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的历史是有一个主心轴的,通过总结课本内容,找出主线,有利于我们复习和巩固好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四、明清之际的儒学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
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一、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册书思维导图与知识梳理

人民版历史必修1~3思维导图与知识梳理【高考考点梳理】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
古代中国的经济(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 手工业的发展(3) 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 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 文学成就(4)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2) 罗马法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世界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 新航路的开辟(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 《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
近代科学技术(1) 经典力学(2) 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1840 至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 辛亥革命(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 思想解放的潮流(1) 维新思想(2) 新文化运动(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世界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 俄国十月革命(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 "斯大林模式"(4)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1929 至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 罗斯福新政(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课本内容虽然差不多,但不同地区的课本版本不一样。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解读】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知识讲解

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一、春秋(一)孔子(儒)--创立1.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二)老子(道)《道德经》1.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二)孟子和荀子(儒)===发展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②影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墨)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四)道家1、庄子①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韩非子》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六)兵家《孙子兵法》(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高中历史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

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李悝、商鞅、韩非子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A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孟子:A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B“君轻民贵”的思想。
荀子:A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B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朱熹:理比气更根本,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4、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李贽:A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黄宗羲:A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故有知识的人,道义上有为后者代言的义务。
人最容易丧失的是同情心,而杜甫就是一个正面例子。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看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背景:鸦片战争失败,惊醒了中国一些有知识的人,使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举措:1.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理志)2.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184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为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1.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2.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3.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局限:1.带有封建纲常(维护封建统治)2.尚未付诸实践或基本未付诸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纲常名教西: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背景:内忧外患人物: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内容:1.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2.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学为体),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根本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举措: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启示:只学习器物,不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是不能救中国的维新变法(资产阶级新派的探索)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人物:王韬,郑观应内容:经济上:主张发展民主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局限性:早起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出实践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背景:经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社会: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重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中西结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想结合,借孔宣新为什么借孔子的旗号变法:1.封建势力强大,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如此可减少变法阻力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只有变法才能图存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1898年,在维新变法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影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悟,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原因政治: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王室衰微,政局动荡;经济(根本):生产力大发展(铁器牛耕),井田制崩溃;思想:学术下移,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社会阶级:“礼贤下士”形成的阶级基础,“士”受重用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要来源。
二、早期儒学(孔孟之道、当时不受重用)1、孔子(春秋教育家思想家、儒学创使人、圣人、孔丘)(1)核心: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礼(维护周礼克己复礼贵贱有序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具有保守性);(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人际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3)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因材施教等;(4)整理文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2.孟子(战国)(1)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核心)学说。
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2)提出“君轻民贵”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伦理观:性本善(4)道德规范:仁义礼智(5)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易混易错]“仁”与“仁政”(1)“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仁政”: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并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3、荀子(战国)----现实主义代表(1)君舟民水(2)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3)人性恶----礼法并用三、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春秋、老聃)(1)道:道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朴素辩证法: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方法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以无为贵(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具有悲观消极的色彩)2、庄子(战国)(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人与天不相胜(敬畏自然,崇尚自然)(2)逍遥(心态)(3)齐物(大与小、生与死…相齐,P6)[深层点拨]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百家争鸣
第二课儒学的兴起
第三课宋明理学
第四课明末清初
失控的社会秩序下,他们在讨论什么话题?各自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认识论)
如何认识自己?
儒:重义、忠恕,重义轻利甚至舍生取义,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人的个性欲望,将道德修养依附在恢复旧的社会等级秩序之上。
法:法家对社会规范的重建,强调的是个体新规范的遵守和顺从,“仁义”不是内心对人的爱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认为是行为上对法的遵守,超出儒家亲情家庭伦理为本位,不是个人的爱,而是要舍小家,爱大家,对国家和公共利益有大爱。
道:乱世之中,人要重自然朴质的本真,回归自然世界,否定礼乐。
墨:义、利的统一,兴天下之正义或公义。
即仁人君子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正义感。
这也是君子为人的根本。
失控的社会秩序下,如何实现各自的主张,约束自己呢?(方法论)
儒:尤其强调统治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觉悟,爱惜民众,恩威并施,顺应天命,内圣外王之道。
法:因此,要通过严刑峻法建构新的中央集权的社会等级秩序,强调中央集权,善用法术控制人民。
道:回归婴儿时的淳朴本真,各等级顺其自然,各安其位,自然无为,天人合一。
墨:反对人剥削人,主张人人都要参加生产劳动,人人都有平等地享受劳动成果的权利(尚力);反对贵族的奢侈,也反对儒家的厚葬,提倡社会生活的节俭:反对封建宗法世袭制,主张由“贤良之士”来掌握政权(尚贤)。
失控的社会秩序下,为何自己的主张是最正确的?(世界观)
儒,侧重于从伦理道德阐发天志,小生产者的墨子用天志推行自己的主张,道家主张天人合一,无为,顺应自然。
2012.浙江卷) 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
但是,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部分质变。
与私人垄断相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以下特点: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向工人阶级和整个社会征收的贡赋。
国家垄断利润不能由私人垄断集团独占,而是在国家与垄断组织之间瓜分。
3)国家垄断资本经济实力雄厚,资本社会化达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