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同步精练及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同步测试

1 •下列对^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茅盾文学奖”的设立,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B. 提出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即“二为”方向C. 文艺百花园“百花齐放”,文艺精品不断涌现D. 《上甘岭》、《青春之歌》、《李双双》等电影艺术争奇斗艳2•在1956年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说“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并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这意味着()A. 学术艺术领域的各种观点都可以发表B. “双百”方针有不可忽视的政治前提C.党对学术艺术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D. 学术艺术研究将失去正确的方向3•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曾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辅承认错误。
”该谈话()①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②是落实“双百”方针政策的表现③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④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4. 4 .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艺术自由发展,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A.不能宣传唯心主义错误B. 不能违背科学精神C.不能违背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D.不能宣传资产阶级倾向的观点5.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下列搭配正确的是()①百家争鸣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②新文化运动一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③“双百”方针一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④《人间喜剧》一19世纪中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其中“百花齐放”主要针对()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学术领域D.艺术领域7. “双百”方针提出以后,有人说:“党这回提出’百家争鸣’,我们解放后几年学习唯物论不是白学了吗?”你认为应如何回答这一问题()①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和斗争,通过比较和斗争,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②没有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过斗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③贯彻“双百”方针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④“百家争鸣”就是彻底自由了,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A.①②③④B. ①②③C.①③④D. ②③④& 2012年10月在人民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二为”方针并不限制艺术家的创作性,而是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文章中的“二为”方针是指()A.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党和政府服务,为人民服务D.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共产主义服务9•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平原游击队》中塑造的日本侵略者十分狡诈、冥顽不化,1970年翻拍的这部电影中的日本侵略者形象则是猥琐、惊惧,抵抗也仅是象征性的。
历史必修必修ⅲ人民版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练习

历史必修必修ⅲ人民版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练习课时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百家争鸣”主要针对()。
A、艺术领域B、政治领域C、经济领域D、学术领域解析此题考查“双百”方针的内容。
在学术领域允许多种观点同时并存,允许争鸣,应选D。
答案D2、“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A、春天是指伟大新中国的建立B、文艺学术思想可以自由发展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D、坚持“百花齐放”对社会主义发展有利解析C项说法太绝对,自由是在宪法许可范围内的自由,不是绝对的。
答案C3、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C、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解析“双百”方针提出是在1956年,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了使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
答案D4、“到1956年初……党内对知识分子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宗派主义,学术研究存在‘舆论一律’的严重制约,学习苏联经验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
……迫切需要制定一个正确领导科学和文艺工作、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总方针。
”对此,毛泽东提出()。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C、文艺工作者到农场“改造”,接受“再教育”D、“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6年初”的限定。
A项提出于改革开放后,C、D两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事件或言论。
答案B5、观察右图(《曲阜孔庙的塑像被砸毁》),图中现象的发生说明()。
A、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化需要破旧立新B、儒家思想已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C、“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批文物惨遭洗劫D、新时代需要对孔子的形象重新进行更新解析图片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文物的巨大破坏。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测试

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测试)一、填空题1、新中国成立后,⑴万象更新,激发了⑵的创作热情。
2、⑶初步建立和⑷展开,开始⑸的探索。
3、⑹年月,毛泽东在⑺会议上提出⑻“”的方针。
这一方针又被称为⑼“”方针。
在艺术问题上〔10〕,在学术问题上〔11〕调动一切〔12〕建设社会主义①文学:〔13〕②电影:〔14〕4、成就③戏剧:〔15〕④音乐舞蹈史诗、歌剧、芭蕾舞剧:〔16〕5、文化艺术再现勃勃生机二、选择题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不包括()A.《共同纲领》提出发展人民的文艺事业B.“文革"的爆发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2.在“双百”方针的影响下,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的局面,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的是()A.《红岩》B.《龙须沟》C.《红旗谱》D.《谁是最可爱的人》3.下列是“文革”中文化艺术惨遭摧残的起点的是()A.《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B.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C.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五一六通知’’D.“二月纲领”的提出4.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是()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洋为中用,古为今用”D.培养“四有”公民5.“二为”方向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来的()A.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B.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C.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五次代表大会D.十一届三中全会6.国家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而创立的奖项是()A.“鲁迅文学奖”B.“茅盾文学奖”C.“五个一工程奖”D.“庄重文文学奖”7.下列哪一措施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A.“双百”方针的提出B.“二为“”方向的提出、C.“二月提纲”的起草D.破除“四旧”三、简答题:1、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创作相关内容谈谈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特点?2、分析文革期间文艺遭摧残的原因。
3、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简析这两个高峰产生的主要原因。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练习-1

姜铎是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在1961年曾发表文章指出:“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但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看历史》2010年11月
——毛泽东
材料二
材料三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答案:C
4.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4.D
5.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还具有历史档案的功能。右图是标题为《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系列邮票的一张,根据所学知识,此邮票应该发行于()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问题:
(1)结合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造成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4)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11.解析:本题考查对“双百”方针执行过程的情况的了解和认识。
10.解析:本题为识记题。
答案:B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每课一练(人民版必修三)

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每课一练(人民版必修三)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1956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材料二自以为不是反对劳动人民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力量,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党派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起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还多一种资本:他们的大部分直接参加着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的种种部门需要着他们。
——1957年9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三经过12年的锻炼,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我们应该信任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如果还把他们看作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显然是不对的。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后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材料四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
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请回答: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有何重大意义?【解析】本题为2000年全国高考春季卷试题。
从命题角度采看,本题是一个突破。
本题构思精巧,角度灵活,立意新颖,通过有关材料对“建国以来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这一问题进行考查,突出了知识和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从能力要求看,主要考查历史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和解释来自课本外部社会领域中的有关知识和认识,必须把握历史阶段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独立思维,才能答好此题。
如果学生死记课本,不注意知识的迁移,此题容易丢分。
【答案】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共中央正确认识到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经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知识分子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专题五:第1课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第1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1.下面是1951~1959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的折线图。
这些变化( )A.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B.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C.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D.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答案:A。
根据材料可知,新闻漫画题材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比例呈现曲折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A项正确。
2.年艾青在《谈中国画》一文中提出了“新国画”概念。
该文发表后,许多人撰文表示反对,然而这些反对文章却并未公开发表。
3年后,《文艺报》刊登了俞剑华、刘桐良等批判《谈中国画》的文章。
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C.“双百”方针的提出D.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答案:C。
三大改造主要是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与本题无关,排除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排除B;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故选C3.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
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 )A.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B.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C.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D.根除了“左”的文艺路线答案:A。
据材料“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可知,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都能上演,故A项正确。
4.1956年12月,我国文化部发出了《关于国营剧团试行付给剧作者剧本上演报酬的通知》,通知指出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必须推行剧本上演报酬制度。
新高中历史 专题五 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同步练习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规定:“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
”(2)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成为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
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意义:是建设__________________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1.文化典籍遭毁灭:“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的声浪中,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
2.文化名人受迫害:“文化大革命”中,在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严酷的政治批判,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
许多中外优秀文艺作品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剧种、剧目和文艺形式被勒令停止上演。
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干校“改造”,接受“再教育”。
3.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的“样板戏”一枝独秀。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1.方向: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国家相继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奖项,如“鲁迅文学奖”和“____________”,“五个一工程”奖,以及电影、戏曲艺术方面的政府奖等。
人民版必修三51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练习题

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
C.文学艺术与学术问题
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本题应选C项。
【解析】
【详解】
(1)结合材料“喜乱弹盖吴音繁缛,······不茫然不知所谓。”及教材《古雅的昆曲》可知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的表现力,但词文复杂,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一般群众往往不能理解说唱内容,是昆曲的致命弱点。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2)背景:结合题干中提到的时间及艺术创作振兴的特点可知其与20世纪50年代提出“双百方针”有关,根据相关所学知识可得出“双百方针”的提出促进了文学事业的繁荣。
【答案】(1)特点:在西方文化冲击影响下,出现新旧、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局面;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带有阶段性和递进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课时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百家争鸣”主要针对
()。
A.艺术领域B.政治领域
C.经济领域D.学术领域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内容。
在学术领域允许多种观点同时并存,允许争鸣,
故选D。
答案 D
2.“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春天是指伟大新中国的建立
B.文艺学术思想可以自由发展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坚持“百花齐放”对社会主义发展有利
解析C项说法太绝对,自由是在宪法许可范围内的自由,不是绝对的。
答案 C
3.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解析“双百”方针提出是在1956年,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了使知识分子在
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
答案 D
4.“到1956年初……党内对知识分子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宗派主义,学术研究存在‘舆论一律’的严重制约,学习苏联经验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
……
迫切需要制定一个正确领导科学和文艺工作、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总方针。
”
对此,毛泽东提出()。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C.文艺工作者到农场“改造”,接受“再教育”
D.“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6年初”的限定。
A项提出于改革开放后,C、D两项属
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事件或言论。
答案 B
5.观察右图(《曲阜孔庙的塑像被砸毁》),图中现象
的发生表明
()。
A.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化需要破旧立新
B.儒家思想已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C.“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批文物惨遭洗劫
D.新时代需要对孔子的形象重新进行更新
解析图片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文物的巨大破坏。
答案 C
6.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包括
()。
①文艺为人民服务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③文艺创作以“样板戏”为标准④艺术
形象要高、大、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④
答案 C
B组(能力题)
7.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解析“双百”方针提出不到两年,就出现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等错误,
它未能确保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答案 A
8.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大城市中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了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
出现这种盛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激发了人民的创作热情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D.科技进步推动电影业发展
答案 C
9.“文革”期间盛行“阶级斗争”文艺,国内的戏剧创作不再是“百花齐放”,而是“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大量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劳动改造
B.传统戏剧失去了观众群
C.“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
D.戏剧艺术得到了空前提高
解析“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使当时的文艺界出现了艺术僵化局面。
A项只是“左”
倾错误的一个表现,与“主要原因”不符;B、D两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10.下列关于文艺界“二为”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提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B.含义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C.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D.取代了“双百”方针
解析“二为”方向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提出来的,内容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
社会主义服务”,它和“双百”方针一起推动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
所以,A、B、D
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当时文艺发展的什么状况?这一时期文艺作品的特点是什么?(4
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文艺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
分)
(3)能否就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谈一下你的认识?(2分)
答案(1)文艺创作出现繁荣盛况。
(文学、电影、戏剧)
特点:作品紧跟时代,内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2)文艺发展遭受挫折摧残,百花凋零。
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将文艺学术问题当政
治问题批判,大批文艺作品被否定,知名人士遭批斗。
(3)正确的文艺方针和政策能够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反之会妨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