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合集下载

评李斯谏逐客书

评李斯谏逐客书

评李斯谏逐客书•李斯是秦代公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公文说理透辟,论事周详,富有文采。

在他的公文写作中,《谏逐客书》是最优秀的一篇,堪称中国古代公文之最。

••••他的公文,散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和《古文苑》。

••••《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由于秦国势力强大,外来客卿增多,影响秦国公室贵族的权势,他们就借韩国人郑国为秦修筑渠道、消耗财力,使秦无暇东征的事例,提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的建议。

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劝谏。

他针对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愿,以高远的立意,论述了逐客与统一天下的矛盾,并以此之利害关系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一语中的,打动了秦王,最后使秦王收回成命。

••••《谏逐客书》,就文种而言,属于“上书”。

上书,或称“书”,是用来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或主张的一种陈述性文书。

大量应用于战国时期。

••••《文心雕龙·章表》上讲:“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

”这里的“言事于主”,即包括上行文书,也包括一般游说文书。

••••《颜氏家训·省事篇》讲:“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原其体度,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讦群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陈国家之利害,对策之任也;带私情之与夺,游说之俦也。

”••••上书,是在游说辞令的基础上形成的。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的《论说篇》中说:“一人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的话,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在《平原君列传》中,司马迁记述了当时赵国游说之士毛遂的非凡事迹:“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说,在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知识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到了顶峰。

不少游说之士在国君面前,纵横陈词,无所顾忌,颇有一种“侠义之风”。

这种“侠义之风”至秦汉以后,由于皇权的高压而逐渐消失了。

读《谏逐客书》有感

读《谏逐客书》有感

读《谏逐客书》有感——优秀文秘与伟大政治家思想交融的传世经典李斯的《谏逐客书》堪称中国古代优秀文书写作的典范,这是读了这篇文章后最大的感触。

文章开门见山,层层紧扣中心论点,采用各种写作手法加以论断,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语言平实有力,字字铿锵,直击人心。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未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琬、冯阶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被任为丞相。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这就是史书上关于李斯生平的简介,不可否认他一生所作出的贡献、成就可谓卓著,秦国若是没有他的帮助,虽不至于不能统一天下,但至少也会晚很多年,法家思想的指导,“废分封,行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法度,“车同轨,书同文”一系列的思想观点为秦所用,直接推动了秦的大一统进程。

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李斯“谏客”的语言艺术及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李斯《谏逐客书》对请示公文写作的启示

李斯《谏逐客书》对请示公文写作的启示

李斯《谏逐客书》对请示公文写作的启示本文针对《李斯谏逐客书》对请示公文写作的启示,进行全面综述和分析。

《李斯谏逐客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

它建立了中国古代官吏的撰写公文的准则和技巧,为官吏们撰写精致的请示公文提供了指导。

本文将重点关注《李斯谏逐客书》对官吏们撰写请示公文的规范,以及这些规范有助于其进行有效的写作。

首先,《李斯谏逐客书》指出,官吏撰写请示公文时,应有一定的语言习惯,必须掌握中国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使用恰当的词语和语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此外,还要掌握章法,正确构思句子,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文字优美,语言流畅。

其次,文章的语言要有深度和宽度。

文章的深度应慎重探讨问题,深入挖掘请示内容,尽可能把事情说清楚。

文章的宽度应根据请示公文的实际情况变化,针对当时的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让文章内容更丰富,使请示公文更深入。

此外,《李斯谏逐客书》还指出,在撰写请示公文时,一定要有所判断和理解,要有清晰的观点,正确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清楚地阐述请示内容,使其具有一定的论证力度和逻辑性。

最后,在完成请示公文的写作之前,要深思熟虑,改编、删减,以确保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文章更加严谨、完整。

综上所述,《李斯谏逐客书》对官吏们撰写请示公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包括语言习惯、章法、深度、宽度、判断力、观点的准确性以及文章的完整性等方面。

它的规范有助于官吏们撰写更为精致有力的请示公文,从而更好地把政府决策落实到社会当中。

结语《李斯谏逐客书》为官吏们撰写请示公文指出了一系列的规范,能实现有效的写作需要官吏们掌握一定的语言习惯,掌握章法,有深度与宽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力求完整性。

只有遵循这些规范,才能使请示公文更有说服力、有力度、有意义,从而使政府决策落实到社会当中。

李斯 《谏逐客书》 赏析

李斯 《谏逐客书》 赏析

李斯《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文学瑰宝。

它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也为现今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重要著作,全书共有六十回,约有十二万字。

它描述的是古代的封建礼教,记载了一封封谏书的故事,展示出宋朝官僚思想的精髓。

书中主要以谏之者周义纯的获得辞赋成就为主线,从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的变迁。

书中的主人公周义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谏言,影响了政府的施政,受到皇上的宠信,最终成就了名满天下的千古杰作,他为国家贡献了他的智慧,也被世人所铭记。

书中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官僚主义思想的表现,它以具体的事例强调了古代中国秉持的伦理准则以及礼仪遵循。

也从反讽中反映出那时腐朽的政府施政,谴责了不守规矩之人,强调了对公共利益的尊重。

此外,书中的语言和文字手法非常精湛,《谏逐客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精美的文字之一,充满深刻的哲理和诗意,使它在古代文学界中属于独一无二的位置。

《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文学手法,被传统文学所推崇。

它对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也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珍贵的宝藏。

- 1 -。

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读罢李斯的《谏逐客书》,不禁拍案称绝。

称绝者不仅因《谏逐客书》写得气势酣畅,音节铿锵,文采照人,而且更为作者立论之正确、论据之充分而折服。

《谏逐客书》大书特书“客”对秦国四君主的重大作用,说“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可谓非客之力秦无以拓疆,非客之功秦无以致富。

在列举大量事实证明客卿于秦功不可没的基础上,李斯谏秦王赢政用才不应有地域之嫌。

秦王虚心纳谏,罢“逐客令”,最终速成霸业,统一中国。

懂得人才重大作用的不特是李斯、秦王,比李斯早生百年的燕昭王曾“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郭隗“筑宫而师之”。

于是“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国因此而强盛。

较李斯稍后的刘邦,为起用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特意筑台拜将,使韩信统帅三军,遂有项羽垓下之围的悲剧。

“败自才来、治从才出”,历史的车轮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已向我们招手。

21世纪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众多的人才,谁就能居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要振兴,要腾飞,迫切需要大批人才。

“文革”扼才的悲剧已不会重演,“武大郎开店”式的“却才”举措但愿成为历史的踪迹。

我们衷心希望各级领导思贤若渴,任用贤才。

当然求才也不必求全责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秦国四君王对百里奚、商鞅、张仪等人,不问其出身贵贱,唯才是用。

同时,用才如同“用器”,要量才录用,“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给予合适的工作,使“英雄有用武之地”。

唯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现代化建设才指日成功。

掩卷三思,凑成一章,权当抛砖引玉,求得方家指正。

点评:“拍案称绝”是对所读之文的总评价。

概述《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和主要内容。

例证一,燕昭王求才,燕国因此强盛。

例证二,刘邦起用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败自才来,治从才出”,很自然地过渡到现实生活。

明确指出:“中国要振兴,要腾飞,迫切需要大批人才”这是作者读后之最深感受。

《谏逐客书》读后感

《谏逐客书》读后感

《谏逐客书》读后感
《读〈谏逐客书〉有感》
读完《谏逐客书》,我被李斯的才华和见识所折服。

这篇文章逻辑严密、言辞恳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文章开篇即点明“逐客”的危害,李斯以秦穆公、秦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君主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他们广纳贤才才使秦国得以强大。

这种以史为鉴的论述方式,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同时,李斯在文中还对“逐客”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指出“逐客”是重物轻人的表现,这种短视行为会使秦国失去众多人才,从而阻碍国家的发展。

这让我明白,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必须要有开阔的胸襟和包容的气度。

此外,李斯还提出了“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观点,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摒弃偏见,广纳天下英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谏逐客书》让我感受到了李斯的卓越才华和深刻见解。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人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才能使国家不断发展
壮大。

将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将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将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在《李斯谏逐客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翻译过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泰山由于不拒绝一块块的土壤,所以能这样高大;河海不挑拣一条条的细流,所以能这样深阔。

君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也不是运气,而是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而堆积成的。

往往身边让你忽视的小事,细微的环节,也许就是成就你将来成功的垫脚石。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实干、苦干的重要性。

只有平时努力了,对每件事情都争取做好了,我们才能走向成功。

世界上有两种人永远无法超越别人:一种人是只做别人交待的事,另一种人是做不好别人交待的事。

用这两种方式做事或许可以躲过一时,但却永无成功之日。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第一、对待我们的工作要勤奋。

永远不要把工作看作一种负担,也不要把报酬看作衡量你工作的唯一标准。

工作所给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

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这就是所谓的有比薪水更重要的。

能力比金钱重要得不只百倍、千倍,应该是万倍。

因为它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

如果我们研究哪些成功人士,就会发现,他们事业之所以能成功,有一种东西永远伴随着他,那就是能力,是能力帮助他们达到失业的顶峰,俯瞰人生。

事业成功人士的经验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一个真理: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获得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只有经历过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第二、对待事业要敬业。

职业是人的使命所在,没有职业就没有使命,对待工作我们要全心全意,尽职尽责。

实践证明:一个工作懒散,缺乏敬业精神的人,永远得不到尊重和提升。

人们往往会尊重哪些能力中等但尽职尽责的人,而不会尊重一个能力一等,但不负责任的人。

在工作中我们要表现出自动自发的精神。

《谏逐客书》的语言魅力

《谏逐客书》的语言魅力

《谏逐客书》的语⾔魅⼒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篇奏议,是⼀篇脍炙⼈⼝的名⽂,千百年来⼀直被⼈们所传诵。

《谏逐客书》不仅思想可贵,⽽且辞采丰富,⽂思横溢,写作技巧⼗分出⾊,有着独特的语⾔魅⼒。

其主要特点是第⼀,摆事实设⽐喻重铺叙,信纸辞有⼒,说理透彻。

第⼆,结构上既曲折多变,⼜严谨有序。

在论说泰王对物的态度时,⼏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会⼉顺说,⼀会⼉倒说,⼀会⼉正叙,⼀会⼉反诘;或者略换⼏个字,或者捎变⼀下⼿法,真是跌宕⽣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上前后呼应⼀⽓贯通,全⽂不枝不蔓,紧凑缜密。

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

⼀是善于⽤⽐喻。

从⽽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

最突出的例⼦是⽤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

如⽂中写到:“夫击瓮叩⽸……适观⽽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取⼈⽅⾯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取⽤异国的贤能之德。

此外,⽤“泰⼭不让⼟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藉寇兵⽽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

⼆是⽓势奔放,⽂采斐然。

这与作者多⽤铺陈、夸饰⼿法和排⽐、对偶句⼦以及多选⽤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

如⽂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成事的情况,⼿法铺张,多⽤排⽐,对偶句显得⽂势充畅,并有⾳节之美。

其中写惠王⽤张仪之计⽽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

⽂中写秦王为满⾜⽣活享受⽽取⽤天下了珍物⼀段,不仅⼿法铺张,句式多⽤排偶,⽂⽓充畅,⽽⾔调谐美,⽽且充满了⾊乐珠⽟等⽅⾯的华美辞藻,极富于⽂采。

 李斯《谏逐客书》由于成功运⽤了恰当的写作技巧,以及独特的语⾔魅⼒,从⽽达到了令秦王废“逐客令”这⼀预期⽬的,也使⽂章收致很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读李斯《谏逐客书》有感
近日余偶读网路书籍,看到李斯的《谏逐客书》,虽然此文早已在学生时代读过多次,但工作多年后再重读,不免感触良多,现特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

秦能够统一天下在于能够善用天下之人和天下之器,其中也出现过不和谐的声音,然后李斯的一篇《谏逐客书》就能使秦王收回成命,从而改变历史进程,同时也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这样的辩才确实令人钦佩。

今天国家正在提倡全国努力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诸于本国人,外国人之争;本地人,外地人之争;城市人,乡村人之争;东部人,西部人之争,科班与非科班之争,大圈子与小圈子之争等等不胜枚举,这一系列的毫无意义的人为区隔严重阻碍了人才的自由竞争,阻碍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也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试想想,我们的古人尚且能够知道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是有用于国家的人,便是唯才是举,而今难道我们拥有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做不到:人不分肤色,种族,国籍,物不分品牌,出产地,只要是利国利民,便皆能为我国所用。

是到了彻底抛弃那些落后且有害的阻碍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错误思想和思潮的时候了,我想这也是我重读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最大感想,不知诸位是否有同感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