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称谓质疑
二次革命名词解释

二次革命名词解释二次革命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二次革命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二次革命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二次革命的意思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最早出现在北洋政府文献中是1912年11月26日袁世凯发布的《严惩倡言二次革命党徒》通令,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选举前后,孙中山亲信控制的江西、江苏、上海、广东等地爆发武装革命,意图推翻北洋政府。
中国国民党称二次革命的原因是善后大借款及宋教仁被刺案,这些说法遭到外界质疑。
二次革命最后以北洋政府击败国民党告终。
1912年2月,隆裕太后诏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同盟会在南北和谈之际,早于隆裕太后的诏书成立临时政府。
南方独立各省最终选举袁世凯为临时总统。
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
由同盟会为骨干组成的国民党获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两天后去世。
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陈其美势力称搜出与国务赵秉钧的通讯。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孙中山散布消息称袁世凯是暗杀背后的策动者。
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在收到租界会审公堂移交的证据后,把罪犯应桂馨和国务兼内务总长赵秉钧、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之间来往的秘密电报和函件的要点以“通电”的形式向海内外公布,迫使赵秉钧不得不发出公开电报为自己辩解。
上海地方检察厅也公开传讯在位的国务赵秉钧。
赵氏拒绝到上海应讯,但迫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袁世凯批准他辞去,由段祺瑞代理。
孙中山于事发后即从日本返回中国,于上海开会,主张以武力讨伐袁世凯。
但国民党内意见不一,部分领导人(如黄兴)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坏临时约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争。
二次革命造句欣赏1.高科技、新技术带来电影的“第二次革命”。
2.促成瓷砖印花技术第二次革命的是辊筒印花。
3.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超级市场的产生被称为零售商业的第二次革命。
解放战争复习

中共军队名称的变化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 长征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取得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胜利,是抗击日军的中流砥柱。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 胜利,推翻蒋家王朝。
4. (2009· 河南中考)西安事变与重 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二者的相同点有 ( ) ①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②毛泽东都直接参与其中 ③都初步 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结果 ④都 为国共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5. 有一诗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 弥天大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 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歌的史实应该 是( ) A. 西安事变 B. 重庆谈判 C. 政协会议召开 D. 中共“七大”的召 开 6. 下列关于重庆谈判的各项中,错误的是 ( ) A. 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B. 充分表明了共产党的和平诚意 C. 签订了《双十协定》 D. 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3.(2010年张家口模拟)1945年8月, 《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 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 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 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 自由的人士”期盼 ( )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 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 国
4.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 挥的著名战役有( ) (1)挺进大别山(2)辽沈战役 (3)淮海战役(4)平津战役 A.(1)(2) B.(2)(4) C.(1)(3) D.(3)(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一,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 义错误. 第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方针。 第三,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 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 道路”的任务。
八七会议会址
•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 • 上指出,“须知政权是 • 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一九二七年,毛泽东同志在武汉
三、中国革命的历 史性转折——遵义 会议与长征的胜利
2.遵义会议 3.红军长征的胜利 4.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推一 翻、 国坚 民持 党革 蒋命 介 石 政必 权须
(一)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
(二)国民党新军阀比旧军阀更反动
——
(三)认清国民党新军阀的欺骗性
(一)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 1、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1.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南昌起义(1927.8.1)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树立了 坚持革命斗争的旗帜。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的开始。
南昌起义部分领导人(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
1.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二)国民党新军阀比旧军阀更反动
——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欺骗性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欺骗性
第一,国民党曾经是一面革命的旗 帜和几个革命阶级的联盟,是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组织形式。新军阀的成员中的许多 人曾经在革命的旗帜下同旧军阀打过仗, 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他们利用这些作为 进行反革命欺骗的政治资本。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欺骗性
第二,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一度对它 做出过一两项表面上的让步(如承认中 国关税自主,允诺取消领事裁判权), 于是使人认为他仍在维护民族利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次国内革命战争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次国内革命战争总结在考研政治中,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它是一种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是先进阶级推翻落后阶级的暴力行动,往往是以一系列大规模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斗争胜利的形式实现其政治抱负。
在近代史中,国内革命战争都集中在中篇。
即,1919到1949年。
全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2015考生要注意的是革命的领导者和联合着以及革命对象。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
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共同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党史中,称这段时期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简称“大革命时期”。
此前,1924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总统曹锟,赶走了溥仪,然后电邀孙北上。
等孙中山北上抵达时,冯玉祥已经与张作霖商定,接受段祺瑞进京任“临时执政”摄行大总统,并废除了曹锟宪法,终止《临时约法》和取消国会。
孙中山主张召开民选的国民会议,段祺瑞主张召开军政商学实力派组成的善后会议。
1925年2月1日善后会议召开。
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
1925年7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
同年10月爆发反奉战争,1926年4月反奉战争失败。
张作霖奉军占领北京,并与吴佩孚修好联合。
段祺瑞下台。
在南方,第一次国共合作确立后,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作为后方巩固下来了;同时期各派军阀之间混战不休,不得人心。
战争未开始,民心相背毫无悬念。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中的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
1926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
7月6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成立。
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哪两次胜利和哪两次失败

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哪两次胜利和哪两次失败两次胜利: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促进全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两次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第二次失败应该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一次革命论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左”倾机会主义者的一种错误理论。
以王明等为代表。
他们反对中国革命有阶段之分,抹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迷恋于所谓“毕其功于一役”,企图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作一步走,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错误理论,混淆革命的阶段和步骤,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
“二次革命论”是指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一段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各种条件成熟后,再来进行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又称“万里长城论”。
[1]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出现的一种对于中国革命性质、前途问题认识上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陈独秀。
早在1920年,陈独秀就提出:“由封建而共和,由共和而社会主义,这是社会进化的一定轨道,中国也难以独异”。
1923年4月和12月,陈独秀先后发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文,正式形成了他的“二次革命论”的右倾理论观点。
陈独秀把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民主革命当作辛亥革命一样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他认为这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若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援助,在革命事业中便没有阶级的意义和社会的基础。
同时,他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太幼稚,而资产阶级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意义

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意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创造新局面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段时间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地偏离,以至于发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过后,我们党面临着在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
但是这一进程中, 受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
由于“左”思想的长期影响和束缚, 许多人还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毛泽东思想, 还不能正确区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历史功绩和晚年错误,还不能从“文化大革命”的指导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中摆脱出来。
这就使得思想路线条的拨乱反正异常艰难, 也使得解放思想成为当时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邓小平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他指出,毛泽东倡导的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以实事求是为指导精神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的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曾经说过,“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第二次革命”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也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一变革起源于毛泽东去世后的中国社会情况,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被称为“第二次革命”,是因为它超越了中国历史中以革命手段为主要特征的变革,而更多地是一次内外部结合、全方位、全面深入的变革。
首先,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一次思想解放的革命。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封闭、僵化的思维方式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阻碍。
改革开放推动了思考方式的多元化、开放化,使得全社会不再固步自封地从属于某一种思维模式。
人们开始独立思考,思考与学问的自由成为人们的一种权利和追求。
改革开放以人的思想解放为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进步。
其次,改革开放是一次经济体制改革的革命。
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得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并且由于经济体制闭塞,市场经济的发育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遭遇困境。
改革开放将市场机制引入国家发展进程中,转变了对经济的管理方式,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进一步地,改革开放是一场对外开放的革命。
改革开放将中国引向了对外开放的道路,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吸收了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中国也积极承担起全球责任,根据其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参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改革开放也是一次社会制度变革的革命。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实现了土地的私有化,个体经济兴起,城市的工人阶级逐渐丰富起来。
社会的分工更加明确,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同时,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意识逐步增强。
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 。
。
“
’,
首 先 制 造 舆论 夺 取 政 权 然 后 解 决 所 有 制 问题 再 大
”
, 。
“
”
,
坚持
,
大 发展 生 产 力 这是 一 般 规律
文革 路 线 的人 们 继 续 顽 固 地 坚 持极 左路 线 而 正 是 这 个
, , 。
,
资产 阶 级 革 命 就 是 这 样 干 的 走 的 就 是 这 个 路
: , , ,
部 和群 众 积 极 投 人 这 场 革 命 夺 取 了 一 个 又 一 个 的伟 大 胜 利
。
任 务 通 过 必 要 手 段 解 决 政 权 问题 变 革 旧 政 权 建 立
新政权 运 用 新政权 系 解放生 产力
,
。
这 次 革命 是 在 中 国 共产 党 领 导 下 有 计 划 有 秩 序 的 进 行
, , ,
效 用 在 新 的生 产 关 系 的保 护 下 发展 生产 力 推 动 社 会
历 史 的发 展
。
:
即 政 权 问 题 厂 四 人帮 是 旧
。
”
生 产关 系 和 上 层 建 筑 的政 治 代 表 粉 碎 四 人 帮 原 本 就 是 一
,
“
”
对 于社 会 革 命 的 发 展 规 律 毛泽 东 作 过 科 学 的 概 括 和 精 辟 的论 述 指出
:
“ 。
” 场 不 流 血 的 革 命 名 符 其 实 的夺 权 斗 争 就 是 把被 四 人 帮
,
“
在 读苏 联 《 的 谈话 中 他 曾 经 政治 经 济学 教 科 书 》
, ,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o
o 刀 h
o
a
l f
年第
期 总第
f
期
a
“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徐修 宜
”
称
谓质
,
疑
提要
” 本 文 对 我 国 文 学界 定 论 的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这 一 称 谓 提 出 质 疑 认 为 此 称 谓 期倒
,
“
了战 争的性 质
与战 争 的 实 际 不 相 并 合 应 将 这 一 长 达
,
然而 这些武装起义 大部
,
以 及根据
“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这 一 称谓
,
都 遭 到 失 败 即 使是 武 装 起 义 所 建 立 起 来 的 革 命 根 据 地 在 此时期 内不但 是仅 有 几块 而且 面 积亦 很
, , , ,
所 表 明 的 战 争正 义 性 我 们 则 可 以 说 这 场 国 内 战 争 就 应 该 是 人 民 军 队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的领 导 下 以 推 翻 国 民 党 反 对 派 在 中 国 的 腐 朽统 治 而 首 先 发 动 的
, , , , ,
。
)
年
8
月至
,
19 3 7
年
7
月这 1 0 年中国 的
,
一切顺应社会发展
。
国 共 两 党 内 战 的 史 册 我 们便 可 以 清 楚 地 看 到 中 国
、 、
的潮 流 坚 持 进 步 的 战 争 都 是 正 义 性 的 战 争
。
反之
,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的 南 昌起 义 湘 赣 边 界 的 秋 收 起 义 广
变 我 国 学 术 界 对此 定 论 称 谓 与 战 争 的实 际 情 况 不 符
。
以 武 装 的 革命 去 反 抗 武 装 的 反 革 命 中国 共 产 党
, 。
的现象 我 们 从 学 术 界 所 定 的 第 二 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 这 一 称 谓 本身 所 表 明 的 含 义 中 去 理 解 这场 国 内 战争
。
,
小 同时 又 都 被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的军 队 分 割 在 一 定 的
区 域 之 内 没 有形 成 气 候
, ,
。
,
“
我 们的 政 权 是 分 散 而 又
。
战争
“
但 是 这 场 国 共 两 党 所进 行 战 争 的事 实 却 与
”
。 ,
,
,
孤 立 的 山 地 或 僻 地 的政 权 没 有任 何 的外 间援 助
学 术 界 对 这 场 国 内 战 争 的 定 论 称 谓 也 是 值 得 商榷
。
害 中 国革 命 的 力量 受 到 了极 其 严 重 的挫 折 轰 轰 烈
烈 的工 农 革命运动 也 因此 而 转 入 低 潮
,
。
,
。
延续 四 年 之
.
的
这 场战争 在 我 国 现 代 史 上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因 此
,
。
,
,
党 反 动 派 的 第 一 枪 标 志 着 中 国 共产 党独 立 领 导 革
命 武 装 斗争 的 开 始
“
战争 的性 质 划 分 无 外 乎 就 是 两 类 一 类 是 革 命 性 质
的 正 义 战争 另 一 类是 反 对 革命 的非 正 义 性 战争
, , , ,
中 国从 此 而 进 入 到 国共 两 党 所
,
命 政 变 以 蒋介 石 和 汪 精 卫 为 代表 的 国 民 党新 右 派
“
、 、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的 人 民 革命军 队所进 行 的 国 内战
完 全 背 叛 了 孙 中 山 先 生 的 联俄 联共 扶 助 农 工 的
”
争 定 名为 第 二 次国 内革命战争
人 民的 历 史 常 识
。
革
第 二 次 国 内革 命 战争 这 一 称谓 所表 明的 含 义 完 全 这 场 国 内战争 并 非 是 人 民 军 队 在 中 国共 产 党
, ,
。
命 根 据 地 的 经 济 条 件 和 文 化 条 件 同 国 民 党 区 域 比较 是 落后 的 革命根据 地 只 有 乡 村和 小城 市 其 区 域 开
.
,
10
年 的 国 内战 争 称 之 为 第 一 次 国 共 战 争
, “
“
”
。
我 国 史 学 界把
1 93 7
1 92 7
年
,
8
月
1
日 的 南 昌起 义 至
众 所周 知
,
19 27
” “ 年 的 四 一二 和 七一五 反 革
,
”
年
7
月 卢 沟 桥事变 即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的军 队 同
“ ”
, ,
,
,
久 的 国共 两 党 的革命 统 一 战 线 从 此 彻 底 破 裂 中 国 的大 革 命 遭 到 了 惨 重 的 失 败 为 了有 力 地 反 抗 国 民 党 反 动 派 的 血 腥 屠 杀 政 策
, ,
确 有 必 要 给 这一 长 达 1 0
年 之 久 的 国共 两 党 所 进 行
的战 争 定 一个 能 够 符合 战争 实 际 的 准 确 称 谓 以 改
。 ,
,
此说 已 成 为 我 国
, ,
三大 政 策 掀 起 了 一 场 反 共 反 人 民 的 高潮
,
,
。
此时 大
。
,
但是 随 着 我 国学 术 界 对 中 国现 代
,
批 优 秀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党 员 和 革 命 的进 步 人 士 惨 遭 杀
史 及 其 中 国 革 命 史研 究的 不 断深 入 笔 者认 为 我 国
州 起 义 及 其 它 地 区 的 数 次 武 装 起 义 等 使我 党 进 入
。
一切 逆 社 会 潮 流 而 动 反 对 进 步 坚 持 倒 退 的 战 争 都 是 非 正 义性 的 战 争 的原则
, ,
,
,
那 么 根 据这 些 判 断 战 争 性 质
”
, ,
到 创 立 革 命 军 队的 新 时 期
”
。
而
进 行 的 国 内 战 争 时期 ( 学 术 界 亦 称这 场 国 内 战 争 为 土地 革 命 战 争 或 第 二 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 翻开
19 27
” “
我 们判断 一场战 争的正 义与 非正 义 性 其 唯一 的标 准 就 是看 其战 争发 起 者 的 目 的 也 就 是 说 战 争 发 起 者 的 目 的 决 定 了 战 争 的性 质
,
决 定发 动武 装起 义 建 立 茧 命 的 军 队
“
”
1 927
,
年
8
月
“
1
日 在 周 恩来 叶 挺
,
、
、
、
贺 龙 朱 德 的领 导 下 伟 大 的 南
。
昌 起 义 终于 爆发 了
,
。
”
南 昌起 义打 响 了 武 装 反 抗 国 民
是 革 命 的 正 义 性战争
, ,
“
”
。
其实 历 史 上 的 战 争 按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