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礼仪

合集下载

主要人生礼仪

主要人生礼仪

• 2、丧服和居丧 • 根据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的远近,丧服分 为五等:由重到轻依次是斩衰、齐衰、大 功、小功、缌麻。丧期也分为三年、一年、 九月、五月、三月五等。按照礼制,还有 很多居丧的规定要遵守:一是无论官民都 要在家守孝到期满。二是此间禁止婚娶、 饮宴等喜庆之事。三是居丧期间禁止参加 科举考试。
• 4、纳征 相当于今天的定亲,这时男家要派人到女 家送聘礼,礼物一般是丝帛和鹿皮。 • 5、请期 男家要挑选娶妻的日子。婚期也是要通过 占卜来选择。男方选中了吉日,告知女方, 双方共同商量确定结婚的日期。 6、亲迎 • 今天叫”迎亲”,是新郎迎娶新娘的仪式, 也是六礼中最核心的内容。
接亲多用花轿,花轿到女家村口、过各村和迎 回男家村口时要放鞭炮,迎亲队伍中一般有乐队演 奏,造成喜庆气氛。 新娘父亲把新郎带进门,新郎给岳父岳母行跪 拜礼。把新娘接走。 新娘到达男家门口,有些地区要婆婆拉着媳妇 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不断传到前 面待踩,这叫“传种(宗)接袋(代)” 当夫妇拜堂时,主持人口中要高声念祝辞,有 些地方还穿插吃子孙饽饽,喝合汤等节目。宴席过 后撤除室内之烛,亲友们还要“闹洞房”,闹得越 厉害越放肆,意味着新婚夫妇日后的生活越红火。 结婚三日后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 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 灵。庙见的第三天,新郎还要同妻子去拜见岳父母 (所谓“三朝回门”),经过这一系列仪式,双方 的姻亲关系才算正式确立。
附:凤冠和花轿
(四)丧葬
• 丧礼源始于人子的爱亲、思亲、孝亲,是 人的最后一次仪礼。古人十分重视丧葬的 仪节,有一套完整而繁杂的的程序。
• 1、丧仪 人到病危之时,要给其脱掉内衣,换上提前准备 好的寿衣。并将起移到正寝处。子女环跪呼号,烧 倒头纸,点过桥灯。( 在死尸脚下置盆烧纸钱称烧 倒头纸,灰烬不弃,包好放棺中。设香烛并于停尸 板下点油灯称点过桥灯。) 第二日行小殓礼,主要为死者穿衣、加裘,将尸 体安放在堂上。 第三日行大殓礼,大殓是死后最重要的仪节,殓 尸入棺,家人穿上丧服(成服礼)由内室转移到堂 上来,先设酒食以送死者(奠祭),到了墓地后入 葬(窆礼),迎尸主牌位而返,此即送形而往,迎 魂而还。 丧礼的高潮是送葬,汉魏之后,受佛僧侣们高声 念诵经文。到达葬地后,将许多纸扎的男女仆人、 马、骆驼、金银货币投入火中。下葬完毕,丧礼仪 式告一段落。

人生九大礼(为人不可不知)

人生九大礼(为人不可不知)

人生九大礼人生第一大礼:怀子礼——礼仪胎教,优生后代怀孕既行怀子礼,目不识恶色、耳不闻恶声、口不出恶言。

居洁、视美、思善。

生儿生女必健康、聪明、中正、健全、优秀。

人生第二大礼:接子礼——行礼接子,奠基一生孩子来到人间,做父亲的接子必行礼:“欢迎宝宝来到人间!”,此礼虽小影响深远,孩子懂事,即开始“还礼”,用毕生的努力来还父母礼。

人生第三大礼:命名礼——庄重命名,明正运顺孩子出生九日、十二日或百日,按民俗会亲朋、摆酒宴,为孩子祝贺,行命名礼。

生子必命名,命名必神圣。

人生第四大礼:开笔礼——步入学堂,知聪视明孩子将入学堂,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学生”,学生如何当?古人不用言教,用“开笔礼”仪式为孩子点聪明,让孩子记住“天天上进,年年上进,终生上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二、学生代表发言三、签名四、虞桂女校长讲话五、退场一、申自强主持成童礼,领礼陈锦荣讲辞人生的重要时刻到来了,我们在这里向童年挥手,告别如梦如幻的童年时代,踏进如诗如画的少年门槛。

翘首而望,迎接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

感恩上苍,创造了如此神奇的生命。

成长是如此快乐,明天是那么美好。

感恩父母,把生命分给我们。

又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了。

感恩老师,使我们获得了知识。

当年在幼童眼中朦朦胧胧的世界,如今在少年眼里,已变得清晰明澈。

一股勃发的力量,冲动着我们的躯体。

目光远视,想要飞向这个世界。

这说明,幼童长大了,我们已是翩翩少年。

让我们举行一个仪式,送走我们的童年时代。

请跟我诵读:告别童年,感恩立志。

(两遍)此刻,面对父母,面对老师,一股感恩之情在我们心里涌动。

生我养我的是父母,教我育我的是老师。

因为有了父母的生养,才有了我们。

因为有了老师的教育,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知恩必报,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优秀传统。

我们要报恩了。

让我们用祖先的传统礼仪,向我们的亲生父母行一个大礼。

望着前面的父母代表,如同望着自己的爹娘。

请爸爸妈妈受儿女一拜。

坐着不动。

双手附心。

高揖,与额齐。

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

(一)取小名
小名要取丑名,名字越难听就越难养,比如, 石头等。
(二)带饰物
主要是为了辟邪,为了 孩子好长大,主要
将多病的孩子或独生子女认给其他人,通 常这些人认为自己没足够的福气养大孩子, 将孩子认给有福气的人。
(四)冠 笄礼
男子冠礼。一般在十二岁,代表可以成人。 女子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代表可以嫁 人。。
婚礼
社会是由每个家庭组成的,家庭的组成方 式便是婚姻,婚姻又叫嫁娶,女为嫁,男 为娶。
婚姻形态
一,杂婚。 二,血缘婚。 三,伙婚。 四,对偶婚。 五,专偶婚。
婚姻具体形态
一,掠夺婚。 二,服役婚。 三,买卖婚。 四,表亲婚。 五,交换婚。 六,转房婚。 七,招养婚。 八,招养夫婚。 九,典妻婚。 十,童养婚。 十一,指腹婚。 十二,冥婚。 十三,共妻婚。 十四,阿注婚。
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诞生礼仪, 成年礼仪,结婚礼仪,丧葬礼仪。
诞生礼仪
中国人很重视子孙观念,认为“不孝有 三无后为大”,所以孩子对于中国人是很 重要的。孩子诞生前,诞生后都会有相应 的礼仪。
(一)求子礼仪
1,自己求子。 (1)葡萄,葫芦等 象征多子的物品。 (2)求神仙送子, 去庙里牵孩子。 2,旁人送子。多送南 瓜,鸡蛋等象征孩子 的食物。 3,生殖崇拜。投石求 子。
婚姻礼仪
一,纳彩。 二,问名。 三,纳吉。 四,纳征。 五,请期。 六,亲迎。
(二)孕期习俗
1,孕期禁忌。禁吃生 姜等食物。 2,帮助生产仪式。例 如,帮助准备孩子的 衣物,表示对孩子的 欢迎。
(三)庆贺生子
1,添喜。弄璋之喜和弄 瓦之喜。 2,三朝(zhao)即洗三。 3,满月。喝满月酒,剃 胎发。 4,百日。吃百家饭,吃 百家衣。 5,周岁。抓周。

中国人的人生礼仪

中国人的人生礼仪

中国人的人生礼仪概述人生礼仪是人们一生中的重要活动,是经历人生转折点的重要时刻,是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

它们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从出生到死亡,包括诞生礼、满月礼、百日礼、周岁礼、成长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等。

这些礼仪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先祖的尊重,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于未来的期望。

一、诞生礼诞生礼是中国人生礼仪中的第一个重要仪式。

它包括一系列的仪式和庆典活动,如报喜、祝贺、祭祀等。

在这个仪式中,家人和朋友一起庆祝新生命的到来,表达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先祖的敬仰。

同时,这个仪式也标志着一个人类个体开始进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一份子。

二、满月礼满月礼是庆祝婴儿满月的仪式。

在这个仪式中,家人会为婴儿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祭祀祖先、设宴款待宾客等。

这个仪式标志着婴儿已经度过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危险期,人们开始期待他健康成长,顺利成长。

三、百日礼百日礼是庆祝婴儿百日的仪式。

在这个仪式中,家人会为婴儿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放烟花、放鞭炮等。

这个仪式寓意着婴儿已经度过了生命中的第一个一百天,人们开始期待他健康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四、周岁礼周岁礼是庆祝婴儿周岁的仪式。

在这个仪式中,家人会为婴儿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抓周等。

这个仪式标志着婴儿已经度过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整年,人们开始期待他健康成长,逐渐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五、成长礼成长礼是庆祝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仪式。

这个仪式通常在青少年十岁左右举行,是一个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认可和期待。

在成长礼上,家人会为孩子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设宴款待宾客、给孩子送礼物等。

这个仪式寓意着孩子已经度过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十年,人们开始期待他健康成长,逐渐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六、成年礼成年礼是庆祝年轻人成年的重要仪式。

这个仪式通常在年轻人十八岁左右举行,是一个社会对于年轻人成年的认可和期待。

在成年礼上,家人和朋友会为年轻人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设宴款待宾客、给孩子送礼物等。

人生礼仪民俗

人生礼仪民俗
俄罗斯 亲吻是俄罗斯人的重要礼节。吻是挨面颊两次,
一般先右后左。握手是俄罗斯人的重要礼节之 一。在介绍人们相识时,先介绍女子。在拜访 别人时,应注意一些礼节。
大洋洲国家人生礼仪
澳大利亚人口中,白种人占85%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为英国血统, 其余为意大利、希腊等国移民的后裔。。这一人口结构自然成了 接近英国传统的习俗。
成年、婚嫁及死亡。 据此,我们把人生礼仪民俗分为这四个部分。 诞生礼仪 成年礼仪 婚姻礼仪 丧葬礼仪
人生礼仪民俗的功能
诞生礼仪:诞生礼是人一生的开端。这不仅 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存在,而且,通过为他 举行诞生礼仪,他才能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 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少数民族人生礼仪
诞生礼仪: 未孕前的求子习俗。 怀孕时的习俗 临产习俗 诞生后的习俗
少数民族人生礼仪
成年礼仪: 冠、筓之礼。 穿裤、换裙。 纹身、染齿。 这些习俗都是男女成年标志所举行的仪式。
它表明男、女成年以后就享有和其他成人一 样的权利,也承担一定的义务。
亚洲国家人生礼仪民俗
韩国 韩国和朝鲜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家庭、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礼节。 蒙古 接近毡包时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牧畜。赶牲畜的鞭
子,一定要放在门外,否则是对主人的不敬。不能脚 踏门槛。。毡包门的左侧系有一条绳子,你最好不要 拜访,说明里面有病人。 婚姻习俗:主要有“抢亲”和“新人同骑”。 丧葬习俗:有野葬、火葬、土葬。
欧洲国家人生礼仪民俗
法国 法国人尊重妇女,故以“殷勤的法国人”著称。社交
场合,处处体现着“女士优先”原则。 德国 德国是个礼仪之邦,人们普遍讲究公共道德。在公共
场所,遵守秩序、相互谦让、尊重老人和妇女儿童。 鲜花和葡萄酒是较通用的礼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会遭他人蔑视。

中国民风民俗第二章人生礼仪习俗

中国民风民俗第二章人生礼仪习俗

中国民风民俗第二章人生礼仪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文化的国家,人们对于人生各个重要阶段都抱有深厚的礼仪传统。

这些传统礼仪习俗不仅仅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更是对于尊重、感恩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表达。

以下将介绍中国人生各个阶段的礼仪习俗。

在中国,宝宝出生后,会有“满月酒”或是“百日酒”等庆祝仪式。

这是家里人为了庆祝孩子平安降生,并祈求健康成长的仪式。

家人会为宝宝准备各种礼物,如红绸子、金银首饰等,以表示对孩子安康和未来幸福的祝福。

2.成年礼仪习俗中国人将18岁视为一个重要的成年年龄,此时便可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成年礼往往会以庆祝活动的形式进行,家人朋友会给予年轻人一些礼物,如书籍和实用品,以祝福他们在成年之后取得成功。

3.结婚礼仪习俗中国婚礼有着独特而且庄重的仪式。

婚礼一般包括求婚、聘礼、喜宴和婚礼仪式等环节。

求婚时,男方会向女方的父母表达娶亲的意愿,并送上贺礼。

之后,男方会准备一些聘礼送给女方,以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最后,在婚礼仪式上,新娘新郎会向父母行三鞠躬,表达对父母恩情的感激之意。

4.子女送别礼仪习俗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家庭观念,所以子女离家时,要举办送别仪式以表达思念之情。

在送别仪式中,家人会给予一些礼物,如压岁钱、书籍和吉祥物等,寄托对子女的祝福和期望。

5.丧葬礼仪习俗中国人对于丧葬礼仪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送行。

在丧葬仪式中,亲友们会为逝者举行告别仪式,如焚香、吊唁和祈祷等。

同时,家人还会设宴款待来吊唁者,并赠送纸钱和香烛等物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祝福。

在中国,人生礼仪习俗贯穿了人们的一生,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感恩。

这些习俗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见证了人们对家人和社会的深情厚意。

而这些传统礼仪习俗的持续延续,也是对于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和感恩的重要体现。

中国民风民俗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中国民风民俗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迎亲)接 新娘过门时用。
-
22
“六礼”
▪ 纳采:属意女方时,宴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
▪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 ▪ 纳吉:又称“过文定”,男家请算命人根据男女双方的
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配合,如双方年庚八字无相克, 就可以带备薄礼到女家,奉上聘书,告知女家并商量订 亲条件。
取聪(葱)明伶俐之意。洗三时,亲朋好友以
红包贺礼,主人留亲友吃“洗三面”。
-
4
3、满月礼
▪ 满月酒:亲朋好友带 礼物来道贺,主人设 丰盛宴席款待,称为 满月酒。
▪ 剃胎发:满月时,为 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 称为剃胎发。
-
5
4、百日礼
▪ 穿“百家衣”:父母 期望孩子健康成长, 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 福,从各家取一块布 片,将布片拼合起来 做成服装就成了百家 衣。
饮交杯酒
▪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要 举行合卺(jin)礼, 就是吃合婚酒。到了 宋代,合卺礼发展为 饮交杯酒。
-
31
结发之礼
▪ 结发在古代称合髻, 新婚夫妻同坐于床, 男左女右,取新婚 男女之发而结之, 向征着夫妻永不分 离的美好含义。
-
32
闹洞房
▪ 闹洞房是为了趋逐邪 灵的阴气,增强人势 的阳气,所以民间俗 语说“人不闹鬼闹”、 “不闹不发,越闹越 发”。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 人生仪礼民俗贯穿于人们生活过程的始 终,主要包括出生礼、成年礼、婚礼、 葬礼。
-
1
一、出生礼
▪ 婴儿诞生,有诞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 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 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
-
2
1、诞生礼

第六讲 人生礼仪民俗

第六讲 人生礼仪民俗
-中外民俗文化》
韩国冠礼
-中外民俗文化》
韩国笄礼
-中外民俗文化》
日本冠笄礼
• 日 本 冠 笄 礼 :1 月 15 日 是“成人节”(日本 政 府 宣 布 从 2000 年 开 始,把成人节的日期 改为每年1月第二周的 星期一),全国放假 祝贺。各个市、镇、 村 为 步 入 20 岁 的 青 年 男女举行成人仪式。
-中外民俗文化》
32
四、婚礼
《礼记》:婚礼者,礼之本也。……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中国最早的婚礼仪式,记载于《仪礼》(春秋战国遗留下来的周代礼制
汇编)“婚有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 亲迎” 三书六礼 三书即聘书(订亲之书)、礼书(礼物清单)、迎亲书(迎 娶新娘之书) ① 相亲、定婚阶段 ② 迎娶阶段
-中外民俗文化》
三、成年礼
• 成年礼是为青年男女取得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 • 历史上,汉族有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 jī 礼的规定。
它意味着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 资格。而女子从此结束了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中外民俗文化》
(一)古代成年礼
古代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成年礼称为“笄礼”,合称冠笄 之礼,是汉民族及兄弟民族人生四大礼俗之一,现已不太流行。
第六讲 人生礼仪民俗
-中外民俗文化》
1
一、人生礼俗概述
•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 。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此外,标志 进人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举动,也可视为 人生礼仪的内容。
-中外民俗文化》
2
1、人生礼俗
礼俗是约定俗成的、为一定地区或特定团体的民众生活有序而形成的 行为规则。具有自发性、自在性、随习性、传承性。 •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孕 育了不同的习俗、不同的礼仪。礼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由于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思想认识 能力的局限,我国民间产生了大量禁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明民族的标志,世界上所有的文明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

我们中华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文明真是粲然大备,“礼仪之邦”这个词正是对她的赞誉。

可是近代以来,由于非常复杂的原因,中华民族的礼受到了过度的批判,甚至被全盘否定,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甚至连起码的礼仪规范都没有了。

正是这种“文化自戕”,动摇了我们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尊的根基。

在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大家这才发现由于礼的缺失所带来的问题。

但是,“中华礼仪之邦”的内涵,并非只是指点头哈腰、鞠躬作揖之类的交际礼仪,它的内涵非常之广泛。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钱先生在台北的素书楼会见一位美国学者时说:“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只是看到了它的手指和脚趾,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

”钱先生非常明确地说道:“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首先,“在西方语言里没有‘礼’的同义词”,“西语中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

正因为如此,欧洲国家的地域多“小国寡民”的特征。

而在中国,方言、风俗可以彼此歧异,但是,“无论在哪儿,‘礼’是一样的”。

中国各地的风俗、方言的差别之大,甚至不亚于比如法国与德国的差别。

而数千年来,中国虽然历经磨难,但始终没有走向分裂,因为彼此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是认同的,那就是“礼”。

其次,“(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传世文献里可以为钱先生的说法提供佐证的地方可谓比比皆是,比如《左传》中讲到,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立民人”的依据。

《左传》和《礼记》里还多次讲到礼是“国之干也”、“人之干也”,“政之舆也”之类的话,礼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都犹如一棵树的躯干,而不是枝杈。

没有它就挺立不起来,因为它是中国人立国安身的准则;礼还是推行政令的车舆,没有它,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于四方。

可见“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之重要,于此可见一斑!钱先生的见解,高屋建瓴,非常精辟,不如此认识,就不足以把握“中华礼仪之邦”的本质。

“礼”是什么首先,礼是以道德为核心的国家典制。

任何国家都有典章制度,而在中国古代,十分强调典制的制订,一定要符合礼的原则。

为什么呢?因为古人是把礼作为道德和客观规律的代名词的。

所以《礼记》中写道:“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易”是改易、移易的意思。

礼体现的是不能改易的道理,具有最大的合理性。

例如,《仪礼》中的《觐礼》记载的是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互聘问的仪节。

在主宾见面的时候,使者要致送“国礼”——“圭”,一种非常珍贵的玉器,这是必须要有的外交礼节。

但是,在使者要归国的时候,主人要举行一个称为“还玉”的礼节,就是把对方致送的“圭”郑重其事地奉还给使者。

直到今天,我们去见客人都是不好意思空着手。

可是,如果彼此交往的注意力集中在礼物的贵重与否上面,那么,这个礼就成了行贿和受贿,味道就完全变了。

所以,“还玉”礼节的设计非常重要,是为了不让礼物冲淡礼的真意,表示君子之交淡如水。

礼是对人性合理的制约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文化,人的灵魂是要靠上帝来管理的。

中国文化不然,它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灵魂是要靠自己来管理的。

这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民众原本就有中正的本性,这是我们得以治国的最大的“本”。

通过礼的方式,把民众引导到“和”的境界,把残留在人性中的动物性转变为理性,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最大的道。

《中庸》之道,就是追求“和”的道理。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终极目的,就是造就和谐的人以及和谐的社会。

现在西方有人说中国的发展方向不清楚,其实中华民族从古代就是讲“和”的民族,最有资格谈“和谐”。

我们今天提出建立“和谐社会”,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绝不是应付海外舆论的权宜、粉饰之词,而是我们千年传统的自然延续。

儒家认为,人修身需要在“质”和“文”两个方面下工夫。

“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品德,比如质朴、诚信、正直、敬让,这是做人的底色。

“文”,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一个文明人的典雅的“文采”。

孔子的一个学生对此非常不理解,认为“质”就行了,干吗要“文”?孔子说,虎豹与犬羊的重要区别是在于它们的皮毛上面的“文”不一样,如果把它们的皮毛统统剃掉,还能区分虎豹和犬羊吗?“质”是“文”的依据,“文”是“质”的表露,《乐记》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叫做“德Q动于内”,“礼发诸外”。

所以,中国人的礼,非常强调内在的德性,把它当做学习礼的起点。

礼是中华民族价值观、行为方式的体现中国人讲尊卑,看似不平等,其实不然。

尊卑是相对的,父亲与儿子在一起,父尊子卑,因为父亲岁数大,社会经验丰富,对儿子有养育之恩,当然要尊敬。

但这种关系不是不变的,儿子会变成父亲,那时也就成了尊者,受到子女的尊敬,公平得很。

平辈之间交往的原则,是以对方为尊,实际上是彼此为尊。

我敬你一尺,你也会敬我一丈。

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平等。

所以,钱穆先生讲,礼是以对方的存在并且心存敬意作为前提的。

礼的原则是与人为善,处处为对方着想,以此求得社会的和谐。

礼在当代还有价值吗有人可能会讲,现在是工业文明甚至是后工业时代,我们的“礼”都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太老旧了!应该把它淘汰了!说老实话,把社会的发展分成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或者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是学者为了研究和叙述的方便而做的划分。

历史的发展,并不是刀断斧劈式的,而是一个有机体。

就像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他体内有一以贯之的东西,不是说到了一个阶段一切都要从头做起的。

比如孝敬、诚实、守信等这些基础性的道德,是可以超越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我称之为“人文基因”,它不仅有继承性,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有所遗传。

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精神文明的引领人类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从来就是伴有精神追求的。

新石器时代,人类生存条件非常恶劣,即便如此,他们还会在陶罐上面画画,用海蚶壳、石片做成佩饰;他们还会思考地球以外的事物,许多神话就是这一时期的产品,这就是精神追求啊!礼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实力如何,大家往往只注意那些看得见的硬指标,比如外汇储备、人均GDP、钢铁产量、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等。

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理念等。

软实力很难量化,但确实是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的。

软实力不但可以在凝聚人心、激励士气、提供史鉴、醇化民风、树立民族形象等方面发挥作用,还可以为经济、政治、外交的发展助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邻国似乎比我们觉悟得早一些。

《环球时报》有一篇文章:《日本借软实力提升形象》。

日本人意识到,现在仅仅用金钱、军事手段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已经很困难了。

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

因此,应该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用独创的传统的自然协调的人文力量来赢得各国的信赖。

日本的做法是,“动漫、游戏、生鱼片,一个都不能少”,希望借此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

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再塑中华民族的形象服务,它的作用千万不能低估。

总之,我们经济上去了,可是人文素质上不去,影响生活质量。

文明礼仪不仅仅是为了人文奥运可是一旦“非典”的风险消失了,一切都照旧。

为了抗击“非典”,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是连随地吐痰的陋习都没有完全改掉。

因此,在我看来,这场礼仪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民族的长治久安,而不仅仅是为了北京奥运的体面。

北京奥运是凝聚民心的绝佳机会,抓住这个机遇,用传统礼仪来提升大众的道德水准,把一件本来早该做的事做好,这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做秀”。

振兴中华礼仪之邦的建议礼要成为社会法规礼仪教育要进课堂、进主流教材少年儿童思想单纯,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久而久之,就可以收到“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的效果。

这样,我们民族的总体素质,就会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得到明显的提升。

这个问题,古人非常重视,例如朱熹就曾经反反复复地谈到这一点,他认为对于孩子,做比说更加重要,因为他们还不太懂事,对他们讲大道理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要紧的是要教他们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越是具体越好,比方说吃饭的时候,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等父母先举筷子,然后再吃。

再比方说,父母有所召唤的时候,不能拉长了声音应答。

再比方,吃菜的时候,如果拿起了汤匙,就要放下筷子;反之亦然,不要这两样东西一起上手。

如此等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规范里面,都包含着尊敬父母、文明进餐等道理,对于奠定他们做人的基础至关重要。

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尚未进入学校的主流课程,只有社会上的一些志愿者在零星地做,属于“体外循环”的性质,效果不理想。

炎黄子孙要行中华礼仪这些年来,我们的文化出现了严重的西化现象,例如传统节日都快要被“洋节”给替代了。

节日是民族文化最显著的表征,如果连它都消失了,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最近,听说有关部门正在起草一个方案,准备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大传统节日全部放双休假,让老百姓有充足的时间来过自己的节日。

这个方案真是高明得很,我希望它早日通过。

自古以来,就有一个通行的规则:入境随俗,就是说要尊重到访国的习惯。

这种尊重是对等的,我们到外国,要尊重外国人的习惯,他们吃饭用刀叉,我们也不应该特殊。

其实,我们到外国去,没有人会给我们准备筷子的。

相反,外国人到中国,则要尊重中国的习惯,我们用筷子,他们也应该用筷子,这是对我们文化的尊重。

我们应该有文化自尊,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为此,尽快制订和推广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礼仪,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了。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创造出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礼仪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