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1山中访友》第二课时-迎春小学-李艳
1《山中访友》第二课时

古桥
树林(鸟儿露珠树)好风景
山中访友
山中(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好记忆
捡落花—拾落叶—捧石头—看雷雨好心情
教学
反思
(2)出示第四段,引导体会想象的神奇,语言的优美生动:
A、想象作者描绘的情境,交流自己的感受。
B、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出示第五段的排比和拟人句,体会修辞的作用,引导品读:
A、“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还会有哪些朋友与“我”打招呼呢?
B、而对“我”热情的招呼,“我”的这些朋友会怎样回答呢?想象对话朗读。
2、学生个人自学,在旁边勾画批注。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有感情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指名小组汇报,老师引导学习重点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优美句段。
(1)出示第三段,引导品读:
A、作者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为什么是老桥?
B、“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老桥的“德高望重”体现在哪些方面?
C、展开想象,说说这座老桥的样子。
1山中访友(第二课时)
执笔:审核:六年级语文备课组课型:新授执教时间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
3、学习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写作技巧。
教学
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和想象等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
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的深厚情感,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指名读第一,二段,读出作者满怀的好心情。
感受作者愉快的心情。
出示目标
交流汇报
品读句子
体会感情
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生自学课文:
小六语上1《山中访友》第二课时

邀( ) 俯( ) 蕴(
激( ) 府( ) 温( )
瀑( )暴(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清冷--( )短暂---( )
淘气--( )
三.充分发挥想象,模拟跟山中“朋友”打招呼。雷雨 来了,我跟它打招呼:-------------------------
板书设计
古桥
出门 树林 山
3.文章有哪些语句你喜欢,为什么?
要求: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 合作探究——全班展示
评价:感情朗读、体会深刻、讨论明确
总结全文
总结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情感。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呢?请谈谈。
课堂训练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导学提示四:(片七)
西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六年级第一单元 主笔人:廖正前
课题
1.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学具准备
ppt
第 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读感悟
过渡语: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进一步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导学提示三:(片六)
任务:
1.从作者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友情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作者其实是走进山林,进山看到了一路美景,为什么却说成了“山中访友”?你能体会文章表达感情的方法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别送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上语文-《1山中访友》第二课时课件-迎春-李艳(依据个人学情有选择地使用)

挺拔的身躯、
洁白的身影、
高高的额头、悠悠的白云、
淘气的云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语积累
• 德高望重、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 • 呼唤名字、交换眼神、送来青翠 • 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飞流的瀑布、 雄浑的男高音、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
挺拔的身躯、
洁白的身影、
高高的额头、悠悠的白云、
淘气的云雀
• 捡起落花、拾起落叶、捧起石头
•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 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 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 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 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树合一
•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 吗? •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
精彩句子赏析
•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 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 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丰富的联想仿照第五段的句式和表达方法
写一段话。
作业设计
• 背诵3、4、5自然段。 • 把小练笔修改为一篇想象作文。 • 积累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词句。
1 山中访友
词语积累
• 德高望重、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
词语积累
• 德高望重、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 • 呼唤名字、交换眼神、送来青翠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六年级山中访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教学方式合作探究五、教学工具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具体教学步骤a)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想在古桥上眺望吗?想在树林里奔跑吗?想在山泉旁嬉戏吗?想在悬崖边呐喊吗?好,就趁着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大家一起进山去看看这些美妙的风景。
(在我们出发前,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擦亮你们的眼睛;第二,竖起你们的耳朵,用心去感受自然。
)b)学生听朗诵看风景c)学生分段落朗读(1)作者(2)古桥(3)树林(4)山泉、溪流、白云(5)瀑布、悬崖、云雀(6)石头、落叶、小花(7)阵雨、老柏树、蚂蚁d)明确读音树冠(guān)唱和(hè)一卷卷(juàn)天书湛(zhàn)蓝清澈(chè)涧(jiàn)水e)解释下列词语逝川:流逝的河流,多用于比喻流逝的时间。
凝神:聚精会神。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津津乐道:形容很感兴趣地谈论。
津津,指兴趣很浓的样子。
f)课堂思考题: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详写了其中的哪两位?自然界的朋友依次为: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详写了:古桥和树林。
b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山中世界变成了童话世界,将各种景物变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进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访友”。
c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访问自然界的朋友,从中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里,饱含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词汇与语法: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
3. 表达与运用: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想象。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词汇与语法: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
3. 表达与运用: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想象。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运用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山中访友场景。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曾经去山中游玩的经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词汇与语法学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学生进行练习。
4. 表达与运用: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心中的山中访友场景,并进行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流利程度和理解能力。
2. 词汇与语法:通过测试或练习,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表达与运用:评价学生的讨论参与情况和写作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2. 对于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细致的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表达方式。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案[教学思路]《山中访友》是一篇极具情趣,颇有童话色彩的写景散文。
依照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教读本课时,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略课文诗化的意境,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接着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通过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
在领悟文章本身及获得美的享受与启迪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珍惜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一、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二、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用心体会大自然的美。
[教学方法]情景法、点拨法与诵读法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搜集自然风景的图片,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课前设计(播放歌曲《朋友》,激活气氛)二、情境导入 :1、导入: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一辈子是一片荒漠。
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
因此,我特地为大伙儿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
(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
(课件显示课题)2、播放课件《山中访友》,学生观看、(提示学生于图文并茂的朗读中随作者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此环节设置目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
)三、研读品析1、快速阅读课文,考虑:(课件显示问题)(1)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本题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两篇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两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两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山中访友》教案两篇,谢谢阅读。
《山中访友》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一、游戏导入:(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
)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
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
(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三、再读,读出景。
(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
(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
)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
(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
(整理版)山中访友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⑸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
山泉局部:〔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表达: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效劳的时间之长,效劳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效劳。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要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山中访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迎春小学李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和优美词组。
2. 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作者一路的好心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与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联想与想象表达感情的方法,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写作。
设计理念: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为此,在教学中借助读写结合的方式,先是引领学生“有声有色”的读,接着借助课文表达形式最特别的第五自然段为线索,引领学生仿写。
教学策略方法:对话、读议结合、自主学习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等、课文重点句)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1.词语积累:
德高望重、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呼唤名字、交换眼神、送来青翠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飞流的瀑布、雄浑的男高音、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悠悠的白云、洁白的身影、淘气的云雀捡起落花、拾落叶、捧起石头
岩石——巨伞
几声犬吠一群归鸟
2.借助词语积累,回忆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
3.过渡:此刻你就是作者,你走进树林鸟儿、露珠、树林都热情地向你涌来,指名读1-4自然段。
拓展:你生活中有过忘我的经历吗?
预设:
我静静地立在荷花池畔,一阵微风吹来,仿佛自己也是一朵花……
我望着池塘里的鱼儿快活地游来游去,渐渐地……
杨柳随风荡漾,我看着……
头顶的天空传来飞机的轰鸣……
天空湛蓝,懒懒的云儿飘忽不定……
小结:你们生活中的这种经历和文中的作者一样,看着景物产生了美好的想象,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人树相融”的忘我的境界。
二、理解课文
1.聚焦第五段,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的变化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要求身临其境,读出和各个景物打招呼时声音、语调的变化
(2)学生展示读
(出示)第五段: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红色显示: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飞流的瀑布、雄浑的男高音、陡峭的悬崖、深深地峡谷、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悠悠的白云、洁白的身影、叽叽喳喳、津津乐道
A谈读后的感受。
(优美词语、叠词、四字词语的采用让这一段读起来韵律感、节奏感很强,像是在读优美的散文诗。
)
B引导学生发现句式在写作上的特点。
(排比、感叹、拟人)
C称呼上的特点:(有的用“你好”,有的却用“喂”)
(3)背诵本段
(4)仿写第五自然段
展开丰富的联想,模仿本段写作特点,写一段话。
2.学习课文6-8自然段,作者拜访的其它朋友。
预设:(落叶、山石、岩石……)
读中感悟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的好处。
三、梳理全文,总结写作特点
1. 首尾呼应
作者满怀欣喜,看到的眼中的景物才如此美好,一切都显得光鲜、明亮、生机勃勃,一切都赋予了人的情感在里面,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是怎么说的?
开头:早晨,好清爽;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
2.题目新颖别致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3、4、5自然段
2.把课堂上的小练笔变成一篇想象作文。
3.积累描写大自然优美景物的词句。
板书设计:
[双大括号: 老桥树林一切落花落叶石头归鸟犬吠归鸟……] 出门
人景合一
用心感受(比喻、拟人、排比、想象)
山中访友访友访友
回家
五、检测目标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 )
②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
③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 )
④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 )
2.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其实就是“进山看景”,那如果把题目改成“进山看景”或是“游山看景”一类的形式好不好?
答:。
3.语段点将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
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
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1)这段文字运用了新奇的手法,使树的形象与“我”融为一体,充满了童心童趣。
(2)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段中对“山中朋友”使用的叙述人称由第人称变换为第人称。
(3)第一自然段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一句中的“渡过”可以换为“度过”吗?为什么?
答:。
拓展题:
4.迁移过关(群文阅读训练)
①多谢西风!
②它把后园的桂花一齐吹放了,桐叶的飘零与黄花的憔悴,是诗人的形容词。
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庄严而纯洁,以及一切虫儿的歌唱。
③我曾徘徊池边;那池中的游鱼,两两三三,交头接耳地过去了;戏水的白鹅,清影在波中浮耀,红掌儿翻向青天,年轻的鱼儿羞躲了;绿衣仙女似的翠鸟儿,嘤然一声,仿佛是报道晨妆才了;白鹭有时飞到堤边,静悄悄地站着,恰似一个披蓑的钓叟。
④我曾小立断桥,天未彩霞,倒影池塘之中,一片红光似火。
我小立断桥,消磨了几度黯淡的黄昏,痴等新月的东升,惊醒了栖鸦之梦,垂杨倦了,桂花在隔院送香,黄橙添盖了颜色,青藤横撑了纤腰,天上的星儿摇摇欲坠。
⑤我曾慢步登楼:郭外的山光,郊外的村庄,遍野的牛羊,浅水湖中,尚有残荷点点:不是残荷,仿佛是落花片片,莫不是荷花又重开了?树叶青青,有如青草之争妍;雁儿阵阵,有如夏云之飞翔;苍烟渺渺,和着轻云袅袅,是谁在那儿嘘气如兰?望不断的天边,也有蝶儿成双的飞舞,也许有莺儿歌唱,燕子裁衣。
1.本文写的是( )季的景色,依据是(摘录原文语句)。
2.怎样理解第①自然段的“多谢”一词?
答:。
3.写景状物,有时会通过各种感官的感受来摹写,从文中第②段中摘录出从不同角度的句子。
嗅觉视觉
感觉听觉
4.文中所的景物有近景和远景,文中的第自然段的景物都属近景,第自
然段的景物都属远景。
5.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第④自然段描写的“垂杨”、“桂花”、“黄橙”、“青藤”本是静态景物,作者将它们都写成了动态,体现这些动态的词语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