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理解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通过分析《湘夫人》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 通过对作品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

(2)分析《湘夫人》的艺术特色。

(3)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对《湘夫人》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湘夫人》原文及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湘夫人》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湘夫人》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作品时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逻辑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生的反应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

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湘夫人教案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一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生答:幽怨哀婉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附屈原其人其事: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湘夫人》教案.docx

《湘夫人》教案.docx

《湘夫人》教案导学目标1、了解屈原及《楚辞》的相关知识。

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探讨环境描写的作用,鉴赏比兴手法的作用一、自主学习1、作者生平及《楚辞》。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一约公元前278年),字厘,名壬,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

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政治。

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被谗,遭放逐。

楚襄王时再遭谗毁,迁于江南多年,后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怀着深沉的忧愤,自沉于汨罗江。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2—,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 篇。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

“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屮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场》、《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屮创造了大量神的形彖,大多是人神恋歌。

楚辞体的特点:(1)是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的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

(2)以六言、七言为主, 长短参差。

灵活多变。

(3)多用语气词兮,自有舒缓,摇曳多姿。

(4)篇幅加大加长,便于抒情,宜于描写,宜于咏叹宜于表现深曲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广阔的生活内容。

(5)想彖奇妙,比喻生动,描摹细腻,形彖鲜明,感情深厚,语言瑰丽。

(6)标志着诗歌由集体创作为主转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的开始。

有关屈原名句:(试举两到三例)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Z多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亦余心Z所善兮,虽九夕匕其犹未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教案 (优选8篇)-其他范文

湘夫人教案 (优选8篇)-其他范文

湘夫人教案(优选8篇)-其他范文【导语】湘夫人教案(优选8篇) 由好范文网会员“赤那W”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湘夫人教案篇2:湘夫人教案篇3:湘夫人教案篇4:湘夫人教案篇5:湘夫人教案篇6:湘夫人教案篇7:湘夫人教案篇8:湘夫人教案【正文】篇1: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1、经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品味湘君对感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3、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境变化。

2、学习屈原执着于梦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难点掌握《湘夫人》中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齐来学习。

二、背景介绍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我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之后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此刻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杯具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在《湘君》《湘夫人》中,仅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截取这个杯具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湘夫人1.1 教学目标了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理解湘夫人的形象特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湘夫人的背景知识介绍,包括湘水流域的文化背景。

诗歌的结构分析,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湘夫人的形象特点,如温柔、贤淑、忠诚等。

探讨屈原通过湘夫人形象表达的爱国情怀。

1.3 教学步骤引入湘夫人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湘夫人形象的兴趣。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每组分析诗歌中的一个意象,探讨其与湘夫人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湘夫人的形象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表达意图。

1.4 教学评价学生对湘夫人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屈原爱国情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屈原2.1 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屈原的形象特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包括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

诗歌的结构分析,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屈原的形象特点,如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等。

探讨屈原通过自我形象表达的忧国忧民之心。

2.3 教学步骤引入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屈原形象的兴趣。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每组分析诗歌中的一个意象,探讨其与屈原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屈原的形象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表达意图。

2.4 教学评价学生对屈原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屈原忧国忧民之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文学与文化背景6.1 教学目标了解《湘夫人》与《屈原》产生的文学与文化背景。

分析文学与文化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2 教学内容介绍战国时期至楚汉时期的文学特点及其演变。

湘夫人教案5则

湘夫人教案5则

《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的: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第一节一、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明白它的来历?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悲哀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群众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用心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在人教版高一选修课程中,有一本名为《湘夫人》的读本。

这本读本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教材分析《湘夫人》这本读本是一部以史料为依据,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明代名人刘克庄夫人刘氏的生平事迹的作品。

该作品通过对刘氏的家族史、婚姻史、事业史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同时,该作品还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理解并掌握“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能力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考虑到该读本对一些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本次教学重点将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上。

四、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过程将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在阅读教材前,通过对文本的全盘梳理,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以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在阅读教材时,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根本。

3.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朗读等方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阅读教材前,可以通过讲解故事的相关背景,为学生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

湘夫人教案优秀3篇

湘夫人教案优秀3篇

湘夫人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您带来了3篇《湘夫人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湘夫人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

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
10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
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
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 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 灵的家园
18
2.“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的表现手法
(第三段“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同)
以此反常现象作比兴。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和烘染自身的 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
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 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 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3
(2)屈原生平
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 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 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 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 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 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 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

登上长着野花的高地远望,

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
Hale Waihona Puke 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
16
第一段
总提与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 1.品读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
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 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积极浪 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赫 尔辛基颁布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除了中国的屈原外,还 有波兰的天文学家、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意大利诗人、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神曲》作者但丁,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 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
11
(5)《九 歌》
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的形式创作的一组清新优美 的抒情诗。
将自然神的形象拟人化,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 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 女的投影。
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 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
12
娥皇、女英,中国古代传说中尧 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长 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帝 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 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终因娥皇 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 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 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 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 “湘妃竹”。二妃也死于湘江之 间。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 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 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 附会称二女为“湘夫人”。
15
17
2.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 的作用。(课本练习题)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 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 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 其动人。第三、四句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 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 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 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 感情的基调。
13
14
《湘夫人》
《湘夫人》是伟大的 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楚 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 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 和《湘君》是姊妹篇。全 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 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 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 见的惆怅心情。
15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
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
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
4
5
屈原与龙舟赛
6
(3)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 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 《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 《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 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 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 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 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 “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 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 性。
【教参答案】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
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19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
眷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言。
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
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
【简析】 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

活动。 湘夫人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
7
关于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
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
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 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 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
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 多用语气词“兮”字
乐曲和民歌。
(起着表情作用,又有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
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 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

用) ;
突出的特征。
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九歌·湘夫人
屈原
1
屈原简介
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
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 的表现力。 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 人”之一。
2
(1)四大文化名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 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湖北秭归人。
8
《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 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 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楚辞开启的创作母题: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悲秋 士不遇 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9
(4)屈原的人格理想
众 人 皆 醉 而 我 独 醒
举 世 混 浊 而 我 独 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