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7.5两极地区(第2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考试必备)

合集下载

【商务星球版】7年级地理下册:7.5《极地地区》优秀学案(第2课时)_

【商务星球版】7年级地理下册:7.5《极地地区》优秀学案(第2课时)_

《极地地区》优秀学案(第2课时)【学习目标】
1.知道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丘陵,设
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南极——科学研究的宝地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由于南极地区特殊的位置和下垫面以及奇特的环境状态,有许多学科的研究必须在南极地区这个天然实验室内进行,另外许多南极地区的科学问题具有全球性意义,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休戚相关。

众所周知,大阳辐射能是控制高空大气物理现象的能源。

由于南极地区的大阳辐射能和地磁场与地球上其他地区迥然不同,因而,只有在南极地区上空,标志着大阳辐射能的太阳风和其他高层空间中的带电能量粒子易于进入,并通过电离层向中低层大气输送。

形成一系列重要的物理现象,如极光、哨声、粒子沉降。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极地地区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极地地区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气候变化
-生物适应
-生态系统
板书设计目的明确,紧扣教学内容,结构清晰,条理分明。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同时,板书设计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在典型例题讲解环节,学生对题目的回答不够准确。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课后加强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创设更多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极地资源。
7.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极地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生物适应:研究极地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
-生态系统:研究极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
描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答案:
极地地区位于地球的两极,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其气候特点为极端寒冷、干燥、风力强劲,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如极昼和极夜现象。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其冰雪覆盖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球温度;同时,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全球气候和沿海地区。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极地环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极地景观和生态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极地特点,增强学习体验。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运用PPT、视频等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
2.教学软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模拟分析极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7章第5节极地地区(第2课时)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7章第5节极地地区(第2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极地地区考察科学考察的历史现状,体会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

2.指图说出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考站。

(重点)3.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方法】:读图,填图,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课件,地图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是谁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吗?是挪威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关于他南极探险的故事:(课件展示)1911年9月,阿蒙森带领探险队向南极大陆进发。

他们沿途建立食品仓库和陆上营地,进行科学观测,直到1911年10月,才正式向南极进军,阿蒙森等五人乘着由42条爱斯基摩犬拉的四架雪橇,向南极极顶驶去!探险队为了使回程不迷路或不挨饿,一路上每隔8公里便设一个路标,100公里便建一个小型粮食仓库越往南走,路越艰险,冰缝越来越多,一不小心就可能丧命,阿蒙森等终于登上了南极高原,山脉连绵不断。

为了便于攀爬陡峻光滑的冰山,减少粮食消耗,他们不得不开枪打死了42条立下汗马功劳的狗,看着他们在枪声中倒地,阿蒙森和队员流下了伤心的泪。

探险队继续在行进的路上,遇上了暴风雪,迎面扑来,好似刀刮。

为了不被大风刮跑,他们五个人用绳子栓在腰间,连成一串,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地查看脚下地形,因为到处是冰裂缝和可怕的海底深渊。

探险队到达极点的前夜,大家激动的一夜没睡好,第二天天刚亮,他们匆匆用过早餐,把挪威国旗系在滑雪棍上就向极点冲刺了。

12月16日,阿蒙森探险队到达了南纬90度,地球的最南点!极顶平坦的像一张桌面,他们在这儿堆起一座圆锥形石堆做标记,竖起挪威国旗和刻有五个人姓名的木板探险队在这里逗留了36小时,他们每人拿一块海豹肉来会餐,忘记了脸上的溃疡,忘记了脚上的冻伤水泡。

阿蒙森的南极探险,在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南极的真正科学考察开始于1957—58国际地球物理年。

自那时以来,其规摸不断扩大,其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

七年级地理下册 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年级

七年级地理下册 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年级

第七章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讲授
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
北两极地理位置的地图,让学生探
究两极地区的位置和X围特点;出
示两极地区空白图,学生进行简单
绘制、标注。

世界分区地图,锁
定两极地区的位
置,并利用交互式
电子白板中的相
关工具如聚光灯
等功能演示由北
极点向外延伸逐
步掌握北极地区
的X围,同理,让
学生上台自行演
示南极的位置和
X围,并绘制南极
地区轮廓简图,
掌握学习描述地
理位置的方法要
领,培养学生的绘
图能力
利用Google地图软
件引导学生搜索定
位两极地区。

让学生学会运用交
互式电子白板的相
关工具进行演示和
绘制轮廓简图
环节二、析气候
根据教材介绍和相关图
片,学生探究分析两极地区气候特
点的不同及原因。

课件展示两极地区自然景观图,出
示相关讨论问题:
1.极地地区为什么那么冷?
2.两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是否一样?
3.为什么南极地区更冷?
1认真观看视频
及图片,小组讨论
南极地区和北极
地区谁更符合“冷
极”、“白色沙漠”、
“风库”的称号?
并简单思考原因。

2 完成自主学习
问题。

利用视频合成演示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
的恶劣。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
示两极地区不同的
自然景观图片,学会
对比分析。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
板中的相关学科工。

七年级地理下册-7.5-极地地区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5-极地地区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5-极地地区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第五节极地地区第⼀课时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说出南、北极地区⾃然环境的特殊性。

【学习⽬标】1?阅读地图说出南、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指出极地地区位置的特殊性;(重点)2. 运⽤图⽂资料认识极地地区⾃然环境的特殊性;(重点、难点)3. 说出极地地区的特有动物。

【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教学⽅法】⼩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演⽰。

【教具准备】地图、多媒体【课时】1课时师出⽰南极地区图,⽣读图分析完成思考题:(1) .图的中⼼点是什么地⽅?(2) .图中呈放射状的⼀系列直线表⽰什么线?(3) .图中的每⼀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4) .图中的⽅向是如何确定的?(5) .地球的⾃转⽅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学⽣结合相关资料⾃主学习,交流、互动、欣赏、归纳结论、分析原因。

学⽣代表逐个边指图、边汇报,其他同学分别边补充,教师边点拨,进⾏全班交流研讨。

(1)南极点;(2)经线;(3)以极点为中⼼的⼀个个同⼼圆圈表⽰的是纬线,且越向中⼼,其纬度越⾼;(4)经线指⽰南北⽅向,纬线指⽰东西⽅向,南极地区是内南外北,顺东逆西;(5)呈顺时针⽅向;(6)⾯向南,0°经线的右侧为西经度,左侧为东经度;展⽰学习⽬标第1课时独特的⾃然环境「师出⽰学习⽬标,明确指出重难点:1?阅读地图说出南、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指出极地地区位置⽣记录思考学习⽬标要求,的特殊性;(重点) 明确重难点。

2. 运⽤图⽂资料认识极地地区⾃然环境的特殊性;(重点、难点)3. 说出极地地区的特有动『物。

有的放⽮,让学⽣明确本节课学习重占⼋、、师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科学考察,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分学习⼩组讨论、列举并展⽰交流。

师评价概括⼤家的意见:讨论交流学习内容⾸先,需要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下册7.5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5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极地地区主要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极地科考的历程,感悟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主要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教学难点】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展示南极泰山站和德国诺伊迈尔Ⅲ南极考察站图。

你知道这是什么奇特的建筑吗?学生:极地科学考察站。

教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了解人类在南极科学考察的情况。

环节二:新知学习学习任务一:考察极地活动一:难忘的科考记事教师:出示极地地区科学考察资料。

北极地区的探险与科考◎ 1831年: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和詹姆斯•罗斯到达北极。

◎ 1909年:美国探险家皮尔里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

◎ 1957〜1958年:环绕北极的国家建有54个科学考察站,北极考察进入正规化、现代化阶段。

南极地区的探险与科考◎ 1895年:挪威海员博尔赫格列文克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

◎ 1904年: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阿根廷奥长达斯站建成。

◎ 1911年:挪威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 1959年:阿根廷、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南极条约》。

学生:20世纪以来,人类的极地活动从自然探险进入了科学考察阶段。

活动二:巨大的科考价值教师:读课文,找出极地地区在哪些方面具有科学考察价值。

学生: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教师点拨:近年来,人们在极地地区开展了对大气臭氧层空洞的观测和海冰变化的研究,为人类了解自然界的真实面目,研究地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地理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2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2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2)了解北极和南极地区代表性的动物。

(3)了解人类进行极地探险的历史进程,理解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

(4)知道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极地的科学考察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极地科考实例,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两极地区独特的野生动物》。

从视频中我们知道,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都生活着独特的野生动物,除此之外,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理风貌也吸引了无数探险者和科学考察队。

早在15-16世纪,就有航海家开始了北极探险之旅,南极大陆发现后,前往南极的探险者也络绎不绝。

两极地区都有哪些独特之处吸引着众多人前往呢?过渡: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极地区独特的野生动物和极地考察、探险。

二、新课学习(二)独特的野生动物活动1:1.说一说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各有哪些代表性的动物?(学生回答)明确: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有北极熊、北极狐、海豹、海象等;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有企鹅、海豹、磷虾、鲸等。

介绍:北极熊素称“冰海霸王”,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北极狐生活在北极冰原地带,善于在冰面上奔跑。

海象,身躯肥大,常常聚集在北极冰原上。

海豹,广泛生活在南、北极地区,擅长游泳和潜水。

企鹅,属游禽,不会飞,为南极洲的代表动物。

磷虾,广泛分布在南极海域,是鲸、海豹、企鹅等的主要食物。

2.极地动物一般都有哪些特点?它们怎样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呢?(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极地动物一般都能耐严寒;它们依靠厚厚的皮毛和皮下脂肪来抵御严寒。

3.谈谈你对下列行为的看法。

(学生发言)为了确保极地科考队员的人身安全,对所遇到的北极熊予以猎杀。

七年级地理下册 7.5两极地区(第2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7.5两极地区(第2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七章第五节《极地地区》(第2课时)【课标要求】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知道极地地区考察科学考察的历史现状,体会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

指图说出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考站。

(重点)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模块:情景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出示一幅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图片,结合南极自然环境思考1.为什么要将建筑物架空离地?2.为什么要建成飞碟的形状?点拨:这就是2014年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

既然南极地区气候如此恶劣,为什么人们还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呢?因为全球环境是一个整体,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的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

想一想,蝴蝶效应说明了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1.主要是防止积雪掩埋。

2.飞碟的形状能减轻狂风的吹袭。

说出自己的观点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说明一个微小因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极大变化,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模块:温故知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据图说出南极、北极的地理位置,各自有哪些气候特点?代表动物?师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纠正和评价。

〖承转〗2012年11月5号我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广州出发前往南极。

两极地区都是冰天雪地,气候寒冷,为什么各国还要去那里考察?这节课我们跟随科考队的脚步来了解一下极地的科考价值与保护。

生据图回答:①南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②北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气候:南极:酷寒、干燥、烈风北极:终年冰雪覆盖,南极企鹅,北极熊;复习第一课时的知识,温故而知新,为本节课做热身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第五节《极地地区》(第2课时)
【课标要求】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道极地地区考察科学考察的历史现状,体会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

指图说出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考站。

(重点)
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模块:情景导入
第二模块:温故知新
师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纠正和评价。

〖承转〗2012年
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广州出发前往
南极。

两极地区都是冰天雪地,气候寒冷,
第三模块:关注极地
活动二:关注科考
由于两极地区对人类有巨大的价值,人们对南极和北极的科学考察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教师以图片方式展示,并在地图上标注了解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四个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在北极地区建立的黄河考察站。

第四模块:收获平台
第五模块:探究作业
【达标测试】
在距离地面20-50千米的高空存在着臭氧,臭氧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臭氧减少或出现臭氧空洞会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结合右图完成1~2题。

1.(2012·枣庄)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
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2.(2012·枣庄)造成臭氧空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异常变化
B.火山、地震频繁
C.煤炭、石油等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
D.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排放的氟利昂气体
3.(2011·枣庄)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宝库,下列哪一项描述不符合
...南极地区的情况A.它储存有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B.它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C.它分布有大片的亚寒带针叶林 D.它的周围生活着许多珍贵的海洋生物(2014·枣庄)图a示意我国南极四个科学考察站分布,图b是泰山站主楼照片。

据图完成4~7题。

4.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中,纬度最高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D.泰山站
5.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中,不可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D.泰山站
6.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D.泰山站
7.泰山站主楼建筑架空离地,最关键的作用是
A.防寒保暖B.防积雪融水进入 C.防强紫外线辐射D.防大风积雪掩埋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山站,地处南纬69º。

1990年,中山站的极夜时间起自5月24日,这一天,太阳似乎只是到地平线上报了个到,一会儿就钻进地平线以下,再也见不到它的笑容了。

7月20日,太阳在地平线上怕羞似的露出一线光辉,这就宣告长达57天的漫长极夜结束了。

这以后,太阳悬挂在天空的时间越来越长,进入11月份,太阳早晨3点钟出山,下午9点30分落山,到了11月25日,太阳天天在天上兜圈子,一直兜了54天,这可是真正不落的太阳。

(1)从11月25日开始,中山站进入了_________(极昼或极夜),太阳整日不落。

(2)请同学们回答,中山站一年中有54天太阳整日不落,可是为什么都是终年冰雪广布,气候严寒呢?
(3)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应怎样做?
(4)为什么我国的四个科学考察站建站时间都选在2月?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对极地地区很陌生,也很感兴趣,所以本课补充了极地地区很多图片和视频材
料,并适时引领树立探究极地地区奥秘的远大理想。

并补充了我国在南极地区最新建成的泰山站信息,让学生学到生活中常用的地理,感到地理就在身边。

此外,本课还特别注重了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树立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

因这极地地区也是认识地区中的最后一个,因此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仅适时点拨,还学生为课堂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