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大全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第一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4、感受诗歌中的羁旅之愁和家国之悲。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愁”就是“秋”下一个“心”(教师板书“愁”字),自古以来似乎愁情与秋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些与秋相关的表达愁情的诗句吗?(生回顾,举例)同是写秋景,在情感表达上可能会截然相反,在景物的刻画上也就会呈现不同的特征。
那么在古典诗词中,情与景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将品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个问题上获取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能够很好的体会一下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学生结合资料了解杜甫)《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
《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三、朗读1、听录音,正音,体会情感,把握节奏2、生自由朗读四、鉴赏诗歌(一)解题:题目意思是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二)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生勾画意象、解释,师明确)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山。
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人教版必修3 第二单元《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实践读诗五步骤,自主提出诗歌三问,培养整体感知与细读鉴赏古典诗词的阅读习惯。
2.掌握意象分析法,找出意象圈点批注,进而分析意象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选用精准词语概括意境。
【教学重难点】1.感悟杜甫才情与儒家道德自然而完美的融合,追寻先贤的精神轨迹,学习和坚守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心系苍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呈现诗句,学生判断哪些诗句是杜甫写的或者是写杜甫的?引入作者。
1.“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766年,自传性质的叙事诗。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2.“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百优集行》3.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壮游》4.把臂开遵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
”(《相从行赠严二别驾》)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壮游》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6.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左韦丞丈二十二韵》7.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处处潜酸辛。
8.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哀江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秋兴八首》(其一)板书还记得诗歌的正确打开方式吗?读题目;读作者;读注释。
预习任务检测:从题目、作者、注释中获得哪些信息?1.内容:写秋;秋兴(xing四声)是什么意思?注释:借秋天的景色感悟抒怀。
因秋而感发诗兴。
“兴”还在哪里见过?“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朱熹对“兴”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这里的他物是什么?——秋。
因秋而感发诗兴,感秋寄兴之作。
2.写作背景:766年。
比《登高》早一年,晚年流寓夔州时期所作。
晚年多病,无依无靠、无功无业。
四、通读——整体感知:抓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词句集体诵读,通读后留时间回味选取。
五、细读(一)带着诗歌三问入诗预习任务检测:直接提问,这对这首诗,你是如何具体化我们的诗歌三问的?你对这首诗提出的三个问题是什么?(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这首诗把这三个问题具体化,提出关于这首诗的三个问题?)提问题的时候关注诗题,它有提示作用:既然为感秋寄兴之作,感秋的什么?寄怎样的诗兴呢?既然为感秋寄兴之作,预设问题:1.感了秋的什么?(写了什么)写了秋天的什么(景、人、事、物)?2.寄寓怎样的诗兴?(情感,为什么写)3.怎么写秋的?(怎么寄兴的?)(二)逐联赏析,解答疑问(逐联赏析)1.感了秋的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主要抓什么?——意象(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景物、人物、动物、物件、建筑物都算。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秋兴八首》是必修3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课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想: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
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
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②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③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④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⑤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学法指导:⒈吟诵法。
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⒉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⒊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1.1 教材背景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感人的季节。
《秋兴八首》是唐代咏秋诗的经典之一,作者呈现了秋季的多重景色和人们对秋的多种情感。
此篇诗文恰当地表现了唐代文人的秋日情怀,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深刻与洒脱。
1.2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及意义;2.理解秋兴的意象与描写手法;3.发现秋兴所蕴含的深刻主题;4.学习审美鉴赏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诗中的描写手法;2.分析作者的情感;3.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2.1 教学内容2.1.1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分析、演绎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全面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形式、意义等方面。
2.1.2 教学活动1.教师讲解、分析、演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形式、意义等方面;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了解和阅读,准备相关资料;3.课堂上进行小组或个人演说,自由评论。
2.2 教学过程2.2.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的诗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人们对秋的情感。
2.2.2 讲解诗歌内容教师讲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本文共八首,旨在歌咏秋日的美景和人们对秋的情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描写手法:以多个比喻、隐喻和对比的手法来描绘秋的美好,如“清露滴初秋,丹枫落叶满”、“发愁最是关东,潇洒须看山西”,且用虚词烘托秋天的寂静和深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感情色彩:诗人善于用咏物抒情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慨和想象,如“人情好似秋天蓝,慰寂寥心泪点鲜”,“幽独兰峰秋水澄,卧看红杏枝头舞”,准确而深刻地描绘了秋天的寂静和深沉;3.深刻主题:咏秋的诗篇常常是一种反思与思考,通过对秋天风景的描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洗涤自己的灵魂,增强自己的生命力。
如“有客无人寂寥处,寒山转色木叶落”,“忧愁别国出天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三、诗题解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
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
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
(教师范读)四、首、颔联意象解读1、学生朗诵首、颔两联要求:找出此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2、学生找出意象并简析特点(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露、枫树、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3、意象特点分析(只明确本诗文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①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问: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们学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明确:玉露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乡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乡之情顿生。
②凋伤表达出一种凋零、伤心、伤感的感觉;③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不是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吗?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这里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明确: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杜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秋兴八首》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晚期诗歌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描绘秋天景象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萧瑟与凄美。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教师导入: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季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感受诗人笔下的秋日情怀。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秋兴八首(其一)》,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秋兴八首(其一)》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的环境描写,“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情感寄托等。
四、诗歌鉴赏与分析(约30分钟)•主题思想探讨:o教师提问:《秋兴八首(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o学生活动:结合诗歌内容,讨论并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如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虑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两首律诗和一首七言古诗中感受到诗人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入体味诗人所描画的历史图景和生活场景,以及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律诗和古诗的格律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3.探究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互相学习,共同探究问题答案。
4.点拨法: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诗人,其中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感受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展示1.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句,从诗句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从两首律诗和一首七言古诗中感受到诗人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入体味诗人所描画的历史图景和生活场景,以及不同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三、课文学习1.《秋兴八首(其一)》(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重点理解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大全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材简说
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
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
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
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
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
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
的是其中第一首。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秋兴八首》精彩教学设计吧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秋兴八首》教案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2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之一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登高》《秋兴八首》:在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之间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登高》《秋兴八首》:在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