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之根本论题法鼓山新竹科学园区禅修园
中论科判(1-16品)

丙 一 、 宣 丁二、宣 说 说其他特 缘法 起 特 法
戊二、抉 择人我空
性
戊三、抉 择有实法
为空性
己二、破 人我之能
立
己二、破 彼之能立
庚一、破人我之比喻 庚二、破人我之所依 庚三、破人我之能依 己一、破有实法之本体 庚一、破有实法之作用接触 庚二、破因缘之能生
庚三、 破暂时
缚解
丁三、断 除太过
观根本慧论颂总科判
、宣讲论名
二、译礼句
一、宣说中观见解
二、顶礼宣说者
戊一、 戊二、 庚一、破处 庚二、破蕴 庚三、破界 庚一、 庚二、 庚三、 己一、破人我之自性 庚一、破人我之比喻 庚二、破人我之所依 庚三、破人我之能依 己一、破有实法之本体 庚一、破有实法之作用接触 庚二、破因缘之能生 辛一、破轮回之本体 辛二、破彼之能立之因果 辛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 己一、破时间自性成立 庚一、破承许时间为能生果之俱生缘 庚一、破承许时间为果之生灭因 己一、破轮回相续之果 己二、破轮回相续之因 断除无有四谛之太过 断除无有涅槃之太过 说缘起空性 缘起之功德
观苦品 观行品 观和合品 观有无品 观缚解品 观业品 观我法品 观时品 观因果品 观成坏品
观如来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见各品
观颠倒品
见各品
观四谛品 观涅槃品
忆念恩德而顶礼
、末义
梵文:扎加那玛美拉芒达玛 噶噶 噶
汉文:中观根本慧论颂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台湾法鼓山佛教文化园区规划理念与实践

台湾法鼓山佛教文化园区规划理念与实践
林维斌;杨宇亮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台湾法鼓山佛教文化园区采用的是以人的行为特征为出发点,遵循自然共生的法则,注重其实用性与生态性的一种规划理念.在多元且开放的社会形势下,园区在空间规划上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分别以学院区、修持区、佛教文化区和生态公园区的划分来达到教育、休闲娱乐以及修行的目的.在园区的活动安排上,注重人文关怀及社会教育的功能,并且积极推动"人间佛教"的社会理念.在建筑设计上,做到对现有地形与地貌的最大化保护,并且使其融入自然环境中.研究透过卖地调查的方法对园区的整体规划与建筑形式进行了分析,从而较为科学地认识到台湾法鼓山佛教文化园区的创新与文化价值所在.
【总页数】5页(P131-135)
【作者】林维斌;杨宇亮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4
【相关文献】
1.结合艺术传承与休闲旅游的创意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台湾传统艺术中心全区景观及附属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J], 彭文惠
2.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 [J], 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
3.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台湾生态农业创业园的规划与探析 [J], 周尔槐;阳小军;旷允慧;周咪
4.《龙岩市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J],
5.台湾生物科技园区规划与建设概况 [J], 杨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9中观哲学与二谛论

大乘佛法以胜义谛为先,尤其是《般若经》的发扬空 义。空是无二无别,一切法平等,所以空中无善无恶, 无业无报,无修无证,无凡无圣。这对一些不知真实 空义者,不免会引起副作用。难怪原始的《宝积经》 要大声疾呼:“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 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依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 可除。”( 《大正藏》11,634上) 故印顺在引上述经文后,慨叹:“谈空而轻毁善行, 是佛教界的时代病。这在龙树的时代,已相当的严重 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十四章, 1167~1173页。) 龙树的空性即缘起,就要厘清这些弊病和误解,具体 方法就是四悉檀和二谛论,分清根机上下及在定慧观 照下,安立世间诸法。
四门不生
在“八不”所指的四对范畴中,事物的生灭,正 是常人所见的存在现象,其它三对范畴都是从它 而衍生。故“八不”首先就是对“生灭”概念的 否定。因为生与灭是相对待的概念,有生才有灭; 把生否定了,也就否定了灭。故《中论》用较多 篇幅叙述了“四门不生”的论辩方法,就是用把 论敌的主张推向矛盾的归谬论证,从而达到彰显 自己缘起(自)性空主张的目的。
八不偈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八法(《大智度论》加因果为十 法),概括了常人对现象世界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 的基本理解,即存在的现起与消失、时间的连续与 中断、状态上的同一与差异、空间上的来去等运动。 真正的缘起法对这八个方面都不能执着,否则即成 戏论。这八不的因缘(即缘起),就是即俗显真, 观察悟入真理的方法,它所指涉的是有与空一起否 定的毕竟空,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悟境。
无自性
(完整word版)中论颂(简体).docx

中论颂讲义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观因缘品第一十六偈1.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2.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第一偈以胜义谛说明八不,是八无遮法;遮分非遮及无遮二,非遮是遮挡一法之后,隐示另行存在。
如房内没有蛇,隐示蛇在他处。
无遮是遮挡后不会有任何隐示。
如空性就是。
第二偈是称赞佛陀能说缘起的正理,灭除了内外道的种种邪见戏论,戏论包括实有的生灭常断有无等,戏论灭,而证得生死流转众苦寂灭的涅盘。
所以我(龙树)向您(佛陀)礼敬,您说的缘起是所有说法(指外道)的人中,无有能比,您是至高无上的。
法虽然无量无边,但是此八不含摄一切法。
以不生来说,生是显现的意义。
诸论师(包括内道外道)说种种的生:因果一,因果异,因中先有果,因中先无果,或说自生,共生,无因生,这是外道的见解,自生共生以数论派为主。
佛教内部除中观派以外,有主张他生者,以下说明。
无因生是顺世外道。
这里所说的生是指自性(实有)的生,所以要破斥,不是破世间名言的生。
所以生不是自性生,灭也不是自性灭,无生即无灭,灭依生而说,生灭是相依的名言。
其它六不也是一样。
本论主要破自性执,一切法唯名言安立。
执着一切法实有,实执就是无明,引生死苦。
因为外道及内道实事师执一切有为法有自性自相。
因缘生因缘灭,这是世俗名言安立的生灭,胜义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
法如果是实有,就是自性有,自性就不需依因缘,永远存在,独立不依他法。
如果本来存在而现在灭了,就是永断;如有自性就是常法,但世间一切法是无常变异。
有人眼看有一异来去,认为是实有的。
如果有自性的一,就不需依他法而成立,就不需因缘,我们知道一是依多而安立的,无一就无多,无多就无一,相待而有。
如果有自性的异就无有相续,因为二者不相干。
再说来去也是无自性,以立足点不同而安立的名言。
如说请你来,在对方来说是名去。
现在以喻说明八不。
万物无有自性生,生必依因缘。
世间人眼见无始来的谷米就有,所以不生,已经有了。
中观论颂——精选推荐

中观论颂中观论颂龙树菩萨作鸠摩罗什译观因缘品第⼀⼗六偈不⽣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礼佛诸说中第⼀诸法不⾃⽣亦不从他⽣不共不⽆因是故知⽆⽣如诸法⾃性不在于缘中以⽆⾃性故他性亦复⽆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诸法更⽆第五缘果为从缘⽣为从⾮缘⽣是缘为有果是缘为⽆果因是法⽣果是法名为缘若是果未⽣何不名⾮缘果先于缘中有⽆俱不可先⽆为谁缘先有何⽤缘若果⾮有⽣亦复⾮⽆⽣亦⾮有⽆⽣何得⾔有缘果若未⽣时则不应有灭灭法何能缘故⽆次第缘如诸佛所说真实微妙法于此⽆缘法云何有缘缘诸法⽆⾃性故⽆有有相说有是事故是事有不然略⼴因缘中求果不可得因缘中若⽆云何从缘出若谓缘⽆果⽽从缘中出是果何不从⾮缘中⽽出若果从缘⽣是缘⽆⾃性从⽆⾃性⽣何得从缘⽣果不从缘⽣不从⾮缘⽣以果⽆有故缘⾮缘亦⽆观去来品第⼆⼆⼗五偈已去⽆有去未去亦⽆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去动处则有去此中有去时⾮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云何于去时⽽当有去法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若⾔去时去是⼈则有咎离去有去时去时独去故若去时有去则有⼆种去⼀谓为去时⼆谓去时去若有⼆去法则有⼆去者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以⽆去法故何得有去者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离去不去者⽆第三去者若⾔去者去云何有此义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若去者有去则有⼆种去⼀谓去者去⼆谓去法去若谓去者去是⼈则有咎离去有去者说去者有去已去中⽆发未去中⽆发去时中⽆发何处当有发未发⽆去时亦⽆有已去是⼆应有发未去何有发⽆去⽆未去亦复⽆去时⼀切⽆有发何故⽽分别去者则不住不去者不住离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去者若当住云何有此义若当离于去去者不可得去未去⽆住去时亦⽆住所有⾏⽌法皆同于去义去法即去者是事则不然去法异去者是事亦不然若谓于去法即为是去者作者及作业是事则为⼀若谓于去法有异于去者离去者有去离去有去者去去者是⼆若⼀异法成⼆门俱不成云何当有成因去知去者不能⽤是去先⽆有去法故⽆去者去因去知去者不能⽤异去于⼀去者中不得⼆去故决定有去者不能⽤三去不决定去者亦不⽤三去去法定不定去者不⽤三是故去去者所去处皆⽆眼⽿及⿐⾆⾝意等六情此眼等六情⾏⾊等六麈是眼则不能⾃见其⼰体若不能⾃见云何见余物⽕喻则不能成于眼见法去未去去时已总答是事见若未见时则不名为见⽽⾔见能见是事则不然见不能有见⾮见亦不见若已破于见则为破见者离见不离见见者不可得以⽆见者故何有见可见见可见⽆故识等四法⽆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意声及闻者等当知如是义皆同于上说----------------------------------------五阴品第四九偈若离于⾊因⾊则不可得若当离于⾊⾊因不可得离⾊因有⾊是⾊则⽆因⽆因⽽有法是事则不然若离⾊有因则是⽆果因若⾔⽆果因则⽆有是处若已有⾊者则不⽤⾊因若⽆有⾊者亦不⽤⾊因⽆因⽽有⾊是事终不然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受阴及想阴⾏阴识阴等其余⼀切法皆同于⾊阴若⼈有问者离空⽽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若⼈有难问离空说其过是不成难问俱同于彼疑空相未有时则⽆虚空法若先有虚空即为是⽆相是⽆相之法⼀切处⽆有于⽆相法中相则⽆所相有相⽆相中相则⽆所住离有相⽆相余处亦不住相法⽆有故可相法亦⽆可相法⽆故相法亦复⽆是故今⽆相亦⽆有可相离相可相已更亦⽆有物若使⽆有有云何当有⽆有⽆既已⽆知有⽆者谁是故知虚空⾮有亦⾮⽆⾮相⾮可相余五同虚空浅智见诸法若有若⽆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观染染者品第六⼗偈若离于染法先⾃有染者因是染欲者应⽣于染法若⽆有染者云何当有染若有若⽆染染者亦如是染者及染法俱成则不然染者染法俱则⽆有相待染者染法⼀⼀法云何合染者染者异异法云何合若⼀有合者离伴应有合若异有合者离伴亦应合若异⽽有合染染者何事是⼆相先异然后说合相若染及染者先各成异相既已成异相云何⽽⾔合异相⽆有成是故汝欲合合相竟⽆成⽽复说异相异相不成故合相则不成于何异相中⽽欲说合相如是染染者⾮合不合成诸法亦如是⾮合不合成观三相品第七三⼗五偈若⽣是有为则应有三相若⽣是⽆为何名有为相三相若聚散不能有所相云何于⼀处⼀时有三相若谓⽣住灭更有有为相是即为⽆穷⽆即⾮有为⽣⽣之所⽣⽣于彼本⽣本⽣之所⽣还⽣于⽣⽣若谓是⽣⽣能⽣于本⽣⽣⽣从本⽣何能⽣本⽣若谓是本⽣能⽣于⽣⽣本⽣从彼⽣何能⽣⽣⽣若⽣⽣⽣时能⽣于本⽣⽣⽣尚未有何能⽣本⽣若本⽣⽣时能⽣于⽣⽣本⽣尚未有何能⽣⽣⽣如灯能⾃照亦能照于彼⽣法亦如是⾃⽣亦⽣彼灯中⾃⽆闇住处亦⽆闇破闇乃名照⽆闇则⽆照云何灯⽣时⽽能破于闇此灯初⽣时不能及于闇灯若未及闇⽽能破闇者灯在于此间则破⼀切闇若灯能⾃照亦能照于彼闇亦应⾃闇亦能闇于彼此⽣若未⽣云何能⾃⽣若⽣已⾃⽣⽣已何⽤⽣⽣⾮⽣已⽣亦⾮未⽣⽣⽣时亦不⽣去来中已答若谓⽣时⽣是事已不成云何众缘合尔时⽽得⽣若法众缘⽣即是寂灭性是故⽣⽣时是⼆俱寂灭若有未⽣法说⾔有⽣者此法先已有更复何⽤⽣若⾔⽣时⽣是能有所⽣何得更有⽣⽽能⽣是⽣若谓更有⽣⽣⽣则⽆穷离⽣⽣有⽣法皆能⾃⽣有法不应⽣⽆亦不应⽣有⽆亦不⽣此义先已说若诸法灭时是时不应⽣法若不灭者终⽆有是事不住法不住住法亦不住住时亦不住⽆⽣云何住若诸法灭时是则不应住法若不灭者终⽆有是事所有⼀切法皆是⽼死相终不见有法离⽼死有住住不⾃相住亦不异相住如⽣不⾃⽣亦不异相⽣法已灭不灭未灭亦不灭灭时亦不灭⽆⽣何有灭法若有住者是则不应灭法若不住者是亦不应灭是法于是时不于是时灭是法于异时不于异时灭如⼀切诸法⽣相不可得以⽆⽣相故即亦⽆灭相若法是有者是即⽆有灭不应于⼀法⽽有有⽆相若法是⽆者是即⽆有灭譬如第⼆头⽆故不可断法不⾃相灭他相亦不灭如⾃相不⽣他相亦不⽣⽣住灭不成故⽆有有为有为法⽆故何得有⽆为如幻亦如梦如⼲闼婆城所说⽣住灭其相亦如是--------------------------------------观作作者品第⼋⼗⼆偈决定有作者不作决定业决定⽆作者不作⽆定业决定业⽆作是业⽆作者定作者⽆作作者亦⽆业若定有作者亦定有作业作者及作业即堕于⽆因若堕于⽆因则⽆因⽆果⽆作⽆作者⽆所⽤作法若⽆作等法则⽆有罪福罪福等⽆故罪福报亦⽆若⽆罪福报亦⽆有涅盘诸可有所作皆空⽆有果作者定不定不能作⼆业有⽆相违故⼀处则⽆⼆有不能作⽆⽆不能作有若有作作者其过如先说作者不作定亦不作不定及定不定业其过如先说作者定不定亦定亦不定不能作于业其过如先说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成业义如是更⽆有余事如破作作者受受者亦尔及⼀切诸法亦应如是破观本住品第九⼗⼆偈眼⽿等诸根苦乐等诸法谁有如是事是则名本住若⽆有本住谁有眼等法以是故当知先已有本住若离眼等根及苦乐等法先有本住者以何⽽可知若离眼⽿等⽽有本住者亦应离本住⽽有眼⽿等以法知有⼈以⼈知有法离法何有⼈离⼈何有法⼀切眼等根实⽆有本住眼⽿等诸根异相⽽分别若眼等诸根⽆有本住者眼等⼀⼀根云何能知麈见者即闻者闻者即受者如是等诸根则应有本住若见闻各异受者亦各异见时亦应闻如是则神多眼⽿等诸根苦乐等诸法所从⽣诸⼤彼⼤亦⽆神若眼⽿等根苦乐等诸法⽆有本住者眼等亦应⽆眼等⽆本住今后亦复⽆以三世⽆故⽆有⽆分别----------------------------------------观燃可燃品第⼗⼗六偈若燃是可燃作作者则⼀若燃异可燃离可燃有燃如是常应燃不因可燃⽣则⽆燃⽕功亦名⽆作⽕燃不待可燃则不从缘⽣⽕若常燃者⼈功则应空若汝谓燃时名为可燃者尔时但有薪何物燃可燃若异则不⾄不⾄则不烧不烧则不灭不灭则常住燃与可燃异⽽能⾄可燃如此⾄彼⼈彼⼈⾄此⼈若谓燃可燃⼆俱相离者如是燃则能⾄于彼可燃若因可燃燃因燃有可燃先定有何法⽽有燃可燃若因可燃燃则燃成复成是为可燃中则为⽆有燃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因待亦⽆所成法若法有待成未成云何待若成已有待成已何⽤待因可燃⽆燃不因亦⽆燃因燃⽆可燃不因⽆可燃燃不余处来燃处亦⽆燃可燃亦如是余如去来说可燃即⾮燃离可燃⽆燃燃⽆有可燃燃中⽆可燃以燃可燃法说受受者法及以说瓶⾐⼀切等诸法若⼈说有我诸法各异相当知如是⼈不得佛法味----------------------------------------观本际品第⼗⼀⼋偈⼤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死⽆有始亦复⽆有终若⽆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若使先有⽣后有⽼死者不⽼死有⽣不⽣有⽼死若先有⽼死⽽后有⽣者是则为⽆因不⽣有⽼死⽣及于⽼死不得⼀时共⽣时则有死是⼆俱⽆因若使初后共是皆不然者何故⽽戏论谓有⽣⽼死诸所有因果相及可相法受及受者等所有⼀切法⾮但于⽣死本际不可得如是⼀切法本际皆亦⽆观苦品第⼗⼆⼗偈⾃作及他作共作⽆因作如是说诸苦于果则不然若苦⾃作者则不从缘⽣因有此阴故则有彼阴⽣若谓此五阴异彼五阴者如是则应⾔从他⽽作苦若⼈⾃作苦离苦何有⼈⽽谓于彼⼈⽽能⾃作苦若苦他⼈作⽽与此⼈者若当离于苦何有此⼈受苦若彼⼈作持与此⼈者离苦何有⼈⾃作若不成云何彼作苦若彼⼈作苦即亦名⾃作苦不名⾃作法不⾃作法彼⽆有⾃体何有彼作苦若此彼苦成应有共作苦此彼尚⽆作何况⽆因作⾮但说于苦四种义不成⼀切外万物四义亦不成观⾏品第⼗三九偈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诸⾏妄取故是名为虚诳虚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佛说如是事欲以⽰空义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性⽆性法亦⽆⼀切法空故诸法若⽆性云何说婴⼉乃⾄于⽼年⽽有种种异若诸法有性云何⽽得异若诸法⽆性云何⽽有异是法则⽆异异法亦⽆异如壮不作⽼⽼亦不作壮若是法即异乳应即是酪离乳有何法⽽能作于酪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圣说空法是为离诸见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观合品第⼗四⼋偈见可见见者是三各异⽅如是三法异终⽆有合时染与于可染染者亦复然余⼊余烦恼皆亦复如是异法当有合见等⽆有异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但见等法异相不可得所有⼀切法皆亦⽆异相异因异有异异离异⽆异若法从因出是法不异因若离从异异应余异有异离从异⽆异是故⽆有异异中⽆异相不异中亦⽆⽆有异相故则⽆此彼异是法不⾃合异法亦不合合者及合时合法亦皆⽆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作不待异法成法若⽆⾃性云何有他性⾃性于他性亦名为他性离⾃性他性何得更有法若有⾃他性诸法则得成有若不成者⽆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若⼈见有⽆见⾃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佛能灭有⽆如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异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若法实有性云何⽽可异若法实⽆性云何⽽可异定有则着常定⽆则着断是故有智者不应着有⽆若法有定性⾮⽆则是常先有⽽今⽆是则为断灭----------------------------------------观缚解品第⼗六⼗偈诸⾏往来者常不应往来⽆常亦不应众⽣亦复然若众⽣往来阴界诸⼊中五种求尽⽆谁有往来者若从⾝⾄⾝往来即⽆⾝若其⽆有⾝则⽆有往来诸⾏若灭者是事终不然众⽣若灭者是事亦不然诸⾏⽣灭相不缚亦不解众⽣如先说不缚亦不解若⾝名为缚有⾝则不缚⽆⾝亦不缚于何⽽有缚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先实⽆缚余如去来答缚者⽆有解⽆缚亦⽆解缚时有解者缚解则⼀时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盘若⼈如是者还为受所缚不离于⽣死⽽别有涅盘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能降伏⼼利益于众⽣是名为慈善⼆世果报种⼤圣说⼆业思与从思⽣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佛所说思者所谓意业是所从思⽣者即是⾝⼝业⾝业及⼝业作与⽆作业如是四事中亦善亦不善从⽤⽣福德罪⽣亦如是及思为七法能了诸业相业住⾄受报是业即为常若灭即⽆业云何⽣果报如芽等相续皆从种⼦⽣从是⽽⽣果离种⽆相续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如是从初⼼⼼法相续⽣从是⽽有果离⼼⽆相续从⼼有相续从相续有果先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能成福业者是⼗⽩业道⼆世五欲乐即是⽩业报若如汝分别其过则甚多是故汝所说于义则不然今当复更说顺业果报义诸佛辟⽀佛贤圣所称叹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物此性则⽆记分别有四种见谛所不断但思惟所断以是不失法诸业有果报若见谛所断⽽业⾄相似则得破业等⼀切诸⾏业相似不相似⼀界初受⾝尔时报独⽣如是⼆种业现世受果报或⾔受报巳⽽业犹故在若度果已灭若死巳⽽灭于是中分别有漏及⽆漏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诸业本不⽣以⽆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故若业有性者是则名为常不作亦名业常则不可作若有不作业不作⽽有罪不断于梵⾏⽽有不净过是则破⼀切世间语⾔法作罪及作福亦⽆有差别若⾔业决定⽽⾃有性者受于果报已⽽应更复受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是烦恼⾮实业当何有实诸烦恼及业是说⾝因缘烦恼诸业空何况于诸⾝⽆明之所蔽爱结之所缚⽽于本作者不即亦不异业不从缘⽣不从⾮缘⽣是故则⽆有能起于业者⽆业⽆作者何有业⽣果若其⽆有果何有受果者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如是变化⼈复变作化⼈如初变化⼈是名为作者变化⼈所作是则名为业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与梦如炎亦如向----------------------------------------观法品第⼗⼋⼗⼆偈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灭若我异五阴则⾮五阴相若⽆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我我所故名得⽆我智得⽆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我智者是⼈为希有内外我我所尽灭⽆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则⾝灭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实⼊空戏论灭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我诸法实相中⽆我⽆⾮我诸法实相者⼼⾏⾔语断⽆⽣亦⽆灭寂灭如涅盘⼀切实⾮实亦实亦⾮实⾮实⾮⾮实是名诸佛法⾃知不随他寂灭⽆戏论⽆异⽆分别是则名实相若法从缘⽣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不⼀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露味若佛不出世佛法巳灭尽诸辟⽀佛智从于远离⽣观时品第⼗九六偈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未来及现在应在过去时若过去时中⽆未来现在未来现在时云何因过去不因过去时则⽆未来时亦⽆现在时是故⽆⼆时以如是义故则知余⼆时上中下⼀异是等法皆⽆时住不可得时去亦叵得时若不可得云何说时相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所有何况当有时----------------------------------------观因果品第⼆⼗⼆⼗四偈若众缘和合⽽有果⽣者和合中已有何须和合⽣若众缘和合是中⽆果者云何从众缘和合⽽果⽣若众缘和合是中有果者和合中应有⽽实不可得若众缘和合是中⽆果者是则众因缘与⾮因缘同若因与果因作因已⽽灭是因有⼆体⼀与⼀则灭若因不与果作因已⽽灭因灭⽽果⽣是果则⽆因若众缘合时⽽有果⽣者⽣者及可⽣则为⼀时俱若先有果⽣⽽后众缘合此即离因缘名为⽆因果若因变为果因即⾄于果是则前⽣因⽣已⽽复⽣云何因灭失⽽能⽣于果⼜若因在果云何因⽣果若因遍有果更⽣何等果因见不见果是⼆俱不⽣若⾔过去因⽽于过去果未来现在果是则终不合若⾔未来因⽽于未来果现在过去果是则终不合若⾔现在因⽽于现在果未来过去果是则终不合若不和合者因何能⽣果若有和合者因何能⽣果若因空⽆果因何能⽣果若因不空果因何能⽣果果不空不⽣果不空不灭以果不空故不⽣亦不灭果空故不⽣果空故不灭以果是空故不⽣亦不灭因果是⼀者是事终不然因果若异者是事亦不然若因果是⼀⽣及所⽣⼀若因果是异因则同⾮因若果定有性因为何所⽣若果定⽆性因为何所⽣因不⽣果者则⽆有因相若⽆有因相谁能有是果若从众因缘⽽有和合⽣和合⾃不⽣云何能⽣果是故果不从缘合不合⽣若⽆有果者何处有合法----------------------------------------观成坏品第⼆⼗⼀⼆⼗偈离成及共成是中⽆有坏离坏及共坏是中亦⽆成若离于成者云何⽽有坏如离⽣有死是事则不然成坏共有者云何有成坏如世间⽣死⼀时俱不然若离于坏者云何当有成⽆常未曾有不在诸法时成坏共⽆成离亦⽆有成是⼆俱不可云何当有成尽则⽆有成不尽亦⽆成尽则⽆有坏不尽亦⽆坏若离于成坏是亦⽆有法若当离于法亦⽆有成坏若法性空者谁当有成坏若性不空者亦⽆有成坏成坏若⼀者是事则不然成坏若异者是事亦不然若谓以现见⽽有⽣灭者则为是痴妄⽽见有⽣灭从法不⽣法亦不⽣⾮法从⾮法不⽣法及于⾮法法不从⾃⽣亦不从他⽣不从⾃他⽣云何⽽有⽣若有所受法即堕于断常当知所受法为常为⽆常所有受法者不堕于断常因果相续故不断亦不常若因果⽣灭相续⽽不断灭更不⽣故因即为断灭法住于⾃性不应有有⽆涅盘灭相续则堕于断灭若初有灭者则⽆有后有初有若不灭亦⽆有后有若初有灭时⽽后有⽣者灭时是⼀有⽣时是⼀有若⾔于⽣灭⽽谓⼀时者则于此阴死即于此阴⽣三世中求有相续不可得若三世中⽆何有有相续----------------------------------------观如来品第⼆⼗⼆⼗六偈⾮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阴合有如来则⽆有⾃性若⽆有⾃性云何因他有法若因他⽣是即为⾮我若法⾮我者云何是如来若⽆有⾃性云何有他性离⾃性他性何名为如来若不因五阴先有如来者以今受阴故则说为如来今实不受阴更⽆如来法若以不受⽆今当云何受若其未有受所受不名受⽆有⽆受法⽽名为如来若于⼀异中如来不可得五种求亦⽆云何受中有⼜所受五阴不从⾃性有若⽆⾃性者云何有他性以如是义故受空受者空云何当以空⽽说空如来空则不可说⾮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寂灭相中⽆常⽆常等四寂灭相中⽆边⽆边等四邪见深厚者则说⽆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如来过戏论⽽⼈⽣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有性世间亦⽆性从忆想分别⽣于贪恚痴净不净颠倒皆从众缘⽣若因净不净颠倒⽣三毒三毒即⽆性故烦恼⽆实我法有与⽆是事终不成⽆我诸烦恼有⽆亦不成谁有此烦恼是即为不成若离是⽽有烦恼则⽆属如⾝见五种求之不可得烦恼于垢⼼五求亦不得净不净颠倒是则⽆⾃性云何因此⼆⽽⽣诸烦恼⾊声⾹味触及法为六种如是之六种是三毒根本⾊声⾹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焰梦如⼲闼婆城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犹如幻化⼈亦如镜中像不因于净相则⽆有不净因净有不净是故⽆不净不因于不净则亦⽆有净因不净有净是故⽆有净若⽆有净者何由⽽有贪若⽆有不净何由⽽有恚于⽆常着常是则名颠倒空中⽆有常何处有常倒若于⽆常中着⽆常⾮倒空中⽆⽆常何有⾮颠倒可着著者着及所⽤着法是皆寂灭相云何⽽有着若⽆有着法⾔邪是颠倒⾔正不颠倒谁有如是事有倒不⽣倒⽆倒不⽣倒倒者不⽣倒不倒亦不⽣若于颠倒时亦不⽣颠倒汝可⾃观察谁⽣于颠倒诸颠倒不⽣云何有此义⽆有颠倒故何有颠倒者若常我乐净⽽是实有者是常我乐净则⾮是颠倒若常我乐净⽽实⽆有者⽆常苦不净是则亦应⽆如是颠倒灭⽆明则亦灭以⽆明灭故诸⾏等亦灭若烦恼性实⽽有所属者云何当可断谁能断其性若烦恼虚妄⽆性⽆属者云何当可断谁能断⽆性若⼀切皆空⽆⽣亦⽆灭如是则⽆有四圣谛之法以⽆四谛故见苦与断集证灭及修道如是事皆⽆以是事⽆故则⽆四道果⽆有四果故得向者亦⽆若⽆⼋贤圣则⽆有僧宝以⽆四谛故亦⽆有法宝以⽆法僧宝亦⽆有佛宝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亦复悉毁坏⼀切世俗法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及知于空义是故⾃⽣恼诸佛依⼆谛为众⽣说法⼀以世俗谛⼆第⼀义谛若⼈不能知分别于⼆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义不得第⼀义则不得涅盘不能正观空钝根则⾃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汝谓我着空⽽为我⽣过汝今所说过于空则⽆有以有空义故⼀切法得成若⽆空义者⼀切则不成汝今⾃有过⽽以回向我如⼈乘马者⾃忘于所乘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因亦⽆缘即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亦复坏⼀切万物之⽣灭众因缘⽣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法不从因缘⽣是故⼀切法⽆不是空者若⼀切不空则⽆有⽣灭如是则⽆有四圣谛之法苦不从缘⽣云何当有苦⽆常是苦义定性⽆⽆常若苦有定性何故从集⽣是故⽆有集以破空义故若苦有定性则不应有灭汝着定性故即破于灭谛苦若有定性则⽆有修道若道可修习即⽆有定性若⽆有苦谛及⽆集灭谛所可灭苦道竟为何所⾄若苦定有性先来所不见于今云何见其性不异故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证灭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是四道果性先来不可得诸法性若定今云何可得若⽆有四果则⽆得向者以⽆⼋圣故则⽆有僧宝⽆四圣谛故亦⽆有法宝⽆法宝僧宝云何有佛宝汝说则不因菩提⽽有佛亦复不因佛⽽有于菩提虽复勤精进修⾏菩提道若先⾮佛性不应得成佛若诸法不空⽆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汝于罪福中不⽣果报者是则离罪福⽽有诸果报若谓从罪福⽽⽣果报者果从罪福⽣云何⾔不空汝破⼀切法诸因缘空义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若破于空义即应⽆所作⽆作⽽有作不作名作者若有决定性世间种种相则不⽣不灭常住⽽不坏若⽆有空者未得不应得亦⽆断烦恼亦⽆苦尽事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观涅盘品第⼆⼗五⼆⼗四偈若⼀切法空⽆⽣⽆灭者何断何所灭⽽称为涅盘若诸法不空则⽆⽣⽆灭何断何所断⽽称为涅盘⽆得亦⽆⾄不断亦不常不⽣亦不灭是说名涅盘涅盘不名有有则⽼死相终⽆有有法离于⽼死相若涅盘是有涅盘即有为终⽆有⼀法⽽是⽆为者若涅盘是有云何名⽆受⽆有不从受⽽名为有法有尚⾮涅盘何况于⽆耶涅盘⽆有有何处当有⽆若⽆是涅盘云何名不受未曾有不受⽽名为⽆法受诸因缘故轮转⽣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盘如佛经中说断有断⾮有是故知涅盘⾮有亦⾮⽆若谓于有⽆合为涅盘者有⽆即解脱是事则不然若谓于有⽆合为涅盘者涅盘⾮⽆受是⼆从受⽣有⽆共合成云何名涅盘涅盘名⽆为有⽆是有为有⽆⼆事共云何是涅盘是⼆不同处如明暗不俱若⾮有⾮⽆名之为涅盘此⾮有⾮⽆以何⽽分别分别⾮有⽆如是名涅盘若有⽆成者⾮有⾮⽆成如来灭度后不⾔有与⽆亦不⾔有⽆⾮有及⾮⽆如来现在时不⾔有与⽆亦不⾔有⽆⾮有及⾮⽆涅盘与世间⽆有少分别世间与涅盘亦⽆少分别涅盘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际者⽆毫厘差别灭后有⽆等有边等常等诸见依涅盘未来过去世⼀切法空故何有边⽆边亦边亦⽆边⾮有⾮⽆边何者为⼀异何有常⽆常亦常亦⽆常⾮常⾮⽆常诸法不可得灭⼀切戏论⽆⼈亦⽆处佛亦⽆所说----------------------------------------。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最新版)目录1.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背景和起因2.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3.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结果和影响正文【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背景和起因】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指的是我国佛教史上关于唯识宗与中观宗两大学派长达五百年之久的辩论。
这场辩论始于公元四世纪,终于公元九世纪,堪称佛教思想史上的盛事。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源自印度瑜伽行派,主张“万法唯识”,强调一切法因心而生,唯有识才能显现万法。
这一观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尤以唐代玄奘法师翻译《成唯识论》为重要标志。
中观宗,源自印度中观派,主张“一切法空”,认为万法皆无自性,应观照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
中观宗在我国的影响同样深远,以龙树菩萨、提婆菩萨为代表。
这两大宗派的辩论,源于对佛教核心教义的不同理解和诠释,进而引发了长达五百年的争论。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性与万法的关系:唯识宗主张一切法因心而生,认为心是万法的本源;中观宗则主张一切法空,强调心与万法无直接关系,万法皆因缘而生。
2.唯识与空的关系:唯识宗认为万法唯识,空也是识的一种表现;中观宗主张万法皆空,空的观念是破除执着的方便,并非绝对存在。
3.唯识观的层次:唯识宗将唯识观分为四重:业识、转识、现识、分别识;中观宗则批评唯识宗过于细分,认为应直接观照万法性空的实相。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结果和影响】尽管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旷日持久,但最终并未分出胜负。
然而,这场辩论对于我国佛教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辩论使得佛教教义更加丰富和系统。
两大学派的争论促使他们对佛教教义进行深入研究和阐述,推动了佛教思想的发展。
其次,辩论也促进了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辩论过程中,我国佛教学者逐渐将印度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最后,辩论使得佛教在我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长达五百年的辩论中,佛教教义得到了广泛传播,信众日益增多,对我国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观之根本论题

中觀者的空
主要是從緣起因果而顯的
淵源於雜阿含經, 『常空 ……我我所空,性 自爾故』
依緣起因果法直明一切法空,是空門;不 取一切相,是無相門。
中觀以緣起無Βιβλιοθήκη 的空門為本,未嘗不說無 相門。唯識者的空
從認識論上說。 從因果緣起上明空,是共小乘。 主要是以觀空以明「不如所取有」,不能
分破空
阿毘達磨論師所常用的方法 有部學者,以觀慧析色至鄰虛,過此即成為空。
然而有部不承認一切法皆空,反認為有自性有 的極微。 這種方法,並不能達到一切皆空的結論,反而 成為實有自性的根據。 如古人說:一尺之木,日取其半,終古不盡。 這種分破空法,本即《阿含經》說到的「散 空」。
各學派對於空說法(2/3)
所現的空相說的。 經上說種種法空,但依能觀的觀慧而觀之為空,
於外境上不起執著而離戲論,所以名空,而實 此種種法是不空的。
空-----智度論卷七四 (2/3)
所緣(境)空
所緣的境界是空的,能觀心這才託所緣空境而觀見它 是空。此所緣空,即必然是觀不空,這與前述三空的 觀空相近。
龍樹菩薩評論道:「有人言:三三昧無相無作心數法 名為空,空故能觀諸法空。有人言: 外所緣色等諸法 皆空,緣外空故名為空三昧。此中佛說,不以空三昧 故空,亦不以所緣外色等諸法故空。……離是二邊說 中道,所謂諸法因緣和合生,是和合法無有一定法故 空」。
自性空
《般若經》中所說的「無有一定法故空」,即說一切 法緣合而成,緣合即無定性,此空即指無自性的畢竟 空說。
中觀的空義,約緣起法的因果說,從緣起而知無自性, 因無自性而知一切法畢竟皆空。
自空與他空 (1/2)
慈诚罗珠《中观根本慧论》第三课

慈诚罗珠《中观根本慧论》第三课摘要:一、引言二、中观的定义及重要性三、中观的分类1.自空中观2.他空中观3.如来藏中观四、中观的核心思想1.空性2.缘起3.无自性五、中观的实践方法1.闻思修2.禅修3.生活中的运用六、结论正文:【引言】慈诚罗珠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佛教学者,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深受广大佛教徒的敬仰。
本文将围绕《中观根本慧论》第三课的内容,对中观思想进行解析和探讨。
【中观的定义及重要性】中观,全名为“中观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以龙树菩萨的《中论》为根本论典。
中观主张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无自性的、空的,强调中道观,旨在揭示现象背后的真实性质。
中观思想在我国佛教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各宗派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观的分类】中观可细分为自空中观、他空中观和如来藏中观三种。
1.自空中观:认为现象本身就是空的,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
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无固定不变的本质。
2.他空中观:认为现象虽有空性,但仍需借助其他因缘才能显现。
强调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缘起性。
3.如来藏中观:认为现象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如来藏,是现象的根源。
强调现象与真实性质的不一不异。
【中观的核心思想】1.空性:中观主张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实体。
空性是现象的真实性质,揭示了事物的无常、无我和无苦的真相。
2.缘起:中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缘起揭示了事物的相互关联和条件性。
3.无自性:中观强调事物无自性,即没有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本质。
无自性揭示了事物的无常和无我。
【中观的实践方法】1.闻思修:通过听闻、思考和修行中观教义,培养正见,认识事物的真实性质,从而破除我执和法执。
2.禅修:通过禅修,直观事物的空性,实证中观教义。
3.生活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观思想,看待事物的无常、无我和无苦,培养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
【结论】总之,《中观根本慧论》第三课为我们揭示了中观的核心思想、实践方法和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
張文輝 2005/9/15
空 (1/2)
空為佛教的所共同的,而中觀家的觀法不 盡與它派相同。 大乘與小乘的佛法,都說到『空』 佛法的目的,主要在轉迷啟悟,轉染還淨。 表示遮妄離邪的否定,可以種種的名稱, 而最適當的就是「空」。 《雜阿含》八0經:
心樂清淨解脫,故名為空。
空的種類
『大智度論』卷一二說有三種空
分破空
即臺宗(天台宗)所說的析法空
觀空
從觀心的作用
『般若經』著重在自性空。自性空,就是任何一法的本體,都 是不可得而當體即空的。
十八空
依龍樹論,這三種空觀,都可以使人了解空義, 雖所了解的有深淺不同,然究不失為明空的方便, 所以《大智度論》兼容並包的說有三空。
各學派對於空說法
(3/3)
十八空
『般若經』著重在自性空。 自性空,就是任何一法的本體,都是不可得而
當體即空的。 龍樹菩薩所發揮的空義,是立足於自性空的, 不是某一部分是空,而某些不空,也不是境空 而心不空。
空-----智度論卷七四
(1/3)
三昧(心)空
與上述的觀空是不同。 就是修空觀-----三三昧的時侯,在能觀的心上
自性空
《般若經》中所說的「無有一定法故空」,即說一切 法緣合而成,緣合即無定性,此空即指無自性的畢竟 空說。 中觀的空義,約緣起法的因果說,從緣起而知無自性, 因無自性而知一切法畢竟皆空。
自空與他空
(1/2)
自空與他空,係兩種不同的空觀。 譬如觀花空,自空者說:花的當體就是空 的。他空者說:此花上沒有某些,所以說 是空,但不是花的本身空。 《瑜伽論》的〈真實義品〉說:「由彼故 空,彼實是無;於此而空,此實是有;由 此道理,可說為空。」 唯識學者說空,無論如何巧妙的解說,永 不能跳出此他空的圈子。
所現的空相說的。 經上說種種法空,但依能觀的觀慧而觀之為空, 於外境上不起執著而離戲論,所以名空,而實 此種種法是不空的。
空-----智度論卷七四
(2/3)
所緣(境)空
所緣的境界是空的,能觀心這才託所緣空境而觀見它 是空。此所緣空,即必然是觀不空,這與前述三空的 觀空相近。 龍樹菩薩評論道:「有人言:三三昧無相無作心數法 名為空,空故能觀諸法空。有人言: 外所緣色等諸法 皆空,緣外空故名為空三昧。此中佛說,不以空三昧 故空,亦緣和合生,是和合法無有一定法故 空」。
自空與他空
(2/2)
他空
論源自《中阿含經》的《小空經》。 《小空經》的他空,即除去某一些而留存某一些 ----本是禪定次第法,稱之為空,而不能一切空的。
自空
也源自《阿含》的。《雜阿含經》 說:「常空……我 我所空,性自爾故。」 常、我、我所的當體即空;不是空外另有常、我所等 不空。常、我、我所等所以即空,是因為常、我、我 所的性自爾故。 自空乃即法的當體而明空,他空則在此法上空彼法而 明空的。
名詞解釋
勝義就是涅槃,勝義空就是涅槃微妙的空 性,為十八空之一。 十八空
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
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 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 法空、無法有法空。
中觀者的空
主要是從緣起因果而顯的
淵源於雜阿含經,
『常空 ……我我所空,性
自爾故』
依緣起因果法直明一切法空,是空門;不 取一切相,是無相門。 中觀以緣起無性的空門為本,未嘗不說無 相門。
唯識者的空
從認識論上說。 從因果緣起上明空,是共小乘。 主要是以觀空以明「不如所取有」,不能 即因果而明空。
各學派對於空說法
(2/3)
觀空
唯識宗等所使用的空觀。 經部學者大加應用。經部師說十二處---根境非實,即 成主了所觀的境是非實有的。 後來大乘的唯識學者,極端的使用此觀空,如說「鬼、 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 實」 《阿毘達磨大乘經》,瑜珈師,都是依此法以明外境 的非有性,成立無分別智體證離言自性的。請參考 《攝大乘經》等,即可完全明白。主然論
各學派對於空說法
(1/3)
分破空
阿毘達磨論師所常用的方法 有部學者,以觀慧析色至鄰虛,過此即成為空。
然而有部不承認一切法皆空,反認為有自性有 的極微。 這種方法,並不能達到一切皆空的結論,反而 成為實有自性的根據。 如古人說:一尺之木,日取其半,終古不盡。 這種分破空法,本即《阿含經》說到的「散 空」。
空 (2/2)
《般若心經》
照見五蘊皆空。
要解脫生死,必須先有信、戒、聞、施等善行為 方便,也不是什麽都不要。所以無論是理解、是 行為,從有以達空,是必然的過程。
《雜阿含》三四五經: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雜阿含》二七三經裡,提出這樣的幾個問題:
云何為我?我何所為?何法是我?我於何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