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涵之微观解说问题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
伴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我也开始了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
随手翻了一下课桌上的黄色课本,这才发现这门课的与众不同。
再上网查一下,更是确定了我心中的疑虑:高校的必修课通常由教育部独立确定,而这门课程则除了教育部外,还由其他三个核心机关即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联合决定。
这足以说明这一门课的重要之处。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所以在人力雇用方面有很大的规模,从而也决定了中国劳动纠纷案频发的情况。
行政司法部门只有充分保障优势群体的利益,做到尽可能的公平,才能使结果令民众信服,增强政府的威信。
【案例】制衣厂拖欠农民工工资不付,还不服劳动仲裁双倍支付工资的裁决。
6月15日,江西省遂川县人民法院宣判了这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一审判决驳回原告制衣厂的诉讼请求。
王新平于2008年2月6日应聘到制衣厂从事机械修理工作,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口头约定王新平工资为每月1200元。
同年8月25日王新平辞职离开,并要求制衣厂结清在厂工作期间的工资时遭制衣厂拒绝。
王新平申请劳动仲裁,经仲裁委员会仲裁裁决制衣厂支付王新平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及解除劳动关系和经济补偿金共计7800元。
制衣厂不服认为仲裁裁决要求支付王新平双倍工资的裁决有错,向法院起诉要求驳回劳动仲裁委员会关于制衣厂支付王新平双倍工资及经济补偿的仲裁请求。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制衣厂与王新平虽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双方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由于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之规定,制衣厂应向王新平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且应向王新平支付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
因此,劳动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该劳动仲裁裁决正确合法。
法院遂依照有法律规定,作出上述判决。
根据法理学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就是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是合法合理,合法就是合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合理就是合乎理性。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提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对于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
党的领导Abstract: a socialist legal concept, is the essence of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and the soul, is the guidance and adjustment socialistic legislation, enforcement, judicial, obey the law and the legal supervision and the guideline and principle of socialist legal system accurately grasp the concept of the connotation of deep understanding t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spirit and the basic rule has an important role.Key words: socialism government by law idea, and the rule of law, law enforcement for people, fairness and justice, service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 party’s leadership中图分类号:D0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含义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含义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含义相关资料分享给大家,希望小编的用心能给您带来帮助。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经验所作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反映了现代法治文明的一般要求,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它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讲法治和讲政治的有机统一,是指导我国法治实践的根本指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的五个方面,即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相辅相成,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
其中,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之一,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机统一,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内涵,确保我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法治中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起来。
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必须把握的基本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必须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在社会主义法治中坚持党的领导理念,是由我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凝结了人类文明的政治智慧。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应当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成果。
但是,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国家治理形态,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并由其决定的,离不开一个国家具体的国情和实际。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日期:目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实践中的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与价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未来发展与展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述0102法治与法治理念的概念法治理念则是指对法治的信仰、观念和价值追求,它是指导国家治理、发展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思想基础。
法治是指依法治理国家,强调法律作为最高准则和权威,所有社会成员均应遵守法律,并受其约束。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际法治经验,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而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
服务大局人民至上社会主义法治以保障人民权利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治国必须体现人民意志。
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法治追求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裁判和执法效果。
依法独立公正司法机关应当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坚持依法独立公正办案。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宪法法律权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确保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意味着要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据,确保国家权力的行使合法、公正、透明。
依法治国要求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国家、社会和公民的行为都纳入法治轨道,避免人治和任意干预。
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律实施和监督,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防止滥用权力和违法犯罪行为。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要求执法机关和人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执法活动中尊重人权、保障人权,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执法为民需要加强执法公开和透明,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互动,提高执法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
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
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依法治国的理念。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二是执法为民的理念。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公平正义的理念。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
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是服务大局的理念。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五是党的领导的理念。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此次危机直接的导火索是穆沙拉夫违宪,同时担任总 统和陆军总参谋长两个职位。反对派遂向最高法院起诉,希 望司法解决。穆沙拉夫担心最高法院会做出不利于己的决 定,于是继续违宪,发布紧急状态令,取消宪法,解除不支持 他的许多高级法官的职务。穆沙拉夫认为依靠军队,面对只 有宪法作为后盾的最高法院,他一定能占得上风。但是紧急 状态令造成了更大的抗议浪潮,在接下来的议会选举中问 题连连,暴力事件不断,英联邦也鉴于巴“未能满足恢复宪 法等要求”,决定中止巴基斯坦的英联邦成员资格。迫于各
方压力和局势失控的危险,穆沙拉夫在辞去军职后以平民 身份就任总统,并撤销紧急状态令,不断向反对派示好。但 议会还是恢复了被解职法官的职务,而且议会还打算弹劾 总统。最终,穆沙拉夫于 2008 年 8 月被迫宣布辞去总统职 务。
这次宪法危机能以司法机关的胜利而告终,根本原因 是总统控制得了军队却控制不了人民。当宪法在国家生活 中实实在在地发挥了保护人民的作用时,它对人民来说就 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文件,违宪的行为也将被视作对人民的 公然挑衅,人民会忠实地守护宪法。④
(三)公民自治 对于公法主体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而对于私法主体 而言,则反之— ——法无禁止即授权,各国的民法、合同法多 将当事人意思自治作为基本原则之一,从而划分了公权力、 私权力的界限。关于无效合同的范围,我国 1999 年修订的 《合同法》与 1986 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相比,前者要远远窄 于后者,意即突破了后者,而这恰恰是进步的表现。关于可 变更、可撤销合同的规定,更是体现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 的原则,排除了公权力的任意干预。 我国的三大诉讼法均规定了调解制度,这是对公民自 治的最好注解,也是最理想的保障。司法实践中,中国的国 情一再告诉我们,民众有厌讼的普遍心理,纠纷一旦到了法 院,人们普遍会认为,脸面已被彻底撕破,和解绝无可能。法 院一旦严格依法下达了判决书,随后面临的问题就是执行 难,造成执行难的原因很简单— ——即便法院的判决是公正 的,义务人也要尽可能给权利人再填些麻烦,如果法院的判 决不公正,其结果就是会造成无尽无休的上访、申诉。这样, 就不能做到案结事了,无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在诉讼中引 进了调解制度,则是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公民的意思自治, 诉讼当事人经过充分协商,充分考虑情、理、法,各自作出适 当让步,在法院的主持下,形成一个既合法而且效力堪比终 审判决的调解书,绝大多数情况下,诉讼当事人都会积极主 动履行这个调解书,从而做到案结事了,有效化解社会矛 盾。近年来,积极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大调解机制已在许 多省市自治区出现,效果颇好。 三、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共同的、不懈的向往和 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前提和条件,当然 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目标。 公平正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处事公道、态度公 允、利益平衡等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是社 会主义社会的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 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以维护、实现、发展最广大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⑧ (一)公平正义的必要性 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准则,与 资本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更应当重视公平正义。社
阐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阐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什么是法治理念?它是指人们关于法治的理论、理想和信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们对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结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美好理想,是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坚定信念。
在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
这个命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它的时代意义可以通过“三个针对”、“一个表征”体现出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三个针对性:一是针对封建主义的人治和专制理念,二是针对“左”的政治理念,三是针对资本主义的法治理念。
“一个表征”,即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表征。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版本。
所以,只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出发,才能充分理解和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由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为主体的理论体系。
这三部分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法治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以人为本”、“政治文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社会全面进步”等命题,以及“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家与国家的和平共处,都需要法治加以规范和维护”等论断。
在这些命题和论断之下,包括着深刻而先进的法治理念。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五个基本内容的深刻涵义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五个基本内容的深刻涵义搞要党中央决定在全国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这是党中央对全国政法机关在新时期提出的要求,是我们国家新时期落实依法治国方针、深入进行法制建设、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使我国有效实施依法治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伟大治国方略。
对此,我们应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呢?笔者试以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在中央政法委举办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强调提出的“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内容,浅析个人的学习见解,探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作为学习体会的汇报。
关键词: 法治理念内涵探讨学习引言法治理念是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一系列观念和信念,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
“法治”最早源于西方古希腊法治思想,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最早表述为“法律的统治”。
后来,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统治的过程中又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口号,丰富了法治的内涵。
中国古代,“法治”是先秦法家提出的一种治国之术,经过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演变,直到近代,“法治”才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提出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法治建设越来越重视,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法治”的内涵,法治理念成为党治理国家的执政理念。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探讨在执政条件下的法制建设问题,对法制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
目录搞要 (I)引言 (2)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 (4)1、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与确立是我党我国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科学实践与成熟管理的体现 (4)2、依法治国理念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核心 (5)二、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 (7)1、执法为民理念的本质体现和要求。
(7)2、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明确司法为民的宗旨 (7)3、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8)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和目的 (9)1、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永恒主题和神圣职责 (9)2、公平正义的内涵 (9)3、政法工作如何践行公平正义之职责 (10)四、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使命 (12)1、服务大局,就要为法治建设提供各项保障。