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处理(资料参考)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抗菌治疗原则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抗菌治疗原则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
其病情凶险,感染相关死亡率高。
常见病原体以细菌为主。
【治疗原则】
1.尽早开始经验治疗。
2.选择药物应覆盖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的常见和毒力较强的病原菌,直至获得准确的病原学培养结果。
3.常规使用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药物,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可作为首选药物。
4.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可联合抗革兰阳性球菌的药物。
【病原治疗】
参照《血流感染》中的表 4-17“血流感染的病原治疗”。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精讲

医院死亡率 (%)
P < 0.001 60
52
50
40
30
24
20
24
10
0 全因死亡率
P < 0.001
42
18
18 感染相关死亡率
不适当治疗 适当治疗
• 感染患者 (655)的前瞻性定群研究中,接受起始适当抗生素治疗患者的死亡率降低
. 1999;115:462-474.
风险
低危
二、肿瘤患者感染
住院 静脉治疗
感染风险评估
低危(无以上因子,并具有多数以下 情况):
门诊病人出现发热 无需要住院治疗或密切观察的相关 急性合并疾病 预计严重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短 (≤100<7天) 体能状态良好( 0-1) 无肝功不全 无肾功不全 风险指数≥21
住院 或
门诊治疗 或
家庭治疗(设施 良好的选择性低 危病人)
需要万古
万古霉素 +
氨基糖甙类 +
碳青酶烯类 (泰能、美平) 头孢他啶 马斯平 特治星?
特定部位检查 经验性治疗后随访
实验室检测和培养: 复查血培养,记录细菌血症﹑真菌血症清除情
况 评价治疗反应和药物毒性: 发热趋势、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评价药物毒性包括重要器官毒性(和肾功能检测,
至 少每周2次)
3-5天内评价对经验治疗的反应
♣ 中性粒细胞减少 ♣ 肿瘤相关性免疫缺陷 ♣ 粘膜屏障破坏 ♣ 脾切除和功能性无脾 ♣ 糖皮质激素和其它淋巴毒性药物的使用 ♣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三、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初始评价
特殊的病史和体检: 血管穿刺及置管 皮肤 肺和鼻窦 消化道(口腔,咽,食管,小肠,直肠) 会阴/肛周
补充病史信息: 主要合并疾病 以前有记录的感染史 医学史
一例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感染治疗分析PPT

联合治疗策略
总结词
采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述
联合治疗策略是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而采用两种或多种 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对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 患者,由于其免疫力低下,单一药物治疗可能难以控 制感染,因此联合治疗策略常被采用。联合治疗可以 增加对病原体的覆盖面,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 延缓耐药性的产生。但联合治疗也需要注意药物之间 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 行治疗。
03
发热的原因分析
感染性发热
诊断标准
发热伴有感染灶,如肺炎、尿路感染等,血象检 查显示白细胞减少或缺乏。
常见病原体
细菌、病毒、真菌等。
治疗原则
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 疗。
非感染性发热
诊断标准
发热不伴感染灶,血象检查显示白细胞减少或 缺乏。
常见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药物反应等。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或停药等。
发热的诊断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史、用药史、自身免疫 性疾病等。
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是否有感染灶,如皮肤、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等。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等检 查,以确定病原体或白细胞计数。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等,有助于发现感染灶和诊断病 因。
粒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吞噬和杀 灭入侵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
炎症反应
粒细胞能够分泌炎症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对损伤和 感染部位进行修复。
免疫调节
粒细胞能够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维持免疫系统 的平衡。
粒细胞缺乏的症状
01
02
03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处理课件

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可能是由于 自身抗体对骨髓或免疫系统的攻击作用。
相关危险因素
年龄
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较弱 ,更容易发生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
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疾病 ,可能增加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风 险。
03
监测病情
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 感染症状,及时就医 。
04
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 极配合治疗,增强战 胜疾病的信心。
05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病例分享 与经验总结
Chapter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患者因肺部感染导致粒细胞缺乏 ,经过抗生素和升白细胞药物治
疗后恢复。
病例二
患者因化疗引起粒细胞缺乏,出 现高热,经抗感染和升白细胞治
如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也可能导致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
感染 药物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他疾病
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是 导致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常见原 因。
如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等,也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伴发 热。
发病机制研究
感染引起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通常是由于感染原对骨 髓的抑制作用,导致粒细胞生成减少。
足量足疗程用药
02
确保抗生素的足量使用和足够的治疗周期,以提高疗效和减少
耐药性的产生。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03
密切观察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及时处理和调整用药方案。
04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预防与护 理
Chapter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 良好的作息,提高自身免疫力, 降低感染的风险。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护理查房

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
02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03
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04
药物反应: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临床表现
发热
01
发热原因:感染、肿瘤、自 身免疫性疾病等
02
发热特点:持续高热、反复 发热、夜间发热等
03
发热程度:低热、中热、高 热等
预防感染技巧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 避免接触感染源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 接触生病的人或动物, 避免接触污染的物品
佩戴口罩:在公共场合 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 险
接种疫苗:根据医生建 议,接种相关疫苗,提 高免疫力
心理护理技巧
倾听:认真倾听患者的问题、担忧和需求, 给予关心和支持
解释:向患者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护理措 施,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鼓励: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和康复,增强 信心和勇气
陪伴:陪伴患者度过难关,提供情感支持 和安慰,减轻孤独感和无助感
谢谢
常见护理措施
降温措施
物理降温:使用冰袋、
冷毛巾等物理方法进行 01
降温
补充水分:多喝水,保
持水分平衡,有助于降 03
温
药物降温:使用解热镇
02 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
芬等药物进行降温
保持室内温度适中:保
04 持室内温度在24-26摄
氏度,避免过高或过低
预防感染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 避免接触感染源
05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 及时发现并处理心理 问题
06
提供心理干预,如放 松训练、冥想等,帮 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常见护理技巧
利奈唑胺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

利奈唑胺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注射液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方便选取山西大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随机分为A(n=53)、B (n=54)两组,分别接受利奈唑胺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A、B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5% 和72.2%(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7%和16.67% (P<0.05),A组有效病例退热时间为(1.8±0.3)d,与B组(3.5±0.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0,P<0.05)。
结论与盐酸万古霉素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静脉滴注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比较,利奈唑胺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其临床疗效相似,但退热起效时间快,且安全性更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linezolid and imipenem and cilastatin sodium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ematonosis agranulocytosis with fever. Methods 107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ematonosis agranulocytosis with fever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group A with 53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linezolid and imipenem and cilastatin sodium,while the group B with 54 cases adopted the intravenous drip of vancomycin hydrochloride and imipenem and cilastatin sodium,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75.5% vs 72.2%)(P>0.05),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drugs between the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3.77% vs 16. 67%)(P<0.05),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effective case defervescence time between the group A and group B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1.8±0.3)d vs(3.5±0.8)d] (t=14.50,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linezolid and imipenem and cilastatin sodium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ematonosis agranulocytosis with fever is similar to that of vancomycin hydrochloride and imipenem and cilastatin sodium,and the defervescence onset time is rapid and the safety is higher.[Key words] Linezolid;Imipenem and cilastatin sodium;Vancomycin;Agranulocytosis with fever中性粒细胞缺乏常见于血液病患者放化疗后或原发性血液病[1],患者感染往往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且常因耐药球菌的感染,而导致发热时间的延长,一般单独抗菌治疗效果差且严重感染发生率高[2],因此临床上常考虑联合用药。
粒缺伴发热的指南解读

粒缺伴发热是血液科的常见患者类型
• 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后, 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 关的发热的比例1:
• 在国内医疗条件下,当外周血WBC<0.5×109/L时,感染发生率可能达到
95.3%~98.1% 2 •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粒缺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11%3
原因
不能缩短发热时间 或降低总病死率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什么特定情况加用抗G+菌的药物?
①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有其它严重V血流感染证据 ② X线影像学确诊的肺炎 ③ 血培养为革兰阳性细菌 ④ 临床疑有严重导管相关感染 V ⑤ 任一部位的皮肤或软组织感染 ⑥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定植 ⑦ 已预防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且经验性应用头孢他啶治疗时出现严重黏 膜炎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低危患者: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初始治疗可以接受口服或静脉注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推荐联合口服环丙沙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也可以单用左氧氟沙星
接受氟喹诺酮类预防的患者
应接受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
接受门诊治疗的患者
需要保证密切的临床观察和恰当的医疗 护理
病情加重的患者
防不足 & 防过度
应将危险分层作为粒缺伴发热患者治疗开始前必要的工作:
防 尽管经过经验性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大多数患 不 者均可平稳度过中性粒细胞缺乏期,但也有少 足 数患者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而对于全身状况良好、粒细胞缺乏时间短暂的 患者,临床工作中可能存在治疗过度的情况。
防 过 度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2021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强烈推荐)

不同血液病患者粒缺伴发热发生率不同
急性白血病、CML、NHL及MDS患者粒缺伴发热的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SAA 、HL、MM 患者(P<0.001),且粒缺期更长(14 d对8 d,P=0.003)
黄晓军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3):177-182.
2021/12/16
接收化疗患者粒发热的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HSCT及接受ATG治疗(分别为91.0%、 83.6%和54.5%,P=0.006);接受HSCT的患者发热的累积发生率低于接受化疗的患者(83.6% 对91.0%),可能与肠道除菌剂的应用和入住层流病房有关
黄晓军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3):177-182.
2021/12/16
发热与感染的发生率
• 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后,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的发热的比例1:
• 在国内医疗条件下,当外周血WBC<0.5×109/L时,感染发生率可能达到 95.3%~98.1% 2。
•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粒缺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11% 3。
1. Freifeld AG, Bow EJ,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1 Feb 15;52(4):e56-93 2. 胡龙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 年第12 卷第3 期:191-192 3. de Naurois J, Novitzky-Basso I,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1(Supplement 5):v252–v256,2010
应
闫晨华,等.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3): 177
用
2021/12/16
未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将显著增加粒缺患者死亡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选优质#
9
常见致病微生物主要有: • 1、细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 、大肠杆菌、难辨
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 肠球菌、链球菌;
• 2、病毒:HSV(单纯疱疹病毒)、 HZV(水痘-带状疱 疹病毒)、CMV(巨细胞病毒)、EB病毒、流感及其 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季节性病毒如RSV;
• 3、真菌:假丝酵母菌、曲霉菌、毛霉菌、隐球菌、组 织胞浆菌 ;
• 4、原虫:肺囊虫、弓形虫、隐孢子虫
特选优质#
10
诊断
• 1.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发现感染的高 危部位和隐匿部位。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明确感 染部位。
• 2.实验室检查:至少每3 d复查一次全血细胞计数、 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建议进行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 等感染相关指标的检查。
•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年5月第37卷第5期Chin J Hematol,May 2016,Vol. 37,No. 5
特选优质#
2
机体自我保护机制
• 机体自我保护机制
• 1、皮肤、黏膜
• 2、免疫系统及其免疫细胞(WBC)
•
中性粒细胞
•
B细胞--分泌抗体
•
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
单核细胞
• 血液肿瘤病人中,各类白细胞减少很常见,但中性粒细胞数目 是衡量免疫功能的标志。
*口腔疼痛
•
*疲倦
*心跳弱
•
*头痛
*腹泻
•
*感觉困惑、发晕、虚弱
*便秘
•
*身体发冷或发热
*腹痛
•
*颤抖,特别是出汗之后
*身体疼痛
•
*喉咙痛
*鼻塞
•
*咳嗽或气短
*排尿灼热感
•
*吞咽困难
•
*损伤、手术切口或静脉输液处出现红、肿、痛
特选优质#
8
常见感染部位
• *皮肤或软组织; • *口腔和咽喉; • *食道; • *肛瘘; • *直肠、肝或腹部; • *人工静脉通路装置处; • *静脉输液处的皮肤组织; • *肺部; • *肾和膀胱; •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 &极低ANC持续时间>2周,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任何严重和 难治性感染。
特选优质#
5
• 粒缺原因
• 1、化疗:化疗药种类、剂量、化疗方案、其 他治疗、年龄、 营养状况、肿瘤类型、肿瘤分期。
• 2、放疗:剂量、方案、照射面积; • 3、免疫疗法: • 4、移植。
特选优质#
6
感染风险评价(高危)
• 除了ANC降低之外,合并下列因素将使发生感染的风险大大增 加:
特选优质#
16
低危患者
• 初始治疗可以在门合口服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或莫 西沙星。
特选优质#
11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诊断流程
特选优质#
12
高危和低危的定义参照IDSA(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指 南标准
特选优质#
13
粒缺患者感染的处理
• 1、药物治疗 • *早期、足量用药 • *先经验性用药,致病菌明确后有针对性给予药物 • *注意药物副作用
• 2、随访 • *复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 • *检查感染部位
• 有效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需要综合评估患者(危险度分层、感染部位、脏 器功能、耐药危险因素)、细菌(当地以及本单位/科室的流行病学和耐药 监测数据)以及抗菌药物本身(广谱、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不良反应等)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具有杀菌活性、抗假单胞菌活性且安全性 良好的广谱抗菌药物,并需注意与治疗原发病药物(如造血系统肿瘤的化疗 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之间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的叠加。
特选优质#
3
• 血液病及血液病治疗患者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
• 1、免疫系统被抑制;
•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 &全血细胞生成减少,其中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最先减 少,其次是血小板,最后是红细胞。当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减少后,机体抵抗感染能力下降而变得容易被感染,而此时发 生的感染比免疫功能正常时的要严重得多。
• 3.微生物学检查:至少同时行两套血培养检查,如果 存在CVC,一套血标本从CVC的管腔采集,另一套从 外周静脉采集。无CVC者,应采集不同部位静脉的两 套血标本进行培养,采血量为每瓶10 ml。如果经验性 抗菌药物治疗后患者仍持续发热,可以每隔2~3 d进行 1次重复培养。同时根据临床表现,对可能出现感染部 位进行相应的微生物学检查。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处理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血液科
特选优质#
1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 应用指南(2016年版) 一、定义
• 1.中性粒细胞缺乏:
• 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 × 109/L或预计 48 h后ANC < 0.5×109/L;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 <0.1×109/L。
特选优质#
4
• ANC(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 *正常范围:1.8-6.0×109/L;
• *中性粒细胞数目越低,感染的机会越大;
• &当ANC<0.5×109/L ,感染几率增加;
• &当ANC<0.1×109/L,特别是持续时间> 1周,感染的几 率 大大增加;
• 2.发热:
• 口腔温度单次测定≥38.3 ℃(腋温≥ 38.0 ℃)或≥38.0 ℃(腋 温≥37.7 ℃)持续超过1 h。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应避免测定 直肠温度和直肠检查,以防止定植于肠道的微生物进入周围黏 膜和软组织。
多数发热由感染引起,但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药物反应、肿瘤增殖、 炎症反应、输血等,甚至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 1、住院病人; • 2、临床合并症严重; • 3、肿瘤未受控制而不断进展; • 4、肺炎(肺部感染)或其他严重感染; • 5、年龄>60岁; • 6、近期做过干细胞移植; • 7、肝肾功能异常; • 8、脱水或低血压; • 9、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病
特选优质#
7
粒缺伴发热时初始症状
•
*皮肤温度增高
特选优质#
14
经验性治疗前还应参考ECIL-4(欧洲白血病抗感染指南) 进行耐药评估
特选优质#
15
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 在感染危险度和耐药评估后应当立即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 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旨在降低细菌感染所致的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
• 其原则是覆盖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或威胁生命的最常见和毒力较强的病原菌, 直至获得准确的病原学培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