演唱风格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杨洪基在音乐和演艺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称为华语流行乐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附件:⒈照片:大理州历史名人、现代名人的照片合集。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素有\。
大理古代的故事

大理古代的故事
一、大理三月节
相传,隋末唐初,恶魔罗刹盘踞大理,性情残暴,日食人眼三十六双,民众苦不堪言。
唐贞观年间,从西天来的观音大士制服了罗刹。
观音大士怕罗刹卷土重来,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便来大理讲经说法,善男信女接踵而来。
后来观音担心民众每年来听经受化,日久会耽误了农事生产,便劝导信徒们来赶会时带上农副产品进行交换,这样便逐步形成了定期举行的贸易集市-- 街子。
因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故又有“三月节”之称。
二、大理红龙井
关于红龙井,一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大理有个孝子非常孝敬母亲,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孝子四处求医问药,病情始终未见好转。
一晚,孝子梦见一老者告诉他,在古城的某个地方埋葬着一颗玉白菜,可治百病;玉白菜有四条红龙看守,让孝子用诚心感动红龙。
梦醒后半信半疑的孝子按照老人的指示果然找到了玉白菜,并告诉红龙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孝子得到了红龙的同情,摘得玉白菜,治好了母亲的疾病。
消息传开后,财主想霸占这颗神奇的玉白菜,便冒充孝子来到红龙井,贪心的财主想把整棵白菜把走,一时间地动山摇,红龙踩死了贪心的财主。
虽然是传说,它却让我们知道“做人要讲孝道,贪者无好报,人生要知足,幸福常乐”的人生哲理。
这也是甘甜的井水外,红龙井送
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摘自:大理州政府网站 2011年6月2日【历史名人】【历史人物】大理是英雄们逐鹿中原,决一雌雄的舞台。
他们在这里纵横驰骋,指点江山,演绎了一幕幕憾天动地的历史活剧。
大理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走出了一大批英杰,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有威武不屈的爱国者;有叱咤风云的起义军领袖;有隐居古刹的画家诗人;有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他们有的对地方文化建设,倡导社会风气,启迪后学,做了卓越的贡献;有的为家乡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直至终身;有的为民族团结、人民的解放和祖国振兴献出毕生精力;有的为抵御外辱保卫祖国洒尽最后一滴鲜血。
他们从神奇美丽的大理走出,从苍山洱海走出,走向神州大地,走向世界,永远走进了人民心中,大理因养育了这些英雄的儿女而骄傲自豪,大理也因此值得人们铭记。
【细奴罗】又名独罗、独罗消,南诏第一代王。
唐太宗贞观初年,为避哀牢王的嫉害,随其父母从哀牢山迁居蒙舍川(今巍山)躬耕。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受白子国王张乐进求的禅让,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定都巄屿图山,南诏由此开国。
唐高宗时,细奴罗多次遣使朝贡,与唐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皮罗阁】南诏第四代王,738年,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了五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政权—南诏国,定都太和城。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
南诏国的建立,结束了西南边疆分裂动荡的局面,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阁罗凤】南诏第五代王,执政期间积极吸收中原汉文化,制定了南诏的政治军事制度,统一云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国家,辖境包括今云南全省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是南诏国力鼎盛的时期。
由于唐中央政权和南诏地方政权之间的矛盾,天宝战争爆发,阁罗凤依附吐蕃,接受吐蕃“赞普钟南国大诏“的封号。
战后阁罗凤命人收敛唐朝阵亡将士的尸首葬在西洱河畔,名“万人冢”,在太和城立《德化碑》,表明自己不得已叛唐,希望和唐王朝和好的心愿。
【异牟寻】南诏国第6代王,是南诏历史上最有远见最有作为的君王。
继位后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废除旧有的风俗习惯,吸收汉文化,大力发展生产,接受清平官郑回的建议,与唐朝和好。
793年异牟寻派出三路使臣出使唐朝,使臣携带异牟寻的书信和四件礼物—当归、丹砂、黄金、丝棉,﹙当归表示南诏愿归顺唐王朝,黄金表示南诏归顺唐王朝的决心坚定不移,丹砂表明南诏对唐赤胆忠诚,丝棉则说明南诏与唐王朝情谊绵绵﹚,三路使臣都到达了唐朝,向唐王朝转达了异牟寻的心意。
贞元十年﹙794年﹚唐朝使者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与异牟寻会盟,10月唐遣使者袁滋册立异牟寻为南诏王,赐“贞元册南诏印”金印,唐与南诏恢复友好关系,南诏经济文化空前发展。
【劝丰佑】南诏第10代王,执政期间极力推崇佛教,封印度僧人赞陀崛多为国师,重修崇圣寺,建千寻塔,供佛11000多尊,南诏佛教信仰达鼎盛。
在都城羊苴咩建五华楼﹙南诏接待各部落酋长的国宾馆﹚。
在位30多年间多次出兵侵犯唐朝边境,虏掠大批工匠、财物,将内地文化和工艺传进了南诏,促进南诏经济文化的发展。
【郑回】唐朝相州人,原为唐朝西泸﹙今四川西昌﹚县令,天宝战争中被俘,才识渊博,受到南诏王阁罗凤的器重,任命他为宫廷教师,教授王室弟子。
异牟寻继位后,以郑回为首席清平官,他积极辅佐异牟寻,倡导汉文化,促成南诏与唐的和好,为西南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增进内地和边疆各民族的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西南各民族的敬仰。
【段思平】大理国的开国之君,白蛮,南诏清平官段忠国6世孙,因功任通海节度使。
937年联合东方三十七部讨伐杨干贞,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定都羊苴咩(今大理古城之西)。
执政期间改革内政,废除旧的官僚机构,减免徭役,发展生产,大理地区过渡到封建制时代。
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国与宋中央政权相始终,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
【段功】《孔雀胆》是我国戏剧的经典之作,它的主人翁是元朝第九代大理总管段功。
元末,红巾军明玉珍进攻云南,攻占昆明,段功出兵帮助梁王夺回昆明,梁王为感谢段功救驾之功,拜他为云南省平章政事﹙行政长官﹚,并将女儿阿盖公主嫁与他为妻。
后来,梁王听信谗言,对段功猜疑,要阿盖公主用孔雀胆浸的毒酒毒死段功,阿盖公主忠于自己的爱情,将父亲的阴谋告诉了丈夫,劝丈夫一起回大理,段功不信,结果最终被梁王所害,阿盖公主悲愤地写下一首悼亡诗,带着对爱情的无比忠贞,对苍山洱海的无限向往,绝食而死。
这是白族历史上一出感天动地的爱情悲剧,1942年,着名戏剧家郭沫若先生根据当时云南日报的记者杨亚宁﹙白族,剑川人﹚提供的资料写成话剧《孔雀胆》。
【杜文秀﹙1828—1872﹚】回族,清永昌府﹙今保山﹚人,清末滇西民族起义的领袖。
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1856年杜文秀宣布“遥奉太平天国南京之号召,革命满清”,在巍山发动起义,攻占大理,建立革命政权,杜文秀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
起义军制定革命纲领,声势浩大,控制了滇西大部,给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清政府集中力量镇压杜文秀起义,1872年清军兵临大理城下,关键时刻部将杨荣叛变,失败已成定局,杜文秀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大理全城数万百姓的生命,吞服孔雀胆后被抬到清营杀害。
清军破城后,血洗大理城,15万人被杀。
【李文学﹙1826—1874﹚】彝族,弥渡瓦卢村人,清代云南哀牢山彝族农民起义军首领。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地纷纷响应。
在太平天国战士王泰阶、李学东的宣传鼓动下,1855年,李文学在弥渡瓦卢后山天生营发动了有彝族、汉族群众参加的农民起义,提出“铲尽满清赃官,杀绝汉家庄主”的革命口号,李文学被推举为“夷家兵马大元帅”。
起义军与杜文秀的起义军遥相呼应,相互支援,共同抗清,斗争坚持20年,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1874年,由于叛徒出卖,李文学牺牲,起义失败。
【文化名人】大理文化灿烂,文风鼎盛,人材辈出,享有“文献名邦”的美誉。
明清以来,白族学者人材济济,出类拔萃者不乏其人,他们的着述琳琅炫目,斐然成章。
【李元阳】白族,大理人,号中溪,明代云南着名文学家、理学家。
嘉靖五年中进士。
李元阳知人善任,是明朝着名的宰相张居正的恩师。
为官颇有政绩,在江阴抗击倭寇,用自己的奉禄修荆州堤。
为人刚正不阿,罢官归故里,寄情山水,专心写作,诗文收入《李中溪全集》。
李元阳关注地方文化,主修万历《云南通志》、嘉靖《大理府志》。
《云南通志》是云南人自己编篡的第一部省志,成为研究云南史地的重要资料,《大理府志》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大理地区的气候、植被、水系、物产,保存了大理地区后来已变迁湮没的许多史料,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李元阳热心公益事业,为地方兴修水利、建学田,主持重修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
【杨黼】白族,大理湾桥下阳溪人,白族隐逸学者、着名诗人,人称“桂楼先生”。
他一生不求功名,不应科举,专心攻读释典,着书立说,成就斐然。
代表作有《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用汉字记白语,采用七七七五的句式,结构精巧,音韵优美,称为山花体,山花体是白族民歌特有的格式。
全诗廿十段,描写苍洱风光,追忆先世,感慨自身,纯朴优美,很有气势,刻于碑碣,保存至今,它就是与《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并称大理三大碑的《山花碑》,是研究白族历史语言文学的重要资料【艾自修】阿凡提是中国人熟知的智者的形象,白族民间也有一个智者—艾玉,他的故事在大理家喻户晓,艾玉的原形就是明代大理的学者艾自修。
艾自修,洱源县人。
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中举,任职湖南辰州,有口碑。
后因母丧回乡,在太和、邓州等地讲学,着书立说,80岁抱病修篡《邓川州志》,并卖田40亩出资刊刻,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艾自修和哥哥艾自新崇尚儒家道德,修身养性,在理学上很有造诣,学术界称艾自新为“大道学”,艾自修为“小道学”﹙道学即宋明理学﹚,合称为“二艾”。
大理府在艾氏故里挂“当代贤儒”匾,以资表彰。
兄弟俩有伦理修养的语录传世,后人合编为《二艾遗书》,集中表现艾氏兄弟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学追求,其中有许多值得今人吸取借鉴的优秀道德传统。
【担当﹙1593—1673﹚】昆明晋宁人,明末清初鸡足山高僧,着名的书画家,爱国诗人。
姓唐名泰,字大来,出家后法名普荷,自号“担当”意挑起佛家担子。
明朝灭亡后,很多深受传统儒家正统思想教育的士大夫、读书人不能接受满洲贵族统治中原的现实,不愿仕清,但又无力回天,在矛盾痛苦中选择了逃避现实的道路—出家。
他们大多文化素质比较高,其中最着名、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担当。
担当年轻时即以诗文出名,出家后,寄情于苍洱山水,醉心于诗文书画创作。
书如行云流水,画则有笔外之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术风格独特,一直为后人盛赞,以诗书画“三绝”被誉为“南中高士”。
【王崧﹙1752—1837﹚】白族,洱源县人,清代白族着名史学家、经学家,有“经学巨擘”的美誉,是乾嘉时代经学大师之一,与师范齐名,《清史稿?儒林》列有王崧的传。
王崧从小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嘉庆四年中进士,任山西武乡县知县。
后去官在晋阳书院讲学,声名远震。
晚年辞官回乡,担任了《云南通志》的总编篡人。
他利用编篡省志的余暇,写成《云南备征志》共21卷,篇幅宏大,史料丰富,取材严谨,与师范的《滇系》齐名,并称云南文献的双壁。
【师范﹙1751—1811﹚】汉族,弥渡县人,清代大理着名史学家、诗人、学者。
中云贵乡试第二名,出任安徽省望江县令,为官刚正廉洁,不畏权势,爱惜人才,兴办教育事业,后罢官回家以卖文为生。
师范知识渊博,多才多能,擅长文学,熟悉地理水利边防军事等业务,集一生心血写成云南志书《滇系》40卷,内容涉及云南疆域、职官、山川、人物、典故等方面,是嘉庆前云南百科全书。
【杨名飏】白族,清代云龙县石门人,举人,官至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等职。
为官清廉,政绩卓着,在任期间,整顿吏治,修撰史志,建书院,捐资奖励应试学生。
主持重建西安灞桥,改写了灞桥“六十年一成毁”的历史﹙此举被载入中国桥梁史﹚。
杨名飏心系家乡,在云龙兴办养蚕业和教育事业,修桥筑路,为陕西、云龙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赵藩﹙1851—1927﹚】白族,剑川县人,近代着名诗人、学者、书法家。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举,任四川盐察使。
因不满清王朝的腐败统治投身辛亥革命,参加护国运动。
1920年起任云南图书馆馆长,主持编篡《云南丛书》280余种,集云南文献之大成。
赵藩工诗文,一生创作颇丰,有诗稿七十余卷。
赵藩在书法上卓有成就,其颜体字苍劲有力,有“赵藩得其骨”之评。
他撰写的成都武侯祠对联和书写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深受后人赞誉。
【周钟岳﹙1867—1955﹚】白族,剑川县人。
27岁中举人,早赴日本学习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