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三民主义历史必修三 人民版

三民主义历史必修三 人民版

(4)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2、提出
(1)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 的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2)1905年11月,《民报》发 刊词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纲领
三 民 民 族 民 权 民 生 16字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和的斗争)
三民主义实践的结果: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 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 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 “护法运动”,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2、客观条件:
多次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 十月革命的影响(苏联的帮助); 五四运动的影响(显示了工人阶级伟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真题演练
2000年上海高考试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 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 ,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 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 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6月)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 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 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 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 民主义。 ――――毛泽东 请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 何内在联系?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 三 民 主 义
提供思想理论依据
三 大 政 策
核心、政策原则
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 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有知识者与无知识者的区别,是前者受了苦会抱怨,会诉苦,后者却讷讷不能言。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知识1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

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另:三纲五常)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

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4四、明清之际的儒学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百家争鸣第二课儒学的兴起第三课宋明理学第四课明末清初失控的社会秩序下,他们在讨论什么话题?各自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认识论)如何认识自己?儒:重义、忠恕,重义轻利甚至舍生取义,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人的个性欲望,将道德修养依附在恢复旧的社会等级秩序之上。

法:法家对社会规范的重建,强调的是个体新规范的遵守和顺从,“仁义”不是内心对人的爱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认为是行为上对法的遵守,超出儒家亲情家庭伦理为本位,不是个人的爱,而是要舍小家,爱大家,对国家和公共利益有大爱。

道:乱世之中,人要重自然朴质的本真,回归自然世界,否定礼乐。

墨:义、利的统一,兴天下之正义或公义。

即仁人君子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正义感。

这也是君子为人的根本。

失控的社会秩序下,如何实现各自的主张,约束自己呢?(方法论)儒:尤其强调统治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觉悟,爱惜民众,恩威并施,顺应天命,内圣外王之道。

法:因此,要通过严刑峻法建构新的中央集权的社会等级秩序,强调中央集权,善用法术控制人民。

道:回归婴儿时的淳朴本真,各等级顺其自然,各安其位,自然无为,天人合一。

墨:反对人剥削人,主张人人都要参加生产劳动,人人都有平等地享受劳动成果的权利(尚力);反对贵族的奢侈,也反对儒家的厚葬,提倡社会生活的节俭:反对封建宗法世袭制,主张由“贤良之士”来掌握政权(尚贤)。

失控的社会秩序下,为何自己的主张是最正确的?(世界观)儒,侧重于从伦理道德阐发天志,小生产者的墨子用天志推行自己的主张,道家主张天人合一,无为,顺应自然。

2012.浙江卷) 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2)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2)

关键词二:以礼制欲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 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 制礼义以分之。” 关键词三: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制天命而用之”
早期儒家期望君王修仁德,重礼仪, 百姓安分守己,上下有序,退返前 朝君民共乐之世。
道家: 以弱胜强等
——易中天
法家: 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墨家: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 律己等
现学现用 古为今用
某班级中同学违纪的现象十分严重,迟到, 上课讲话,学习风气不好。请同学们运用 诸子百家的智慧想一想:怎样治理同学的 违纪现象和建立团结奋进的班级氛围。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关键词二:仁政爱民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 十子之服孔子也。”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 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 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 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关键词三:民贵君轻
3、荀子:战国、赵人 关键词一: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 者伪也。”
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中国古代史(2002年版高级中学教科书)
材料三:“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 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像孔子所办的 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 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 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 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 材料四: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 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争霸 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养士之 风蔚然兴起,最典型的就是战国后期的“四公子”, 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 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士的理念是: “合则留不合则去”,因此,人才的流动也空前的频 繁。 ——中国通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知识讲解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知识讲解

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一、春秋(一)孔子(儒)--创立1.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二)老子(道)《道德经》1.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二)孟子和荀子(儒)===发展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②影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墨)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四)道家1、庄子①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韩非子》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六)兵家《孙子兵法》(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高中历史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

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李悝、商鞅、韩非子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A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孟子:A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B“君轻民贵”的思想。

荀子:A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B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朱熹:理比气更根本,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4、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李贽:A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黄宗羲:A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原因政治: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王室衰微,政局动荡;经济(根本):生产力大发展(铁器牛耕),井田制崩溃;思想:学术下移,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社会阶级:“礼贤下士”形成的阶级基础,“士”受重用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要来源。

二、早期儒学(孔孟之道、当时不受重用)1、孔子(春秋教育家思想家、儒学创使人、圣人、孔丘)(1)核心: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礼(维护周礼克己复礼贵贱有序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具有保守性);(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人际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3)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因材施教等;(4)整理文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2.孟子(战国)(1)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核心)学说。

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2)提出“君轻民贵”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伦理观:性本善(4)道德规范:仁义礼智(5)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易混易错]“仁”与“仁政”(1)“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仁政”: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并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3、荀子(战国)----现实主义代表(1)君舟民水(2)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3)人性恶----礼法并用三、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春秋、老聃)(1)道:道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朴素辩证法: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方法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以无为贵(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具有悲观消极的色彩)2、庄子(战国)(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人与天不相胜(敬畏自然,崇尚自然)(2)逍遥(心态)(3)齐物(大与小、生与死…相齐,P6)[深层点拨]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新-课-标-第-一-网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解读】一、从“无为”到“有为”(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其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1、儒学兴起的原因: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解读】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基础解读】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基础解读】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w W w .x K b 1.c o M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基础解读】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

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