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论文微生物对甘草作用
揭示甘草的抗大肠杆菌作用与微生物机制

揭示甘草的抗大肠杆菌作用与微生物机制甘草(学名:Glycyrrhiza)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除了其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外,研究发现甘草还具有抗大肠杆菌的作用。
本文将揭示甘草的抗大肠杆菌作用以及相关的微生物机制。
一、甘草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甘草中的活性成分—甘草酸能够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
甘草酸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甘草通过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发挥着抗菌作用,能够帮助治疗与该菌引起的相关疾病。
二、甘草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除了直接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外,研究还发现甘草可以降低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抗生素耐药性是当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影响了抗生素的有效应用和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甘草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脂质组成,减少抗生素的外排和内进,从而提高抗生素的疗效。
这一发现对于解决耐药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甘草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影响大肠杆菌生物膜是该菌在宿主组织、器官和生物界面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对该菌的生存和毒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甘草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干扰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稳定性,从而降低其致病性。
这主要是由于甘草酸通过影响菌体表面的羟基磷脂的含量和结构,使大肠杆菌生物膜受损,难以正常发挥致病作用。
这一发现为控制大肠杆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四、甘草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是人体内的共生微生物群落,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甘草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功能,从而间接调节大肠杆菌的数量和活性。
甘草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作为肠道微生物的底物,被部分菌群代谢为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
此外,甘草还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增强有益菌的抗菌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分析甘草的抗菌作用与抑菌机制

分析甘草的抗菌作用与抑菌机制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其中,其抗菌作用和抑菌机制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甘草的抗菌作用和抑菌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一、甘草的抗菌作用甘草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能够对多种病原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
研究表明,甘草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细菌、抗病毒和抗真菌的作用。
1. 抗细菌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和甘草素等成分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
实验研究发现,甘草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些成分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结构,干扰其代谢途径,从而抑制菌体的生长和繁殖。
2. 抗病毒作用甘草中的甘草甜素等成分对多种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研究表明,甘草提取物可以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甘草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干扰病毒的复制机制,抑制病毒的核酸合成,从而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3. 抗真菌作用甘草中的甘草素等成分对多种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实验研究发现,甘草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表皮癣菌等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甘草中的活性成分能够破坏真菌细胞膜结构,阻断其营养吸收途径,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二、甘草的抑菌机制甘草的抗菌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实现:1. 破坏细菌细胞壁甘草中的甘草酸和甘草素等成分可以与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结合,破坏其结构,导致细菌的溶解和死亡。
2. 干扰细菌代谢甘草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例如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核酸合成和酶的活性,从而阻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 抑制病毒复制甘草中的甘草甜素等成分可以阻断病毒的复制机制,干扰病毒的核酸合成和蛋白质表达,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4. 破坏真菌细胞膜甘草中的甘草素等成分可以与真菌细胞膜中的脂类结合,破坏其完整性,导致真菌细胞质外渗,达到抑制真菌的效果。
三、甘草的应用价值甘草作为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抗菌作用和抑菌机制的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甘草在兽药中的研究与应用

甘草在兽药中的研究与应用甘草(Glycyrrhiza)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它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酸等,这些成分在动物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药理作用。
本文将探讨甘草在兽药中的研究与应用。
一、甘草的药理作用甘草具有抗菌、抗炎、镇痛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甘草酸可以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对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此外,甘草酸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甘草酸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外界侵袭的抵抗能力。
二、甘草在兽药中的应用1. 兽药中的抗菌药物甘草被广泛应用于兽药中的抗菌药物中。
甘草酸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以作为动物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药物。
例如,在畜禽养殖中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疾病中,甘草酸可以起到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帮助动物康复。
2. 兽药中的消炎药物甘草还被广泛应用于兽药中的消炎药物中。
甘草酸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可以减轻动物的炎症症状。
在动物的外伤、手术和感染等情况下,甘草酸可以加速创面愈合,减轻疼痛,并且帮助动物恢复正常。
3. 兽药中的免疫调节剂由于甘草酸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所以在兽药中也广泛应用于免疫调节剂。
甘草酸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在动物免疫力低下、易感染疾病的情况下,甘草酸可以帮助动物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三、甘草在兽药研发中的挑战和前景尽管甘草在兽药中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甘草的药效物质主要是甘草酸,由于甘草酸的提取和纯化存在一定的困难,使其在生产中成本较高。
其次,甘草在大剂量下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水潴留、血压升高等。
因此,在使用甘草进行兽药研发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也有望得到解决。
随着甘草酸提取工艺的不断改进,成本有望降低,使甘草在兽药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此外,对于甘草的毒副作用,通过调整配方和剂量可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安全性。
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传统中药材,其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甘草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中药方剂中,以调和药性、增强药效,而且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也引起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的深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我们将首先介绍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等,并分析这些成分在甘草中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随后,我们将重点讨论甘草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
我们还将对甘草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以期为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的概览,为甘草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甘草的化学成分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等。
这些成分不仅为甘草的药理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其结构独特,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和保肝等作用。
甘草次酸则是甘草酸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和保肝活性。
甘草素和甘草苷则是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除了上述主要成分外,甘草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如钙、铁、锌、锰等,以及甘氨酸、亮氨酸等。
这些成分虽然含量较低,但也在甘草的药理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甘草中的新成分也在不断被发现和确认。
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先进技术,研究人员在甘草中发现了多种新的黄酮类、皂苷类和多糖类化合物,这些新成分的研究将为甘草的药理作用和应用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甘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等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甘草内生菌的分离、应用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研究

甘草内生菌的分离、应用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研究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然而,甘草中存在着许多内生菌,这些内生菌在甘草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生理生化作用,并且产生了许多次级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本文将探讨甘草内生菌的分离、应用以及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研究。
首先,在甘草的根部、茎段和叶片等部位,可以分离出多种内生菌。
这些内生菌在甘草植株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通过与其共生关系,促进植株的营养吸收、防御反应和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通过分离和鉴定这些内生菌,可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及与甘草的共生关系。
其次,在甘草内生菌的应用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以及提高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一方面,内生菌能够通过产生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和改善土壤环境条件等方式,促进甘草的生长和发育。
另一方面,内生菌还可以分泌植物激素和抗生素等物质,增强甘草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
此外,研究表明,内生菌还可以调控甘草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从而提高其药用价值。
最后,由甘草内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这些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症、抗肿瘤等多种功效。
其中,一些次级代谢产物甚至显示出与常规药物相当甚至超过的药理活性,具有巨大的药用潜力。
综上所述,甘草内生菌的分离、应用和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甘草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挖掘其药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甘草内生菌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综上所述,甘草内生菌在植物的生长、抗逆性和次生代谢物的合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内生菌,可以深入了解甘草的生物学特性,并发掘其药用潜力。
此外,研究表明由甘草内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症、抗肿瘤等多种功效,具有巨大的药用潜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甘草内生菌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药材论文微生物对甘草作用(5篇范文)

药材论文微生物对甘草作用(5篇范文)第一篇:药材论文微生物对甘草作用药材论文微生物对甘草作用摘要:甘草内部共生有多种微生物,本篇药材论文探索这些微生物对甘草生长的作用,包括甘草内生菌、甘草根瘤菌、甘草菌根真菌等,发现大量有益菌的共生有助于促进甘草的生长。
《中药材》主要报道中药材的种(养)技术(GAP),资源开发和利用,药材的加工炮制与养护,发表咨询期刊投稿职称评选论文检测初次发表论文咨询甘草内部共生有多种微生物,本篇药材论文探索这些微生物对甘草生长的作用,包括甘草内生菌、甘草根瘤菌、甘草菌根真菌等,发现大量有益菌的共生有助于促进甘草的生长。
《中药材》主要报道中药材的种(养)技术(GAP),资源开发和利用,药材的加工炮制与养护,鉴别,成分,药理,临床,制剂,用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并辟有专论、考证、综述、药膳、经验、动态与信息等栏目。
内容丰富,信息面广。
创刊二十多年来,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多次荣获全国医药信息成果奖,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1999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杂志排第81名(统计刊源为1372种)。
杂志发行全国医药卫生行业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国外发行日本、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发行量较大的科技杂志。
中药材【摘要】植物体内大量分布的微生物对植物产生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那些有益的影响可对植物的生长及活性成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
甘草作为一种大宗中药,其栽培品的质量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甘草有益微生物对提高甘草的品质有重要作用。
该文综述了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起到指导意义。
【关键词】甘草;内生菌;根瘤菌;菌根真菌甘草是豆科甘草属(glycyrrhiza)植物,其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市场需求量大。
近年来,随着野生甘草资源的急剧减少,且国家明令禁止采挖野生甘草,使甘草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对甘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及栽培甘草势在必行。
甘草论文1——精选推荐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文章概述了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甘草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对甘草的药理作用从对消化系统,抗病毒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法了归纳总结。
简单介绍了甘草目前临床应用现状,它被认为是安全五毒药品,在中药里号称“国老”,它的应用价值不仅在药理方面,并在食品、化妆等轻工业生产中不断兴起,因此,甘草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要用植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随着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草的研究还会不断向纵向发展。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现状综合开发利用甘草别名:甜草(东北、内蒙古),甜根子(陕西),生甘草(新疆),甜干草1.概述1.1甘草的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罕深1米。
根茎圆柱状,多横走;主根甚长,粗长(大),外皮红棕色至暗红色或暗褐色。
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及腺鳞或腺状毛。
奇数羽状复叶,托叶披针形,早落;叶片长8~24厘米,小叶5~17厘米,小叶片窄长卵形,倒卵形或阔椭圆形至近圆形,两面被腺鳞及白毛,下面毛较密。
总状花序腋生,较叶短,花密集。
花萼钟状,萼齿5,花冠淡紫蓝色,长14~23毫米,雄蕊10,9枚基部连合,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亦不等,子房无柄,荚果扁平,种子2~8,扁圆形或肾形,黑色光亮,花期6~7月,果期7~9月[1]1.2地理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棕钙土,含盐较少,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钙制草原,在河岸沙质生长良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
[1]甘草是豆科甘草属蝶形花亚科植物,该属植物在全世界分布有29种6变种,其中我国产有18种3变种[2]。
原植物有3种,即乌拉儿甘草(G.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e Bat)、光果甘草(G.glabral),之后,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甘草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不同品种的甘草属,分别有:黄甘草、刺果甘草、粗毛甘草,随着人们对甘草的不断研究与深入,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类、生物碱和氨基酸等成分[3]。
甘草的研究报告论文

甘草的研究报告论文甘草(Glycyrrhiza)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多种功效,如止咳祛痰、抗炎、促进消化等。
本篇研究报告论文将对甘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酸,这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
研究表明,甘草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
它可以抑制白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具有抗炎作用。
此外,甘草酸还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具有抗肿瘤活性。
此外,甘草酸还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具有抗氧化活性。
除了甘草酸外,甘草还含有甘草苷、异甘草苷等多种有效成分。
这些成分具有保护肝脏、促进胃肠道健康、抗过敏等作用。
甘草苷主要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发挥抗过敏作用。
异甘草苷可以增加胃黏膜的黏液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消化。
临床上,甘草被广泛应用于咳嗽、气喘、胃炎、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研究表明,甘草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止嗽、抗溃疡、抗菌等作用。
它可以缓解咳嗽、促进痰液排出,减轻气喘症状。
此外,甘草还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减少消化道感染的发生。
因此,在胃炎、溃疡等疾病的治疗中,甘草常常被用作辅助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甘草的使用方法有多种。
一种常见的应用方式是制成甘草煎剂或颗粒剂,然后口服。
此外,甘草还可以制成外用制剂,如甘草酸乳膏或甘草酸软膏,用于治疗皮肤炎症、烫伤等。
甘草酸口服液也是常用的甘草制剂之一,用于缓解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尽管甘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但其使用仍需谨慎。
甘草的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水钠潴留、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甘草时,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剂量和疗程的调整,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甘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肿瘤、抗过敏、保护胃肠道健康等。
它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咳嗽、气喘、胃炎、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甘草的使用仍需谨慎,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材论文微生物对甘草作用摘要:甘草内部共生有多种微生物,本篇药材论文探索这些微生物对甘草生长的作用,包括甘草内生菌、甘草根瘤菌、甘草菌根真菌等,发现大量有益菌的共生有助于促进甘草的生长。
《中药材》主要报道中药材的种(养)技术(GAP),资源开发和利用,药材的加工炮制与养护,发表咨询期刊投稿职称评选论文检测初次发表论文咨询甘草内部共生有多种微生物,本篇药材论文探索这些微生物对甘草生长的作用,包括甘草内生菌、甘草根瘤菌、甘草菌根真菌等,发现大量有益菌的共生有助于促进甘草的生长。
《中药材》主要报道中药材的种(养)技术(GAP),资源开发和利用,药材的加工炮制与养护,鉴别,成分,药理,临床,制剂,用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并辟有专论、考证、综述、药膳、经验、动态与信息等栏目。
内容丰富,信息面广。
创刊二十多年来,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多次荣获全国医药信息成果奖,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1999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杂志排第81名(统计刊源为1372种)。
杂志发行全国医药卫生行业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国外发行日本、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发行量较大的科技杂志。
中药材【摘要】植物体内大量分布的微生物对植物产生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那些有益的影响可对植物的生长及活性成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
甘草作为一种大宗中药,其栽培品的质量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甘草有益微生物对提高甘草的品质有重要作用。
该文综述了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起到指导意义。
【关键词】甘草; 内生菌; 根瘤菌; 菌根真菌甘草是豆科甘草属(glycyrrhiza)植物,其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市场需求量大。
近年来,随着野生甘草资源的急剧减少,且国家明令禁止采挖野生甘草,使甘草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对甘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及栽培甘草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人工甘草种植面积的逐年加大,提高甘草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的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植物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促植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提高植物固氮性能,促进植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加强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寄主植物健康生长。
因此本文就近年来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有指导意义。
1 甘草内生菌的研究现状内生菌是指一生或至少一生中的某个阶段能进入活体植物组织内,并且不引起明显组织变化的真菌或细菌[1,2]。
1993年,strobel等[3]从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 nutt的树皮中分离出二百多种微生物,其中有一株内生真菌taxomyces andreanae能产生紫杉醇,这一研究结果引起学者对内生菌的广泛兴趣。
目前,人们已经从长春花、千层塔、银杏、厚朴等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内生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有学者对甘草内生菌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内生菌对甘草产生一系列作用。
宋素琴等[4]对采自新疆的健康野生胀果甘草不同组织中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并纯化得到149株细菌和2株真菌,鉴定得出149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2株真菌分属于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
有学者发现内生菌可通过拮抗病原菌促进甘草生长。
饶小莉等[5]从乌拉尔甘草健康植株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到内生细菌98株,并采用平板对峙方法筛选出6株菌株,其对植物病原菌有明显体外拮抗活性,鉴定这6株拮抗菌株分属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paenibacillus ehimensis。
龚明福等[6]采用无菌操作技术从野生健康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的根、茎、叶、种子、根瘤等组织中分离出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125株,其中31株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这31株内生细菌分属于气芽孢杆菌属(aerobacillus s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黄单孢杆菌属(xanthomonas sp.)、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
另有研究发现,从甘草中分离的有些内生菌还可产生活性物质。
韦革宏等[7]从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中共分离得到68株内生菌,从中筛选出一个来自乌拉尔甘草的菌株mesorhizobium sp. ccnwgx022,从该菌株发酵液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十八烷酸内酯rhizobialide,是第一次从内生菌中得到此类物质。
另有学者研究了内生菌在甘草不同部位及不同月份的数量变化趋势。
林世利等[8]分离出不同月份苦豆子、骆驼刺、苜蓿、铃铛刺、甘草不同部位的内生细菌,研究阿拉尔地区豆科植物内生细菌种群动态。
结果显示5月份的苦豆子和甘草植株、8月份的苜蓿植株、9月份的铃铛刺和骆驼刺植株的内生细菌的种类最多。
内生细菌种类的分布规律依次为苦豆子中叶>茎>根>种子>花,苜蓿中根>叶>茎>花>种子,铃铛刺中茎>叶>种子>花>根,骆驼刺中根>茎≥叶>种子>花,甘草中茎>根>叶>种子>花。
5种豆科植物生长期中总带菌量平均值在各个月份变化趋势不同,并且各个月份的带菌量处于交替变化之中,说明不同月份5种豆科植物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同种豆科植物不同组织部位的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有差异。
2 甘草根瘤菌的研究现状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
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
根瘤菌分快生和慢生两种类型,为化能异养菌。
目前有学者已经从甘草中分离得到根瘤菌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
目前对甘草根瘤菌的研究多体现在根瘤菌的分类上。
杨雪颖等[9]通过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68株甘草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和抗逆性分离研究,发现1个新类群和1个具有较高抗逆性的菌株。
对新类群的中心菌株ccnwgx022和高抗性菌株ccnwgx035进行16srdna全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研究。
结果表明,ccnwgx022和ccnwgx035与中慢生根瘤菌属内参比菌株的16srdna相似性分别大于96.8%和98.3%,判定它们均属于中慢生根瘤菌属。
谷峻等[10]采用表型数值分类、16s rdna pcr-rflp分析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北方地区的甘草根瘤菌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供试菌株在数值分类聚类分析中约85%的相似水平上产生2个表观群,有11株菌未与已知参比菌株聚群。
16sr dna pcr-rflp分析表明,供试的20株菌共产生14种遗传型,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box-pcr指纹图谱分析进一步证明与甘草共生的根瘤菌的基因组也具有多样性。
由此得出结论:在中国北方地区与甘草共生的根瘤菌在sinorhizobium、rhizobium和mesorhizobium属中均有分布。
3 甘草菌根真菌的研究现状菌根是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
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大部分属担子菌亚门,小部分属子囊菌亚门。
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建立相互有利、互为条件的生理整体,并各有形态特征,这是真核生物之间实现共生关系的典型代表。
根据形态和解剖学的特征,又把菌根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大类。
有学者对甘草菌根真菌进行研究发现菌根真菌可促进甘草的生长。
饶小莉等[11]分离了甘草的va菌根,并用三叶草进行单孢繁殖,将繁殖后的菌根真菌回接甘草,结果发现接种了菌根真菌的甘草植株笔长、根粗、茎叶干重和根干重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均比对照显著增加,并且不同处理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同,得出结论接种va菌根真菌显著促进了甘草的营养生长。
jingnan liu等[12]用两种am 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与glomus versiforme接种甘草,结果显示接种的甘草相对于对照组在生长的早期和晚期有显著提高,叶摄取磷的量比对照组多,并且根中甘草酸的浓度有所升高,但根部氧化酶活性相对降低了,由此得出结论接种am菌根真菌有可能成为提高甘草药用价值的有效途径。
4 甘草其他微生物学相关研究现状近年来,对甘草微生物学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谢毛成[13]利用发根农杆菌的ri质粒,以光果甘草种子胚萌发形成的实生苗不同部位为外植体,成功诱导出光果甘草毛状根,并利用tldna中rolc序列中的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对光果甘草毛状根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鉴定,并利用理化手段对毛状根转化后产生的冠瘦碱进行了薄层定性鉴定,从不同水平上证实了光果甘草毛状根核基因组中已整合了外源ri质粒的t-dna片段。
燕飞等[14]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对药用植物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 bat)进行转化,诱导其产生发根。
在发根诱导过程中,分别用不同菌液浓度、不同浸染时间对胀果甘草子叶、胚轴进行转化处理,统计、比较各条件下的发根率,结果表明,用稀释2倍的菌液浸染子叶8 min 时,发根诱导率最高,为56.49%。
何晨等[15]用一株产β-葡糖醛酸酶的菌种hc-12对甘草进行液体发酵转化。
通过对菌种复合诱变以及应用系统数值化及灵敏值系统调控技术优化了发酵工艺,把甘草中不足0.1%的甘草次酸的含量提高了20倍以上。
经过柱层析及hplc及1h nmr 鉴定分离得到了甘草次酸纯品,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发酵甘草于未发酵的生品对照甘草具有抗炎活性和镇痛作用显著性效果。
5 小结内生菌对甘草的有益作用体现在:①内生菌有促进甘草生长作用,内生菌可与病原菌竞争营养或直接产生拮抗物质而抑制病原菌,从而促进甘草生长。
②有些内生菌可产生活性物质。
③内生菌在甘草不同部位及不同月份的数量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
另有研究表明,内生菌能产生与宿主相同的活性物质[3],王兴红[16]推测内生真菌可能与中药的道地性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成果对于甘草内生菌的研究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