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叹息

合集下载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

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

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

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于是李斯就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

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国去。

在临行之前,向荀子辞行说:“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

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

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

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

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

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

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到秦国之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李斯就请求充当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

这样就使得李斯有游说的机会,他对秦王说:“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大功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并能下狠心。

从前秦穆公虽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山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诸侯的人数还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朝。

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

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

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象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

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

史记·李斯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李斯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李斯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

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

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氶相。

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

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

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

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

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

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

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

七月,始皇帝至沙斤,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

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

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外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平!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

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

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平!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

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二世二年十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

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于当地。

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手下任职,非常器重他。

李斯鼠叹译文

李斯鼠叹译文

李斯鼠叹译文
李斯鼠叹的译文大致如下: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

年轻的时候,他担任乡郡的小官吏。

有一天,他走进厕所,看见那里的老鼠吃着脏东西,每当有人或狗走近的时候,总是受惊害怕。

随后,他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囤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里,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

于是李斯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或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这段经历对李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意识到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他决定离开家乡,去寻求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他跟随荀子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为秦朝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译文通过描绘李斯在厕所和粮仓中看到的不同景象,展现了他对于环境和个人发展的深刻思考。

同时,这段译文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努力寻求更好的环境,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李斯之叹-----读史杂记之二十三

李斯之叹-----读史杂记之二十三

李斯之叹-----读史杂记之⼆⼗三楚国上蔡青年李斯,做梦不会想到,⾃⼰有朝⼀⽇爬上⼤秦国丞相的位置,辅佐秦始皇统⼀六国,终于成就帝王的⼤事业。

同样,他也没有想到,在他七⼗⼆岁的时候惨遭腰斩之刑。

从⼀介平民做到位极⼈⾂,再沦为阶下囚,最后被“夷三族”,李斯的政治仕途跌宕起伏,⼏乎贯穿了秦王朝的兴亡史。

司马迁成功刻画了李斯这个历史⼈物,其⽤笔之妙令⼈折服。

读《史记.李斯列传》,发现李斯平⽣有“三叹”,第⼀叹在他追求功名的路上,第⼆叹在他权倾⼀时的顶峰,第三叹在他⼈⽣的尽头。

司马迁先讲述了“以⿏为志”的故事。

李斯少为郡⼩吏时,⼀次,发现厕所的⽼⿏⼜脏⼜臭,见⼈或狗接近,就惊慌四逃。

后来他⼜在粮仓发现⽼⿏,这些⽼⿏爬在⾼⾼的粮囤上,⼤模⼤样地吃粟⽶,养得⼜肥⼜⼤,好不⾃在。

李斯从“厕⿏”和“仓⿏”的不同处境,联想到⼈的富贵贫贱,不由发出感慨:“⼈之贤不肖譬如⿏矣,在所⾃处⽿!”意思是,⼀个⼈有没有出息就如同⽼⿏⼀样,是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这是李斯的第⼀叹,表明他不满⾜现状,不愿意做低级⼩吏,要像仓⿏那样选择更好的环境。

李斯决⼼改变⾃⼰的处境,愿望是好的,但是他以贪得⽆厌的⽼⿏当“教材”,把⾃⼰的⼈⽣⽬标定位于做官做⼤官,享受荣华富贵,暴露出李斯极端狭隘⾃私的⼈⽣价值观。

不幸的是,这是他的容⾝之道,也是他的亡⾝之由。

接着,司马迁⼜记载李斯拜荀⼦为师,学习所谓的“帝王之术”。

这期间李斯学到多少,太史公没作交代,只是说,李斯学成后,向⽼师辞别时如此这般说了⼀番猎取功名的话,其中说道:“处卑贱之位⽽计不为者,此禽兽之视⿅,⼈⾯⽽能强⾏者⽿,垢莫⼤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世⽽恶利,⾃托于⽆为,此⾮⼠之情也。

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在李斯看来,处于卑贱地位的⼈,还奢谈愤世嫉俗,憎恶荣名利禄,以⾄于坐失良机,就像禽兽⼀般,只知道看到⾁就吃,不过是徒具⼈的相貌罢了。

李斯的这番慷慨陈说,再⼀次表明他贪求富贵的强烈私欲。

最后的叹息:牵犬东门岂可得乎?

最后的叹息:牵犬东门岂可得乎?

最后的叹息:牵犬东门岂可得乎?▌特别声明: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投稿、合作、版权争议,欢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李斯被腰斩前的最后叹息:牵犬东门岂可得乎?这是秦相李斯在腰斩前,对他一起俯首就刑,一起奔赴黄泉的儿子,既是临终,也是临别的一句有名的话。

死在当头,能有心思说出这番言语者,非常人也。

我总觉得古人在有些方面,要比今人强些。

至少,这种赴死的慷慨,这种生死不计的从容,这种坦对死神的勇气,后来的中国人,除了那些有着坚定信仰的革命党人外,恐怕再难找到类似李斯这样死无足惧的汉子了。

至于芸芸众生,大都按蝼蚁尚且惜命的哲学,贪生畏死地苟活着,只有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去法场的路上,对着围观的人群,无师自通地喊出一声:“过了二十年又是一条……”但很快,这位流氓无产者的懵懂之声,也成绝响。

至于嗣后的文人,也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碰上这种场面,天哪!那表现实在相当泄气;可以写无数遍磕头告饶的检讨,但像秋瑾女士那“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再无人敢有勇气诌出一句半句来。

于是,李斯能在死前对儿子说出“牵犬东门岂可得乎”,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举动。

李斯相秦,厥功甚巨。

应该这样看,始皇帝的千古功绩,有一半得算到李斯的头上;同样,嬴政的万世骂名,也有一半是这位相爷出的坏主意所招来的。

所以,李斯这个非常之人,就有可能做出非常之事。

譬如死前扯这两句闲淡,也正是他不同凡响的地方。

马上就要行刑了,刽子手已经将那把磨得雪亮的大片儿刀,擎在手中,只等监刑官一声令下,就要将他拦腰截断,一分为二。

他却有功夫,有闲心,与马上也将人头落地的儿子,侃侃然谈起陈年往事:“小二子,你还记得嘛,那时候,我领着你们哥儿几个,牵着一串黄犬,出上蔡东门去猎兔的情景么?看来,这样的闲情逸致,大概是不可再得了。

”这种对于死亡的不动声色,说是视死如归,可以;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可以;说是大彻大悟、黑色幽默、生命最后的调侃,都未尝不可。

读书随笔之二李斯的叹息

读书随笔之二李斯的叹息

读书随笔之二李斯的叹息人因所处境遇的不同,所思所想亦不相同。

得意之人,易忘其根本,狂悖不已。

及其失意时,又整日如丧家之犬,惶惶然不可终日。

其实,人的一生,最难保持的,还是本色。

也就是所谓的“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读《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话很有意思。

是说李斯尚未发迹,在上蔡当小吏时,曾看到了两种老鼠,一种是在厕所之中食不洁之物的老鼠,看到人和狗,就非常惊恐地逃走;而另一种,则是在粮仓中的老鼠,不但食物充足,居处环境宽大舒适,而且还没有人和狗来惊扰。

于是李斯慨叹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的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这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当时的心理可谓十分复杂,而出仕于秦的想法,是否形成于此,也未可知。

穷则思变,古今通律。

因此,李斯有此想法也可以理解。

这就让我想到了伯夷和叔齐,当孤竹君将王位让给他们之时,他们却躲起来,成为了隐士。

而当武王灭殷之后,他们又义不食周粟,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上。

后人对他们的举动不理解,认为既是有才能的人,就当为世人做点事,为何要躲藏呢?这也许就是一种处世观念吧。

观念不同,处世的态度自然不同,他们所让人景仰的地方,正是始终保持了一种本色。

于是这还是让我想到李斯临死前的那些话语来。

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

临刑前,李斯和他的次子一起被押解,他回头对他的儿子感慨地说,我要和你一起再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么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抱头痛哭,被灭了三族。

此时的李斯,宁愿再去做一名平民百姓,也不愿再享荣华,经受残酷的政治斗争。

与之前当小吏时的慨叹相比,此时的李斯,真可谓百感交集。

其实,李斯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才华也适逢其时,得到了发挥。

然而可惜的是,在始皇帝驾崩的关键时刻,李斯还是未能坚守自己几十年的信条,听信了赵高,私心战胜了信念,其后的一切,也由此时的错误而注定。

李斯列传原文翻译

李斯列传原文翻译

李斯列传原⽂翻译李斯列传原⽂翻译 《李斯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之⼀,有很⾼的史学价值和⽂学价值。

今天⼩编为⼤家准备了李斯列传原⽂翻译,欢迎阅读! 李斯列传原⽂翻译 李斯列传原⽂:李斯列传原⽂: 李斯者,楚上蔡⼈也。

年少时,为郡⼩吏,见吏舍厕中⿏⾷不絜①,近⼈⽝,数惊恐之。

斯⼊仓,观仓中⿏,⾷积粟②,居⼤庑之下③,不见⼈⽝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之贤不尚譬如⿏矣④,在所⾃处⽿!”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学已成,度楚王不⾜事⑤,⽽六国皆弱,⽆可为建功者,欲西⼊秦。

辞于荀卿⽈:“斯闻得时⽆怠⑥,今万乘⽅争时⑦,游者主事。

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治,此布⾐驰骛之时⽽游说者之秋也⑧。

处卑贱之位⽽计不为者,此禽⿅视⾁⑨,⼈⾯⽽能强⾏者⽿。

故诟莫⼤于卑贱⑩,⽽悲莫甚于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世⽽恶利,⾃托于⽆为,此⾮⼠之情也。

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 ①絜:同“洁”。

②积粟:存粮。

③⼤庑:堂下周围有⾛廊的⼤房⼦。

④不肖:不才,没本事,不正派。

⑤度:揣测,估计。

事:侍奉,服侍。

⑥时:时机,机会。

下⽂“驰骛之时”之“时”同此。

⑦万乘:周制,天⼦地⽅千⾥,出兵车万乘。

因此以万乘称天⼦,本⽂中实⽤以指诸侯。

⑧布⾐:指平民百姓。

驰骛:奔⾛。

⑨禽⿅:犹“禽兽”。

⑩诟:耻辱。

⾮:责难,反对。

⽆为:道家指顺应⾃然,不求有所作为。

⾄秦,会庄襄王卒①,李斯乃求为秦相⽂信吕不韦舍⼈。

不韦贤之,任以为郎。

李斯因此得说,说秦王⽈:“胥⼈者②,去其⼏也③。

成⼤功者,在因瑕衅⽽遂忍之④。

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⑤,更尊周室。

⾃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夫以秦之强,⼤王之贤,由灶上骚除⑥,⾜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统,此万世之⼀时也。

今怠⽽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⑦,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赍持⾦⽟以游说诸侯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的叹息
近读史记《李斯列传》,感慨良多,特别是读到他的叹息,不觉也为他的叹息而叹息了。

李斯,这个人似乎就是为大秦帝国的兴亡而生的。

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室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又瘦又小,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

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吃得肥头大耳的,住在大屋子之下,根本用担心人或狗惊扰。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李斯,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这老鼠一样啊,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做鼠当做官仓鼠。

”从此,李斯就树立了自己远大的理想:一定做一只住在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无忧无虑地吃官仓粟米的大老鼠。

为了实现他的远大抱负,他从师于荀卿学习帝王之术。

学成毕业后,就辞别为他相秦而气愤不食的恩师。

他说:“垢莫大于卑贱,而哀莫甚于贫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世之情也。

”一句话,我跟着您受够了贫穷,不想陪您了,我要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热血青年李斯辅佐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大秦帝国,官至丞相位极人臣。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
弟。

丞相出行,车马随行数以千骑。

连秦始皇心里都酸溜溜的。

他的长子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

他们前呼后拥唯唯诺诺笑容满面,门前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面对此情此景,李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脑海里浮现出那个肥头大耳自由自在地吃粟米的官仓大鼠。

慨然长叹道:“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

我李斯原是上蔡一个平民百姓,皇帝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谓富贵至极,可是物极则衰,我的归宿何在啊!”李斯已经隐隐感觉到“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和阴冷。

可是,老师的教诲只在李斯的脑海里一闪而过心中的不快转瞬即逝。

是啊,被人拥戴追捧受人宠爱羡慕的滋味毕竟很受用,他做不到“功遂身退”,也没有:“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胸怀,放弃眼前的富贵荣华,归隐山林光荣退休终老草莽。

“老子天下第二,谁敢把我怎么样?”李斯想。

可是,风云突变。

那个不可一世特别不想死的秦始皇死了,死在荒郊野地里。

他的靠山轰然倒地,一时间,大秦帝国出现了权力真空。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李斯叹道。

“放肆,这是你臣子考虑的问题吗?谁主沉浮?朕的儿子扶苏!反正轮不到你。

”“不一定吧,世界上就没有不可能的事。

我也想好了皇帝人选,不是扶苏,是我的学生胡亥。

扶苏太老道太成熟太刚毅太有才,他当上皇帝,我能玩得转吗?胡
亥,哎,那个又青涩又有点傻气的孩子,有时连鹿和马都分不清,但这孩子勤学好问。

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只要是你嬴政的儿子就行。

要怪就怪你死得太匆忙,等不到诏书送出去。

”于是,赵高就去找李斯商量。

他知道李斯很难玩,不过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没有玩不转的,人毕竟都是自私的动物嘛,何况你李斯也不是什么好鸟,当初你为了独享秦王的恩宠,竟然搞掉了比你学习优秀的同学韩非,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你也别冲什么大尾巴狼。

果然,李斯起初很震惊:“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既而很矛盾。

“难道……然而……”他经不住赵高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地劝说,仔细权衡了一下扶苏和胡亥,还是胡亥和自己走得近,对自己位极人臣最有利。

按赵高的话说就是:胡亥做皇帝,你李斯就可以“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一句话,你可以永远做吃官仓粟米的大老鼠,要是扶苏做皇帝,你会死得很惨的。

“孰轻孰重,你看着办吧。

”最后,赵高撂下这句话,头也不回地走了。

李斯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

“我死也不做那个整天躲在厕所里吃脏东西惶惶不可终日的瘦老鼠。

什么忠臣、孝子,都见鬼去吧!我不相信什么“物禁大盛”。

胡亥在他们的诡诈里登上了皇位。

阴险狡诈的小人赵高成了大权在握的宠臣。

二世胡亥在赵老师的教唆下腐化堕落
横征暴敛,实行严酷的刑罚和督责之术,弄得群臣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各地揭竿而起。

李斯一看,坏了,事情怎么搞到这个地步!就天天上奏折。

胡亥很愤慨,李斯很无奈。

赵高一看,乐了,机会来了。

赵高感到李斯失去了利用价值,又碍手碍脚的,影响自己的谋反大计,于是略施小计李斯就成了阶下囚。

入狱后,李斯遭到刑讯逼供严刑拷打,天天“风刀霜剑严相逼”,他不堪忍受痛苦的折磨,冤屈地招供了。

郁闷啊,冤枉啊,痛苦啊。

面对血肉模糊的躯体,耳听凄厉的北风。

李斯仰天长叹道:“想当年我李斯来到秦国,竭忠尽智辅佐先王:“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何其豪迈!现在怎么遇到你这个无道的昏君啊,可悲啊!要是没有我的支持,你那个教唆犯赵老师,一个办公室主任能帮你登上皇位吗?胡亥,你这个白眼狼,你这个腐败分子,你这个败家子。

我和先王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要败在你的手里啊。

唉,‘狡兔死,走狗烹’啊。

我因尽忠而死,也算死得其所了。

你治国不是胡搞么!你杀死王公贵族残害忠良,大兴土木横征暴敛挥霍无度。

现在造反的人已占天下人的一半了,大秦帝国摇摇欲坠大厦将倾,可你还执迷不悟,居然信任小人赵高,我一定会看到盗贼攻进咸阳,使朝廷变为麋鹿嬉游的地方。


公元前208年7月,咸阳街市,烈日炎炎。

李斯走下囚车,衣衫褴褛,五花大绑。

他被判处腰斩。

他回头看了看跟
他一同被押解的次子,眼前再次浮现出老鼠的影像。

他黯然神伤,走近他的儿子,老泪纵横。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父子二人相对痛哭。

牵着狗,带着儿子,一起去追逐野兔,这是每一个农夫都能触及到的幸福,却成了大秦帝国丞相李斯的梦呓。

李斯死了,死得很窝囊。

再也听不到他的叹息声了。

百年之后,人们又听到太史公司马迁的叹息:“你李斯上蔡一平民,入关侍秦,辅佐始皇,终成帝业,位居三公,大秦帝国待你不薄吧。

你李斯饱读经书,懂得儒家《六经》的要旨,却不致力于政治清明,用以弥补皇帝的过失,却为了一己之私利,阿谀奉承,随意附合,又助纣为虐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贤明能干的公子扶苏,拥立花花公子白痴胡亥。

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你这才想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愚蠢了吗!人们都认为你李斯忠心耿耿为你鸣冤叫屈,我却认为你利令智昏罪有应得。

如果你不和赵高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拥戴公子扶苏做皇帝,说不定会出现一个大秦盛世呢,那么你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

唉,说什么都晚了,好端端一个大秦帝国断送在你的手里,悲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