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其人”:一个古典美学命题的辨析

合集下载

“书如其人”

“书如其人”

我们时常说的“书如其人”,出自于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一书。

刘熙载在总结了历代书法家书法作品的意境、风格之后说“书,如也。

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比如说,苏轼的书法作品,体现出他的豪放飘逸;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则表现出他的刚正方直。

刘熙载的“书如其人”,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创作者与书法在形、神、风格等方面关系的概括与总结;另一方面,又是从广义上创作个性与艺术作品风格关系的理论概括,即“文如其人”在书法领域的延伸。

比如说,一千多年前的刘腮在《文心雕龙》中就很明确的指出文章“各师成心,其异各面。

”宋代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更明确地提出“其文如其为人。

”清代龚子珍在《书汤海秋诗集后》中说“诗与人为一”……等等。

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话语,或者从整个艺术创作领域,或者分别从文章、诗词、书画等不同领域阐述这种关系。

肯定创作个性和艺术作品风格的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原理之一。

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我...中国书法在国际上被誉为“四维空间艺术”。

汉字内在的象形表意特性使书写者能够将个性风格与书写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篆、隶、真、行、草五点纵向选择坐标系上,横向发展创造出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个人书写风格。

这种橄向发展线上的个性表现力即带有广阔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又具备一定的可辨别性和规律性。

因此,当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常会油然联想到书写者本身的风格和情性。

“书如其人”,这一中国人常用的俗语简洁地阐明了书写风格与书写者之闻所潜在的依存关系。

然而,鉴于毛笔书法在横贯中国书写文化史、最终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已逐渐远离日常书写方式,而主要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而存在,所以,目前国内外对于书法风格的研究大多限于美学范围,其要旨可用美国汉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隆延的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书法是自我审美意识表现的最高形式之一”。

至于对汉字书写个性与书写者情性之间的潜在关联的研究虽常见沙及,但尚未有系统性的科学探索。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如其人”是指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思想和人生态度。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观点,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应该与其人格相符,才能够真实地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都体现了“文如其人”的理念。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性格都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曹雪芹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因家族财政状况不佳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的作品中反映了自己对家族衰落的深刻感慨,以及对封建社会腐败现象的批判。

这些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富有思想深度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另外一个例子是唐代的诗人杜甫。

杜甫在其作品中常常表达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愤懑,以及对普通人民苦难的同情。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追求,反对奢华和虚荣。

这与他自己深受社会动荡和人们苦难的经历有关。

他在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中发现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通过诗歌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并呼喊社会正义。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如其人”不仅仅是一个审美观点,也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道德追求。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应该有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追求真实和authentic,要求作品与自己的性格、思想和人生态度相一致。

他们也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作品来传递正能量和引导读者思考。

“书如其人”思想研究

“书如其人”思想研究

“书如其人”思想研究书法在古代是文人用来传递思想和沟通心灵的重要方式。

观书知人,观人知书,书法与人紧密相关,书法中流露出人的哲学思想、生命形质与生命精神。

自古以来就有“书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它们常被作为评价书家与其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

本文选择“书如其人”命题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它是中国哲学和书法艺术相结合的典型例证。

通过对“书”与“人”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去思考“书如其人”的思想。

第一,“书”如什么样的“人”。

由于“人”的内涵非常丰富,本文将从心性、情性、人品、学识几个维度,研究书法中流露出的“人”的特质。

这些将在第一章“书如其人”的概念及内涵中展开论述。

第二,“书”怎样才能如其“人”。

本文将从“修辞立其诚”出发,探讨“心正则笔正”的内涵、“中和气象”的本质、“以书喻人”的特点等。

这些将在第二章“书如其人”的哲学观中展开论述。

第三,“书”在哪方面如其“人”。

书法在筋骨血肉、精神气韵方面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些将在第三章“书如其人”的生命观中展开论述。

第四,什么样的“书”才能如其“人”。

审美中须求真尚善,书法作品要努力做到“尽善尽美”,书法家要努力做到“德艺双馨”。

这些将在第四章“书如其人”的审美观中展开论述。

“书如其人”的哲学观为“书如其人”命题的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

哲学是人的灵魂,人有了哲学思想,艺术就可以从中生发。

故人是连接内在(哲学、文化)与外在(书法、绘画)的桥梁。

哲学观从文质论、心性论、意象论、中和论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文质论、心性论、意象论在本质上都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但侧重点不同。

文质论侧重于质与文的统一,即人格修养与书法艺术的统一。

心性论侧重于心主百骸,“心正”到“笔正”是“心主于百骸”在笔端的体现。

意象论强调“得意忘象”,“意”是内在,“象”是外在(表面),表现形式是“以书喻人”,通过人物神情风貌反映书法艺术。

中和论强调书法艺术中的对立与统一,侧重与人相关的中庸范畴,如动静、肥瘦、老少、润燥等。

“书如其人”——书法品评最后的遮羞布

“书如其人”——书法品评最后的遮羞布

“书如其人”——书法品评最后的遮羞布
刘凤山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年(卷),期】2015(000)001
【总页数】4页(P5-8)
【作者】刘凤山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书法如其人书道在尽势——孙清彦《学书枝言》书法艺术内容述评 [J], 熊洪斌;
2.书法如其人书道在尽势——孙清彦《学书枝言》书法艺术内容述评 [J], 熊洪斌
3.浸心经典以书传道——基于书法文化底蕴背景下的学生书法作品评析 [J], 周敬;
4.新时代背景下看“八桂书风”的传承与出新——广西书法文化、地域生态简论兼第九届广西铜鼓奖书法项目获奖作品评述 [J], 李方重
5.融文于墨书如其人——李龙石书法研究 [J], 张桓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书如其人说之漫谈-文档资料

书如其人说之漫谈-文档资料

书如其人说之漫谈「书如其人」义界,关于「书」字的解释,东汉许慎(58~147)《说文解字》云:“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者,如也。

”许慎以「如」字释「书」字,但意义不明,而段玉裁注为:「如其事物之状也。

」采取「依类象形」之义。

东汉蔡邕(133~192)则云:「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道出书法「抒情」的功能。

唐代虞世南(558~638)云:「书者,如也,述事契誓者也。

」则强调书法的「社会」功能。

又唐代张怀?《书断》云:“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著明万事,记往知来,名言诸无,宰制群有,何幽不贯,何往不经。

”张怀?广泛述说书法在「个人」与「群体」上的应用,认为书法可以表达思想、抒写情怀、取名述事、记载历史,乃至阐述万有,非常实用,几近万能。

综上所述,「书」的意涵由原本著于竹帛之书,扩充至一切文字的记录;而「书」的功能由拟状造字至任情恣性,乃至属词记事、发挥义理。

而我们要探讨的「书」为「书法」,举凡人表达思想、抒写情怀、取名述事、记载历史所写之字,意即人所书写之「书迹」,包含「线条」、「笔法」、「结体」、「章法」等各方面的样貌,并欲透过自己的样貌,探求了解其字性特征。

「其人」即是指「创作、书写者」的身心状态,包括书写者生理上的书写状态、健康状况,以及心理上的个性、人生价值观。

而「如」字为「书」与「人」的沟通桥梁,使「书」与「人」二者获得联系。

许慎《说文解字》释「如」为:「如,从随也,从女从口。

」段玉裁引《白虎通义》云:「女者,如也,引伸之凡相似曰如,凡有所往曰如,皆从随之引伸也。

」「如」字本为「从随」之义,其引伸义有二,一是「相似、类似」之义,一是「所往」之义,亦有「相应」之义。

综合上述「书」、「其人」的解释,与「如」的本义、引伸义,界定「书如其人」:创作者其书作所显示之相,即其所呈现的种种书作特征,皆从随、相应于创作者所具之个性、所习之技法等众多因条件而产生,故创作者书作所显示的特征,确实与其个性相应,而又相似于个性的风貌。

“书如其人”之我见

“书如其人”之我见

“书如其人”之我见内容提要:“书如其人”是书法界公认的一个话题。

本文从性格、情绪、修养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对书如其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书法,情绪,修养,人品“书如其人”最早起源于汉文学家扬雄《法言》中的一句话:“书,心画也。

”后人将他的话引入书法领域,用以说明书法与书写者内心世界的关系。

清刘熙载对这句话进行了发展,他在《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家,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论述,而且更具体更明确的说出了书法与人之间的关系。

书法和人的关系应以周星莲《临池要诀》中表述的最为具体,他说:“余谓笔墨之间,本足瞻人气象,书法亦然。

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

徐季海善用渴笔,世观其貌,如怒猊扶石、渴骥奔泉,即所谓怒气也。

褚登善、颜常山、柳諫议文章妙古今,忠义赏明,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

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书咄咄逼人。

李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风,飘飘乎有仙气。

坡老笔挟风涛,天真烂漫;米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二公横绝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

黄山谷清癯雅脱,古澹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之象。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对“书如其人”,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书法,是书者性格的对应性格勇猛异常的人,他的字会有刚健有力之势;而性格温存的人,他的字多有清丽秀润之气;个性开朗的人写字多洒脱少拘束;而懦弱的人写字常软绵少骨力;优柔寡断者的字多缠绵而少果断之意……颜真卿的字厚实严谨,其为人也庄重沉稳。

因此,历代评书者对他字的批评是很少的,而南唐后主李煜曾笑其字“失于粗鲁”,如“叉手并脚田舍汉”,讥其缺少灵动之风,而粗鲁之气太浓。

这恰恰表明了他们两种不同性格上的对应,而这种对应,又在他们的书法中得到体现,风流逸情的李后主当然看不惯规矩端庄的颜真卿,就像刚正不阿的傅山看不起奴颜婢膝的赵孟頫,怪诞非常的郑板桥欣赏放浪不羁的徐渭一样。

书法中的书如其人名词解释

书法中的书如其人名词解释

书法中的书如其人名词解释
书法中的"书如其人"是一种形容词解释,用来形容书法作品的
风格和气质与书法人的个性和品格相契合。

这个词解释源自于古代中国的书法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使用。

根据"书如其人"的观念,一个人的独特个性特点、态度和情感
状态会直接反映在他的书法作品中。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沉稳、端庄,那么他的书法作品表现出来的也会有类似的特点,字体规整、笔法稳健、结构平衡。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性格豪放、自由自在,那么他的书法作品也会散发出相应的气质,笔画宽大、气势磅礴。

"书如其人"意味着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展示,更是表
达了书法人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

通过观察和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考方式和审美追求。

因此,在书法艺术中,"书如其人"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观念。

古人对字如其人的解释

古人对字如其人的解释

古人对字如其人的解释苏轼“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清.王澍“作字,如人”,“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个方面都具备,才可以成为人”“筋、骨、血、肉”体现的是基本功,但“精、神、气、脉”反映的就是一个人的素养。

王澍跋《宝晋斋法帖》清.刘熙载“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意思是说你写的字,它的内涵,反应了你的内在素质。

你写的字,蕴含着你的素养从字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字,是书者人品的写真。

王羲之“把笔抵锋,肇乎本性。

”提笔写字,始于或体现人的本性。

王羲之远宦帖苏轼“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

”意思是看一个人的字就可知道他的为人,甚至还可以看出是君子或小人。

宋苏轼致季常尺牍王羲之:品德清纯,任性率真,胸襟豁达,书法就潇洒,飘逸。

王羲之兰亭序虞世南:沉静寡欲、忠直、意志坚定。

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颜真卿:忠臣烈士,字端正、刚毅、厚重颜真卿自书告身帖褚遂良、颜杲卿(颜真卿堂兄):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

褚遂良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气咄咄逼人。

欧阳询张翰帖米芾: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米芾陈揽帖字,是写字人情绪的一种流露方式人欢喜时,心气和谐,写出来的字就舒放;李白上阳台帖人发怒时,心气粗闷,写来的字就险绝;人悲哀时,心气忧郁,写出来的字就内敛;颜真卿祭侄文稿人高兴时,心气平和,写出来的字就秀丽。

总之,人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趣、向往追求都会从字的神采、风格上反映出来。

字,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意志、情趣、追求。

唐张怀《书艺》:“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

”好的书法都有深刻的含义,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而且往往能一目了然。

宋黄庭坚盛赞林逋说“林处士书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

”林逋的字清气照人,笔劲有骨,同他的处世为人的高洁的志向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中国书法美学的一个评判传统 : 人品的优劣是评判 书法 的重要 尺 度 , 书法 作 品 的美 丑 、 下 和 书家 品格 高 的美 丑 、 高下 直接关 联 。明代 书法理论 家项 穆从 儒 家 中和 的审美理 想 出发 , 强调 心 正则 书正 , 把 它 提 高 并 到正人心 、 闲圣道的高度 : “ 柳公权 日: 心正则笔正 , 余
收 稿 日期 : 0 —1 —2 2 9 2 7 0
作者简 介: 沈伟棠(98 , , 17 一) 男 福建 永定人 , 助理研 究员, 士 , 究方向 : 硕 研 文艺美学 、 书法史论 。

5 4 ・
“ ” 何 在 书 作 中 得 以 表 现 成 为 时 代 的 热 点 话 题 。 公 共秩 序 、 会 阶 层 、 意 如 社 家族 尊 卑 和 典 章制 度 等 外部 道 西 晋成 公 绥说 “ 巧 难 传 , 工 善之 者 少 , 心 隐手 , 由 德重任——这是中国古代 以文治 国的典型体现。但 应 必
式 等 方 面 , 现 出整 体 性 、 糊 性 和经 验 性 的特 征 。 于 审美 评价 的价值 取 向和无形 力 量 。 呈 模 书论界对 这 个命题 中“ ” 人 的理 解 主 要局 限 于道 德层
作 为传 统的批 评观 , 强调 书家 在 日常情景 中的道
面上 , 同时有 意无意 地省 略了导 向该命 题成 立 的 中间 德完善 当然 是“ 书如其人 ” 应有 之义 , 这是 艺术 活动 合 仔 环 节 。其研究 的角度 多停 留在书 法外部 的 审视 上 , 基 目的性 的要 求 。但 是 , 细 梳 理 每 个 时代 的 书法 观
21 年 2月 00 第 3 卷第 1 l 期
湘南学 院学报
J u n l f a g a i ri o r a o n n n Unv s y Xi e t
F b. 2 0 e . 0l Vo . 1 No. J3 1
“ 书如 其 人” 一个 古 典 美学 命题 的辨 析 :
“ 书如 其人 ” 中的 “ ” 人 的内涵是什 么 ?
书论 史上 的流行 观念认 为是 道德意 义上 的人 品 、 程 。在 书法理 论不 断发 展 的今 天 , 们很有 必要 重 回 我
人格 。作 为批评 观 ,书如其人 ” 是要求 书家 把 日常 书法史 的脉络 中解 读或 者还原 “ “ 就 书如其 人 ” 完整 内涵。 的道 德修 养投射 和表现 在 书法作 品 中, 由此 而形 成 并
中 图分 类 号 : 2 2 1 J9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2 132 1 )1 04 5 17 ~87 (00 0 —05 —0
“ 书如其 人 ” 书法理 论 批 评 史上 的~ 个重 大 的 和人格象征 , 是 弃赵体而回归傅氏家族世代推崇的书家 美学 命题 。这个 命 题 重点 讨 论 的是 书法 活 动 中书 家 典 范— — 颜真卿 , 教 育儿 孙 说 :作 字 先 作人 , 奇 他 “ 人 笔 ” 2 J 主体精 神外 化 成 书作 是 否具 有 一 致性 的 问题 。综 观 字 自古 。纲 常 叛周 孔 , 墨 不 可 补 。l( 颜 真 卿 以 中国古 代 书论 关 于这个命 题 的陈述 , 该命题 作 为一 套 老朽 之身 毅然为 国捐躯 , 被后 代誉 为忠烈 之 士 。傅 山 理论话 语 , 概念界 定 、 述方式 、 在 叙 阐释机制 和批 评模 的这一转变再一次 印证 了中国书学史上道德评价高
沈伟 棠
( 福州大 学 宣传 部理论 室 ,福建 福 州

30 0 ) 5 18
要 : 书如其人” 按“ 的三个子题 :人” “ 的传 统 内涵、如” “ 的过程 和“ 的审美表现本质 的顺 序逐步展 开对该命 书”
题的讨论, 最后认为命题 “ 书如其人” 立的限度是在 书家审美意蕴的表 现形式上 。 成 关键 词 :书如其人 ;审美表现 ; 立限度 成
本 未深 入到书法 的本体 中。所 以 , 有必要 从 内外结 合 后 , 我们 发现古 代 书论家 大部分 仅局 限在道 德 的范 畴 的视 角进一 步挖掘 “ 书如 其人 ” 统 内 立 的限度进行 理论 上 的辨析 。

其人 ” 的内涵远不 局 限于此 。历代 书论家 在各 自的理 论文 本 中都 或显 或 隐 、 或这 或那地 对“ 书如其人 ” 一 这 命题做过发挥和补充 , 使之得 以不断丰富。“ 书如其 人” 批评 观 的形 成 过 程 是 一 个 不 断 生 长 和 开 拓 的 过

作为传统批评观的“ 书如其人’ ’
“ 书如其人” 这个命题的发轫应属汉代扬雄的著
名论 断 :书 , 画也 。在 “ 黜百 家 、 尊 儒术 ” “ 心 ” 罢 独 的汉 代鼎 盛时期 , 雄 主要 阐述 的是在 书 中“ 子 小 人见 扬 君 矣” 。到 了魏晋 南北朝 时期 , 战乱 不断 , 儒学失 去 了一 统 天 下的霸气 , 玄学 兴 起 , 族 文人 不 再 受世 俗 礼 法 士
的羁绊而放浪形骸。伴随着人的觉醒, 艺术性地 书写 书法 正式从 技术 上 则日: 人正则 书正 。取 舍 诸篇 , 不无 商 、 韩之 刻 ; 心相 成 为 当时士 大夫 自觉 的审美追 求 , 人 等论 , 实同孑 、 L 孟之思 。六经非心学乎?传经非六 书 升 为为 一 门艺术 。在相对 宽松 的人 文环境 中 , 物 品 乎 ?正 书 法 , 以 正 人 心 也 ; 人 心 , 以 闲 圣 道 评 之风 大兴 ,骨 ”“ 、筋 ” 所 正 所 “ 、肉”“ 等这些 表现人 物形 貌 风 也。I P ) , 5 明末清初的傅山 自 ,J 1 1 3 ( 觉以书法作为身份标识 度 和精神 气韵 的范 畴被用 在书 法评 品 中 , 同时 书家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