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课文教学策略谈

合集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作者:潘卫凤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21年第02期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节选或改编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典名篇名段,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中编排了“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单元。

入选的《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和《红楼春趣》四篇课文,分别选自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教学中我们要紧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个语文要素,把目标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始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习得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感受经典的韵味。

一、借助多重手段,释放阅读之趣语文教育家温儒敏先生说:培养读书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古典名著因为篇幅较长,结构复杂,语言特色上接近文言文,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困难重重,大多会因为阅读障碍而半途而废,古典名著可以说是学生阅读活动中的一块“硬骨头”。

释放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高品质阅读的起点。

员.粗读打破阅读障碍对于第一次阅读古典长篇小说这样难读的书籍,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字斟句酌,面面俱到。

如果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查阅工具书和资料,这样不仅阻断了学生阅读的节奏和整体感知,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此,在教学时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可以先不做理解,更不用反复琢磨。

如《红楼春趣》中“剪子股儿”、《景阳冈》中的“哨棒”等词语,只要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行了,阅读时建议采取跳读法。

有些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通过勾连,知晓大致意思。

如《猴王出世》中对“喜不自胜”的理解,可以联系前文“发现一个好去处”来猜测语句的意思。

“粗浅阅读,不求甚解”不失为一种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可以打消学生望而生畏的阅读恐惧心理。

圆.赏析影视作品助读生活中四大名著常常被演绎成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较之静态、枯燥的文字,这样形象直观、声情并茂的表现形式更能赢得学生的喜欢。

因此,我就借助合适的影像资料来辅助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思想内涵。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以及语言表达形式的独特性,学生们在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时常常面临挑战。

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阅读框架和思考方式。

一、提供历史背景知识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通常与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向他们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通过了解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文化思潮等因素,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学生需要通过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来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时,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分析作品的结构、描绘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三、加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往往有着丰富的传统和流派,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区别。

在指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之处。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四、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古代文学作品往往富含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作品,我们需要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思考,并关注作品中的细节。

学生可以思考作品中的象征意义、隐喻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五、开展互动讨论和创作活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时,互动讨论和创作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或写作等形式,鼓励学生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观点。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还能够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印象。

结语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是学生发展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主张浅谈古典文学名著阅读的策略与方法——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

学术主张浅谈古典文学名著阅读的策略与方法——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

学术主张浅谈古典⽂学名著阅读的策略与⽅法——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李勇摘要本论⽂以古典⽂学名著《西游记》为例,探讨了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策略与⽅法问题,通过跳读、批注、推想、图像化、⽐较、戏剧、读写结合等阅读策略与⽅法,引导学⽣开展整本书阅读,带领学⽣进⼊⼴阔的阅读空间,掌握了阅读要领,在习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收获阅读的快乐与幸福。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古典名著;阅读策略新课程改⾰以来,“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已然成为⽼师、家长、学⽣,乃⾄全社会的共识。

阅读作为⼀种个性化的⾏为,需不需要教,⼀直以来存在争议。

《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教学的总⽬标与内容中提到:具有独⽴阅读的能⼒,学会运⽤多种阅读⽅法。

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与交流的机会,营造⼈⼈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独有偶,教育家叶圣陶先⽣也曾说:“阅读⼀事的本⾝,教师没有给⼀点⼉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

”阅读虽然是⼀个个性化的⾏为,但他是有技巧、有⽅法可循的。

教师的作⽤,不仅仅局限于组织学⽣连滚带爬地阅读,更应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地慢下来,教给学⽣阅读的策略和⽅法。

本着这⼀指导思想,笔者在教学⼈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近中国古典⽂学名著”单元时,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积极激发学⽣的阅读兴趣,由《猴王出世》⼀课引导学⽣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整本书,在班级共读的过程中摸索前⾏,探索出⼀点古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与⽅法。

⼀、在跳读的过程中持续保持阅读的兴趣整本书阅读,兴趣为上。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学四⼤名著之⼀,是⼀部古代⽩话⼩说,语⾔⽂字上与我们使⽤的⽩话⽂有较⼤差异,⼩学⽣读起来可能有⼀定障碍。

为了消除这个障碍,我们在选择阅读版本的时候,就选择了封⾯上标明了“注⾳解词释意,⽆障碍读原著”的版本。

⽐如书中“⽆已”这个词,对我们今天的孩⼦来说就⽐较陌⽣,⽽这样的版本在⽂中就已经注释了“⽆已”就是“不得已”的意思。

古典名著教学怎样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智取生辰纲》课堂实录及评析

古典名著教学怎样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智取生辰纲》课堂实录及评析

古典名著教学怎样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智取生辰纲》课堂实录及评析〖打印内容〗发布时间:2015-12-13 21:04:40 来源:语文网作者:匿名有奖投稿更多教学资料获取,请加入查字典-名师聚集QQ群422836701查字典--名师聚集评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中心初级中学语文组《水浒》是明代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是一部最优秀的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区别)。

主要思想倾向是官逼民反,历代正统文人都把农民起义看作是“犯上作乱”,而罗贯中却深刻揭露出农民起义是由于官府的沉重压迫。

作为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小说,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的笔法,矛盾冲突也成为人物展现个性特征的重要环节。

《智取生辰纲》中既有个体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细咀嚼,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现于纸上,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那么,对于古代长篇小说中的名片段我们应该如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就此,语文组先由一位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

【课堂实录】一、故事导入,激发探究兴趣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知道吧?生:知道。

师:从何得知?生:电视剧。

生:原著。

师:那老师就来讲一段。

话说张无忌一行人那日从山上下来,迎面碰到一女子,腰佩倚天剑,那女子正是赵敏,于是一行人来到了赵敏的绿柳山庄。

众人步入山庄,只觉布置精巧雅致,水池清澈,池中花不多,清香拂人。

水阁上已设两桌宴席,众人落座,赵敏先干一杯,说:“这是十八年陈酒,各位请喝。

”杨逍等处处小心,细看酒杯酒壶并无异状,便去疑心,放怀饮食。

赵敏豪爽,菜必先尝。

席间,张无忌问:“赵姑娘这剑不知从何而得?”赵敏解下剑放在桌上,说:“我不胜酒力,进去换件衣服,片刻便回,各位慢用。

”也不取剑就离开了,众人等了良久不见赵敏回来,按奈不住,周颠取剑,觉得很轻,拔剑一看,并非金光闪闪削金如泥的倚天剑,乃一柄木剑,是檀香木所制,发出阵阵幽香,周颠还剑入鞘。

依托经典人物开启古典名著阅读之窗——古典名著导读教学策略谈

依托经典人物开启古典名著阅读之窗——古典名著导读教学策略谈
历史背景作支撑 , 学生就不会 明 白此 时赵 国面对的处境有多危险 , 自然很难理解为什么蔺相如
处处避让廉颇 。 2 . 2 语 言理解难 古典 名著多用 古 白话 文表述 。古 白话文不 同于我们今 天所 说 的 白话文 , 一般都是 以口头语言为基础并夹 杂一 些文言成分。 学 生读 起来 难免会 觉得 晦涩难 懂 , 因而失 去 了读 古典 名著 的耐 心。 例如人 教版教材第 十册 中《 猴 王出世》 一课 中的“ 灵通 ” 是 古 今 异义的一个词语 。在这句话 中 , 指仙石有 了灵气 , 通 了人性 , 不 是 现在 的“ 敏捷 、 迅速 ” 的意思。 2 . 3 思想 内涵深 第 三学段 的学生人 生阅历 尚浅 , 认 知结构相 对简单 , 而且思 维 发展水平仍 停 留在 由具体形象 思维 向抽 象思维过渡 阶段 。没 有教师 的引领导读 , 学 生的阅读 就停 留在表面 , 没有思维深度 , 无 法理解古典 名著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有着深刻 内涵 的人 物形 象。 3 名著导读教学策 略 瑞典 儿童文 学大师林格 伦提 到 : “ 如果学校 不能在课 堂 中给 予学生更多成功 的体 验 , 他们就会 以既在 学校 内也在学校外都完 全拒绝学 习而告 终。 ” 因此 , 要充分利 用课 堂 、 凭借课文 , 依托名著 中的经典 人物 , 激发学 生对古典 名著 的兴趣 , 引导学生认识 古典 名著 , 亲近名著 , 喜 爱名著 。 3 . 1 品评人物个性 , 品味名著语言 在教 学 中, 教师可 以根据课 文特点 , 从宏观 上把握作者 描写 人物形象 的表现 手法 , 通过 聚焦言行 , 感受名著 中人物 的形象 , 习 得 人物描 写 的方法 , 体会 名著语 言精 妙 。比如 , 在教 学《 将 相和》

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的策略研究

134学习版名著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名著的教学意义十分深刻,不仅语言精美,还是作者针对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反映与描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因此,初中中在学习名著课文时,通过对名著的阅读与理解,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还能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触发自己的情感,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

一、营造名著阅读的氛围学生一起做事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和激情,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来促进教学更好的进行,班级中就需要创造多阅读,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大家在一起进行名著阅读,然后对自己阅读的经典名著进行交流分享,相互借鉴,来更好的提高名著阅读的理解能力,在优秀的学习氛围中提高文学素养。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的两篇阅读《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篇是精神主义、情感思想的表达。

学生对故事性的名著比较感兴趣,对这种情感表达类的可能没有阅读的积极性,这时候老师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分配到个人,让学生在共同阅读氛围中提高积极性,在名著欣赏的氛围中提高名著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创新渗透路径创新渗透路径意味着教师展开的阅读形式要有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能只拘泥于教学模式,还应涉及到教师的授课理念以及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态度。

因为只有在以上环节的带动作用下,教师和学生的阅读生活才会逐渐丰富起来。

例如,学生在阅读《海底两万里》时,首先带领学生感受小说中的精彩内容,体会这部科幻小说中的神奇和惊险。

然后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并参照人物性格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连接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后,鼓励学生走进名著,感知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探究作者是怎样把如此神奇的海底世界用语言描绘出来的。

这样在整体把握作品的的同时,也能将细读和略读相结合,也就是说对于文中的重点段落或精彩章节可以精细阅读,对铺垫文章情感色彩的部分把握大致纲要即可。

三、发挥情节教学作用我们以老舍《骆驼祥子》这篇经典名著为例,分析该篇文章是如何启迪学生文学思想的。

语文古典名著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古典名著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王艳菊(1984-),女,甘肃临洮人,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古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是古代文学的经典,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描写生动细腻,能引发读者无限遐想。

现行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古典名著片段。

阅读古典名著,不仅能让学生亲近经典,感受经典,还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启迪学生心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享受经典,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古典名著类课文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一、语文古典名著类课文教学的意义其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典名著类课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学生具有很强的梦幻心理,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这些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与他们的心理相适应,能为他们增添乐趣。

第二,从古典名著的故事情节来分析,其神话色彩比较浓厚,与学生的梦幻心理相吻合。

其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古典名著类课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在古典名著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出发,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开展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还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提供帮助,让学生掌握学习名著的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三,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

古典名著不只具有文学性,还能折射社会生活。

此外,就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文学著作属于文化载体,它通过文字的形式感染读者,让读者有所悟、有所思。

古典名著如一座宝库,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和开采,就能找到珍宝。

这珍宝给人以启迪,教人向善、向真、向美,催人奋发向上,立志有为。

可以说,学习古典名著类课文,能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

其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古典名著教学应以文本语言学习为基础,通过链接课内外阅读,追求对作品的多元解读,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

统编必读名著《儒林外史》教学策略三部曲

统编必读名著《儒林外史》教学策略三部曲

I教"教#I!"#$%&'(下/202I/&I027统编必读名著《儒林外史》教学策略三部曲◎钟淑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目前,整本书阅读活动在语文界以各种形式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也注重名著阅读的考查。

名著阅读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拥有独立的阅读能力,会运用多种阅读,学会文学品,注重,有的,形良好的语,促进语文素养的整提高。

如何找准名著阅读指导的切入要要学生地进阅读,让学生的阅读,阅读的兴趣,阅读C地阅读活动,读读会的M文以读名著教学,阅读指课前、课中、课的,名著阅读的,让学生品的一、读前指导'激发兴趣,制定计划在学进中,以课文,学生开阅读,的读完。

在阅读前先进名著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读,让学生C读古典的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名著故事:严监生两茎灯草故事、范进中举的事(观看视频,两则故事分别是学生学初中学的课文。

)2.文学常识赛一赛:科举制度、讽刺小说(学生整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隋唐到清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中进士称金榜题名(黄纸书写)。

讽刺小说:小说的一种,是用嘲讽的表现手法揭露生活中消极落后和腐朽反动的事物。

在艺术表现上,这类小说充分调动各种讽刺艺术手段,用夸张、巧合、漫画式描写等手法突出被描写对象本身的矛盾、可笑或畸形的特征,形成强烈对比。

达到警诫教育或暴露、鞭挞、抨击的目的。

3•了者——没落的名望之后吴敬梓(学生整理)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我国讽刺小说的开山鼻祖。

出身望族,从小博览群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名著课文教学策略谈
浸入其中润泽灵智——古典名著课文教学策略谈作者沙华中古典名著是人类共享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人类对历史形象化的恒久记忆。

它似坛坛陈酒,越久越香浓,越品越有意蕴。

将古典名著选编人语文教材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忽视不得,马虎不得,往往既兴奋,又担心。

兴奋的是教师感兴趣,学生也很感兴趣,此类课文常常是学生拿到教材首选的阅读内容;担心的是教不好,生怕影响了名著以及学生的期待。

笔者以为,“浸入其中,润泽灵智”既是古典名著课文教学的总体策略,也是此类课文理想化的教学境界。

一、研读与预设:把握好古典名著课文教学的基本态度任何课文的教学都少不了课前的文本研读与教学预设。

古典名著课文的教学更是如此,且尤为重要。

1.在课文文本与原著文本的比较中全面解读教材。

名著在节选人教材时往往有所变化,一般是改写或删减。

改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阅读的需要,使语言更符合现代人阅读的口味,更符合白话文的规范要求,但若把握不好,反而会丧失原著所特有的情境与时代背景下的表达效果。

因此,如果不读原著,就难以体会到其中特有的隐含意义及作家语言表达的个人与时代风格。

删减,主要是减去一些枝叶,目的是使故事情节更紧凑,更简洁,更流畅。

但有时也会减去言外之意,破坏了名著的整体感及章回之间的照应与铺垫。

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在选人教材时,一是“文”、“白”相间的语言变为了全白话文,二是在内容上进行了删减,主要删减了比武前“柴进一来要看林冲本事,二者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以及林冲解木枷前与洪教头的打斗,其内容为:“山东大擂,河北夹枪。

大擂棒是鳅鱼穴内喷来,夹枪棒是巨蟒窠中拔出。

大擂棒似连根拔怪树,夹枪棒如遍地卷枯藤。

两条海内抢珠龙,一对岩前争食虎。

”从删减的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柴进要林冲杀杀洪教头的威风,让他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别总瞧不起人;二是突出了洪教头也是有一定本事的。

因为,如果林冲面对的是一点儿本事也没有的人,他就根本不需要解木枷,而这也更好地衬托了林冲的本事,但教材却删减了。

(语文教学论文)如果教师不将课文与原著相比较,这些信息就不知道了,就误以为洪教头全无本事,洪教头自己才是“骗吃骗喝”。

这样就会向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也会对原著造成一定程度的误伤。

2.在某一事情与其他事情的关联中深入理解人物。

绝大多数古典名著都是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事情的描写来塑造典型人物。

但教科书只能选取名著中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往往是一两件事情,而这一两件事一般只能反映人物的一两个特点,且特点未必能够得以典型呈现。

因为人物稳定的性格特点,往往要
通过一系列事情的反复强化方能形成。

因此,深入理解人物特点,必须要将课文内容中呈现的一两件事情与原著中的其他事情相关联,在关联中体会人物的主要特点与次要特点,体会人物特点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形式。

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集中表现的是林冲的“忍”,但从文中我们无法看出这个性格特点的形成原因,也看不出在不同情况下“忍”的不同表现。

因此,必须要结合原著中“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以及上山后的“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等章节来全面、立体地感悟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在阅读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过渡中心怀敬畏之心。

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处理是备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怎样处理,是一门学问。

笔者以为,处理教材必须要对原著怀有敬畏之心,尤其不能违背原著的本义。

有些教师在这方面处理得确实不够好。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其主要教学活动是围绕“把故事讲好”展开,他重点指导学生讲述第4—9自然段。

为了使学生能把这一部分讲得更丰满些,他请学生想想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语言及神态:一是鲁肃听了周瑜要他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心里会怎么想?二是鲁肃答应借船给诸葛亮,面对周瑜时会怎么想,怎么说?三是鲁肃见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没有行动,会怎么想?四是第三天四更时候,鲁肃被诸葛亮请到船上,会怎么想?课堂上,学生确实补充了不少,不仅说了当时人物的内心、语言,还说出了神态及动作,将很简洁的故事内容补充得“丰满”起来。

这样处理教材行吗?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些内容原著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如果真写出来,那还是《三国演义》吗?显然不是。

因为这样写不仅冲淡了主要人物的表现,还破坏了《三国演义》行文简约的风格。

《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史诗特质的作品,讲究的是大刀阔斧,讲究的是大处着眼,作者罗贯中不会像陀斯妥耶夫斯基那样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他更多是通过简短的语言、简洁的动作以及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来表现人物形象及当时的社会风貌。

所以,我们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一定要对原著怀有敬畏之心,不能损害原著的思想及风格。

[1] [2] 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