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成功观:“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史记李斯列传优秀读后感

史记李斯列传优秀读后感史记李斯列传优秀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史记李斯列传优秀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史记李斯列传优秀读后感1李斯是楚国人,当时只是一个地方小官。
有一次,李斯发现厕所里的老鼠,生存环境非常差;而粮仓里的老鼠,生活环境特别好,有着吃不完的粮食,于是李斯感慨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处耳。
”意思是说,一个人是不是有才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平台。
于是,李斯就把官辞了,投奔了当时齐国一位大师,这位大师就是大名鼎鼎的荀子,李斯跟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也就是如何治理一个国家的道理。
过了一段时间,李斯觉得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应该找一个平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
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去当时最强大的秦国。
李斯到了秦国之后,投奔到当时秦国最有权势的吕不韦门下,吕不韦很快就发现李斯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就把他引荐给秦始皇,于是,李斯终于有了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平台,在秦国消灭诸侯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觉得李斯是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人,他从老鼠哲学中受到启发,并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付诸行动,辞官投学,努力提升自我的能力,最终在秦国统一中国这个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人生好戏。
我感悟到:一个人首先有心存远大志向,然后付诸行动,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才能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相反,如果一味好吃懒做,只能让理想变成梦想和空想。
李斯在中国历史上可谓鼎鼎大名,他辅助秦始皇成就帝业,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他坚决拥护郡县制,避免秦朝重蹈周朝覆辙;他协助秦朝制定统一的典章制度,从此中华“车同轨、书同文”;他刻下了泰山第一块石刻,自此李斯小篆名扬四海。
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后人所仰视的圣人,这些功绩终究掩饰不了在他萎缩的人格的驱使下的卑鄙的行为。
正如题目所言,他永远都只能算作是“大历史中的小人物”。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
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
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
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于是李斯就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
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国去。
在临行之前,向荀子辞行说:“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
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
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
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
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
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
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到秦国之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李斯就请求充当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
这样就使得李斯有游说的机会,他对秦王说:“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大功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并能下狠心。
从前秦穆公虽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山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诸侯的人数还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朝。
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
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
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象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
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
李斯列传原文及翻译

李斯列传原文及翻译《李斯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之一,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那么,下面是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李斯列传原文及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李斯列传原文: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吕不韦舍人。
不韦贤之,任以为郎。
李斯因此得说,说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几也。
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
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谏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成也仓鼠,败也仓鼠

成也仓鼠,败也仓鼠——述评李斯一、人物介绍1、李斯的主要生平事迹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得秦王赏识,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因韩人郑国间谍案,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为秦王嬴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李斯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沙丘病死后,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具五刑,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以上基本照抄自百度百科)2、李斯所处的时代环境李斯主要活动在战国末年和秦朝。
当时正值大争之世,旧规则已被打破,新规则还没有形成,处于纷乱之末,大定之初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在那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在思想上,由于人们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产生了诸子百家争鸣;在政治上,七大诸侯展开角逐,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的局面。
为了争霸称雄,增强国力,各国不拘一格网罗人才,而很多士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竞相兜售自己,因此,人才流动十分的频繁,人才流动也很自由。
3、太史公对李斯的评价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
历史趣谈关于李斯的生平简介 历史上李斯是什么人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关于李斯的生平简介历史上李斯是什么人物
导语: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李斯人如其名,他的一生为了帝王之术,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断四处游走,终于投靠了天下最强大的国家,秦国并且做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李斯人如其名,他的一生为了帝王之术,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断四处游走,终于投靠了天下最强大的国家,秦国并且做了秦国的丞相,文采飞扬又兼具政治家的、纵横家的能力,结果却败在了一个奸臣手里,不得不说他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帝统一天下。
李斯是历史上很令人惋惜的人物,他曾经是如此地耀眼、成功。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他是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荀子的高徒,学成之后,向老师辞别,去秦国寻找出路。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这是李斯在临行前向老师说的话,大概的意思就是,秦国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国家,秦国的发展势头很强劲,看得出秦国必定会图谋一番大事业的,这正是扬名立业的好机会,作为一个人,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而我是个读书人更将受到常人不同的看待,如果我不积极寻求出路,是会被人讥笑的。
作为一个读书人,读书固然重要,而名利也是自己的追求,我说不爱名利那不是真的。
就李斯爱好名利这一点,被后世人诟骂,但是笔者反而觉得,李斯才是真正的君子,他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直观地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渴求,同时也希望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本身就没错,而且即使李斯当上了丞相,那也是凭借他的一己之力,他有那个本事,再说,他在丞相之位也帮助秦始皇做了不少事情。
在李斯看来,秦国的统一
生活常识分享。
李斯的“老鼠论”

李斯的“老鼠论”
“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
骂人最难听的字是贱,做人最大的悲哀是穷。
混的不如意,还怨天尤人,说自己淡泊名利,这不是一个有为青年的该干的事。
李斯的这话接地气,有能耐就该积极入世,没能耐就该努力学。
李斯能有如此见识,就不得不说他著名的“老鼠论”:“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厕所的老鼠,吃的不干净,人和狗一靠近,就吓的躲开,可粮仓里的老鼠,吃的都是上好的粮食,居住在宽敞的大房子里,不用担心老鼠和人的打扰,李斯就感慨这人就跟老鼠一样,有才没才,生活好坏,就看你处在什么环境。
用政治课上学的就是客观决定主观,法家思想讲究经世致用,李斯从一楚国小吏,爬升到秦国丞相,到始皇帝去世之前,始终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留下浓厚一笔。
人生无常,“成也老鼠,败也老鼠”,老鼠所在意只是自己的私利,在粮库养肥的老鼠,岂能不安逸,警戒度一降低,被赵高陷害,临刑时,还对着自己的小儿子,怆然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到死想的还是自己的小日子。
李斯《谏逐客书》赏析

李斯《谏逐客书》赏析谏逐客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弗内,士而弗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
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甕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
秦朝法家思想李斯

秦朝法家思想李斯李斯,李氏,名斯,字通古。
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下面是有秦朝法家思想李斯,欢迎参阅。
秦朝法家思想李斯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秦朝法家思想李斯人物生平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
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
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象在粮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
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
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的成功观:“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曾经做了30多年秦国丞相的李斯,在历史上让他最露脸的就是他给秦始皇出的那个“焚书坑儒”的馊主意了。
李斯自己也是个读书人,可也正是这位读书人在历史上第一次把读书人给狠狠地“坑”了一把。
(对了,“坑”的这个意思是不是就是从这里来的呢?值得研究)。
在秦国驱逐宾客的时候,李斯写了一篇题为《谏逐客书》的报告呈给秦始皇,报告摆事实,讲道理,也的确写得洋洋洒洒,在《古文观止》里占了一方位置。
不过,李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出道前那句“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的名言。
因为,正是这句慨叹让李斯离开自己的故乡楚国,来到秦国,并在那里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虽然,李斯后来很不走运,碰上指鹿为马的赵高这种忒不地道的主儿以至于落得被夷灭三族的结局,但是不管怎样,李斯是至少曾经成功过了的——对于成功人士我们总是很景仰的——而激励他鞭策他走向成功的未尝就不是这句话。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人。
李斯年轻的时候在郡县里做过一阵子管理文书的小“公务员”,估计还远远没有现在的乡镇干部那么拽。
他能写得一手锦绣文章,自然是个好读书,爱想事的青年。
李斯在他们机关里的公共茅坑(那时候的衙门恐怕也没有现在的政府办公楼那么豪华气派,更没有什么洗手间了)里看到几只老鼠混迹其中,吃些脏东西,身上自然也是脏兮兮的。
每当人或狗进来的时候,还被吓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着实悲惨。
无独有偶,他又在粮仓里看到另外几只老鼠,身边的粮食堆积如山,住的粮仓当然也够宽
敞,而且没有人和狗过来骚扰,可谓养尊处优。
李斯想了想,就感慨上了:这人啊,有出息没出息,就跟老鼠没区别阿,就看他处在什么环境了!(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的感慨在今天何尝不是这样呢?工地上的农民工,吃得孬,住得差,干得累,挣得少,而且一年到头还不一定拿得到工资,只能通过爬塔吊“秀”一下才能拿得到自己的血汗钱。
而那些房地产开发商的老板们呢,有的可能和农民工出身完全一样,斗大的英文单词也认不了一麻袋,却每天吃香的,喝辣的,闲得无聊的时候在媒体上发表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就能大把大把地赚银子。
一样是父母养的,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
认识到这一点,李斯觉得老这么在基层机关这样一个小环境里混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于是思想也就开了小差:他也想通过“考研”深造,来给自己换换环境。
对于考研这件事,李斯并没有像现在的大学生那样稀里糊涂地为了考研而考研,而是一开始就意识到要在提高学历的同时要学些经世致用的真才实学。
考虑到战国末年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他选择了当时的大学问家荀卿做导师并且主攻“帝王之道”专业。
少不得几年的寒窗苦读,学业终于完成之后,李斯觉得虽然自己是楚国人,但是楚王昏庸无能并不值得自己效力。
是啊,屈原是楚国的贵族还不是被气得投江了吗?其他国家,除了秦国之外都很危弱,实在没有建功立业的平台和机会,于是就准备去秦国。
李斯的想法再现实不过了,其实今天的毕业生找工作也一样啊:谁不想傍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除非是自己实力确实不济,才先无奈地在一家小公司趴着骑驴找马
呗。
管他国企还是外企呢。
薪水并不是重要的,关键是要有发展。
李斯想好了之后,并没有忘记向他的老师辞行,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荀卿,也就是在这里李斯说出了那句激励无数后学和有志青年的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不仅如此,李斯还添油加酱地说,长久地处在卑贱的地位、困苦的境地还愤世嫉俗、自称厌恶名利、与世无争这并不是读书人真正的想法。
在李斯看来,这只是那些无能之辈的托辞和借口罢了。
当然那真正少数“非不能也,而不为也”的高人则又不在此列。
那时候的李斯恐怕还是火候没有炼到家的年轻人,在老师面前也一样喜欢有一说一。
我可以想象,听了这番话,荀卿老先生这样的化外高人倒也不会有什么不爽,最多也只是摇了摇了头,在心里说上一句:这孩子,还是年轻啊!不过李斯说出的这段大实话,可的的确确让古往今来不少安贫乐道的读书人伤了一把自尊。
不过他们觉得面子也活该,乐道就该安贫吗?一个人在世界上最首要的就是谋生的本领,在农业社会里,这个谋生的本领至少就是要学会种地,在商业社会里恐怕就是挣钱的本事了。
如果一个人连生存都有问题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如何谈起呢?中国传统文化里尤其是儒家文化里过于强调“重义轻利”,让有志之士多视金钱为洪水猛兽。
其实说白了,无非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罢了。
有钱绝对不是一件坏事情,会挣钱更是一件好事情。
因为,拥有了金钱才可以更好地利己利人。
所以,我从来认为“君子固穷”纯粹是扯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才真正是一种现实而积极的态度。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李斯他老人家在多少年前就
早已看出来:地位卑贱是一个人最大的耻辱,处境穷困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
当然了,这里的人恐怕主要是指男人。
因为,对一个女人来说,最大的悲哀恐怕是长得不漂亮,而不是混得不成功。
学得再好,做得再好,也未必比得上嫁得好。
女人是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的,因此如果女人长得一副好脸蛋,是完全可以靠发几声嗲,撒几下娇,摆几个POSE 而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男人为什么要成功?首先,男人的动物性很强,这一点体现在男人一般来说有太多的欲望。
男人喜欢香车,喜欢美女,喜欢大房子,而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成功才能拥有。
其次,男人的社会性很强。
几千年来,甚至几千年前,社会就已经把成功的责任和压力放在男人身上,以至于对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而男人却非得成功不可,否则大家就会质问:你还是个男人吗?男人的社会性对男人的动物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就是也许一个男人从自身来讲的确是个清心寡欲的人,对香车美女豪宅实无兴趣,可是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能而不为”仍然要首先获得成功,而在最后玩出一幕“功成身退”的潇洒。
从反面来看,一个不成功的男人将一无所有,香车美女豪宅自然无力问鼎,就是连朋友都会没有。
狗肉朋友自然不会看上你这种连个好点的饭局都整不出来的主儿,即使真心朋友也会因为太忙而没空和你闲侃。
不成功的男人,将是个地地道道的“难人”,干嘛都难。
那么男人怎样才算得成功呢?其实,李斯说的“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也就是他的成功观。
男人成功,就是要有地位,有金钱。
当然,有地位未必就是要高高在上,目中无人。
有金钱,未必就是为富
不仁,一身铜臭。
所谓地位,其实就是你能获得的别人对你的尊重。
德高望重的有道高人也完全可能是地位不菲。
所谓金钱,其实就是你能获得的物质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自由。
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可能生活异常简朴因此对物质满足没有任何苛求,但是如果他想成就一些事情的话,金钱仍然可以让他获得足够的可供役使的人力和物力。
记得大学毕业即将走出校门开始工作的前夕,曾经和几个哥们在清华北门的地摊边吃夜宵。
在大家一起吹完牛皮吃完肉串喝完啤酒解完小便后,一个哥们恶狠狠地说了一句话:男人不成功,狗屁都不是。
那一刻,几个人一下子突然沉默了,至少我清楚记得当时自己是深深吸了一口午夜的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