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混凝土课程设计小烨

合集下载

混凝土浇筑课程设计

混凝土浇筑课程设计

混凝土浇筑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混凝土浇筑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设计和现场管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质量观念,注重施工安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学生能够理解混凝土浇筑的基本原理,熟悉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能够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施工设计和现场管理,并具备良好的工程质量观念、安全意识和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浇筑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

首先,介绍混凝土浇筑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其次,讲解混凝土浇筑的施工工艺,包括混凝土的制备、运输、浇筑和养护。

然后,阐述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原材料质量控制、施工过程控制和验收标准。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混凝土浇筑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

其次,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最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选择和准备了一系列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用《混凝土工程》等权威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理论知识。

参考书方面,推荐《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等书籍,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多媒体资料方面,制作了混凝土浇筑施工视频、图片等资料,直观展示施工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实验设备方面,准备了混凝土搅拌机、浇筑模具等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混凝土课程设计

混凝土课程设计

混凝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及其应用,了解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施工技术,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的兴趣和认识。

1.了解混凝土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掌握混凝土的分类和主要性能指标;3.熟悉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施工技术;4.了解混凝土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5.能够分析混凝土的性能和适用场景;6.能够计算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参数;7.能够进行混凝土的制作和施工操作;8.能够评估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视;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制作过程和施工技术。

1.混凝土的基本概念:介绍混凝土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混凝土的分类和性能:介绍混凝土的分类、主要性能指标及其测试方法;3.混凝土的制作过程:介绍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材料选择、拌合、运输和浇筑;4.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介绍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施工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5.混凝土工程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分析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如裂缝、渗透等,并介绍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及其应用;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施工技术;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混凝土工程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施工技术。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混凝土工程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施工技术;4.实验设备:提供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施工技术。

混凝土课程设计 (2)

混凝土课程设计 (2)

混凝土课程设计简介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它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好、可塑性强等优点。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使用广泛,因此混凝土课程的学习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混凝土课程。

目的混凝土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进行混凝土配合设计和混凝土强度检测。

要求1.混凝土配合设计: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方案;2.混凝土强度检测:根据混凝土配合方案制备混凝土试块,进行强度检测,并计算并分析试块的强度指标;3.报告撰写:对混凝土配合方案进行分析和总结,撰写报告。

步骤1.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和任务;2.开展混凝土配合设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制定混凝土配合方案;3.混凝土试块制备:按照混凝土配合方案,制备混凝土试块;4.混凝土强度检测:对试块进行强度检测,并计算并分析试块的强度指标;5.撰写报告:对混凝土配合方案进行分析和总结,撰写报告。

注意事项1.在混凝土配合设计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材料,制定合适的配合方案;2.在混凝土试块制备时,需要严格按照配合方案进行制备,保证试块的质量;3.在混凝土强度检测时,需要规范化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4.在撰写报告时,要注重语言清晰明了、结构严谨,遵循学术规范。

结论混凝土课程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混凝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了解混凝土的性能和特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

同时,混凝土课程设计也是学生进行课程综合性实践的重要环节,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混凝土课程设计全版

混凝土课程设计全版

混凝土课程设计全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能、设计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2.分析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3.应用混凝土设计原理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

4.解释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和维护。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混凝土的基本概念:介绍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混凝土的组成:讲解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的性质和作用。

3.混凝土的性能:分析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性能指标。

4.混凝土的设计:讲解混凝土设计原理和方法,包括配合比设计、构件设计等。

5.混凝土的应用:介绍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包括建筑、桥梁、道路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混凝土的应用。

3.实验法:学生进行混凝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混凝土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合适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大纲,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普通混凝土实验课程设计

普通混凝土实验课程设计

普通混凝土实验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普通混凝土实验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普通混凝土的基本知识,理解混凝土的组成、性能及应用;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混凝土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之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组成;2.掌握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3.理解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原则。

技能目标包括:1.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实验;2.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并评价混凝土的性能;3.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2.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和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混凝土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之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的组成、性能及应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验操作进行实践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混凝土的组成:水泥、砂、石子、水及外加剂等;2.混凝土的性能: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3.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设计原则、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等;4.混凝土实验:包括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混凝土力学性能实验、混凝土耐久性能实验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混凝土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实验过程,培养实验技能;在课后讨论中,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实验设备、多媒体资料等。

教材方面,选用普通混凝土实验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实验设备方面,准备混凝土实验所需的各类仪器和设备,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多媒体资料方面,收集相关的实验视频、图片等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混凝土课程设计

混凝土课程设计

混凝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混凝土的定义、成分、性能和应用;掌握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施工要求。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混凝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进行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和养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对混凝土工程安全的重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混凝土的定义和成分:介绍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材料及其作用。

2.混凝土的性能:讲解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3.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介绍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原理、方法及步骤。

4.混凝土施工技术:讲解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和施工安全。

5.混凝土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施工技术。

2.讨论法:学生就混凝土工程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和养护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混凝土工程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准备混凝土试模、养护箱等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混凝土结构的材料性质及力学性能。

2. 学生能够掌握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设计要求。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混凝土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混凝土结构的初步设计和计算,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力学原理,解决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简单问题,具备一定的结构分析能力。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进行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共同完成混凝土结构设计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混凝土结构设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土木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和材料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欲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将来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材章节:第一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介绍国内外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标准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3. 混凝土结构类型及设计方法:包括梁、板、柱、墙、基础等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混凝土梁设计;第四章 混凝土板设计;第五章 混凝土柱设计;第六章 混凝土剪力墙设计;第七章 基础设计4. 混凝土结构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混凝土结构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问题。

混凝土课程设计书

混凝土课程设计书

混凝土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质及应用,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掌握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及其作用。

(3)了解混凝土的性质,包括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

(4)掌握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原则。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能够进行简单的混凝土设计计算。

(3)了解混凝土施工的基本工艺,能够进行现场施工指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工程专业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质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包括水泥、砂、石子、水及外加剂等。

3.混凝土的性质,包括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

4.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原则。

5.混凝土的应用领域及最新发展动态。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具体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质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混凝土工程的基本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混凝土工程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挑战。

3.实验法:学生进行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和测试,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的性能测试方法。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混凝土工程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混凝土工程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专业:土木工程班级:07土木本一组别:第十六组组长:张烨组员:宋子腾解雯博康杰时间:2010年7月5日——7月9日某市郊三层百货商店营业厅,柱网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采用预制楼板、现浇横向承重框架,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二类场地,基本风压ω0=0.35KN/2m 。

基本风压20/25.0m kN s =,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3.5kN/2m ;屋面活荷载标准值0.5KN/2m 。

C25混凝土,,/9.112mm N f c =,/27.12mm N f t =8.2,/78.12==c tk E mm N f ×104,/300335HRB /210235HPB /2'22mm N f f mm N f mm N y y y ===级钢筋,;级钢筋;ξb=0.55。

进行框架结构设计。

一、框架计算简图及梁柱截面尺寸1.计算单元选取框架布置均匀对称,现取一榀框架作为计算单元,单元宽度是8.1m ,计算简图如下:2.(1) 恒荷载标准值Gk1)屋面恒载屋面防水、保温、隔热 2.91 KN/m 2 预制楼板 25×0.16=4.00 KN/m 2 吊顶 0.12 KN/m 2合计 7.03 KN/m 2 2)楼面荷载面层水磨面层 0.65 KN/m2整浇层 35厚细石混凝土 0.84 KN/m2结构层预制楼板 4.00 KN/m2吊顶 0.12 KN/m2合计 5.61 KN/m23)框架横梁自重3)框架横梁自重,取梁宽 b=350mm,梁高h=700mm,则有25×0.35×0.70=6.125(KN/m)4)梁顶线荷载屋面梁: 7.03×8.1+6.125=63.1(KN/m)楼面梁: 5.61×8.1+6.125=51.6(KN/m)(2)竖向活荷载标准值Qk1)屋面活载雪荷载: 0.25 KN/m2 屋面均布活荷载:按不上人,考虑维修荷载,取为 0.7 KN/m2 屋面梁活载: 0.7×8.1=5.67(KN/m)2)楼面活载根据荷载规范,商场楼面活载标准值取 3.5 KN/m2 楼面梁活荷载: 3.5×8.1=28.35(KN/m)3)风荷载标准值Wk基本风压为W=0.35 KN/m2 ,风载体型系数迎风面为0.8,背风面为-0.5,综合为μs=0.8-(-0.5)=1.3。

风压高度系数按B类地区,如表确定,房屋高度不小于30m,取βz=1.0表1风压高度系数wk z s z03层:Fw3k =1.0×1.3×1.14×0.35×8.1×21.5=10.71 (KN)2层:Fw2k =1.0×1.3×200.114.1+×0.35×8.1×5.1=20.11 (KN)1层:Fw1k =1.0×1.3×200.100.1+×0.35×8.1×21.55.6+=21.36 (KN)3.初估梁柱截面尺寸(1)梁截面尺寸取h=(1/10~1/18)l=400~720初选720mm,b=(1/2~1/3)h=360~240初选300mm。

(2)柱截面尺寸初选尺寸,b×h=500×500 (mm)4.梁柱线刚度及柱抗侧移刚度计算梁、柱截面惯性矩,线刚度(i=LEI)及D 值计算见表2,梁柱相对线刚度见图2.二、框架内力计算1.恒载作用内力计算(2)中间层计算单元,其计算过程见图6和图9 (3)底层计算单元,其计算过程见图7和图十(4)总的弯矩叠加见图十一(5)最后恒荷载弯矩图见图十二(6)剪力图见图十三恒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恒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恒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恒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图十三由于活载是满布在结构上类似于恒荷载,从上面计算的过程来看每个单元上每个节点中的梁和柱的弯矩和上面满布荷载q成正比的关系。

故结构上每单元每一节点中梁和柱的弯矩是M活=M恒×q÷g则活荷载作用下的开口框架内力计算式(1)顶层计算单元A3右梁M=-140.5÷75.68×7.94=-14.7A3下柱M柱=140.5÷75.68×7.94=14.7A2 上柱M柱=-46.8÷75.68×7.94=-4.9B3 左梁M =383.53÷75.68×7.94=40.2B3 右梁M =-351.0÷75.68×7.94=-36.8B3 下柱M =-32.5÷75.68×7.94=-3.4B2 下柱M =-10.8÷75.68×7.94=-1.13(2)中间层计算单元A2右梁M = -157.6÷61.88×39.7=-101.11 A2 上柱M =78.8÷61.88×39.7=50.56A2 下柱M =78.8÷61.88×39.7=50.56A1 上柱= A3柱M =26.3÷61.88×39.7=16.87B2 左梁M =305.3÷61.88×39.7=195.87B2 右梁M =-277.8÷61.88×39.7=-178.23B2 柱上= B2 柱下M =-13.8÷61.88×39.7=-8.85 B1 柱= B3 柱M =4.6÷61.88×39.7=2.95(3)底层计算单元A1 右梁M = 153.6÷61.88×39.7=98.54A1 上柱M =81.8÷61.88×39.7=52.48A2下柱M =27.27÷61.88×39.7=17.51A1 下柱M =71.8÷61.88×39.7=46.06A0 上柱M =35.9÷61.88×39.7=23.03B1 左梁M =278.7÷61.88×39.7=178.8B1 上柱M =15.1÷61.88×39.7=9.69B1 下柱M =13.1÷61.88×39.7=8.40B2下柱M =5.03÷61.88×39.7=3.23B0上柱M =6.55÷61.88×39.7=4.20B1右梁M =306.9÷61.88×39.7=196.90下图为活荷载弯矩图叠加(4)活荷载作用下各节点柱端、梁端弯矩计算A3 下31.57-16.87×0.4=24.8A3 右-14.7-16.87×0.6=-24.8B3 左40.2+2.95×0.460=41.6B3 右-36.8+2.95×0.230=-36.1B3 下-6.35+2.95×0.310=-5.5A2 上55.46-(4.9+17.51)×0.284=49.1A2 下68.07-(4.9+17.51)×0.284=61.7A2 右-101.11-(4.9+17.51)×0.432=-110.8B2 上-9.98+(1.13+3.23)×0.23=-9.0B2 左195.87+(1.13+3.23)×0.36=197.4B2 下-12.08+(1.13+3.23)×0.23=-11.0B2 右-178.23+(1.13+3.23)×0.18=-177.4A1 上69.35-16.87×0.294=64.4A1 下46.06-16.87×0.258=41.7A1 右98.54+16.87×0.448=106.1B1 上-12.64+2.95×0.241=12.0B1 左196.90+2.95×0.366=198.0B1 下-8.4+2.95×0.210=-7.8B1 右-178.80+2.95×0.183=-178.2A0上23.03B0 上 4.203.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及侧移计算(1)风荷载设计值∑=33n WF=10.71×1.4=15.00 (KN)∑=32n WF=(20.11+10.71)×1.4=43.15 (KN)∑=31n WF=(21.36+20.11+10.71)×1.4=73.05 (KN)(2)(3) 用D 值法计算框架弯矩利用D 值法计算出各柱的剪力,根据各柱剪力值和反弯点高度,求出柱端弯矩,根据节点平衡求出梁端弯矩,根据弯矩与剪力的关系计算出梁的剪力。

左风作用下的框架弯矩及剪力如图表2 各柱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剪力表表三各层柱反弯点高度yh风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剪力图4、水平地震作用计算(1)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 三层: 7.03×9×8.1×7.2×3+0.5×0.7×9×8.1×7.2×3+0.35×0.7×25×7.2×3×10+0.35×0.7×25×8.1×9×3+0.5×0.5×0.5×5.1×25×4×10=14920KN 二层: 5.61×9×8.1×7.2×3+0.5×3.5×9×8.1×7.2×3+0.35×0.7×25×7.2×3×10+0.35×0.7×25×8.1×9×3+0.5×0.5×5.1×25×40=15527KN 一层:5.61×9×8.1×7.2×3+0.5×3.5×9×8.1×7.2×3+0.35×0.7×25×7.2×3×10+0.35×0.7×25×8.1×9×3+0.5×0.540×25×25.61.5 =15702KN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取全部楼面恒载、一半活载(雪载)、上下各半层的建筑结构重量计算,建筑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为:三层14920KN :;二层15527KN ;一层15702KN ;考虑到该设计共有十榀框架,且每榀框架的抗侧刚度相同,简化为作用在一榀框架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3=1492KN ,G2=1553KN ,G1=1570KN ,则KN Gi i461515701553149231=++=∑=:(2)水平地震作用计算1)结构自振周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