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健婀娜 自自在在
端庄杂流利,刚健含婀娜

端庄杂流利,刚健含婀娜作者:曹隽平李国强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19年第05期我自幼酷爱研习、收藏楷书,湖南老一辈的楷书家中,除了恩师邬惕予,最欣赏的就是符荫闿先生的作品。
我与符荫闿先生没有直接交往,只在1998年湖南电视义卖直播中一睹老先生的风采。
20多年来,我一直在市场上寻找符老的作品,2007年我还在郴州工作时,收到一本长沙拍卖会的拍卖图录,突然发现里面有一张符老的小楷中堂,当即坐绿皮火车赶往长沙拍下,为便于收藏,装裱时改为手卷,时常置之案头,不仅细细把玩欣赏,还曾复印给弟子们学习临摹。
符荫闿先生出生于湘潭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齐白石同里同庚的总角之交。
家藏齐白石画印颇多,先生自幼受家学熏陶,又跟清末秀才吴云生学习书法,日课楷书百字。
解放后参军,担任部队文化宣传工作。
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虽戎马倥偬,却笔耕不辍。
1975年转业回湖南工作,与湘中碩彦笔墨往来。
先生书艺精湛,成果迭出。
作品入全国第三、四、六届书展,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并被国内外博物馆、艺术馆等多家单位收藏。
先生后来也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晚年曾任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魏碑书法,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晚清以前,因为种种历史原因,不太受书家重视。
自乾嘉碑学运动兴起以后,书家无不从中汲取营养,用以丰富书法的内涵,成功者不在少数。
先生学书,博采众长。
隋唐楷书、六朝碑版、先秦篆籀、二王以及孙过庭、怀素等,无不深入临习。
其书艺高超,诸体皆善,尤以楷书融魏碑与唐楷褚遂良为一炉,将魏碑之古拙与唐楷之精巧自然融合,取弘用精,结构严谨而笔法又丰富多变,可谓“端庄杂流利,刚健含婀娜”,臻入化境,妙不可言。
这与先生长期深入的临摹与思考是分不开的。
康有为先生说:“学书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以得其性情也。
”先生学习魏碑,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曾多次反复临习《张猛龙碑》,用笔方圆兼施,方处刚劲有力,圆处浑厚大气。
笔势平中有侧,峻而复和。
动作优美的成语

动作优美的成语1.婀娜多姿:形容女性姿态各异,美丽娇媚,轻盈柔美。
也用于形容花木的形态美丽。
2.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3.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更加突出的是舞蹈动作的轻盈和优美。
4.矫若惊龙: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同“矫若游龙”。
5.娉婷婀娜: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借指美人。
6.娉婷袅娜: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亦借指美人。
7.这些成语都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动作优美的场景,让人感受到美的享受。
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来表达。
8.婆娑起舞: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9.舞姿翩翩:形容舞蹈的姿态轻盈、飘逸而优美。
10.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形容歌舞的轻松愉快和动作的柔美。
11.翠羽明珰:泛指妇女的饰物。
同时也可以形容动作的华丽、优美。
12.丰墙硗下:虽在垣墙之下,但其姿态优美,毫不局促。
常用来形容人的动作或姿态自然大方。
13.袅袅婷婷: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柔美。
14.仙姿玉色:形容女子姿态容貌极美,动作也如仙子般优美。
15.仙姿佚貌:形容女子出色的姿容,动作优美,有如仙女。
16.婀娜妩媚:形容女性轻盈柔美、妩媚多姿,动作十分优美。
17.袅袅娜娜: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同“袅袅亭亭”。
18.翩翩起舞:形容舞蹈者轻盈起舞,姿态非常优美。
19.婉若游龙:形容行动轻盈、柔美,有如游动的龙。
20.羽衣蹁跹:形容舞者身着羽衣,舞姿轻盈飘逸,非常优美。
21.婀娜多姿:形容女性姿态柔美、风韵多姿,动作十分优美。
22.柔美矫健:形容动作既柔美又矫健,展现出优美的姿态。
23.飘然若仙:形容行动轻盈优美,仿佛仙女一般。
24.盈盈一水:形容女子行动轻盈,柔美如水。
25.娉婷婉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婉约动人,动作十分优美。
26.袅娜多姿:形容女子走路或舞动时姿态柔美、多姿多彩。
27.翩翩欲仙:形容舞蹈或行动的轻盈、飘逸,仿佛要飞升仙界一般。
《兰亭序》赏析

《兰亭序》赏析发表时间:2013-10-18T13:25:25.450Z 来源:作者:郭明阳[导读] 《兰亭序》通篇记叙会稽山阴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文章叙述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
郭明阳(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兰亭序》的美,是一种浑成的美,每一个字放在那里都是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平淡中透着奇崛,刚健中含着婀娜。
读《兰亭序》文,我们似乎看到一群风神俊朗的名士,在欢娱之中,又透露出一种情随事迁、人生苦短的伤感。
《兰亭序》书法那含而不露的中锋行笔,风度翩翩的潇洒行气,无不散发出一种神游物外,迷蒙空灵的韵味。
关键词:兰亭序;王羲之;唐太宗;会稽;书法艺术;笔法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 正文:《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
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撰写。
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与唐颜鲁公所书《祭侄季明文稿》、北宋苏轼所作《黄州寒食诗帖》并称为书法史上三大行书。
《兰亭序》真迹藏于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
临终前,将其传给弟子辩才。
辩才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
后几经曲折,被萧翼骗走献与太宗。
唐太宗得之如获至宝。
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
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
最终,侍臣们遵照太宗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地区),后迁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因其官至右军将军,世人亦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唐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中的“王”便是指王羲之家。
王羲之小时候就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卫烁)学习书法。
他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和子由论书原文及译文

和子由论书原文及译文《和子由论书》的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和子由论书》苏轼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笥。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译文】我即使不擅长书法,但是,当今没有比我更通晓书法之道的。
我经常说:假如通晓书法的本意在于追求寄意,即使不经常学习书法也是可以的。
佳人只要容貌靓丽应该容许有皱着眉头忧愁的时候;璧玉只要色质美好,即使椭圆又有什么妨碍呢?端正庄重之中混合着流畅华美,坚强有力之中包含着轻盈柔美。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却每每自我调侃,想不到你也是这样看待我的。
我平常书法创作完成以后就随手丢弃,却被他人包裹而去。
形体结构﹑气势风格本来就疏放不拘束,笔势收束却能进入细微之处。
你的诗也对我的书法大加推举,话语虽然诚恳,我却不敢承当。
近来,我又学习射箭,臂力不足射不了十二把箭。
爱好很多终究没有成就,如果技艺不精湛,即使多几种技艺又有什么用呢!什么时候能把这些都抛开,对万事都懒惰些啊。
我听说古代的书法原则是:一味骏快不如带点跛偃。
世俗书法的毛病在于过于骄矜,总想在众人之中强行出头。
三国的锺繇、东汉的张芝早已被人们忘记了,我得这些说法,恐怕已不合时宜了。
王澍《翰墨指南》

王澍《翰墨指南》○执笔四则执笔之法,真书离笔头⼀⼨,⾏书离笔头⼆⼨,草书离笔头三⼨。
笔在中指⽆名指之间,则两指在上,两指在下,是谓双抱双抵,笔始有⼒。
若以单指包之,单指抵之,笔⽆⼒矣。
执笔宜浅,⼤指宜在上节指⾯,⾷指宜在中节之旁,中指宜在指头,⽆名指宜在⾸节之侧,则掌虚指活,转动⾃由矣。
五指相次,如螺之旋,紧搦密持,不通⼀缝,掌中空虚,可以握卵。
此要法也。
⼤指下节⽤⼒则字健劲,⼤指下节宽松则字圆秀。
⾷指次节但倚笔,不必曲抱,则笔圆转,若弯曲抱紧,则笔不圆转⽽滞硬矣,且作字不速亦难佳也。
○运指两则运指之法,⼤指下节⾻端⽤⼒,如提千钧,⽈擫。
⾷指中节倚笔,⽈捺。
中指以指尖钩笔外,⽈钩。
⽆名指以外⽖⾁际顶笔下,⽈揭。
⽆名指揭笔⽽中指抵住,⽈抵。
中指钩笔⽽以⽆名指拒定,⽈拒。
⾄⼩指,不过衬贴⽆名指以增其⼒⽿。
⼩字只宜运指,然必于平⽇提笔在⼿时时操练,令⼿之五指柔和婉转,屈伸低昂左右⽆不如意,则字始能过⼈也。
○运腕两则运腕之法宜⽤于⼤字,盖腕竖则锋正,正则四⾯锋全。
然运腕不可太紧,紧则腕不能转,⽽字体粗细上下不均矣。
枕腕者,以左⼿枕右⼿腕。
提腕者,臂著案⽽虚提⼿腕。
悬腕者,悬着空中,最为有⼒。
○结构两则结构之法须⽤唐⼈九宫式,则间架密致,有⽃笋接缝之妙矣。
九宫者,每⼀格中有九⼩格如井字样,临帖时牢记某点在某格之中,某画在某格之内,记熟则出笔⾃肖法帖,且能伸能缩,惟我所欲矣。
长短阔狭,字之态度,点画斜曲,字之应对,卑者奉,尊者接,审其疏密,取其停匀,空则衬补,孤则扶持,以下承上,以右应左,以⼤包⼩,以少附多,皆法度也。
○临摹四则临也者,对法帖⽽仿其式。
摹者,⽤油⽵纸加于帖上⽽印其样。
然古⼈学书,不尽临摹。
张古⼈书于壁间,观之⼊神,会悟其意,则下笔⾃有佳处。
此不但学字,且能养⼼。
凡作字熟观晋魏⼈书,会之于⼼,笔法⾃然不同乎俗矣。
学褚河南,须求其苍劲处。
学欧率更,须求其圆和处。
以怒张⽊强为欧,绮靡软弱为褚,均失之。
书房联选萃:刚健

书房联选萃:刚健本讲主题为“刚健”,开篇先看于右任(1879-1964)先生一副:周行而不怠,冲气以为和。
《易经》上有这样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行而不怠”就是“天行健”,就是宇宙中各个天体按照相对稳定的轨道、时刻不停地在运转着。
这种“周行而不怠”精神就是“刚健”,君子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努力奋发,自强不息。
接着看林召棠(1786-1872)状元一副:积健为雄自有真宰,所思不远如见道心。
“积健为雄”一词出自唐代司空图(837-908)的《二十四诗品》之“雄浑”。
原文为: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积健为雄”意思和“周行而不殆”差不多,也就是无时无刻不在运行着的宇宙天体,积聚着一股势不可挡的雄浑力量。
《二十四诗品》用抽象凝练的语言、描述了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其中为首的便是“雄浑”。
当我们读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或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或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时,胸中可能会荡起一股刚健雄浑之气。
这种感觉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司空图欲讲明“雄浑”意象,实在不得已才落此言筌,说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话。
这么说来,这一大堆话中的“积健为雄”,最好是自己慢慢品味了。
若再要啰嗦解释,便更觉不知所云也。
“自有真宰”可以参见《菜根谭》里的一则: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这里的“真宰”,便是一往无前、百折不挠、刚建雄浑的意志力。
当下举国倡导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正是如此。
下面看祁隽藻(1793-1866)相国一副:妙几其微离形得似,是有真宰积健为雄。
这里的下联同上面的上联一样。
那上联“妙几其微离形得似”,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参考《列子》中九方皋相马的一段: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苏轼论书诗

苏轼论书诗(21首)【和子由论书】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橢。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笥。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我。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石鼓】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従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箝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鱮贯之柳。
(其词云: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又云:其鱼维何,维鱮维鲤。
何以贯之,维杨与柳。
惟此六句可读,余多不可通。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似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AA11。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耇。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伏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某。
自従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扫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剖。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公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
【戏曲欣赏】京剧经典:241《失子惊疯》{四版}

【戏曲欣赏】京剧经典:241《失子惊疯》{四版}失。
舞蹈身段,如《御碑亭》中表现孟月华回家途中遇雨,泥泞难行,尚小云用了三个滑步:先是前栽,表现在泥泞中快行难以站稳;接着是后仰,脚下一滑,几乎坐地;最后终于失去平衡,两腿前伸从舞台一角滑向另一角。
三步紧紧相连,被称为“尚氏三滑步”,在舞蹈艺术中而有真实生活的感受,至今脍炙人口。
尚小云的武工,在四大名旦中独树一帜,最为人称道。
每举手投足间,矫健非常。
其《湘江会》、《战金山》以及后来编演的《秦良玉》等戏的开打,在美观中又别有一种威猛气概。
其扎靠戏,与杨小楼、钱金福等有同样的优点:旗不乱、靠不掀、翎子不倒,在京剧武打表演中具有典范性。
其晚年演出《双阳公主》,在这些地方更显老成典型。
尚小云与杨小楼数度合作《湘江会》,而在起打中相得益彰,就足见他的功力。
旦角武打身段,不像净行及武生,站“大蹲裆式”,只是两腿略拱的“女骑马式”,蹲式幅度小,易摇晃或站不住。
而尚小云在《湘江会》对枪打完“大扫琉璃灯”以后的掏翎挫腰骑马式亮相,却如锦花墩,纹丝不动,极见精彩。
《秦良玉》一剧,范宝亭饰闯塌天,被挑下马后就地两滚,动作飞快;而尚小云扮演的秦良玉,要在锣鼓中立即将之刺死。
这一身段不仅要快,还要分清一个在马上,一个已坠马,其间分寸颇难把握。
而尚、范二人此处如惊蛇入壑,丝丝入扣,火炽而惊险。
舞蹈是京剧旦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表演手段。
尚小云在其新编剧中,也作了可贵的探索。
如《红绡》、《林四娘》中的剑舞,《婕妤当熊》中的扇舞,《云娘》中的即席跳舞作歌等,都是。
尤以《摩登伽女》中首创化用“苏格兰舞”及夏威夷“呼啦舞”,为拓展京剧表演手段做出了巨大贡献。
尚小云除本行旦角以外,在反串戏及乔装戏中,都展示了其文武全才、各行皆能的艺术功底。
如其反串《八蜡庙》黄天霸,按武生演法,一丝不苟。
又如演《翠屏山》石秀,《酒楼耍刀》及《杀僧》两场,酒气熏蒸,满面煞气。
在“花梆子”中耍六合刀,敏锐绝伦,纵身几个“蹦子”,抡刀下劈,其气势之迅捷,便是一般专演小生者,亦要为之退避三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健婀娜自自在在作者:朱良剑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07期今年适逢黄宾虹诞辰150周年,年初,安徽博物院与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歙县博物馆、歙县黄宾虹纪念馆联合策划推出《氤氲长虹—纪念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特展》,共遴选展出宾虹先生92件(套)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包括山水画51件(套)、花鸟画9件(套)、行草篆书28件(套),还有书信手札4件(套)。
其中9件(套)20幅花鸟画作品是安徽博物院首次集中展出,其“刚健婀娜,自自在在”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黄宾虹,祖籍安徽歙县,1865年1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早年名质,字朴存,又字予向。
因故乡有潭渡滨虹亭,遂题所居为“滨虹草堂”,自称“滨虹散人”。
中年后更字“宾虹”,晚年称“虹叟”。
1955年3月25日在杭州逝世。
他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山水画家、美术理论家、教育家、文物鉴定家,“新安画派”的后起之秀。
艺术成就与齐白石并称,时有“南黄北齐”之誉。
黄宾虹作为一位跨越新旧时代的画家,面对西洋画的冲击、文人画的式微、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困顿,却能够立志于坚守本土的文化立场,从传统底蕴内部寻找超越的动力。
纵观其艺术生涯,其一边以心源、造化、笔性、墨韵为“日课”,悉心探索传统山水花鸟、各体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一边在著述、题跋、书简、演讲中孜孜不倦地奔走呼号,大力弘扬宣传民族文化精粹。
因而明显区别于当时同类取向的其他艺术大家。
他在诗文、书画、创作、玺印、考藏、鉴定、教育、训诂等方面都留下了抓铁般的痕迹,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为新中国的美术学学科奠定了学术基石,曾获“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
黄宾虹的山水画色调浓黑、浑厚华滋,世人皆知他在山水画方面堪称一代宗师,然而其独具风貌的花鸟画却鲜为人们熟知和推崇。
他的花鸟画不是偶尔涉笔,而是从年轻到垂暮之年一直在画。
他早年的花鸟画受扬州画家陈崇光的影响,遵循沈周、陈白阳“观物之生”的理念,透出利用水墨或色彩渲染来表现“物物有一种生意”的写意风格。
所以这一时期的花卉题材,多取山野花卉的用笔、落墨、构图,轻灵纯粹,用色唯美唯柔,随性自然,温情流露。
擅画花鸟大写意的潘天寿先生曾说:“人们只知道黄宾虹的山水绝妙,其实他的花卉更妙,妙在自自在在。
” 黄宾虹的花卉画为山水画的盛名所掩盖,这主要和他的花卉画作品问世较晚且数量相对较少有关。
20世纪50年代初,黄宾虹在北京琉璃厂各画店特别是宝古斋画店中,有很多署名“予向”的花鸟画,大都逸笔草草、淡墨浅色、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有评论家认为黄宾虹的花鸟画可以分为两个时期:80岁以前的花鸟画多用淡墨淡色法,笔法、墨法、色法简单、淳朴,看似追求清淡古雅的风格;80岁以后的花鸟画,多以色为主、以墨为辅的墨色结合画法,观之令人视觉上沉实浑厚、浓丽古雅、遒劲超逸、生机盎然。
应该说,黄宾虹晚年沉浸于娴静雅致的花卉,设色不避艳丽,或为寄情柔曼的花花草草,以抚慰愁肠百结的桑田乡梓情怀。
黄宾虹花卉擅从明人的法度出发上溯元人,以明人的写意花鸟生趣活泼为基本框架,把文人的深厚学养和艺术家特有的细腻敏感渗透到作品中。
他的花卉画大多构图简洁、轻松自然,但在笔墨勾染的手段方法上,风味较清人淳厚,而去古不远;又不同于赵之谦、吴昌硕等的纵横恣肆,韵属雅正。
黄宾虹的花卉作品署年款的并不多见,70岁前的花卉作品也极少。
安徽博物院展出的20幅花鸟画也仅有1幅留有明确的年款“辛卯八十八叟宾虹写”,应为1951年的作品。
从公开的作品看,那一年他的花鸟画较多。
无论梅竹还是草虫,黄先生的花鸟画风格也因其深厚的山水画功底而老辣自由。
曾在杭州艺专师从黄宾虹的学生张振维在《浑厚华滋刚健婀娜》一文中,谈及黄先生论画:山水的美在“浑厚华滋”,花草的美在“刚健婀娜”。
笔墨重在“变”字,只有“变”才能达到“浑厚华滋”和“刚健婀娜”。
明白了这一点才能脱去凡俗。
黄宾虹在绘画理论中还说道:画山水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
图画取材,无非天、地、人。
天,山川之谓;地,花草、虫鱼、翎毛之谓,画花草,徒有形似而无情趣,便是纸花;画人最复杂,既要有男、女、老、幼之别,又要有性格之别,更要有善、恶、喜、怒之别。
他还说,婀娜多姿是花草本性,但花草是万物中生机最盛的,疾风知劲草,刚健在内,不为人觉察而已。
宋人夏珪、元人云林杂树最有法度,尤以云林所画《狮子林图》,可谓树法大备。
杂树宜参差,但须乱而不乱,不齐而齐;笔应有枯有湿,点须密中求疏、疏中求密。
在他晚年创作花鸟画较多的几年中,他总结:古人论画花卉,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画杂树亦应如此,学术如树之根本,图画犹学艺之华。
桃花能红,李能白,此能品也。
桃李凡卉也,若野菊山梅,如隐逸高人,其超出于桃李,人共知之,而共赏爱之。
画事品格,人不全知,近市荐绅,往往以清代文人画即中国上品画之代表,不知中国有士夫画为唐宋元明哲精神所系,非清代文人画之比。
正以其用笔功力之深,又兼该各种学术涵泳其中,如菊与梅之犯霜雪而其花愈精神也。
我们从先生的花鸟画中可以探寻到他运笔的法度和神韵。
其实,黄宾虹的花卉从时序演变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青年时,居扬州一带,画花卉学陈崇光,简笔草草,淡墨浅色。
但用笔谨慎,吸取海派花鸟画的技法,利用金石学的基本功,学习双钩廓填和没骨写生,构图稳健,格调清雅,但又与海上画坛保持距离。
70岁后,客居北平,清雅独立,落笔轻捷柔曼,且多为山野清卉。
教学之外,潜心研究,开始衰年变法。
撰《说蝶》,以青虫化蝶三眠三起为喻画学“先师今人,继师古人,终师造化”三阶段。
在花卉画中体现一种内在力量和娴静淡定之美。
85岁由北平南返杭州前后,有一种烂漫明丽的风格出现,多用没骨渍染法,色彩为主、浓墨为辅的墨色结合画法,自然天成。
最后几年的花卉,爱用“勾花点叶”,老辣而稚趣,有一种自然灵动但气息沉静高贵的美。
有时又借山水画的“点染法”,使花朵更加跳跃。
勾筋、勾脉随意准确,潇洒而稳重。
总体上看,黄宾虹的花鸟画作品,特别重视写生。
他曾说,中国古代优秀的画家,都是能够深切地去体验大自然的。
徒画临摹,得不到自然的要领和奥秘,也就限制了自己的创造性。
事事依人作嫁,那便没有自己的见解了。
他总是说,师造化,多写生很重要。
作画不可照抄对象,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去变化对象的状态,使其突出动人。
花木鲜妍,人物鸟兽虫鱼生动之致,得以己意传之。
他在绘画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和实验新的技巧和方法,把文人的深厚学养和艺术家特有的细腻敏感都渗透到作品中。
他推崇以书法的笔法和金石的趣味作画,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
一勾一勒,无不暗合太极之道,天为一勾,地为一勒。
黄宾虹在古人笔法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五笔”说:“一曰平,如锥画沙;二曰圆,如折钗股;三曰留,如屋漏痕;四曰重,如高山坠石;五曰变,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长,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
”在用笔上他又有特别强调:笔力要“平”,笔意要“圆”,笔姿要“留”,笔势要“重”,笔趣要“变”。
尤其是关于宿墨与清墨诸法进行突破性的研究与运用,这使他的花鸟画别开生面,洋溢着特有的黄氏风格。
同时,黄宾虹的花鸟画作品,浑厚的墨色凸显他最亮的底色。
用宿墨宿色借助水分滋润和毫尖刚柔相济的功力形成特色。
他的花鸟画多将花卉置于雨后、晨露里,甚至夜色中加以描绘。
他的花鸟画在上海画坛别开生面,以其独有的内功和设色法,与大笔挥洒、外气张扬的“海派”花卉拉开了距离,从而独领风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花鸟画作品在色彩上更是独树一帜。
他吸收了民间色彩的质感,在作品的表现中有明显的民间瓷绘色彩的特点。
青绿和玫瑰红的运用得心应手,有民俗感而没有尘俗味,颜色组织搭配结合让人拍案叫绝。
特别注重用“脏”色和“浊”色,很多作品初看灰灰的一团,细看里面能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细微变化,丰富厚重,精妙之至。
“点染写花”是黄宾虹花鸟画“探索”的一个突出的亮点。
他善于用墨彩干湿浓淡的特点,运用墨彩对比表现空间感和对象的质量感,其笔力劲健纯熟,大拙大巧,物象造型均为简洁的构成。
安徽博物院这次展出了黄宾虹的几幅墨梅图,深得王冕的精髓。
画墨梅,始于北宋华光法师,据说他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从梅影中得到启示,创造出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方法画梅花。
王冕继承了传统画梅的方法,又有所创造,在圈花方法上,改为一笔两顿挫。
他画出的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颜色,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千朵万蕊、含笑盈枝的姿态。
另外,用胭脂画没骨梅花是王冕的独创,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绘枝干方法上,王冕注重质感的表现,用笔流畅顿挫适宜,潇洒遒劲。
他在画新枝时,一笔拉几尺长,引枝断而复连,停而不滞,一气呵成,梢头露出笔的尖锋,显得灵气飞动,生机勃勃;画老干时,笔锋顿挫,能将老干的苍劲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冕画梅花,只画“野梅”,不绘“官梅”。
山野梅花枝干挺拔劲直,不似官梅经人工造作,枝干盘曲媚俗。
“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黄宾虹的墨梅得其神韵。
此次展出有两幅题跋,意趣盎然。
之一:谁向罗浮梦玉人,香魂元是一枝春。
微风霁雪相看处,瘦影疏花绝点尘。
之二:碧藓阴虬干,清香透竹篱。
山中一夜雪,着履问春枝。
他笔墨的浓淡干湿,用笔的老辣苍拙,叶子的勾线在随意中流露出功底的深厚,画面中线条与书法的用笔如出一辙。
黄宾虹的书法得益于钟鼎及汉印。
他的花鸟画刚健婀娜,是其用笔之道,所谓“柔内含刚,虚中运实”。
黄宾虹说“水墨之中,含带粗滓,不见污浊,益显清华”。
宿墨、渍墨得心应手的运用,构成了黄宾虹花鸟画,特别是其晚年花鸟画独有的大家风范,也给花鸟画坛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李可染评论黄宾虹的花鸟画:“笔在纸上磨擦有声,远听如闻刮须。
我戏问黄师,他说行笔最忌轻浮顺划,笔重遇到纸的阻力则沙沙作响,古已有之,所以唐人有句诗,笔落春蚕食叶声。
”黄宾虹先生继承了新安画派的衣钵,因其大胆创新,被称为新安变派。
因此,他的花鸟画也多是别开生面,讲究淡、简、拙、健。
黄宾虹花鸟画的“淡”并不是普通的色淡墨淡,是从平淡中品出高妙来,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意境之淡”。
他的“简”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极简,他曾说“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
他的“拙”是大巧大拙,“以拙胜巧,以老取妍,绝非描头画角之徒所能摹拟”。
他的“健”是“疾风知劲草,刚健在内,不为人察觉而已”。
所以,他的花鸟画既有文人画的书卷气,又有了民间绘画的泥土气。
含刚健于婀娜,寓大俗于大雅。
参考文献:[1]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2]张振维.浑厚华滋刚健婀娜——回忆黄宾虹老师论画片段[J].新美术,1982(4).[3]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美术研究,1957(2).[4]王伯敏,钱学文.黄宾虹画语录图释[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