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整合 人民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整合人民版
专题线索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形成
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美苏争霸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
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走向多极化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两极格局解体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多极化趋势加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
横向链接
1.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
(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
为中心(二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
(2)国际格局的变动
①第一次: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原因: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
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②第二次: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
原因: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中的中国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
位。
③第三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原因:东
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中国地位:在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2.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
(1)第一阶段
①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
原因是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
和不安。
②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
建国初期,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方针,签订《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
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
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2)第二阶段
①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
行了重大调整。
②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
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如珍宝岛事件)。
(3)第三阶段
①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双方矛盾突出。
其原因
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②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
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80
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例1战后国际格局——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欧洲联盟的东扩,西方文明的影响还在扩大。
但这两个东扩还不太一样。
前者是战略性的,后者更加偏重于制度性,欧洲人的脑子里还有罗马帝国的影子。
这主要反映了( ) A.欧洲两种社会制度的激烈对抗
B.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强化
C.西欧实现欧洲统一的历史情结
D.西方文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答案 D
解析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
1991年苏联解体,欧洲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结束,而欧盟正式成立于1993年,故排除A项;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强化只能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东扩”这一信息反映出来,具有片面性,故排除B项;西欧实现欧洲统一的历史情结只能由“欧洲联盟的东扩”这一信息来反映,具有片面性,故排除C项;由“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欧洲联盟的东扩,西方文明的影响还在扩大”可知,西方文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
故D项符合题意。
例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承认多极化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0世纪60~70年代是美苏争霸的高峰期。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对抗事件。
美苏争霸态势因双方战略力量的升降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并由此而导致了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
下列图示能够准确反映当时国际战略格局的是( )
答案 B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走向联合;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
这些因素推动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故B项符合题意。
A、C两项皆表现得不够全面,故排除;D项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排除。
例3世界政治格局——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国际关系的必然趋势
两极格局瓦解后,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相伴随的,还有“非极化”趋势——“极”以外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导致“极”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下降、影响减弱的过程。
这是因为( ) ①第三世界开始兴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中小国家的发展③新的科技革命给中小国家带来的机遇④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三世界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间不符,排除①;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排除②,故选B项。
例4世界格局的趋向——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关于未来多极化格局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
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美、日、欧、俄、中、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
A.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B.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美国实力的衰弱
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答案 B
解析之所以会有“三极论”“五极论”“六极论”这样的分歧和争论,是因为世界政治格局仍然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新的政治格局依然没有形成,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A、C两项只是出现多极化的原因之一,都不是题干反映的本质问题;D项是错误的,不符合事实。
B项符合题意。
非选择题的设问句式对答题思路有重要引导作用。
常见的设问句式有如下几种:
1.根据材料……指出(说明、分析、归纳)……
实例1:2013年广东卷第38题第(2)问:“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
实例2:2013年安徽卷第36题第(1)问:“依据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指出当时英国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
”
实例3:2013年山东卷第28题第(1)问:“据表一,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
[审题思路] 凡设问中只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问题,思考答案时主要关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答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实例4:2013年全国卷Ⅰ第40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海洋利用的特点。
”
实例5:2013年全国卷Ⅰ第47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
实例6:2013年全国卷Ⅱ第40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
[审题思路] 凡是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的设问,在思考答题方向时,一定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材料中的信息往往是教材知识的补充,而所学知识往往比材料中的要点还多。
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要点才会完整。
3.结合史实说明……
实例7:2013年山东卷第36题第(2)问:“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
”
实例8:2013年山东卷第37题第(1)问:“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
实例9:2013年广东卷第38题第(3)问:“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审题思路] 凡这类设问,要说明的问题(论点)往往体现在材料中,需要借用的史实,多在材料之外,大多在所学知识中,要注意调动所学教材中的知识来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
实例10:2013年天津卷第14题第(3)问:“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实例11:2013年江苏卷第24B题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实例12:2013年福建卷第38题第(4)问: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审题思路] 凡这类设问,试题都不是一段材料,而是多段材料或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
凡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的设问,一定要注意采用每个材料的有效信息。
凡是另加“结合所学知识”的设问,一定要注意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这类设问往往放在试题的最后一问,多是考查综合能力。
5.先铺设答题条件,再提问题的设问形式
实例13:2013年浙江卷第39题第(2)问: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
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实例14:2013年江苏卷第21题第(2)问: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实例15:2013年江苏卷第23题第(3)问: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
[审题思路] 例13中的“五位一体”角度成为答题的一个限定思路,即从五个方面概括特征。
例14只是为设问做了一个铺垫,对答题思路无意义。
例15是一种新表现形式,实质是考查史论结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